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軒轅黃帝考證 文 / 程獻忠 關鍵詞:山海經帝俊黃帝帝鴻軒轅氏有熊氏炎帝帝之尤獫狁狻麑單于黃四面發光公孫迦葉鬼方 摘要: 關于軒轅黃帝的歷史、世系與年代,歷來眾說紛紜,差別極大。有一世(《史記》)、十世(《春秋命歷序》)、十一世(《廣博物志》)、十三世(《辯正論》)至十八世(《佛祖歷代通載》)之不等,年代有百年(《史記》)、一千七十二(《辯正論》)、一千五百二十(《易稽覽圖》、《軒轅黃帝傳》、《佛祖歷代通載》)、兩千五百二十(《春秋命歷序》)乃至于五千年(《廣博物志》)等之別。如此至于歷史,更加渺茫難論,幾乎不能夠理清其中的脈絡。 此文主要的觀點是依據三代王官之學的《山海經》,先區分開帝俊、帝嚳、帝舜,再第一次區分開有熊氏黃帝(帝鴻氏)與軒轅氏黃帝(經中就叫黃帝)的不同,最后也第一次區分開炎帝與帝的不同! 然后我們才有可能逐步理清其中的脈絡,為我們順利解讀上古帝王世系提供了新的思路,為中華民族與文化找清楚祖源,從而提升民族自信、增強多民族認同! 文章的結論是:真正一統天下而開啟華夏文明、文化之盛的是公孫(龜/鬼/媿氏,名伯荼)軒轅黃帝,其誕辰年為BC3163戊寅年,西元2018年則為軒轅5181年。
首先表達下個人對《山海經》的認識。個人認同現代學者王紅旗老師的觀點。他認為《山海經》一書是由帝禹時代的文獻《五藏山經》、夏代的文獻《海外四經》、商代的文獻《大荒四經》、周代的文獻《海內五經》這四部分內容合輯而成的。其中以《五藏山經》成書最古老,它是帝禹時代的國土資源考察白皮書,作者有帝禹、環境資源大臣伯益和測繪工程師大章、豎亥(疑即《列子》所說的夷堅)。《海外四經》的作者應該是夏王朝的史官,《大荒四經》應該是商王朝的史官,《海內五經》的作者應該是周王朝的史官,其中《海內四經》系西周時期的作品,《海內經》系東周時期的作品。 上述觀點的主要依據是:《五藏山經》描述的地形地貌符合4200年前的地形地貌,而且它沒有記述帝禹時代以后的信息。《海外四經》記述有夏后啟的事跡,但是沒有記述夏代以后的信息。《大荒四經》記述有商代王亥的悲劇故事,卻沒有記述商代以后的信息。《海內五經》則表現出濃厚的追溯歷史的興趣和傾向,而且出現了許多新地名、國名,因此其成書也相對較遲。有意味的是,晉代著名學者郭璞(276-324年)在《注山海經敘》里說“蓋此書跨世七代,歷代三千,雖暫顯于漢,而尋亦寢廢”,似可表明他已經認識到《山海經》一書涵括有長達3000年時間段的內容。 那么,究竟誰是《山海經》一書的首編者(包括把古文字翻譯成當時通行的文字,以及對部分內容的改寫)呢?這個問題學術界已經爭論了許多年。王紅旗老師認為,《山海經》一書的首編者,正是追隨王子朝奔楚的原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官員、學者,因為只有他們才擁有足夠多的歷史檔案文獻資料。與此同時,原周王室圖書檔案館的館長老聃(可能還有計然子——筆者注)很可能也參與其事,而領導和主持其事的人很可能就是王子朝。 事實上,縱觀《山海經》全書,開篇《五藏山經》有《禹曰》,終篇《海內經》結尾文字為“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充分體現出編纂者對帝禹的尊崇和對大一統國家的向往。顯然,這種政治情結非常符合王子朝的身份。這是因為,大禹是先夏時期工程師的杰出代表(治理洪水是一項工程技術性非常強的工作),而王子朝的主要支持者也是周王室的百工(各行各業的工程師或工匠);帝禹劃定九州是對中國政治版圖大一統的重要推動和貢獻,而王子朝之所以要攜帶周室典籍避難于楚國的南陽一帶,也是為了證明自己擁有繼續領導、管理周王朝的合法性。 進一步說,王紅旗老師認為,鑒于《山海經》一書具有獨特的歷史、政治、軍事、經濟價值,它的副本或抄本很可能被王子朝作為客居楚國而送給楚王的見面禮(原本則被秘藏深山或埋藏地下),并被楚國作為機密文獻深藏起來,其時應該在公元前516年至公元前505年期間。事實上,在先秦諸子百家里,唯有屈原的著作(《天問》、《九歌》等)中引用了大量《山海經》里的內容。此后,秦國滅楚,《山海經》等典籍被收藏入秦國圖書館里。接下來,劉邦率先兵入咸陽,蕭何將秦國圖書館的圖書典籍悉數收藏,其中應當就包括《山海經》一書。漢王朝建立后,經過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國力日盛,由于時過境遷,《山海經》的軍事地理價值不再那么重要,該書才被解密,世人方知有《山海經》一書。故而《隋書·經籍志》有“漢初蕭何得秦圖書,故知天下要害,后又得 《山海經》,相傳以為夏禹所記”之語。 所以,《山海經》絕對不是神怪之論,而是地理、人文、歷史全書。最初圖文并茂,不僅郭璞自己,就連其后的陶淵明甚至還見過。可惜在此以后《山海圖》失傳(但是可能有跡可循,另論),所以解讀《山海經》顯得極其困難,尤其是《海外經》與《大荒經》。但是,筆者暫時只關注其中的帝王世系——一直被后人視為神話而不可靠的內容!但是,個人認為那只是古人因為混淆了許多帝王名號而導致的無法解讀,不是其內容有問題。古人沒有作假的動機!而且都是國家的機密文件,有大量國土資源與礦產信息! 一、黃帝、帝鴻與帝俊、帝嚳 個人所以認可《山海經》的帝王世系原因主要有四點。除了上述的官方正統傳承,又沒有經歷秦火,雖然有散佚,但不是民間傳說,因此反而原始可靠外。 第一點,就是其中的“黃帝世系”記載在后世多不見,僅有的似乎熟悉的一條關于“雷祖”的:“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帝顓頊”(《海內經》),因為與“方雷氏”相似還被后人誤讀,錯嫁接到有熊氏姬姓黃帝名下,結果導致混淆!但是,事實上《山海經》其余的黃帝世系除了鯀禹一系(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外,后世典籍基本沒有清晰的傳承!如: 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 黃帝生禺?,?生淫梁,淫梁生番禺。 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狄。 即便引用也不能自圓其說,而顓頊大帝在《山海經》中的世系(有八條之多)許多也沒有下文。后世所謂的黃帝四妻與世系除了嫘祖(雷祖)外,其他為后世人所傳的重要世系沒有一項見于《山海經》!如果作假編造,對于如此重要的黃帝怎么會如此不合理的遺漏? 再如《國語》云:“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依據后人一直認可的黃帝姬姓,周人也是姬姓,應當源自黃帝一系,如此重要的祖帝,為什么周人不禘祀黃帝而禘遠在其后的帝嚳?反而有虞氏與夏后氏都一樣“禘黃帝而祖顓頊”?而據歷史資料,最早祭祀黃帝的記載是BC422年秦靈公后才開始作的,《史記.封禪書》云:“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周天子沒有! 再舉一個例說明。據《史記·五帝本紀》等,一般都認為黃帝一生娶有四個妻室,她們是嫘祖(《山海經》作雷祖)、方雷氏、彤魚氏、嫫母。