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數(shù)字,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知識、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雨果 中國古代陶器審美 黑陶袋足鬹 《黑陶袋足鬹》,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嘉興雀墓橋遺址出土,溫酒器皿,敞口圓唇,口沿兩側(cè)內(nèi)捏使前端成流,喇叭形頸,腹部與袋足以對稱的一道堆繩紋為界,分襠較高,腹部兩側(cè)各有以若干平行交叉的線條刻劃而成的編織紋,后側(cè)袋足隨腹部弧度自然傾斜而上接寬帶狀鋬。 人首陶瓶 《人首陶瓶》,新石器(崧澤文化),高:21,腹圍:28, 底徑:7厘米。泥質(zhì)灰陶,呈人首三節(jié)葫蘆瓶體。瓶首塑小頭人面,兩眼內(nèi)凹,鼻梁隆起,雙耳聳立,張口若語,腦后束短辮,長頸粗脖,溜肩,弧胸,圓背,鼓腹,體態(tài)肥碩。胸前開一橢圓形大口,口內(nèi)中空,與瓶體貫通。瓶底作小圓足,略外撇并飾鋸齒狀缺口若干,整個器物造型奇特,生動古樸。此陶瓶很可能與當時祭豐收,求甘雨,降生靈等原始宗教祭祀活動有關,這在國內(nèi)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尚屬首見,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 三足鳥形陶盉 《三足鳥形陶盉》,新石器(崧澤文化),高:32,腹圍:76厘米。泥質(zhì)灰陶,橢圓形扁體盉身,造型奇特,罕見。拱背鼓腹,平底。以凸弦(兩側(cè)微微伸雙翅)界飾。前塑長頸粗脖鳥首,凸起項圈,頭直挺高昂,作尖嘴張口狀中空。飾斜冠,頂突乳角,雙目鼓出,三耳穿孔,腦后飾孔橋鈕。尾部開圓形侈口,翹仰伸出。背脊以直線與環(huán)線突紋,使項圈與尾口相連。其間(頸、背部)滿刻雙線或三線穿插編織。行紋風格亦與崧澤陶倉相類似。 腹下飾三足(三爪半平底,出土時僅存后足)。 陶盉 《陶盉》,新石器(崧澤文化),高:18,口徑:17—11,底徑:10厘米。泥質(zhì)灰陶,盉口略呈鳥嘴形(流口)上翹。唇沿微外敞,鼓腹。與流口對應的另一側(cè)口沿下,塑以扁環(huán)耳把,平底。 灰陶交織紋三足壺 《灰陶交織紋三足壺》,新石器(崧澤文化),高:15,口徑:7.3,底徑:9.2厘米。唇沿、小喇叭口,束斜弧頸,頸下圍圈微凸,?。ㄘS)肩,折腹(腰),平底,下附三只小臥足(已殘)。折腹以上至頸下,滿刻曲、直線交織紋(四組相串聯(lián));折腹以下光素無紋。 灰陶鏤孔盆形豆 《灰陶鏤孔盆形豆》,新石器(崧澤文化),高:11.4,口徑:16.5,底徑:11.5厘米。盆形豆。唇口微斂,折直領,淺斜腹微弧,竹節(jié)把,喇叭狀高圈足。折領處飾凹弦紋二道,乳釘紋六個,竹節(jié)把喇叭狀圈足上鏤孔對稱的“〇”和“□”各一對。 陶倉 《陶倉》,新石器(崧澤文化),高:25,腹圍:6.9,底徑:12.5 厘米。頂部飾實心凸鈕(上部略殘,鈕底擴出)。器身近似紡錘形(不甚規(guī)整),溜肩下擴至近底部三分之一處折腹下收,平底。器身上部開一團角等腰梯形倉口(上底6厘米,8厘米,腰邊5.5厘米)內(nèi)空到底。 全器光潤、拙樸。鈕下依次刻飾雙線弦紋和雙勾對卷枝紋(拉開的麻花紋)。