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門石窟景區(qū)香山北麓有一處山峰,稱為“琵琶峰”,這里埋葬著中國偉大的詩人——白居易。
風(fēng)光旖旎的龍門山色,吸引了歷代的文人墨客,并留下許多美麗的詩篇。然而,在歷代詩人中,與龍門結(jié)緣最深的,當(dāng)屬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在洛陽生活了18年,大部分時間是在龍門度過的。他不僅重修香山寺,還偕同好友在香山行游賦詩,寫下了許多歌詠龍門山水的詩篇。 暑期過半,龍門石窟景區(qū)也迎來了大量研學(xué)游的青少年朋友。大家在游覽千年石窟的同時,也來到龍門東山的“白園”逛一逛,賞園林美景,品唐詩白歌。白居易在詩里曾說,“門前常流水,墻上多高樹。竹徑繞荷池,縈回百余步。”白園的設(shè)計理念也源于此詩。 白園迎門的是青谷區(qū)。夾道兩旁是青色的竹子,懸瀑濺出悅耳的水聲,荷花池飄送著夏日的清涼。聽伊亭是模仿唐代的建筑設(shè)計,“亭”通“停”,提醒游客停下腳步感受山谷的幽靜,讓時間在山水間得到暫時停留。聽伊亭又叫草亭,因那首婦孺皆知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而建。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16歲時的成名之作,他曾攜帶此詩拜訪長安的官員顧況并發(fā)生了一段趣事...... 公元787年,16歲的白居易從洛陽家中來到京城長安,步入社會。他帶著自己所寫的詩卷,登門拜訪官居著作郎、當(dāng)時京城頗負(fù)盛名的顧況。開始,顧況對這位少年詩人并沒有放在心上,看見詩卷上署名白居易三字,還幽默地開了個小玩笑:“長安米貴,居大不易”(長安生活費用昂貴,你姓白的要在這里居住下來,太不容易了。)但是,當(dāng)顧況披卷閱讀了《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中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時,大為震動,一改開初的調(diào)侃語氣,十分認(rèn)真地說:“道得個語,居亦何難——前言戲之耳!”(有如此文采,居住長安并非困難,前面我只是戲言而已!)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 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 詩歌龍門推薦人——龍門石窟講解員曹燕,帶您賞析《賦得古原草送別》。請點擊下方視頻觀看↓↓↓ 中國是一個愛詩的國度,中國人是一個愛詩的民族。 歷史,是一面鏡子,詩詞里則蘊藏古人對我們的穿越時空的話語。 我們從祖先三千多年前留下來的《詩經(jīng)》里,依然可以找到今天我們所渴望的生活的樣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是一份相思; 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那是一份承諾;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是一份修為;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那是一種告誡。 這世世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早以融入了我們的血脈里,塑造著我們的容貌,淬煉著我們的思想。這個假期,讓我們來到龍門石窟,追尋這些民族的文化基因,去擁抱這些最美的詩和遠(yuǎn)方!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