且《史記》云:“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 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依據《國語·晉語》:“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唯青陽與夷鼓為姬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只有青陽與夷鼓為姬姓。 如此,依《國語》與《史記》,焉有長子(青陽)世系既得姬姓而《山海經》居然無記錄?反而次子昌意又有明確而詳細的記載?而依據《山海經》與《國語》,豈有長子世系(《山海經》雷祖之昌意,只記錄了此系,肯定是最重要的長子)反而改姓之理(依照《國語》)? 第二點,作為極其嚴謹(當然,后人因為有編造天下一家的黃帝世系嫌疑而不認可,但是這真的不能怪史遷公,下面論)的司馬遷,在有前人歷史如《國語》、《左傳》等記載與至今都絕對統一的認識下——黃帝姓姬,怎么會犯一個看似極其低級的錯誤(事實上不可能,必是史遷公遍訪全國而得出的謹慎結論)——黃帝姓“公孫”!幾千年以下,中國的史學家幾乎沒有人反思這個問題,倒是都在打太極!而且也不管上古會不會在這種“姓”,既然后世有“公孫”之姓,那么意思就是“公之孫”!極其不嚴謹!為什么不反思除了公孫,還有音極其相近的公輸、公上、公山、公西、公晰,甚至可能包括“庚桑”;其實,由于古音的地域差異(下面解釋為什么),相同的其實還有公儀、公玉、公羊、公冶、公樂,乃至于可能“梗陽”都是!為什么出現如此多的音相似的復姓?怎么解釋? 而對于軒轅之名號,也想當然地認為是高車(包括后世敕勒之高車族,重復犯錯)!不知《山海經》“軒轅之國”早前都作“軒猿”,但是可以肯定也絕對不是最初的字眼! 第三點,自古傳為圣知的孔子,在面對兩個弟子宰我(就是因為“晝寢”而被孔子批為“朽木不可雕”的宰予)與子貢關于“黃帝三百年”與“黃帝四面”的時候,解答得也十分牽強!由于司馬遷(以及后世幾乎所有的自視為正統的史學家)認為黃帝為一人,也如孔子一樣“不語怪力亂神”,所以根本沒有辦法回答!而對于西漢以來的緯書與補遺的史學多視之為完全是附會編造(尤其是乾嘉學派到近代的疑古派)之論。但是,緯書等真的完全不可靠?被疑古派批為漢儒附會的“四象”說不是在現代被馬王堆出土的漆箱畫作與舞陽西水坡遺址(早至于6400年前)的蚌畫所證實? 那么《春秋命歷序》中所講的“黃帝傳十世”、“顓頊傳九世”、“帝嚳傳十世至堯”等,難道都是編造的謊言? 但是,幾千年都沒有被大家重視的《山海經》卻至少提供一個了證明!那就是作為帝堯父親的帝嚳(這一點j基本沒有異議)在《山海經》中位置很詭異! 帝嚳見于《山海經》,一共三處(暫不論所謂混淆的帝俊,下論),分別是: 《大荒南經》:“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岳山。” 《海外南經》:“狄山,帝堯葬于陽,帝嚳葬于陰。” 《海內北經》:“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昆侖東北。” 在經中,帝嚳全部與帝堯聯系在一起,表明帝堯、帝嚳、帝丹朱、帝舜之間存在著某種特殊關系,而且按照文字,帝嚳似乎年代或威望在帝堯之后!不像作為帝堯之父而且名聲巨大的帝嚳!另外《海內南經》云:“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對比《海外南經》:“狄山,帝堯葬于陽,帝嚳葬于陰”,似乎帝嚳有如帝丹朱一樣被罷免但是依然因為正統而受到尊重! 如此,結果可能出人意料!依據行文特點(記載排序與墓葬地理規格),此中的帝嚳只可能是一人,就是德行不夠而被罷免的帝堯異母之兄——帝摯!所以,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此處的“帝嚳”就是“帝摯”!如此“帝嚳”只能是傳承的帝號,不是特指,帝摯才是特指,摯為名,帝摯作為長子繼承“帝嚳”之帝號是理所當然的!也就是說“帝摯”為第十代帝嚳(嚳之義為“下教民,上告天”)完全可能!而放勛由于為次子繼承帝位,所以只能改帝號為“堯”(為高遠之義)! 因此,《春秋命歷序》的五帝等世系、年代有可能是可靠的!也就是說,五帝之名為帝號(尊號),未必只有一代! 這也反過來證明,《山海經》的帝系是可靠的!只是后人既錯解了帝號,又混淆了許多帝號,而導致根本無法解讀。 第四,《山海經》保留了最早的帝俊世系,但是因為后人的錯解而混淆,但是實際上可辨識。只是大家沒有想到結論會是如此! 如“帝俊”,即有帝嚳、帝舜之異說,偏偏沒有帝俊自己的位置! 其實這可能是因為“俊”字太優異,《鹖冠子·能天》曰“德萬人者謂之俊”,加之“俊”“嚳”“舜”古音接近,所以混淆了三者,如此讓后人認為《山海經》都是在編造故事,或者就是神話而已! 但是,帝俊、帝舜與帝嚳也不是不可辨別。 如《大荒南經》云: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榮水窮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有淵四方,四隅皆送,北屬黑水,南屬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淵,南旁名曰從淵,舜之所浴也。 又: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又:帝俊生季厘……有緡淵,……有水四方,名曰俊壇。 而《大荒西經》云: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又: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 其實,在《大荒南經》中,除了“帝俊生季厘……有緡淵,……有水四方,名曰俊壇”,在《大荒西經》中,除了“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中的“帝俊”為“帝嚳”外,所有的“帝俊”實際上都是“帝舜”——姚姓、三身、娥皇、羲和、常羲。 而《大荒東經》中的“帝俊”確實就是“帝俊”!其中全部都有建“國”的記載,全部都“使四鳥”: “有中容之國,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獸、木實,使四鳥:豹虎熊羆。” “有司幽之國。帝俊生晏龍,晏龍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獸,是使四鳥。” “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豹、虎、熊、羆”。 “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 當然,最神奇的是《海內經》: “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帝俊生晏龍,晏龍是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加之《山海經·大荒南經》云:“帝俊生季厘”,郝懿行疏云:“文十八年《左傳》云,高辛氏才子八人(《 海內經》:帝俊有子八人),有季貍,貍、厘聲同,疑是也。” 