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肺定喘湯(王會仍經驗方) 來源:自擬方。 組成:黨參15g,生黃芪15g,丹參10g,當歸10g,麥冬10g,熟地10g,仙靈脾10g,地龍15g,桔梗6g,生甘草6g。 功用:益氣活血,潤肺止咳,化痰平喘,補腎固本。 方解:以黨參、生黃芪補益肺氣、健脾助運,當歸、丹參活血化瘀,四者益氣活血,共為君藥;熟地、麥冬滋陰養肺為臣藥,君臣相伍,共奏益氣活血養陰之效,氣足則血行,陰滋則血運,瘀化則脈道通暢,從而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脹)氣虛血瘀這一關鍵的病理環節得到改善;地龍性寒、味咸,能清熱化痰,舒肺止咳平喘,仙靈脾性溫、味辛,溫腎納氣,兩者一陰一陽以燮理陰陽;桔梗開宣肺氣,宣通氣血,利咽喉,祛痰排膿;甘草潤肺止咳,補益肺脾,而為佐使。諸藥相伍,既能益氣活血養陰,又能化痰利咽平喘,宣通氣血,又能兼顧脾腎,清肺化痰止咳,切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脹)的病理環節,起到了良好的扶正固本以祛邪作用。 主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肺脹),肺腎兩虛,氣虛血瘀。癥見慢性咳嗽,咯痰,痰少,氣短或呼吸困難,活動后喘息,胸悶,神疲乏力,語音低微,或有腰腿酸軟,頭暈耳鳴,舌黯紅,脈沉細弱者。 臨床應用及加減化裁:在臨床上可廣泛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脹)穩定期患者,也可應用于支氣管哮喘和慢性支氣管炎緩解期等見肺腎兩虛,氣虛血瘀證候者。 加減化裁:臨床可酌加桑白皮、野蕎麥根、炙枇杷葉、虎杖、三葉青、冬凌草等清肺化痰藥物2~3味,一則可加強祛邪消痰,二則可起到防治體虛易感的作用;若有口干、舌紅少苔或舌苔剝脫剝苔,脈細數等陰虛征象明顯者加南北沙參、石斛、制黃精等,加強養陰作用;若有脘腹脹滿、納呆、大便溏爛等脾虛征象,酌加白茯苓、白術、川厚樸、絞股藍、制半夏、陳皮、制香附、炒谷麥芽2~3味等理氣健脾、和胃消導之品;若伴有焦慮、失眠等,加用玫瑰花、合歡皮等疏肝解郁安神之品;若血氧分壓降低,可加用紅景天;若胸悶顯著者,可加瓜瓜蔞薤白半夏湯。 驗案舉要: 案一:肺脹屬氣陰兩虛,痰瘀內阻型,治以益氣滋陰,化痰祛瘀。 方某,男,現76歲,2002年6月5日初診。反復咳嗽、氣急二十余年,咳嗽,痰少,質黏,咯之不暢,動則氣喘較甚,話不成句,起床穿衣困難,有吸煙史40余年。胸部膨滿,唇紺,舌紅,苔少,脈細數。西醫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痰病;中醫診斷:肺脹,證屬氣陰兩虛,痰瘀內阻。治以益氣養陰,化痰祛瘀。保肺定喘湯加減。處方:黨參15g,黃芪30g,熟地黃1g,麥冬12g,五味子6g,丹參15g,太子參30g,當歸12g,廣地龍15g,懷山藥30g,降香6g,苦杏仁10g,桔梗6g,甘草6g,南北沙參各15g,紅景天15g。14劑。并囑其戒煙,每日進行呼吸保健操。 二診(2002年6月19日):患者咳嗽、氣急有所緩解。繼服前方,服用2周。 以后一直予以“保肺定喘湯”加減治療,一年后,氣急有明顯好轉。另給患者制訂了冬病夏治、冬令膏方調治方案。二年后能獨自上街外出,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案二:肺脹屬痰瘀阻絡,肺腎兩虛型,治以補肺益腎,化痰通絡,宣肺平喘。 胡某,男,79歲,2009年3月20日初診。反復咳嗽咳痰20年,氣急5年,再發一周余。患者20年前感冒后出現咳嗽咳痰,在當地治療后好轉,之后每因感冒或天氣變化后再發,5年前開始出現活動后氣急,外院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周前無明顯誘因上述癥狀再發,咳嗽痰少色白,胸悶氣急活動后加重,伴有咽癢流涕,皮膚瘙癢,時有頭暈。査體:雙肺呼吸音稍低,兩肺底可聞及濕性啰音。舌黯苔白膩,脈弦細。西醫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診驗斷:肺脹,證屬痰瘀阻絡,肺腎兩虛。治以補肺益腎,化痰通絡,宣肺平喘。保肺定喘湯加減。處方:太子參30g,黃芪30g,熟地15g,仙靈脾12g,地龍15g,桔梗10g,甘草6g,炙枇杷葉15g,七葉一枝花12g,炙蘇子12g,葶藶子9g,野蕎麥根30g,川芎10g,虎杖根20g,穿山龍15g,茯苓20g,紅景天15g,地膚子12g,白鮮皮15g。水煎服,日服1劑,共服14劑。 二診(2009年4月24日):服藥一周后,咳嗽咳痰明顯減輕,活動后有氣急。上方去炙枇杷葉,加前胡15g。再服14劑。后電話回訪患者,其病情穩定,氣急有所好轉。 