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博物館一間偌大400平展廳內,元代霽藍釉白龍梅瓶,閃爍著華麗的光芒,典雅大氣,瓶身通透的藍艷,給人一種悠遠而寧靜的氣質,似乎在告訴參觀者,它的背后隱藏著眾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梅瓶珠光寶氣,散發著藍寶石般的光澤,線條流暢,弧度優美,周身比例協調,符合黃金分割法。神龍出水、馭云而行,景象壯觀,追趕火龍寶珠。白龍的紋飾為一王二母, 揚州博物館這件為龍王紋,而且保存最為完整, 法國吉美博物館及北京頤和園藏的兩件佳為龍母紋飾 , 且都比揚州博物館的小 ,有殘。
江澤民與法國總統看這個瓶,其實他們也看不懂。 梅瓶最早出現在唐代白瓷,宋遼流行,元代最好,梅瓶屬于立器里面檔次最高的一種,梅瓶宋也叫經瓶,經瓶也許不好懂,就是儲酒器酒瓶,后為陳設器,祭祀的單色釉瓷器,以及陪葬明器。 元末明初,高檔梅瓶成身份等級象征。從現代存世的梅瓶來看,出土的梅瓶大多是王公大臣的墓里才有,數量相當少,而藍釉,就更罕見了。藍釉梅瓶,鈷料海外進口,當時進口價比黃金。 都說元人尚藍商白,敬長生天,由于元統治者的喜好,創立了偉大的白地藍花---元青花和藍地白花。元青花和霽藍釉,出現已經晚了,元人的影響力究竟有多大,我看還是漢人的文化和智慧,商品的屬性,為了外貿賺錢而生產的。 馬先生盛贊元青花為君臨天下,其實,揚州那瓶,才真正君臨天下。 南京博物院三稀殿只展三件瓷器,撤掉了正在展出的明代“內府”白釉梅瓶,把白釉梅瓶的展柜騰出,讓給藍釉梅瓶。而展廳內,偌大的一個房間,只有三件瓷器,最中間是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右邊是釉里紅“歲寒三友”梅瓶,左邊就是藍釉梅瓶。 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明初開國功臣沐英家族墓里出土 安成公主墓出土釉里紅歲寒三友紋梅瓶 錦衣衛僉事徐君敘和夫人周氏墓出土藍釉梅瓶 鬼谷子下山大罐,曾成世界上最貴的瓷器,2,3億,但與蕭何月下追韓信比,尚有差距,畢竟一瓶抵數罐,蕭何月下追韓信估值十個億,揚州那瓶法國人出四十億,人家還不賣,哈哈,數字是虛的,這世人心中的位置是真的,揚州那瓶,稱天下第一瓶,甚至天下第一瓷器也不為過。 下面故事本身很傳奇,但更酸澀。 1976年,動蕩的歲月,揚州,流傳有地震,揚州機械廠師傅朱立恒。 “我父親當年因為偷賣東西坐過牢。”因為這段前車之鑒,朱立恒還是首選把手里的家當賣給公家。他知道倒給走街串戶的“別寶猴子”可能會有更高價錢,可他不敢。 只一個回合,白龍梅瓶以十八塊錢的身價結束了它在朱家的歷史。 因為戶口簿上寫著“地主”二字朱立恒根本不敢抬起頭來,要個高價——賣就賣 了吧?!暗刂鳌边@方“黔印”活生生把朱立恒心中殘存的奢望逼退。
法國吉美博物館藏,有殘 頤和園藏,殘的厲害,久居深宮。 浙師大的,明顯假。 《大連張某權收藏的,沒底圖,參加了上海2006元代瓷器國際學術研討會,也不樂觀》 可在得知兒子十八塊錢把白龍梅瓶賣掉之后,朱立恒的老母親當即就呆住了,恍過神來后,她只罵了兒子一句話:“討債鬼啊,這個瓶子當初人家出十八石米我都沒賣。” 十八石米,市值一千八百塊大洋,那是民國時的事。 一千八百塊錢沒賣的白龍梅瓶十八塊錢就送出去了——朱立恒做夢也沒有想到拮據老母囤積的梅瓶竟是這么值錢,賤賣不得。當日的追悔也許早已定格成局,永遠地掖在朱立恒的內心深處。朱立恒不知,白龍梅瓶的“噩夢”并沒有就此罷休,百倍的陰錯陽差似乎還顯示不出人世的無常。 這個梅瓶傳到朱立恒這一輩應當已是第六代,傳說他的祖上幾代都曾在朝廷做官,從宮中得到梅瓶后一直視其為家傳之寶,每年只在年三十晚上才將梅瓶的畫像掛在屋內瞻仰,事后又匆匆收封。朱立恒清楚記得,“文化大革命”時期,他的母親為保護梅瓶不被搶奪破壞,還用黑墨汁把瓶上的白龍紋遮蔽起來,用棉布包裹著藏于床下。