很顯然,此中帝俊(生晏龍)、帝嚳(賜羿彤弓素矰、有子八人)與帝舜(生三身)三者都在! 混亂由此可見一斑!如此導致幾千年都沒有真正理出其中脈絡! 二、帝俊與炎黃 但是,問題沒有結束!不是帝嚳與帝摯的問題。而是帝俊的問題! 歷來就有人懷疑說《山海經》的最重要的帝系好像不是黃帝而是“帝俊”,但是下面的理解就出錯了,認為此帝俊就是帝舜或帝嚳,或者帝嚳就是帝舜,一通太極,看似完美,其實完全沒有理出其中的脈絡。 那么,帝俊又是什么來頭,怎么不見古人提及?除了《山海經》,如果不是帝舜或帝嚳,那又是誰? 我們回頭看《大荒東經》的內容: “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豹、虎、熊、羆”。” “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 相信沒有人發現其中的機密與異常! 首先看“黑齒”,果然如經中所說?其實,關于黑齒國在《海外東經》描述完全不一樣:“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顯然,《大荒東經》描述的是“黍食”,而《海外東經》描述的是“食稻啖蛇”(即便是兩處也一樣),完全不一樣!地理位置也不一樣!所以,肯定出錯了! 問題出在哪兒?大家沒有看見帝俊四子有一個共同特點了嗎?相信都一帶而過!就是都“使四鳥(古代鳥、禽為廣義的禽獸)”即“豹、虎、熊、羆”! “豹、虎、熊、羆”!大家一定很眼熟,仿佛在哪兒看過? 怎么能忘記那么著名的歷史傳說,影響華夏五千年的故事!實際上如此影響巨深的故事,怎么可能是傳說!更不用說是神話!果真如此,所謂的炎黃子孫豈非千古空文?我們所熟悉的“炎黃大戰”——對民族融合影響至深的著名事件豈非向壁虛構?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黃帝……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在《大戴禮記》也有相同的記載,為孔子之言:“黃帝……教熊羆貔豹虎,以與赤帝戰于版(阪)泉之野”,即黃帝驅使“四鳥(獸。貔貅為后人加入)”戰勝炎帝是天下共知的事實,所以,驅使四鳥的必然是黃帝世系! 但是,似乎沒有看到黃帝,也沒有炎帝。莫非帝俊是黃帝?一點看不出其中的邏輯。那么“帝鴻”為黃帝?這個還真的沒有錯!《世本》云:“黃帝又曰帝鴻氏”,《左傳·文公十八年》杜注:“帝鴻,黃帝”。當然,這其實是他們蒙對的!但是如此,帝俊之子怎么會是如此更加奇怪的銷姓?而與黃帝“帝鴻”為兄弟的“黑齒”也無解呀!怎么也是姜姓? 我們看看《國語·晉語四》怎么說:“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這個也是被我們認可了幾千年的典故!雖然有一些懷疑者,但那也是因為后人誤將“姜姓炎帝”當成“神農氏”,又將此“有熊氏姬姓黃帝”當成“軒轅氏公孫黃帝”而導致的不可解所致!同時也弄錯了黃帝與炎帝的高下順序,如上面秦靈公最早祭祀黃帝與炎帝,與《國語》相同,也是以黃帝為上為兄,炎帝為下為弟,而非炎、黃次序! 難道炎帝不是“神農氏”?研究歷史典籍的人都知道,最初為姬姓黃帝同胞的“姜姓炎帝”真的不是“神農氏”!后世最初多傳為“烈山氏”或“歷山氏”,不是神農氏! 那么這里面的問題又出在哪兒? 再回頭看上面所述的“黑齒”的錯誤。首先,對比炎黃同父,所以,所謂的帝俊就是少典!幾千年沒有人挑明!而“黑齒”應當為“炎帝”之錯訛!因為皆為黍食,而黍必須由原始的狗尾草經過人工多代培植才會成為可食谷物,所以必為農耕民族。 但是,“黑齒”與“炎帝”字形與聲音都差的太遠,似乎錯訛不太可能。 其實,不是不可能,而是我們幾千年又錯誤地認識了“炎帝”!主要是受后世帝王朝代“五德終始論”誤導所致! 《山海經》中的炎帝(也應當是最初的)可不是黃帝的兄弟族!他的世系很清晰,完全沒有后代所說的姜姓“炎帝”的一點信息!當然不包括后人的嫁接! 《大荒西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 當然,《大荒北經》還有另外的記載:“共工生后土,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本來與姬姓同宗的“姜姓炎帝”沒有半點關系!但是《帝王世系》為了自圓其說進行了嫁接!云:“神農氏(錯戴名號,當為烈山氏)在一百二十年而崩。納奔水氏女曰聽潑,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釐,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軒轅氏。” 難道烈山氏、炎居、節并、戲器、祝融、共工、后土、噎鳴(且不說信與夸父)與八代炎帝對上了?從哪個角度都完全不可能!可見這種錯誤的嫁接導致后人對《帝王世系》與相似的《世本》、《路史》乃至于《竹書紀年》等完全不相信!甚至于連《史記·五帝本紀》都有理由高度懷疑! 那么,問題出在哪兒? 我們還得回頭看《大荒東經》的內容: “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豹、虎、熊、羆”。” “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 首先,黃帝時代有“銷”姓嗎?不說當年中原對金屬還沒有多少概念,即使有一些,也不至于在當年用“金”旁取姓,尤其是不可能用“肖”字!這可是十足的貶義詞——衰微!所以肯定是傳承過程中產生了形訛! 其實“肖”,金文作,與“姬”之形態極其接近,產生錯訛是可能的!而取“姬”姓的原因,從“頤”看確實有可能是寬下巴之意,表達的是成功培養黍米而有口福、吉祥(熙即有吉祥、光明之意)之意。 那么“炎帝”怎么可能錯訛成為“黑齒”?其實最初不是“炎帝”,一如“帝鴻”一樣為“帝炎”!但是是否與“黑齒”還是差的遠?實際上“黑齒”應當為“帝”之訛! 是否覺得字很陌生?那是當然!不僅今人陌生,當時傳承的人也一定陌生,因為此字為“之(金文作)尤”上下合體結構,所以,音讀尤! 讀到這兒,研究過楚帛書的人可能一下子明白了!在長沙馬王堆西漢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黃帝經·十六經·正亂》中對蚩尤的記載就是“之()尤”,而非“蚩尤”。其文曰:“(黃帝)出其鏘鉞,奮其戎兵。黃帝身遇之尤,因而擒之”。而所謂的“尤”應當就是“”遭“腰斬”為二,以蚩尤被軒轅所殺(斬首),所以才有此名字,后世又將其貶低為蟲類,“尤”的加蟲底最終成為“蚩尤”! 但是,也由此可見蚩尤族出自“帝”!“帝”之“”為何意?上“之”最初為“出”意,而下“尤”為“優異”之意。所以本為褒義詞“突出優秀”之意!為尊稱。不然,蚩尤后來也不可能自稱(篡稱)為“帝”而與軒轅戰! 由于陌生,所以他們可能在此文字上面圈了個長橢圓圈(古文作上下書寫)!如此讓本來的“”分別戴帽穿靴而成為我們看到的“黑齒”模樣——金文作“”!但是,上面我們分析過,以經證經,黑齒國根本不是如此!