案三:肺脹屬陽虛水泛、痰瘀內阻型,治以益氣健脾,溫陽利水,活血化瘀。 楊某,男,74歲,2009年12月19日初診。反復咳嗽咳痰6年,氣急3年,再發1周。患者6年前因受涼后出現咳嗽咳痰,痰多色白,以后秋冬季節上述癥狀反復發作。3年前出現氣急,活動后為甚。1周前受涼后又出現咳嗽咳痰,痰白量多,質黏,氣急明顯,動則龍甚,伴胸悶、咽癢、畏寒,雙下肢浮腫,自服藥物(具體不詳)未見明顯好轉,無發熱,無咽痛流涕,無胸痛咯血等。查體:口唇發紺,呼吸急促,桶狀胸,雙肺呼吸音低,可聞及哮鳴音,雙下肢輕度浮腫。舌紅苔白膩,脈弦滑。西醫診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中醫診斷:肺脹,證屬陽虛水泛,痰瘀內阻。治以益氣健脾,溫陽利水,活血化痰。保肺定喘湯加減。處方:太子參20g,黃芪20g,川芎12g,杏仁10g,浙貝20g,甘草6g,桑白皮15g,炙枇把葉15g,地龍15g,仙靈脾12g,紅景天15g,肺形草15g,鹿銜草15g,葶藶子9g,獲苓15g,豬苓15g,野莽麥根30g,魚腥草30g,三葉青15g。水煎服,日服1劑,共服14劑。 二診(2010年1月2日):服藥后,咳嗽減少,無明顯咳痰,氣息漸平,雙下肢水腫減退。上方去鹿銜草,加虎杖根20g,前胡15g。再服14劑,病情穩定。 案四:肺脹屬肺腎兩虛,痰濕蘊肺型,治以降氣平喘,化痰止咳,益肺補腎。 李某,男,76歲,2008年12月17日初診。反復咳嗽咳痰十余年,氣急10年,再發半月。患者十余年來反復咳嗽咳痰,且伴氣急,動則尤甚,曾多次因本病住院,經肺功能檢查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病”。近期于2008年9月20日至30日人住某醫院,予抗感染、化痰等對癥支持治療后好轉出院。半月前疲勞后咳嗽咳痰、氣急又作,無頭痛發熱,無胸悶心悸等。查體:兩肺呼吸音低,未聞及明顯干濕啰音,雙下肢無浮腫。舌紅苔白膩,脈細滑。西醫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診斷:肺脹,證屬肺腎兩虛,痰濕蘊肺。治以降氣平喘,化痰止咳,益肺補腎。保肺定喘湯加減。處方:太子參30g,黃芪20g,杏仁12g,川厚樸15g,甘草6g,桑白皮15g,炙蘇子12g,葶藶子9g,麥冬15g,五味子9g,地龍15g,仙靈脾15g,川芎12g,野蕎麥根30g,虎杖根20g,紅景天15g,炙枇把葉15g,茯苓20g。水煎服,日服1劑,共服14劑。 二診(2008年12月31日):服藥后,咳嗽咳痰好轉,痰色轉白,痰量減少,活動后仍有氣急。上方去川厚樸、茯苓,加降香6g,肺形草20g。再服14劑 案五:肺脹屬肺腎兩虛,痰瘀內阻型,治以補肺益腎,化痰平喘,活血通絡。 李某,男,54歲,2010年3月3日初診。反復咳嗽咳痰氣急十余年,加重5年,再發一月余。患者十余年來反復咳嗽咳痰氣急,每至天冷受涼易盛,而后諸癥發作,咳痰量少,色白,呈泡沫狀,氣急動則尤甚,爬三層樓梯即感氣急明顯,每次發作予抗感染、平喘止咳等治療后可好轉。5年前氣急加重,爬一層樓梯即感氣急。曾行體檢,胸片示:肺氣腫、肺大泡。1個月前受涼外感后諸癥又作,咳嗽咳痰同前,氣急較甚,平地行走50米左右即感氣急,無發熱胸痛,無心悸水腫等。查體:兩肺呼吸音低,未聞及明顯干濕啰音。舌紅苔薄白膩,脈弦。西醫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醫診斷:肺脹,證屬肺腎兩虛,痰瘀內阻。治以補肺益腎,化痰平喘,活血通絡。保肺定喘湯加減。處方:南北沙參各15g,杏仁10g,浙貝母20g,甘草6g,桑白皮15g,前胡15g,太子參30g,黃芪20g,炙蘇子12g,當歸12g,川芎12g,紅景天15g,地龍15g,仙靈脾12g,野蕎麥根30g,虎杖根20g,魚腥草30g。水煎服,日服1劑,共服14劑。 二診(2010年3月17日):服藥后咳嗽轉輕,咳痰減少,仍動則氣急,口干未解。上方去桑白皮、魚腥草,加桔梗10g,穿山龍15g。再服14劑。 注意事項:本方主要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脹)穩定期“肺腎兩虛,氣虛血擦”者而設,臨床上非“肺腎兩虛,氣虛血瘀”者則非本方所宜,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作期更不宜用。臨床應用本方同時,還應注意戒煙、預防六淫外邪侵襲等風險因素管理,選擇適宜的居住和工作環境,調暢情志,注意飲食調養,忌油膩炸物及辛辣之品,并因人而異進行呼吸保健操、散步、太極拳等適當鍛煉,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應從整體上有效防傳防復,盡可能維護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