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多數人是那80%的普通人。沒有資源,沒有人脈,沒有光芒四射的偉大事業。我們看到的和聽到的那些“高人”們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事情,我們要窮盡一生的力量,也可能不抵他們的萬分之一。面對這樣的人生困局。你可以有兩種選擇,一種是認同,任由它來擺布你的人生,一種是尋找困局的突破口,做一個能破除困局的人。這兩種選擇實質就是兩種思維看事情的體現。 我想,大多數的普通人不甘心一輩子在困局里出不來,他們都想通過轉變思維,靠自己扭轉困局,然后一點一點的撥開迷霧,也許你面臨的困局,可能會變成你的機會。 光換一種思維還遠遠不夠,你還需要在你的思維層面上抽絲剝繭,一層一層的深度思考,才有可能做到質的轉變。這就是深度思維,讓你透過現象看清本質,找到本質,讓你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面對生活、工作、學習中的諸多問題和任務,有些人工作速度快、質量高,一小時做完別人一天也做不好的事情;有些學生學習效率奇高,不僅考試總拿第一,還有空閑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這是智商高的緣故嗎?不,學術理論與生活實踐結果告訴我們,智商不是決定因素,思維方法才是。缺乏深度思維方法的聰明人常常犯錯誤,而掌握了深度思維方法的普通人則能優質完成任務,顯得很聰明。為了高效優質完成任務,你需要這些深度思維技術。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才是深度思維呢? 深度思維給人的初始聯想,大約是更深刻、更接近本質的思維,更高級的、一般人想不到的思維,但這樣的描述似乎太抽象了。為了更清晰地理解“深度”的意義,我們不妨先來探討,怎樣的思維可以稱為與之對應的“淺度”思維。 第一種淺度,是邏輯鏈條的短淺,無法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比如,走象棋的時候只能考慮1-2步,解數學題的時候只能往后推論1-2級,又或者對事情發生的原因只能分析出最淺近的直接原因。 第二種淺度,是思維過程中只能從最熟悉的地方出發,缺乏切換視角的靈活性。比如我們在溝通、規劃、寫文案等事項中,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因為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自己),而無法切換到別人的視角上去換位思考。 第三種淺度,是對于信息量較大、較復雜問題的束手無力。如果要求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信息,很多人的思維能力是跟不上的,大腦常常處于超載狀態。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這種信息過載的狀態既會帶來思考效率的低下,也是造成拖延癥的原因之一。不幸的是,手頭同時進行七八件事情、遭受大量雜亂信息的轟炸正是現代人的工作常態。 第四種淺度,是只關注眼前的、近處的、近期的內容,而缺乏長遠規劃、全局掌控的宏觀視角。比如我們容易在日常的工作中精打細算,卻未能對長期趨勢進行研究、把握并據此進行人生規劃;或者我們常常只關注和研究個體,而對個體與環境的復雜關系缺乏了解;又或者,我們緊盯手頭一個個零散的事項,而對整個任務的宏觀流程缺乏認知和掌控。 這四種淺度就是一般人思維過程中的局限和弱點。對應的,能在這四個方面進行突破和改善的,則可以稱為深度思維。 1、擁有較長的思維邏輯鏈,能夠認知較長的因果鏈條; 2、能夠突破自我中心的局限,靈活切換看待問題的視角; 3、能夠處理較大的信息量,在雜亂的信息流中保持思維能力; 4、能夠在宏觀視角上分析問題,認知事物所處的生態的特性、事物的長期趨勢等。 我們應當從上述四個方面去突破以培養自己的深度思維能力。在深度思維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進行具體可操作的訓練。思維能力是相對抽象的東西,它不像知識點的學習那樣明確——掌握幾個公式,或者背誦一篇文章。在中國社會和教育界極力推崇思維能力培養20年后,中國學生的思維能力依然未見顯著提高,缺乏具體的思維訓練內容正是重要原因。 如果還對深度思維不是那么的理解,這張圖可以加深你的認識。 人的思維可以分為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換位思維、系統思維等很多種。其中邏輯思維是最基礎的,它是一切其他思維方式的根基。而邏輯思維就像是一根鏈條那樣,從一個節點延伸到另一個節點,綿延不斷——就像數學證明題那樣。簡單的數學證明題會讓你從條件A 推導到結論B,而復雜的證明題則讓你從A 推導到B,再一路從B 推導到C、D、E、F、G……,由此類推,你正在運用的就是深度思維了。 了解了深度思維,它對普通的我們會帶來哪些改變呢?