但是如此導致了千古疑惑,讓本來可能簡單的問題變得復雜無比! 厘清了《大荒東經》中的“銷姓”為“姬姓”與“黑齒”為“”后,黃帝帝鴻與帝同祖于帝俊就與后代《國語·晉語四》所講的、也是我們一直熟悉的黃帝同祖于少典完全吻合!不僅僅是姓名,也包括氏族特點:黍食,使四鳥! 三、公孫與鬼氏 但是,如此有引發了更大的問題!因為如此說來,一,《山海經》中的“炎帝”又是指哪個族系?是“神農氏”嗎? 另外,最為重要的是,公孫軒轅黃帝又是誰?他到底姓什么?源自哪里?與有熊氏姬姓黃帝什么關系? 如果真的如上所說,公孫軒轅黃帝與姬姓有熊氏黃帝(帝鴻)不是一個氏族,那么上古文化豈非一團亂麻?又,其中的分析憑什么如何讓人信服? 上面其實已經說過,嚴謹的史遷公在遍訪全國后,最終拋棄傳承了幾千年黃帝姓姬的傳統說法,肯定地表達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因為居軒轅之丘而號軒轅氏。雖然這顯得十分逆流與扎眼!但是,好在中國人自古擅長太極混沌術,輕輕一糅合云:黃帝后居姬水而改姓姬,國于有熊,故又號有熊氏(《通鑒外記》等),如此就沒事了,幾千年就這么相安無事地保留了下來!就是精于考據的乾嘉學派與近代的疑古派大家即便產生了懷疑也都沒有辦法理出其中的脈絡! 我們回頭再討論,為什么說公孫、公輸、公上、公山、公西、公晰乃至于庚桑,由于古音的地域差異其實相同的復姓還有公儀、公玉、公羊、公冶、公樂乃至于梗陽呢? 可能對于專業的人士來說很簡單,但是對于對古音韻學沒有一點概念的普通人來說,可能一時沒辦法想到。不過,我先舉個成語來說明,就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個成語“葉公好龍”!太經典的成語了,一直到現在都很深刻而適宜!本來就是真實的人與真實的事,結果后人受到莊子詭怪寓言的影響,都把它當成虛構的寓言故事!當然,這不是我的重點。我說這個成語的時候,可能一部分人知道,“葉”古音讀如“設she”(其實部分方言依然讀ye)!加之古時口音本來就有細微差距,所以就產生了如上所說的諸多其實應當源自一個共同姓的不同“音譯”! 音譯?難道是外來的?,但是,如此相似的諸多復姓,如果不是“外來”的音譯,真的如公孫是“公之孫”,那其余的諸多“公*”又如何解釋? 那么,公孫到底什么含義?果然是外來的音譯?難道我們幾千年祭拜軒轅黃帝是認錯祖宗了?如此是否太荒謬?其實,問題比較復雜。如果我們不能夠理清與厘清其中的關系與概念,沒有辦法回答上面的問題!而厘清這其中的脈絡,需要分別厘清有關于軒轅的三個概念,即公孫、軒轅與黃帝!一個都不能少! 但是,三個都不容易說!我又不好先預設一個結論,如此會顯得突兀。但是總得有下手處。所以,我們還是挑有一定認知基礎,又有名家考據基礎的“軒轅”來開始。 關于軒轅為大車的說法,想來不必我去批判,且不說最初為“軒猿”,再之前為什么也就不好討論了。但是,多數專業人士肯定是不認可的,因為不僅中原乃至于整個黃河流域考古沒有一點證據支持在5000(暫時這么認為,黃帝年代)年前高大車輛的可能! 那么軒轅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實既然已經非最初的字,那么研究這兩個字顯得毫無意義。其實,不需我說,之前已經有很多人有相似的討論與論證,只是得出的結論似乎極其不利于主流思想尤其是漢民族思想,不過證據明顯不很充分,所以最終沒有被多數人認可。 三、軒轅與獫狁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上古時北方一個十分著名的所謂的少數民族——葷粥!當然還有許多異名,獫狁、玁狁、獯鬻、山戎等,也就是匈奴!當然,將黃帝往匈奴上聯系,已經有很多研究者提出,尤其是自認為繼承有匈奴血脈與文化的蒙古族!但是證據太不充分。 我們來看歷史的記載。 “匈奴” ,史載為中國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繁衍在河套地帶,游牧于大漠南北。商代甲骨文稱其為“鬼方”,周代的詩集中又稱其為 “熏粥”、“獫狁”,春秋戰國時則稱其為“戎”或“胡人”。匈奴之名始見于秦漢。
我們根據服虔的注解,結合《史記·匈奴傳》,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這就是,在舜和夏時,此族的名稱“缺如”(堯以前叫葷粥,商鬼方,周獫狁,秦匈奴)!為什么會有此情況出現呢?
但是,鯀-禹為黃帝后裔,且《山海經》明言:“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怎么可能大禹祖先成了“獫狁”之北蠻?但是,從此文中難道我們的確可以得出大禹的祖系為北蠻嗎!什么叫“白馬是為鯀”,又有上面《史記·匈奴傳》云:“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如此說明他們早就是馭馬的游牧民族。 但是,既然鯀-禹系“獫狁”,為黃帝后裔,為什么《史記》又會說“黃帝北逐獯鬻(《五帝本紀》)”?又,既然是養馬、馭馬的民族,為什么叫“獫狁”是犬旁而不是馬旁? 其實首先,“黃帝北逐獯鬻”用的字是“逐”,不是“征伐”,可見只是警告性的,不是征討殺戮,自是擔心或已見其族之弊(恃功而傲慢)而驅逐之。其實更加證明關系不一般,為其世系是可能的。其次,用獫狁而不用馬字旁(以后會介紹,軒轅后裔中有馬字旁的稱謂),那恰恰是證明此稱謂不是簡單關聯的飼養動物,而是一個特殊的稱謂——尊號!雖然還是與動物有關! 那么,獫狁到底是何神圣動物?會成為他們的尊號? 上面我提到“獫狁”之名與古時所講的“狻猊”(就是“狻麑”)極其相似,其實真的就是同指!而“狻猊”就是“獅兒”! 實際上近代學者郭沫若先生已經做過考證。郭沫若在《釋支干》中云:
但是,周初之時埃蘭為什么不遠萬里長途跋涉向周人進貢?如此路遙,他們似乎不可能是周人征伐而歸屬的附屬國。那么他們與周人到底有什么密切關系?他們為什么自稱Haltamti?這個留在以后討論。但是至少證明,當時的信息傳遞不是問題,路途也不是問題!帶著獅子從波斯灣附近到達西周京都是個什么概念,可想而知! 郭沫若先生又云:“獅座之a中國稱為‘女主象’,……希臘稱為‘王星’,曰Regulus,其事亦起源于巴比倫。葉列妙士引亞拉圖斯Aratus說:‘加爾達人(郭原注:即巴比倫)視此星為天界之王長,亦視為地上之王。’……而星名在巴則稱為Sarru,此則與單閼之音極近。……由此變音,入后更變而為‘軒轅’也。”
