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劉備和諸葛亮用人的分歧由來已久。魏延是劉備最信任的人之一,所以才能放心地把漢中交給他防守,而諸葛亮雖然很清楚魏延的軍事才能,北伐不得不依賴他,卻始終與之存有隔閡。他用魏延,用的是魏延的具體才能,而不用他的戰略思想,用的是他的法,而不用他的道,這能說得上是看得起魏延嗎? 同樣的分歧還發生在蔣琬和馬謖身上,蔣琬貪杯誤事,令劉備十分不滿,而諸葛亮卻替他求情,并在劉備死后把他提拔到自己接班人的位置,但蔣琬才能有限,他沒有軍事常識,提出的東出上庸的伐魏計劃,遭到群臣反對;后期又屯兵涪城,導致漢中空虛,險些釀成大禍;馬謖也被劉備輕視,說他不可大用,而諸葛亮卻非要大用之,以致街亭慘敗,最終為塞眾人之口,不得已誅殺親信。 總之,越是劉備信任的人,諸如魏延、李嚴、吳懿等人,諸葛亮雖然表面上裝得公正無私,一視同仁,在內心深處卻有意疏遠之,陰御之;凡是被劉備疏遠和瞧不上的人,或者是之前完全沒有背景的降將,諸如蔣琬、馬謖、姜維等人,諸葛亮就大力提拔,使他們成為自己的親信。這里面固然有劉備和諸葛亮性格和癖好的不同,諸葛亮提拔上來的人也并非一無是處,但你要說這里面沒有諸葛亮為了個人集權服務的政治因素,恐怕也很牽強。 諸葛亮想要在蜀漢掌握大權,要說對劉備信任的元老重臣沒有忌憚是不可能的。劉備在時,不要說他對關羽只敢阿諛奉承,說什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即使像法正這樣被劉備信任的后來者,他也是絲毫不敢指摘其過失的。可以說,從劉備入蜀之后到220年之前,諸葛亮在蜀漢雖然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他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入蜀之后自己已經不是劉備面前的紅人了,所以一直夾著尾巴做人,察言觀色,以求自保的同時又撈取了政治資本:對于法正這種深受劉備信任的人,即使有過失他也不敢說;而對于彭羕這種因為狂妄自大而容易得罪劉備的人,他就果斷向劉備進讒言,最終致其死命。 隨著元老重臣漸漸凋零,劉備托孤的選擇也就只剩下諸葛亮這一個了。但劉備有劉備的班底,只是這個班底里面比諸葛亮資歷更老、地位更高的人已經不存在了。雖然如此,仍有個別人在當時的蜀漢擁有崇高的地位,使諸葛亮心存忌憚,而這些人里首當其沖的無疑就是李嚴、魏延和吳懿。諸葛亮想要搞獨裁,當務之急就是提拔自己的親信上位,這就是為什么諸葛亮要“違眾拔謖”,冒著極大的風險強行讓自己的親信上位,可惜偷雞不成蝕把米,導致了極其尷尬的結局。而他所違背的眾人的意愿,就是讓魏延和吳懿去抵御張郃。這也就是為什么他會信任毫無背景的姜維,因為沒有背景,所以才更依賴于自己的提拔,因為是降將,所以才更需要自己的保護,只有這種有求于自己的人才是最值得信任的。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被諸葛亮重用的蔣琬:先帝不喜歡他,是諸葛亮靠一己之力讓他東山再起的,蔣琬能不對諸葛亮感恩戴德,俯首帖耳嗎?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獨裁者,他在元老重臣面前最害怕的招牌就是“先帝”,也只有這個已經躺在墳墓里的先帝,才會在人們心目中擁有高于他的地位。所以他最放心的就是那些不會用“先帝”來壓制他的人。什么樣的人最沒有可能這么做呢?自然是被先帝疏遠、鄙視、記恨的人,自然是蔣琬、馬謖之流。反之,什么人最有可能指責諸葛亮的所作所為違背了先帝的意愿呢?自然是先帝活著的時候最信任的人,自然是李嚴、魏延、吳懿之流。諸葛亮可以盡力在表面上裝作公正無私,但內心深處的忌憚和疑慮是掩蓋不住的,并且這些忌憚和疑慮時時處處都在影響他的抉擇。諸葛亮也很清楚,馬謖的軍事才能是遠遠不能跟魏延和吳懿相比的,但是他卻“違眾拔謖”,偏袒親信,急于讓馬謖建功立業的心思已經很明顯了。諷刺的是,馬謖慘敗于張郃,而魏延、吳懿卻在之后的陽溪之戰中大破郭淮,魏延因此戰被封為征西大將軍,南鄭侯,爵位在諸葛亮之上,可見這絕不是小勝仗。陽溪之戰雖然于國有功,保全了蜀漢的社稷,但對于諸葛亮的用人之道,則無異于一記重拳。 諸葛亮作為獨裁者最害怕先帝,而他在天子面前最管用的招牌同樣是先帝,只有以元老重臣自居,時時處處搬出先帝的遺志,才能壓制那些反對他一家獨大,想和他瓜分權力的人,這就是《出師表》的涵義,也是他在政治上搞獨裁唯一的法理基礎。一方面怕先帝,另一方面又要依賴于先帝,諸葛亮對劉備的態度其實也就是他對劉備留下的那些重臣的態度。這些人的才能是他不得不依賴的,不依賴他們則不足以保全蜀漢,而這些人卻總是有自己的意志,沒有他自己提拔上來的親信聽話,用起來很不順手。總之,諸葛亮更喜歡那些沒有自己的獨立意志,但能把事情辦得妥妥帖帖的所謂人才。越是有自己的主張和個性,在他那里就越被疏遠,所以最后連他早先親自向劉備舉薦的,可以和龐統相提并論的大賢——廖立,也遭到流放。諸葛亮認為理想情況是,整個蜀漢只有他一個人的大腦在思考,這樣就可以利用制度優勢,高效地達成“興復漢室”的偉大目標。事實證明,這個想法是多么的荒謬。而劉備則不同,他賞識的人才,諸如陳登、田豫、關羽、張飛、魏延、龐統、法正、黃權···每一個都是有鮮明個性,能獨當一面的人物,絕不僅僅是辦事員型的平庸之輩。事實證明,劉備的識人之明是遠勝于諸葛亮的,他也擁有諸葛亮所不具備的人格魅力和對人才的駕馭能力。正因為如此,他才能使那些諸葛亮不敢用的人各盡其才;正因為如此,建立蜀漢基業的才是劉備而不是諸葛亮:蜀漢的疆土除了武都和陰平這兩個郡外,每一寸都是劉備打下的。 彭羕之死,是諸葛亮向劉備屢進讒言所致;廖立被廢,是因為他指摘諸葛亮的用人,遭到李邵和蔣琬向諸葛亮告密所致;魏延含冤慘死,又是因為費祎向楊儀告密···諸葛亮集團在興復漢室上鮮有作為,而在打小報告害人上卻頗有建樹。告密之風盛行,敢言之士何存?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如果他真像自己在《出師表》里寫的那樣“親賢臣、遠小人”,蜀漢官場的小人文化又何以大行其道至此呢?依我看,諸葛亮喜歡用那些俯首帖耳,埋頭辦事的人,本質上是因為他自己就是這種人:他絕不愿意冒著觸怒劉備的風險去直言極諫,匡正過失,法正公報私仇的事情上是如此,劉備東征孫權的事情上也是如此。聰明有余,正氣不足,察言觀色,逢君之惡,這些恰恰是“性矜高”的魏延所不屑于做的。正因如此,魏延才為蜀漢官場所不容,也為諸葛亮所不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