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權威雜志《Lancet》最新發表的《全球癌癥生存趨勢監測報告》,我國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近56%,盡管與10年前相比有顯著的提高,但與我們的鄰居韓國相比(>71%)仍有很大差距!原因主要在于:我國民眾對于早期腸癌預防和篩查診斷的普及度不高,而韓國作為傳統的胃癌、結直腸癌高發國家,自1999年開始推行國家癌癥篩查計劃,結果使胃癌的五年生存率提升了20.1%,結直腸癌的生存率也提高了10%以上,其臨床治愈率高達71.8%。由此可見,廣泛推廣早期篩查對于提高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義。 腸癌的篩查手段通常包括腸鏡檢查、結直腸指檢、大便檢查等。腸鏡是結直腸癌診斷的金標準,但由于其侵入式檢查的有創性、操作較為復雜,患者常有恐懼心理,在我國用于腸癌篩查推廣具有較大難度。結直腸指檢由于造成的不舒適感,民眾同樣較難接受。便隱血試驗(FOBT)由于其非侵入、靈敏度高、價格低廉及操作簡便等優點,目前作為我國民眾的結直腸癌篩查方案可能更易被接受。 FOBT是國內外眾多結直腸篩查指南的推薦項目,也是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及內鏡診治指南(2014年,北京)首選的推薦方案。此外,《2014亞太共識建議:結直腸癌篩查(更新版)》中明確提出,糞便潛血試驗對于篩查結直腸癌很有價值,且應該用免疫法糞便潛血試驗代替愈創木脂化學法糞便潛血試驗。 那么FOBT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種檢測方法呢? 事實上,消化道病變時會發生少量的、在肉眼和顯微鏡下均不能證實的出血,只有通過化學試驗才能檢出,此即所謂的便隱血。由于通常這種少量不顯著的消化道出血大便顏色正常,又因無明顯的不適癥狀而不容易被病員發現,但它確實是消化道器質性病變的重要表現。因此,如果能及時檢查大便隱血,就能早期發現消化道的器質性病變。 傳統的FOBT是對糞便中的血紅蛋白(Hb)指標進行檢測。但是由于Hb在腸道菌群、蛋白酶及pH等因素的作用下易被分解,因此檢測靈敏度有待提高,尤其常出現近端病變的漏診。大量的研究數據發現,轉鐵蛋白(Tf)同樣可作為便潛血的特征性檢測指標。相比于Hb,其穩定性更高且活性持續時間更長。進一步研究發現[1-3],Tf與Hb的聯合檢測可顯著提高檢測率。 臨床上常用的便隱血檢測方法包括化學法、膠體金(免疫試紙條)法及最新的流式熒光法。化學法的原理是氧化還原反應,因此特異性差,假陽性率高,易受飲食、藥物等因素影響。膠體金法對于出血量大的患者易因HOOK效應而出現假陰性,且靈敏度低,操作繁瑣。而對于流式熒光法檢測,其對Tf+Hb進行聯檢,減少漏檢;靈敏度高,可檢出ng/ml的微量出血;全自動的檢驗設備使操作更簡便,檢測效率更高。此外,流式熒光平臺上的便隱血檢測試劑率先實現了Tf+Hb定量聯合檢測,克服了定性檢測(試紙條法、化學法)的主觀性。 總而言之,結直腸癌的早期預防性篩查已有較簡單的方法。伴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民飲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相應導致的結直腸癌發病率已躍居為前3-5位的惡性腫瘤。盡管人們的健康體檢意識也越來越強,但結直腸癌卻常常是被忽視的一項,或者由于心理抵抗而拒絕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事實上,由于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生活壓力,結直腸癌與胃癌等其他消化道癌癥一樣,呈現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也因此美國癌癥協會(ACS)最新修訂的指南將結直腸癌篩查的年齡提前至45歲,可見結直腸癌的防治工作亟需重視起來! [1]
Sheng J Q, Li S R, Wu Z T, et al. Transferrin dipstick as a potential novel
test for colon cancer screening: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immuno fecal occult
blood test.[J].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009,
18(18):2182-2185. [2]Takashima
Y, Shimada T, Yokozawa T. Clinical benefit of measuring both haemoglobin and
transferrin concentrations in faeces: demonstration during a large-scale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trial in Japan.[J]. Diagnosis, 2015, 2(3):199. [3] Widijanti A, Sulistiandari S, Hariyanto T, et al. Result Comparison of Fecal Occult Blood Test between FOBT Hb and FOBT Hb + Tranferrin in Detecting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Bleeding[J]. 2010, volume 11: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