很多人可能不太相信郭沫若先生的論述,但是,獅子座在中國星象(星官)上面居然就是被稱軒轅!是巧合嗎?為什么在巴比倫獅子座α星(也就是我們的軒轅座中最亮的軒轅十四)被稱為王星?Sarru為王星之意,而Ur的本意為“強大”、“偉大”之義。而軒轅星又叫什么星?權星!“權”即“軒轅”的快讀,古音讀作Khan——就是許多西域游牧民族首領的尊稱“可汗”!其實,西域的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等為什么稱他們的頭領為“單于”、“可汗”?其實就是“軒轅”與“權”的音轉!都是對統領的尊稱之號!如成吉思汗,應當全翻為“騰格爾可汗”,也就是“天可汗”——當年西域人尊稱李世民就是如此!因為無論“單于”、“可汗”,它的意思也的確就是強大、偉大的意思! 既然如此,我們沒有必要回避問題,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增加不必要的民族不認同感!所以,我們需要繼續上溯。既然軒轅就是“獫狁”,也的確是獫狁族(實際上為鯀-禹一系繼承)的祖先。而且,按照前文的部分推理,軒轅黃帝似乎也的確不是有熊氏黃帝,因為一個姓公孫,一個姓姬,一個可能最初是游牧民族,一個是典型的農耕民族。那么,他們到底是什么關系?軒轅黃帝真的姓“公孫”——如此怪異的姓氏? 其實,既然有熊氏與軒轅氏都稱為“黃帝”,那么黃帝自然也是帝號,為尊稱。那么“黃帝”是什么意思? 首先,不要被后世“五德終始說”所影響,認為中央為土、色黃,黃帝土德,故稱為“黃帝”。這完全是循環論證。當然,也有人從“璜”去論述,云為玉崇拜,顯然是顛倒了前后;乃至于從甲骨文論述,猜測為身穿皮革之義,所以黃帝為游牧、漁獵民族云云,至于讀音就不去考證了。 其實,軒轅黃帝的巍巍功績為世所傳頌,有華服之美,禮儀之大,垂衣裳而治天下,豈能還張揚普通的獸皮?又尊為帝號?即便最初他們有游牧民族特性,也在統合天下后崇尚修道(求道廣成子)與玉文明,所以緊隨其后的孫子帝號就改為“顓頊”(瑞玉也,具體意義后面論),對玉禮儀與大道文明的崇尚可見一斑。 四、黃帝四面與飲光 那么,黃帝之“黃”最初是什么意思?其實《說文解字》是比較接近真實的。《說文解字》云:“黃 ,地之色也,從田從炗,炗亦聲炗(,古文光),凡黃之屬皆從黃。” 黃音出自炗(,古文光),對于發音是找到了依據,而從田有些疑問,為什么不從土,豈不是更加直接,云為“土”德何必用“田”字?其實,“田”字既有土的意思,更加代表“四面”! 想起來那個宰我所問而讓孔子回答得差強人意的問題了嗎?就是自古都有傳聞的“黃帝四面”問題!如《尸子》云:“古者黃帝四面”。不語怪力亂神的夫子肯定無法真正回答這個問題。中國幾千年也沒有人再去思考這個看似毫無道理的傳說! 但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戰國帛書《十六經·立命》卻給出了詳細的答案,云:“昔者黃宗(就是黃帝)質始好信,作自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前參后參。左參右參。踐位履參,是以能為天下宗。君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唯余一人乃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國置君、三卿。數日歷月計歲,以當日月之行。吾類天大明。” 很明顯,“田”字與“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前參后參,左參右參”是極好的吻合。而且展示“黃帝四面”的具體青銅器也被發掘出來。1959年,湖南寧鄉黃材寨子山出土了晚商時期的青銅“四面”方鼎,應當就是以尊紀念黃帝的產物!
所以,黃帝的“黃”字的本意為“四面發光”之意,是極其贊譽的尊號!其實,所有的五帝的帝號都是褒義。如前面所講的帝鴻(姬姓黃帝世系)之鴻為廣大、宏大之意;帝(姜姓帝)之為突出優異之意等。 但是即便如此,這與軒轅有什么關系,又與公孫有什么關系? 其實,公孫,前文已經說過,其實還有其他許多相近音的姓,如公輸、公上、公山、公西、公晰、庚桑;由于地域差異其實相同的還有:公儀、公玉、公羊、公冶、梗陽都是!正如我前面舉例“葉公好龍”成語中的“葉”的讀音一樣。 但是,即使“公孫”可能或者真的就是一個譯音,又如何破譯其中的含義,卻出了一個看似不可解的問題!因為幾千年似乎沒有人知道這個復姓最初的原意,既然不太可能是“公之孫”的意思。 我們現在再來討論關于黃帝(先不討論混淆軒轅與有熊)的一些看似不太靠譜的傳說。《竹書紀年》云:“黃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于洛水。”注:“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路史·黃帝紀》:“黃帝有熊氏,河龍圖發,洛龜書成……乃重坤以為首,所謂《歸藏易》也。故曰歸藏氏。” 此中點名了黃帝與龜洛書的關系。但是你可能說這明顯都是傳說、乃至于神話吧?那么我們再看《國語·周語》記載劉州鳩答周景王問律的一段話:王曰:“七律者何?”對曰:“我姬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牽牛焉。” 為什么云“我姬氏出自天黿”?雖然,此處“天黿”應當為是“玄枵”星次的別名,但是為什么周人另外取此星次別名為“天黿”? 郭沫若先生在看到周代《獻侯鼎》等銘文后說:“天黿二字,銘文多見,舊譯為子孫,余謂當是天黿,即軒轅也”,應當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那么,郭沫若先生是從音(天黿音近軒轅)還是從義認定的呢?從他考據“軒轅”就是“狻麑”的結果看,應當不是從音(天、軒差異較大)上面認可的,而是從血脈傳承之義。不然,豈不會出現“天黿”就是“狻麑”的奇怪結論? 而天黿是一種大龜,結論似乎有些意外,軒轅氏崇拜大龜?難道不是我們一直以為的龍?似乎問題到此沒有辦法研究下去。那么,我們不妨換一個大家認為完全不可能的切入思路打開局面!即便您看到后會有崩潰的感覺! 我們知道,在佛教中,釋迦佛的大弟子,被稱為神通第一的是迦葉尊者,但是嚴格而論應當稱為“摩訶迦葉”!我們來看佛教中對尊者的介紹! “摩訶迦葉者,此云大龜氏,龜者,先世學道,有靈龜負圖而出,因以為姓;一云飲光、光波。金色晃耀,吞乎余色,故名。” 看出來其中的奧秘了嗎?當然不是“光波”一詞好穿越,這不是重點。其中的摩訶,就是大的意思,看似意譯,其實“摩訶”實際上應當就是“茫”、“莽”(古通用)的緩讀,廣大之意!為音譯。而迦葉就是龜氏,不是意譯,也是音譯! “迦葉”就是“龜氏”,這就是結論!上面已經說過的“葉”古音讀she,而我們也知道知道“迦”讀“伽”。其實,由于語音本身流變與翻譯的音轉,所以造成“龜氏”變成“迦葉”很正常。接下來,為什么又云“一云飲光、光波。金色晃耀,吞乎余色,故名”,這不就是在詮釋“黃”字為“四面發金光”而掩乎他色嗎? 但是,迦葉不是姓黃而是“龜(氏)”!