1981年母親去世,白龍梅瓶的影子也仿佛跟著守衛它半輩子的老人遠去。 時光流逝,一晃十年過去,十年時間幾乎已把朱立恒心上的疙瘩弭平。大亂之年出生的孩子茁壯成長,朱立恒學了一門做菜的手藝,親朋好友有個紅白喜事都請朱立恒幫忙。白天上班,晚上忙菜,朱立恒的生活忙碌充實,波瀾不驚。 可1986年,白龍梅瓶那鬼魅一樣的靛藍身影還是回來,再回到朱立恒眼前時,那只他曾經抱在懷里到文物商店十八塊錢賣掉的瓶子,已然被印到一人高的畫軸上懸于文物商店內。朱立恒搖頭長嘆,避之不及。 炒菜的朱立恒家里的。
元代標本 (明宣德 寶石藍釉僧帽壺) (明嘉靖 霽藍釉梅瓶) 元.霽藍釉白龍梅瓶,這一件被揚州文物商店以十八元低價從民間購得,初判為雍正瓷被閑拋在古董架上,一日來個上海鑒玉的行家,以他玩玉的經驗,這龍怎么也是元代的,這梅瓶是元代的,一石激起千層浪。 終于在一天,被故宮博物院中國陶瓷鑒定專家馮先銘先生,認定為國寶級稀世文物,從此名滿天下。 2006年夏天,朱立恒說他早想開了,有時候他會帶著孫女去看看那瓶子,指著那寶貝對孫女說‘‘這瓶好看嗎?這瓶是咱家祖傳的’’。孫女年幼,不懂寶瓶的價值連城,更不懂此時“家傳”二字的酸澀,只催著爺爺早點回家,朱立恒苦笑搖搖頭,等孫女長大了,如果還像現在這樣懵懂,未嘗不是好事。 朱立恒是博物館常客,但他表示,不是很想見白龍梅瓶。憤憤時,朱立恒也抖些掌故笑罵“發現兵馬俑那老頭,天天坐在博物館門口簽字,還月入三千”言語中壓抑不在的羨慕。 可朱立恒三十年前與白龍瓶緣分已盡了,甚至那張收據也不在了,如今別人承認那瓶曾是他家的,只不過是國寶多了一份傳奇,一份酸澀,一份談資。 元藍釉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藍釉描金匜 故宮博物院藏 元藍釉爵杯杭州博物館藏 故宮 土耳其托普卡普皇宮藏 波士頓美術館 藏友的 故宮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與樓上一同出土 大英博物館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是典型的元代梅瓶,豐肩修腹的弧線斜收至脛部,又以弧線外撇至底邊。肩部更加豐滿,整體修長美麗,具有極強的藝術美。梅瓶最大腹徑與高度的比值近似于黃金比,這種比例并不是他們刻意追求,而是一種“技進乎道”的境界。 梅瓶瓶身之上描繪有神龍出水、馭云而行的壯美景象,四肢奮力舞動追趕一顆游動的火龍珠,俗稱趕珠龍紋。具有元代龍紋的典型特征,龍首小并微微上仰,張口吐舌,露出利齒。鼻似如意頭,下顎飄揚一縷長髯,雙角微微后翹。藍釉點飾的龍眼,怒目穹張,炯炯有神,在白釉的襯托下,更顯突出,起到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龍頸曲折細長,一綹長鬃翻飛舞動。 霽藍器是元代出現的新品種。霽藍釉是一種鈷料石灰堿釉,生坯施釉,在1280℃-1300℃的溫度下一次燒成。當時霽藍器的廢品率較高。燒制這種產品,窯爐必須是還原氣氛,且窯溫要控制得當。溫度低了,釉色發黑,溫度稍高就會出現流釉現象。燒制如此完美的大件梅瓶,需將瓷坯置于最好的窯位,燒造優質的產品不僅需要成熟的技術,也需要很好的運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