我軍歷史上有不少以“以少勝多”而出名的戰將,今天我要說的這位將軍,他曾以一個營的兵力,擊敗敵四個團的兵力,俘虜了敵團長,堪稱一位鐵血戰將。 葉道友 這位戰將名叫葉道友,他的人生頗具傳奇色彩。葉道友于一九一四年出生于河南新縣,小時候家里很窮,他十歲時便開始出去做工,補貼家用,也正是這段時間的磨練,讓他明白了百姓的疾苦,為他堅定地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礎。一九二七年,葉道友參加了黃麻起義,一九二九年,年僅十五歲的葉道友參加了紅軍,從此成為了一名紅軍戰士。一九三一年,葉道友加入了共產黨,后歷任紅二十五軍二三三團排長、副連長、副營長等。 葉道友打仗非常勇敢,但他絕非一員莽夫,他雖然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出生,沒有學過什么軍事理論,但他打仗點子很多,總能想出一套自己的方法來,而且還多次打了“以少勝多”的勝仗。比如在一九三二年,當時紅二十五軍轉移至陜西岔河口一帶,為了掩護主力部隊撤退,葉道友奉命率領一個連阻擊敵兩個團的兵力,兵力對比將近一比九。戰斗打響前,葉道友便意識到這場戰斗的艱難,他召集連部,說道:“敵人的兵力雖然遠勝于我們,但他們長途追擊而來,非常疲憊,我們以逸待勞,只要拿出必勝的信心,一定可以守住陣地!” 葉道友一家三口 葉道友馬上著手布置防御工事,不久后敵兩個團向岔河口發起了猛烈地進攻,葉道友率領頑強地抵抗敵軍,打退敵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后來,當主力部隊已經成功撤退后,葉道友果斷帶領部隊撤出陣地,完成了阻擊戰,而且自身的傷亡不大,這一戰打出了紅軍的氣勢,令敵軍膽寒。戰斗結束后,后來在連部的總結會上,葉道友說:“打仗不僅靠武器,也靠氣勢,我們的氣勢遠勝于敵軍,這是致勝的關鍵!” 不過,要說葉道友一生“以少勝多”的典型戰斗,要數發生于一九四二年的淮北九頂山戰斗。當時我軍兩個營的兵力,被日偽軍四個團包圍在九頂山上,進退維谷,形勢十分危急。葉道友時任新四軍營長,當收到兄弟部隊被圍困的消息后,他果斷決定率隊出擊。在出擊之前,葉道友仔細研究了敵軍,發現他們四個從在四個方向包圍了九頂山,但指揮部卻布置在了兵力薄弱的地帶。葉道友當即決定,先打掉敵軍指揮部。 葉道友父子二人 當晚,葉道友率領一個營悄悄地潛到九頂山,并包圍了敵軍指揮部,后發動了猛烈地進攻,很快便打掉了這個指揮部,俘虜了指揮官,并殲滅三百多人。指揮官一死,敵軍四個團頓時大亂,他與兄弟部隊的兩個營里應外合,大敗日偽軍四個團,這一戰,葉道友以一個營的兵力,打敗日偽四個團,為兄弟部隊解圍,絕對稱得上是一場漂亮的戰斗。此戰之后,葉道友一戰成名,并受到了上級的表揚,此后,葉道友歷任新四軍二十五團副團長、淮北軍區獨立團團長等。 解放戰爭中,葉道友歷任華中軍區九縱七十七團團長、淮北軍區獨立旅副旅長、三野三十四軍一零一師師長等。建國后,葉道友華東軍區海軍第四聯隊副司令,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了大校軍銜,一九六一年晉升為少將。值得一提的是,葉道友對于母親非常愧疚,因為在他離家參加革命后,母親曾一個人討了八年的飯,后來母親因病去世后,葉道友一直對此時耿耿于懷,心存遺憾。當時葉道友住在上海,一看到乞丐,他總會禁不住流下淚來,說:“這年頭要是有錢,誰會愿意低三下四,在街上乞討?他們都是一群可憐的人!”因此,葉道友每次見到乞丐,都會給他們錢。 葉道友墓地 一九六一年,葉道友因病去世,年僅四十七歲,這樣一位愛民戰將,在大有可為之年去世,著實令人感到惋惜。值得一提的是,葉道友將軍去世后,他的兩位老上級,許世友和陶勇都悲傷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