其實是迦葉尊者的姓“龜(氏)”為“四面發金光”的意思?為什么? 這是大家(包括古人)被龜的常見繁體字“龜”所迷惑!其實,“龜”的甲骨文與金文也不都是側面圖,如甲骨文有,金文有;也存在俯視圖“龜”字,如,金文有作,甲骨文有作、。而被殷人稱為“鬼方”的“鬼”,甲骨文作 、,都有“田”字。 所以其實,軒轅黃帝應當姓“鬼”!最初應當就是“龜”略取“田”(與黃字四面發光統一)加女為,即(音依然如龜,甲骨文的畏字,似乎就是鬼族人手拿巨大兵器而可畏懼的形象,所以也讀如龜音)字,而非“鬼”字(后轉寫為鬼罷了,即后世“媿”姓,一如將姜、姒、姬、姚等一樣,為龜之圖騰標志,加女旁), “人歸為鬼(后世演繹出而異體字,從后世的簡體龜字看,“鬼”倒是象“龜人”的合體)”為后世衍生義。與鬼相關的詞(有異音都是方言之別,kui\gui\wei都可以)魁梧、魁首、瑰異、瑰麗、瑰奇、瑰寶、瑰瑋、瑰岸,崔嵬,無不有奇異、高大之褒義,絕非后世陰厲之貶義!也說明其人較高大(盤桓西域,可能有高加索混血)。后世貶義為“鬼”,如“” 腰斬為“之尤”,又丑化為“蚩尤”。所以商代稱之為“鬼方”實際上為其姓氏。帝,即黃帝兄弟族之姜姓牛首“帝”,只是將錯訛為“炎”,與真正的《山海經》中的炎帝不同,此姓“伊祁”,即后世作焉耆,也就是古蘇美爾傳說的最初的下界深淵阿普蘇(大海和水)之主、智慧之神Enki恩基。 其實,鬼姓大家不陌生,軒轅黃帝的名臣就叫“鬼臾區”,就是此龜(鬼)姓。也由此可見由王冰補入的運氣七篇果真是有十分古老的傳承!而且大家也沒有厘清其中的關系,就是運氣七篇外的“岐伯”是誰? 因為據傳說,黃帝時期出現過三位名醫,歧伯、雷公和俞跗,似乎沒有鬼臾區之名!歧伯、雷公在《黃帝內經》中有,俞跗相傳擅長外科,著《黃帝外經》(現在流傳的明顯是后人偽托之作),但是毀于大火而亡于世。 鬼臾區,又作鬼容區,號大鴻。為黃帝之臣,曾佐黃帝發明五行,詳論脈經,于難經究盡其義理,以為經論。據王冰注解《素問》黃帝問于鬼臾區所答:“臣稽考《太始天元冊》文曰”時指出:“鬼臾區十世祖始誦而行之,此太古占候靈文,洎乎伏羲之時,巳鐫諸玉版,命曰冊文。”由此可知鬼臾區乃世代為醫。而《史記·孝武本紀》:“黃帝得寶鼎宛朐,問于鬼臾區。”可見鬼臾區的重要性! 如此,我們可以推斷,鬼臾區即岐伯,且岐伯(最初應當為耆伯,另論。就是長老的意思)是世代沿襲的尊稱,鬼臾區才是真實姓與名——鬼,就是軒轅黃帝的本姓,在西域成了“迦葉”,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成為一系列與“公孫”(當然,還有其他軒轅族的來源,可能涉及上古大歷史。后面再討論)同音的許多姓氏!卻獨獨忘記了它本來的字——鬼!其實也不是沒有正確的傳承,就是媿姓。當然還不止這些! 近代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玁狁考》中考證,鬼方在西周也稱為昆戎、昆夷、緄夷、串夷等,實際上就是“鬼夷(人)”,在周末的春秋戰國時代基本融合回歸。如最初即媿氏,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周圍狄族媿氏國。文獻《殷周金文集成》中有記載:“倗仲作畢媿媵鼎,其萬年寶用。”王國維等學者皆認為媿姓即晉國“懷姓九宗”中的懷氏,屬于諸狄后人。春秋時期,晉國之封地境內多有狄人。在晉國境域以外以及邊境地區,還有許多游離的狄族,如春秋時期赤狄別種廣嗇咎如等,這些狄族人多用隗、媿、倗為姓氏國。在史籍《國語·鄭語》中,記述了西周末期周幽王姬宮湦八年(公元前774年)時的列國形勢:“當成周者……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 所以我認為,顯然,魏、隗(可能包括虢、芮也是,甚至霍也不排除)以及媿、倗、傀、懷各字在古代與“鬼”字通音義,為一字異寫,最初都是女旁的媿或鬼的異字。 不過這些大家沒有注意到,中原繼承而保留的原姓的子孫,因為地域差異居然被語音變異湮滅而無人知曉了!其實最正統的應當是“媯”姓,出自顓頊的虞幕家族,也就是真正的“有虞氏”!也就是古代所說(如《尚書》)的早于夏代的虞朝!而帝舜還是被有意安排竄入(另論)的!雖然他也被稱為有虞氏!但是帝舜不姓媯,而姓姚!媯姓最初就是“媿”姓,在瞽叟(如此名號,與帝舜的意外竄入有關)時代才改為“媯”,明顯是放棄(可能流傳太久忘了本意,以為鬼不詳)圖騰之“四面發光”的鬼姓而強調功業作為,所以變字不變音! 而大禹也在其后強調自己的功業與作為(這個看《尚書》與《禹貢》中大禹自己的口吻即知),才借鑒而改原姓(當然也是鬼或媿)為“姒”(也有為其父鯀正名的因素,下論。鯀字形與讀音,都極其不合理),“以”者金文作,《說文解字》云:“用”也,而用(甬)者,爭力則“勇”,合力則“擁”。以,篆書作,形似兩人角力分勝負(左屈敗,右立勝),有斗“勇”之意。《左傳》云:能左右之曰以。以,又多加在能愿動詞后。所以,大禹取此字為姓強調他們族系的能力與功業是很自然的! 五、黃大戰 那么,公孫軒轅氏與有熊氏黃帝、烈山氏帝是什么關系?依據初步推斷,軒轅氏族源出古老,應當是少典氏帝俊(東北前紅山文化——興隆洼、查海與趙寶溝玉文化,后來的紅山玉文化就是有熊氏黃帝)與太昊伏羲氏(裴李崗文化,代表賈湖村遺址)的混血,后隨伏羲氏族的由東向西(與仰韶半坡文化之女媧氏聯姻)的遷徙也西遷,但是伏羲氏西遷而又南下居多,沿著羌藏彝走廊去了西南巴蜀一帶,而軒轅氏則沿著歐亞草原半游牧生活,一部分抵達中亞一帶,后來在放牧的過程中逐漸馴服了野馬而成為游牧民族,這就是BC3500~3000年的北哈薩克斯坦中部的波泰文化,在馴服馬后,部分族類即開始回歸東方,這就是駱明-鯀之白馬系(游牧)。而一部分則吸收大地灣文化(炎帝燧人氏與祝融倉頡氏,另論)與女媧仰韶半坡文化(即彩陶文化)后選擇東歸,這就是仰韶史家與廟底溝類型的軒轅氏族類。 最終,在BC3146年左右(下論),由于軒轅氏族出現“公孫伯荼”(字玄律,就是后來的軒轅黃帝)如此優秀的首領,讓當時的有熊氏(當初叫帝鴻氏或有鴻氏,有熊氏是后人以為鴻為鳥類不妥,而改為同音的有熊氏,不知古代鳥為禽獸的統稱,所以上面所引《山海經.大荒東經》中有“使四鳥:豹虎熊羆”,后人選擇了與“鴻”同音的“熊”代替,可能也有擔心誤解為崇拜鳥類的東夷人)黃帝決定禪讓于公孫軒轅氏,但是最初兩年是讓自己的長子繼承帝位,公孫軒轅只是攝政! 這個長子就是被稱為“降生江水”的青陽氏!同時也就是被稱為“渾沌”的“帝江”! 《左傳 ·文公十八年》:“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丑類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史記·五帝本紀第一》也云:“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帝鴻氏有子不才于公孫軒轅應當是真的,是否邪惡而頑冥不堪則未必。