掌握了這項深度思維技術,它能夠讓你透過層層的現象,看透事情最本質的東西,讓你做出正確的判斷,讓你變得有遠見。因此無論你是在職場發展中,還是在社會關系上,你會更加自如的處理相關的事情,自然也會贏得更多的自由。比如你事業發展的順了,財務就更容易實現自由,你的人際關系順了,你會贏得更多資源的自由等等。以下這個例子,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幾年之前,一名工作了近十年的資深編輯老K,走進雜志社的辦公室,開始了他平凡的一天。他所在的小部門叫作深度報道部,是大編輯部門的核心部門,是集中了整個編輯部的精英力量形成的部門。走進辦公室的時候,他湊巧聽到了普通編輯部的兩個小姑娘聊天: “唉,他們深度報道部真好,福利也好,環境也好,都是資深編輯,要是我也能進去就好了。”“那還用說。最近幾年新媒體沖擊傳統媒體那么嚴重,我們普通編輯部的日子可不好過了,而他們深度報道部則是集中了整個雜志社的核心力量!你沒聽上次公司戰略大會上說的嗎,我們傳統雜志要和新媒體形成差異化競爭,要抓住新媒體的碎片化閱讀缺陷,要在深度報道上持續發力,要讓深度報道成為傳統雜志的核心優勢! 你看,公司都把他們當成戰略核心去發展了,肯定是投入了所有的力量啦!所以他們的福利和環境,肯定都比我們要好多了!” “也不知道他們具體的業績怎么樣?能比我們好多少呢?反正我們是挺慘的,找誰去問問?” “我都已經問過啦!答案是——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公司核心領導才知道具體的業務數據,深度報道部的普通員工都是不知道的。不過,領導大概給他們表示過了,反正自深度報道部成立的這大半年以來,業務發展得很好,聽說明年就要加工資了!別問啦,人比人,氣死人!” 老K 微微一笑,走進自己的辦公室,心想:“兩個小姑娘想進核心部門,還是太嫩了!” 老K 打開電腦,隨意瞟了一眼公司平臺上彈出的一則不痛不癢的通知: “……對工作用筆記本電腦的更新更換,原辦公條例規定為部分員工每四年一換,部分員工兩年一換。為保持公平起見,現統一為四年更換一次,特此通知……” 這是后勤部的政策微調,與老K 基本沒關系,何況他手上的這臺工作電腦是三個月前才更換的,用起來非常順手。不過自己的幾個同事可能就有點郁悶了,他們看了自己的新電腦配置這么高,最近才剛想申請把自己用了兩年多的電腦換一下,現在估計換不了了。嘿嘿,這么一想自己還是占了個小便宜。好了,繼續工作吧,先把這一期的深度報道做出來 吧—— 等等,老K 突然想起來了什么,思緒開始漫延…… 筆記本電腦更換從兩年可換變成四年才能換! So ?這又影響到誰了呢? 影響到老員工了!因為原來的規定是,入職六年以內的員工電腦為四年一換,而入職六年以上的老員工才可以兩年就更換。這是對老員工的一種福利。 So ?這又產生了什么影響呢? 影響到深度報道部了!因為就在大半年前深度報道部成立,所有資深編輯都集中在這一個部門了,而這些資深編輯基本上都是公司里所有的老員工(除去幾個大老板之外)。 So ?這又怎么樣呢? 可以推論,減少電腦的更換肯定能夠讓深度報道部節約一點成本,但是也省不了多少錢啊!畢竟和整體的運營收入比起來比重太小了。這點成本都要扣,真是讓人無語了! Why ?為什么公司要突然開始節約這么一點成本呢?原來不是對深度報道部挺大方的嗎? 可以估計,原因是深度報道部這大半年的業績也不怎么樣。也就是說,由于新媒體的沖擊巨大,傳統媒體不僅在淺閱讀上已經失敗,甚至連新規劃的戰略重心——深度報 道和深度閱讀——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而公司對員工的會議中,只強調了所謂的差異化競爭,卻沒有提到這一點! Why ?為什么公司要隱瞞這一點呢? 深度報道受到影響,但是影響究竟有多惡劣呢?由于數據被領導層掌握無法得知,但是現在可以推斷了:已經惡劣到需要靠向員工說謊來維持局面的程度了;已經惡劣到需要靠不換舊電腦來節約成本的程度了! 隨著這樣的深度分析不斷推進,老K 心里越來越明亮,一句話浮上心頭:“君子不立危墻之下!”花幾天完成了手頭的工作以后,老K 向雜志社提交了辭呈。 你猜老K 去哪兒了?沒錯,他自己開設了一個公眾號,自己運營。一年后,原來的雜志社同事向他透露,全雜志就大幅虧損,深度報道部也未能幸免。在同事感嘆經濟下滑、降薪導致日子難過的時候,老K 長舒一口氣,畢竟自己的公眾號已經超過10 萬粉絲,一個月的廣告收入都超過5 萬了。 這是葉修所著《深度思維》里的一個案例。是將5why和5 so兩種思考法綜合使用來分析當下遇到的困局。是一個在復雜世界里,做一名進階的思考者的案例。 這個故事的主角老K用的就是深度思維方法,提前預見了潛在的職場危機,由于他正確的判斷,讓自已成為了普通人中的優秀者。 深度思維是具有巨大價值的思維方式,思維的技術與格局是每一個普通人都應該認真研究和學習的能力。我也堅定的認為,在這個高壓、高競爭的時間,處處充斥的階層屏障的焦慮,而深度思維將成為這個時代個體崛起可靠武器。 真的,不要忙著趕路,停下來,整理下你的思維,無非是為了余生更多的自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