緊靠倉上下沿各飾隱起繩紋,與上下繩紋連接。其上至折腹處依次刻飾三線與雙線交叉卷枝紋和雙弦紋。 灰陶帶角飾單把盉 《灰陶帶角飾單把盉》,新石器(良渚文化),高:15.6,口徑:12.3,底徑:11厘米。泥質(zhì)灰陶,胎骨厚實。匜型口外敞,流部(殘補)微微上翹,圓鼓腹,平底。半環(huán)耳把,圓渾寬厚,與流口對應下垂,飾于一側(cè);另一側(cè)堆塑一短鋬,鋬端上翹團楞雙角。 灰陶人面鋬飾罐 《灰陶人面鋬飾罐》,新石器(崧澤文化),高:6,口徑:11.3,底徑:5.7厘米。泥質(zhì)灰陶,匜型罐。薄唇口外敞,鼓腹、凹底。腹側(cè)堆塑一短鋬,鋬端上翹刻成人面,雙圈眼及口、鼻清晰可辨,十分罕見。 鏤孔塔式陶盉 《鏤孔塔式陶盉》,新石器(崧澤文化),高:35,最大腹徑:52, 底座:14-16厘米。夾砂紅陶,由頂、頸、腹和底座組成。四面楞三角形尖頂,每面鏤二孔;長頸四面亦各鏤六至八孔;頸下鼓腹:上半腹較光潤,開斜仰突起圓口,內(nèi)空。下半腹?jié)u收,顯粗糙;腹下束腰,接塑逐擴出的四楞底座(略有殘損),平底、實足。仔細觀察,可見三角形頂面有一“ ”形紋,很值得研究。 陶俑 《陶俑》,東漢晚期,寬:9.7厘米,高:26厘米。男俑,頭束大蝶結(jié)、兩耳上聳、額稍突、面部扁平、眼鼻內(nèi)凹,表情呆板,蹓肩,垂半截上肢(無下臂),著交領束帶長服通地,平底。整個造像制作粗拙,欠規(guī)整,不講究人體比例,光素無錦。從形象神態(tài)衣著看地位低下,與同出的陶獸(制作精細、形象生動)形成強烈的反差,尤其是制成截肢形象,頗具研究價值。 陶獸 《陶獸》,東漢晚期,長:26.5厘米,高:27厘米。此獸較難以何獸言狀。作昂首豎雙耳、顯毛發(fā)、瞠目正視、挺鼻、張口、露齒、伸舌、卷小尾上翹,四肢健壯(呈虎爪),后爪趾略抬,體態(tài)壯實、富有力度、虎虎生威。獸項背套以雙橫杠拖拉架具(頸背中飾一縱向套環(huán),并以貼背的臥環(huán)扣牢),雕塑精細,形象生動。 陶獸面器耳 《陶獸面器耳》,新石器(馬家浜文化),長:5.2,寬:3.6 厘米?;壹t陶片,器耳裝飾,薄胎片狀。背面曲凹,正面挖塑一雙大眼圈,其周圍刻有若干放射狀眼睫毛。粗鼻外凸(如豬鼻)上翹,張雙孔,不規(guī)則的圓口,臉部稍有折皺。眼、鼻、口均采用凹挖和穿透手法,顯得深沉精神。兩眼圈線一上一下,大小不一;張口使眼袋線提向一邊,上拉,面部肌肉隨之一邊松弛,一邊緊繃。似有驚恐,吼叫表情,神情兼?zhèn)?,屬人格化的動物形象。這在早期動物陶塑造型藝術中罕見,為研究良渚文化神獸紋飾直至商代青銅器獸面紋的發(fā)展軌跡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 良渚文化玉璧 玉璧是良渚文化的玉質(zhì)重器之一,外圓中心有孔。其功能既是良渚先民用以溝通神明的祭器,又是具有斂尸防腐的法器,同時還是部族方國間交易的貨寶及饋贈禮聘的貴重禮器,也是死者生前地位和財富的指示器。 良渚文化玉錐形器 嘉興大墳遺址出土,長38厘米。頂端飾一穿孔圓錐小柱,尾部尖銳,錐體刻有簡化的獸面紋,制作精細,紋飾精美而且它的長度大大超出了一般玉錐形器的長度。此物出土時位于墓主的腰側(cè),類似于權杖,是權力、地位的象征。
來源: 《嘉興博物館》 |
|
來自: RK588 > 《古玩收藏、鑒寶和文物考古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