但是春秋筆法或伏筆在此! 后世有相同的故事為證明,即《史記·五帝本紀》:“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云其“心既頑囂(或為嚚),又好爭訟”,故傳授其位于女婿舜。 而帝鴻氏子不才,名渾敦,為什么?《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西次三經》云:“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雖然古云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故。但是,名神鳥反去鳥旁,必非帝鴻,更何況豈有帝鴻氏“不才子”是帝鴻氏自己的邏輯?必是其子,渾敦不化,只識歌舞,不堪授天下,故傳其賢人公孫軒轅(元妃嫘祖,所出之西陵氏,應當為伏羲氏后裔)。 而如“帝丹朱”一樣,既然稱名為“帝江”,自然是已經“登帝位”,所以一如帝堯“禪讓”于帝舜是廢了德行不夠的“帝丹朱”一樣,帝鴻氏禪讓帝位給“公孫軒轅”也是因為其子“帝江”德行不夠而讓賢,所以公孫軒轅乃踐“黃帝”之位! 而由于“公孫軒轅氏”黃帝(此為尊號)德行天下影響太大,以至于掩蓋了最初的有熊氏黃帝一族與最后的“帝鴻氏”黃帝的光芒,致使后人居然混而為一或完全遺忘而迷失真相! 那么,被批為“頑嚚不友”、“是識歌舞”而封混號為“渾敦”的“帝江”(帝鴻氏的兒子)是誰?實際上就是被《史記》、《國語》等所記載而《山海經》反而無記載(因為不是軒轅黃帝的兒子)的姬姓黃帝嫡長子——“玄囂”青陽氏! 《史記》等不是記載:“青陽降居江水(而昌意降居若水)”嗎?所以“帝江”之名源乎此!且青陽的確就在長江旁邊——今安徽池州市青陽縣!而“玄囂”顯然不是其真名,而是謚號(已經登上帝位)!什么意思?“玄”者黑色帶赤,意幽深難懂或不靠譜,“囂”者,從頁(首)從四口?,就是抬頭而四面出聲,就是眾口喧囂、喧嘩之意!另外還有輕薄、虛弱、囂張、讒毀等等,沒有一樣是褒義!而“頑嚚(與囂字字形相似,意義也相似:愚蠢、奸詐、暴虐)不友”、“是識歌舞”豈不是極其吻合? 其實,可能最初就是“歌詠”(囂,抬頭張口而歌舞)之意,是批判青陽氏不理朝政,沉迷歌舞罷了!而所謂的“渾敦無面目”可能是在歌舞時帶了面具而不識本來面目而已!而此面具實際上就是現在一直還流傳在池州地區(被稱為“儺戲之鄉”)的“儺戲”(俗稱鬼臉戲)!!只不過其表演的形式可能幾千年傳承未必如一。 或云,歷來不是說玄囂為少昊嗎?怎么又為帝江?其實,帝江所以被罷免(登帝位2年),不完全是因為德行不當——喜好歌舞,主要是因為公孫軒轅太過于優秀而讓帝鴻氏黃帝最后決定禪讓于他,并且有兩年的過渡期。 而公孫軒轅黃帝也沒有完全虧待青陽氏,在第一代東夷少昊氏 “帝鷙”(名清,為金天氏,依地名窮桑氏。不是帝摯,此為帝堯之兄)登陟后,將青陽氏(原來的帝江)派往東夷而繼承少昊之位,同時改稱為“云陽氏”。 因為少皞氏為東夷部族,與中原華夏風俗迥異,最初應當出自東夷太昊(風姓,龍紀)與蚩尤聯姻的一支,所以王名少昊,而又與蚩尤氏有淵源。按照《左傳·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昊鷙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是以鳳鳥為圖騰的民族,應當為嬴姓民族,嬴,金文作,本為女旁加飛鳥的形象,從音判斷,應當為燕子!所以,后世東夷之裔的殷商才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由于有熊氏黃帝與烈山氏帝為兄弟族,為共同治理天下,所以當帝鴻氏禪讓給公孫軒轅時(尚在攝政的兩年期間),顯然就遭到了兄弟族帝的強烈反對! 當時的帝鴻氏為黃帝第九代(兒子帝江2年,共十代),而帝為第八代榆罔,榆罔可能沒有膽量出來反對,但是他的兒子“器(或克,或期)氏”反對妥協而殺了其父并繼承“帝”之位,與軒轅氏黃帝發生了大戰,這就是著名的發生在阪泉的第一次“黃大戰”!顯然,器氏應當戰敗。 隨即走上戰場的是“逐帝而自立,簒號帝”的蚩尤氏,因為從海外(刑天族,后文再論)獲得青銅鑄造技術而私自鑄造為兵器,因此蚩尤(被描述為銅頭鐵額)有恃無恐。也早已生反叛之心,“器氏”敗北后,蚩尤隨即與軒轅黃發生更大“黃大戰”,這就是著名的“涿鹿之戰”! 按下此不論,我們先來討論其中的時間節點,最終揭示出可能最真實的黃帝紀年! 六、黃帝紀年 讓我們看看《春秋命歷序》中五帝世系與年代的具體內容。 《緯書集成 ·春秋命歷序》由清人黃奭《漢學堂叢書》所輯。該書是《春秋緯》之一,雖然不見于諸史《經籍志》、《藝文志》及其他諸家著錄。但唐代《文選注》、《初學記》、《藝文類聚》以及宋代《太平御覽》、《路史》諸書仍時見稱引,故亡佚已久。 其中談到五帝紀年比較合理,如說“黃帝傳十世,二千五百二十歲(《易稽覽圖》作一千五百二十歲)”,“炎()帝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或云522歲);“顓頊傳九世,三百五十歲”,“帝嚳傳十世至堯”,又說“帝嚳傳十世,四百歲”。而《古本竹書紀年》說“黃帝至禹為世三十”。 如此,禹與舜為同時,也可以說黃帝至舜為世三十。黃帝10世、顓頊9世、帝嚳10世、帝堯1世,合起來正好30世,完全能對上!又帝顓頊350+帝嚳400+帝堯100+帝舜50,正好900年!與“黃帝至禹為世三十(一世30年,共900年)”的間隔也吻合! 但是,對于“黃帝傳十世,一千五百二十歲”的年數(有云二千五百二十歲),又極其不靠譜,參照其他的世代與年數,云“黃帝傳十世,五百二十歲”是可以理解的,與有熊氏黃帝共治天下的烈山氏(被稱為神農氏炎帝)炎帝八代也是520年,恰好吻合同時。另外多出的一千年(或二千年),可能是黃帝之前的帝俊世系的年數。 但是,夏代的建立年代沒有統一的認識,導致無法準確推測年限。2000年11月9日,國家組織的多領域科學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初步結論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于前2070年,但是爭議較多,傳統的研究者一般依然認可《皇極經世書》的年代BC2224年大禹登位。但是,一些學者的研究介于兩者之間,約為BC2146年。個人認為此結論應當更加接近。 依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今本同);而《春秋命歷序》則云:“(文命)號曰戎禹,凡十有四世,治四百七十三年。”《路史·后紀》十三注:“《紀年》并窮、寒四百七十二年。” 