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董旄 發表于 2007-6-4
5:25:00 |
學科整合應整合些什么?
前幾日,上級領導下來聽課。在聽課的過程中,一位教師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什么叫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呀?就是得有聲有色,多插入一些視頻、圖片,讓課堂變得繪聲、繪色、繪影,你老師根本都不用講多少,學生在那兒一看就會……”
但我對此種觀點并不敢茍同。我認為,拳無定勢,教無定法。無論是素質教育也好,學科整合也罷,都要考慮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考慮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如果只為“課改”而“課改”,只為“整合”而瞎揉一氣,那是懶老婆和面,只能落個兩手面糊。
且以我所講授的《飛奪瀘定橋》為例,本文的主旨是學習紅軍長征的精神,培養學生愛國情感。其中的讀書是本課的重點環節,通過讀來體會、理解、感悟、升華課文中的內容。如果把紅軍行軍的片斷、擊潰阻敵的片斷、奪橋的過程都用視頻的形式來展示出來,一節課內怕連讀的時間都沒有了,還談什么理解呢?而如果讓學生過多地觀看視頻,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點會長期停留在電影畫面上,勢必會影響到對課文內容的真正掌握。那樣的話,倒不如干脆去借個片子來直接看電影才是。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呢?美國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術白皮書”中關于數字化學習的完整內涵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來實現一種理想的學習環境和全新的、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從而徹底改革傳統的教學結構和教育本質,達到培養大批具有21世紀能力素質的人才(即創新人才)的目的。
不可否認,傳統的教育教學結構中只有教師、學生和教材三個要素。在現代化的教學系統中,多了一個要素——“教學媒體”。但是,是不是因此就要把傳統的教學結構全盤否定,而由教學媒體包打天下呢?我認為,這絕不應如“非A即B”這樣簡單。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這四個要素不是孤立地、簡單地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從而形成新型的教學結構。
在這種新型的教學結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丟、教師的主導地位也不能丟,教材的教化功能更不能丟。以前在某一次語文教學活動中,一位領導拋出了這樣一句“至理名言”——“把識字教學拋得遠遠的!”學生連字都不會寫,還談什么“素質教育”呢?現在,如果過分夸大媒體的作用,只為創新而創新、只為新潮而新潮,就會由一個極端跑到另一個極端,課程改革勢必會虎頭蛇尾,只剩個花架子。
傳統要繼承,創新也要講究實效,動輒把“革命”掛在嘴邊,如“阿Q”一般,全然不知革命的本意是什么,那只能壞事兒。
所以,在提倡“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的今天,我們一定要找準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切入點,使“傳統”與“現代”有機地融合到一起,這樣才能收到實效。不然,只怕要落得個“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