而目前認為的夏朝帝王世系如下:禹、啟、太康、中康、相、(羿、寒浞)、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胤甲)、孔甲、皋、發、履癸(桀),即有十九代,所以此十七世是不計篡位的羿、寒浞。而按照世系則僅十四世(世代,兄終及弟為一世),此《春秋命歷序》所言“凡十有四世”的原因。 但是,個人認為這其中有誤解。夏代開國之君應當是夏啟,而不能算大禹,帝禹為五帝之一。 為什么大禹不能算在夏?因為當時名義上是帝舜(東夷人)禪讓給大禹的,實際上是天子之位又重新回到華夏(就是有熊氏與軒轅氏兩族)手中。而大禹也曾經“薦益于天”,實際上相當于讓伯益攝政,完成最初的禪讓許諾。大禹推薦伯益七年后登陟,伯益在此七年與居喪的三年是名義上的帝位繼承者,但是因為居喪而沒有舉行登基。而三年期滿啟廢伯益取而代之,才真正開啟夏后氏的朝代!因此,禹依然被稱為帝禹(為五帝之一),而夏代自啟開始只能被稱為“后”與“王”(死后才稱帝)! 但是,古人的帝位繼承與年代計算稍微復雜,包括遜位與居喪,容易算錯。 如《史記》云:“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又云:“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 就是帝堯登帝位70年得舜(當年30歲),觀察20年,遜位于帝舜(50歲攝政),又8年帝堯崩,加3年(帝舜61歲)才真正登天子位,過了39年(100歲)駕崩。所以,如果說帝舜在位50年,自然是包括攝政的8年與居喪的3年,即自帝堯遜位而攝政開始算起。 如此,我們看帝禹。《竹書紀年》:“禹立四十五年,禹薦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喪畢,天下歸啟。”《尚書》: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總朕師 。”而《孟子·萬章上》:“孟子曰:否,不然也。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昔者舜薦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于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后,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 依據上面的記載,帝禹在位45年時“薦益于天”,應當是遜位于伯益,七年后才駕崩,再加居喪3年,伯益其實攝政10年,但是都不算真正的天子。但是,依據《尚書》與《孟子》,帝舜33也“薦禹于天”,17年后帝舜才駕崩,如此50(另外居喪3年)年,卻沒有算帝禹。所以依據此邏輯,帝禹應當在位52(45+7)年。而且舜為帝堯居喪的3年,實際上是丹朱為名義上的天子繼承人,甚至可能已經舉行了登帝位儀式(不然《山海經》不會有“帝丹朱”之名),但是隨即(1年之內,所以就沒有新的紀年)被帝舜所奪。隨后的伯益連登天子位儀式也沒有舉行就被啟所取代,所以伯益的10年就沒有算。 據瑪雅人的記載,軒轅黃帝為他們的祖先,應當在BC3113年前后一統天下,開始所謂的“第五太陽紀”。按照夏禹BC2146,加軒轅100年(一說98年,是因為帝江有2年,基本無用,軒轅實際攝政,所以算100年),其余四帝900年(帝堯一說98年,而帝舜一說53年,可能就是帝丹朱在位3年,實際攝政為帝舜,因此堯減而舜加。另外,帝摯9年,依據《山海經》之意,為第10代帝嚳,所以不復算),則為BC3146年,而傳軒轅二十登基(已經攝政2年,實際上為18歲),在位100年,117歲登仙。所以軒轅BC3146年攝政,BC3144年登天子位。再依《路史》、《綱鑒易知錄》:黃帝“以作《調歷》,歲紀甲寅,日紀甲子”,此甲寅年在BC3127年,為登天子十八年,顯然是政令大行天下而穩定之后,所以第二年就遠行拜謁廣成子求道,《莊子·在宥》即云:“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崆峒)之山,故往見之。” 可見《莊子》的記載應當真實! 因此,無論是《古本竹書紀年》471年,《春秋命歷序》的473年,《路史·后紀》的472年,如果知道不包括帝禹的52年,加居喪的3年,則夏啟登位在BC2089(2144-55=2089)年左右才準確!按照《今本竹書紀年》對夏代積年的附注,云:“起壬子,終壬戌”,則恰好是BC2089(壬子年)到夏桀末年的壬戌年,恰巧就是BC1619年。所以,夏代紀年為471年,當然不包括帝禹在內。 而同時,被傳為兄弟族的姜姓“帝”,依據《緯書集成·春秋命歷序》云“帝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或云522年,即是帝江與器氏在位而軒轅攝政的2年),總之應當與姬姓黃帝(同時治理天下)年代、年數同步,不能累積,所以黃兄弟族共同治理天下起自3146+520(或3144+522),即BC3666年。 而帝八代就是《帝王世系》所載的:“神農氏(應當為黃共祖稱名,不可僅代替烈山氏)在一百二十年而崩。納奔水氏女曰聽潑,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釐,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軒轅氏。” 顯然,也是錯往《山海經》的真正炎帝上面靠,其實與《山海經》后面的炎居、節并、戲器等又完全不搭。但是“帝”世系應當是真實的。 如此久遠的年代在《漢書·律歷志》中有近似記載,言“元鳳三年(BC78年),丞相屬寶、長安單安國、安陵杯育治《終始》,言黃帝以來三千六百二十九歲”,按此有熊氏黃帝元年為BC3706乙亥年,僅早40年,最接近。 而考慮到有熊氏黃帝與烈山氏帝為兄弟族,共同治理天下,所以此BC3706年為第一代有熊氏黃帝誕辰年也是可能的,而黃共同登基年代(即黃帝41歲登基,帝小于41歲)則依然在BC3666年。 依照自古以來的傳承,真正一統天下,且開啟華夏文明、文化之盛的是公孫(龜/鬼/媿氏,名伯荼)軒轅黃帝,所以如果運用或恢復黃帝紀年,應當用軒轅黃帝的誕辰年BC3163戊寅年為元年,則今年西元2018年則為軒轅5181年,可以記為XY5181年。 所以,按照有熊氏黃帝登天子位紀年,則在BC3666年乙卯;按照公孫軒轅黃帝紀年則為BC3146乙未年(攝政)或BC3144丁酉年(登天子位)。如果按照軒轅黃帝誕辰,應當在BC3163戊寅年。 國際易聯易道文化研究會 敬畏易道 正本清源 慈儉濟人 不忘初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