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關于詩的格律,古今任何教材都只講到平仄、押韻,從來沒有規定什么犯韻、撞韻的問題。是后人為了使詩更加有韻律美感而總結出來的,應該是熟練掌握寫作后,進階的課程。近來老有人拿這個說事,并且還成了寫詩的“規矩”而不可逾越,我覺得有必要澄清一下,以正視聽。 一、基本概念 1、押韻。 即在詩詞中,要求某些句子句尾的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由于從古至今漢字的聲韻系統出現了一些變化,因而就有了古代、現代兩個聲韻系統,所以詩詞的押韻也大體上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按照古聲韻系統來押韻,二是按照現代漢語的聲韻系統來押韻。在詩詞創作實踐中,使用舊聲韻和新聲韻的詩人都不在少數,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前者略多于后者。 遵循古聲韻的,詩押《平水韻》就可以了,如果寫古體詩,還可以鄰韻通押。詞一般按《詞林正韻》來押韻。遵循現代聲韻系統的,詩詞都按《中華新韻》押韻就可以,沒有必要區分今體詩韻、古體詩韻和詞韻了。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重要的是要把詩詞的意境、情感表達出來,不論用什么系統都行,并沒有規定一定要用什么韻,也絕不存在高下之分。沒聽說過一首歪詩因為用的是平水韻就自然歸為好詩而高人一籌。 押韻還有些較細的要求,就是古人講的“押韻八戒”,即一戒落韻、二戒湊韻、三戒重韻、四戒倒韻、五戒啞韻、六戒僻韻、七戒擠韻、八戒復韻。 2、落韻 。 也叫出韻。就是一首詩某個韻腳上用了其他韻部的字,與詩中原來韻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韻,這是不允許的。比如,前一句用“寒山”,后一句突然成了“麻花”。一首詩押律詩的首句用臨韻不算落韻,因為首句本來就是可押可不押的,所以允許從寬。這種情況叫“孤雁出群”。 3、湊韻。俗稱“掛韻腳”。就是為了押韻,勉強選用韻部中一個與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連貫、不關聯的字,湊成韻腳。這是不行的。 4、重韻。就是重復押一個字做韻腳,這也是不可以的。 5、倒韻。就是為了押韻,把正常的詞顛倒過來。比如“風雨、先后、新鮮、慷慨、凄慘、玲瓏、參商、琴瑟”等等,把它們顛倒過來寫,就覺的非常別扭。平時習慣怎么用就怎么用,不能為了押韻而有意顛倒詞的習慣順序。 6、啞韻。就是用一些聲調讀起來不清晰,意義也不明顯的字押韻。并不是所有是平聲字都適合做韻腳的。有的字看起來不喜歡,讀起來也不響亮,就不要免強使用它了,否則會使整個詩句都感覺萎靡不振。“欲作佳詩,先選好韻。凡音涉啞滯者,便宜棄舍”。這是袁枚老先生教我們的話,可參考。 7、僻韻。就是用不常見的生僻的字押韻。比如下平六麻里的“犌”字,有幾個認識?又如上平一東里的“蝀”字,偏僻不?有的人專門喜歡找一些生僻的字來顯擺。其實,他不知道他顯擺出來的正是一種詩病。袁枚老先生說:“李杜大家,不用僻韻,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 8、擠韻。又叫“犯韻”、“冒韻”。就是在押韻的句子中,特別是二四六位置上,使用了與韻腳同韻的字,造成句讀拗口。但是,與韻腳連在一起的疊韻是一種修辭手法,不算擠韻。 9、復韻。就是一首詩中,意思一樣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復地押。比如押了“憂”字,再押“愁”字;押了“花”字,再押“葩”字;押了“香”字,再押“芳”字。這類的押韻是要盡力避免的。它與重韻是一樣的道理。 10、撞韻。就是不用韻的句子最后一個字(為了與“韻腳”相對應,我們叫它“白腳”,比如七絕的第三句)也用了與韻腳同韻母的仄聲字。比如韻腳處分別用:山、間、岸、還。 11、連韻。就是相鄰的兩個押韻句的韻腳用了同音字作韻字。連韻也叫“合音”。 比如韻腳處分別用:深、身、望、神。 12、死韻。詩中押韻的句子我們叫它“韻句”。對于韻句而言,如果整句詩的句讀重心落在了最后一個字上,也即落在了韻字上,這樣的韻我們稱之為“死韻”。 13、活韻。根據整句是的意思,如果整句詩的句讀重心落在韻字之前的別的字上,這樣的韻我們稱之為“活韻”。 14、出韻。由于讀字發音不正確,或受方言影響,又不熟悉詩韻,作詩往往會出韻。 15、竄韻。由于不知道異義、異音的同一漢字分屬不同的韻部,作詩就會竄韻 16、三陰平韻。一首七絕的三個韻字如果都是陰平字,也會對詩的韻感造成傷害。 二、犯韻會傷害到詩的韻律美感 1、從一般角度上來講,如果發生了“撞韻”,整首詩中句腳的字韻就缺少了變化,讀來粘滯、澀口,所以不宜出現這種情況。例如: 山林烏啼月痕移,云卷風疏竹影低。 清淚絲絲夢中洗,泉聲夜落小樓西。 這首詩寫得生動活潑,基本上還是不錯的。但我們讀起來總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覺。這是因為這里第三句末尾的‘洗’字出現了“撞韻”的“硬傷”。“洗”字一出來,后面的“西”字就完全被壓住了。讀到那里,就覺得憋了一口氣,“西”字的韻律感讀不出來。 2、一般來講,韻腳處時詩句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的關鍵之處,好比音樂的鼓點節拍處,要格外凸顯出來,如果“犯韻”,別處也用了韻腳相同的字,就會沖淡韻腳的藝術效果。比如: 相逢之處草茸茸,峭壁攢峰千萬重。 他日期君何處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這首詩情景描寫很到位,意境也不俗。但是,它押的是上平聲的二冬韻,而且起句和承句里又有“逢”和“峰”這兩個字,也在二冬韻里,這就“犯韻”了。但是我們要注意,“茸茸”二字是疊字用法,或者有些固定詞語,不屬于“犯韻”。 3、連韻對詩句的韻律是有傷害的,在七絕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所以,詩人在創作七絕的時候也是比較注意的。因而要在古人絕句中找出“連韻”的例詩是非常困難的。相對來說,律詩中連韻現象要多一些。例如: 背郭堂成蔭白茅,緣江路熟俯青郊。 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 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 旁人錯比揚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 ——杜甫《堂成》 其中“巢”和“嘲”就是連韻。 4、三陰平。一首七絕的三個韻字如果都是陰平字,也會對詩的韻感造成傷害。例如: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七絕·涼州詞 在這首詩中‘間’、‘山’、‘關’組成了三陰平韻,可是我們卻感覺不到三陰平的傷害,仍然覺得全詩流暢上口。關鍵是第二句的‘萬仞山’把這句詩做成了“活韻”。一活全活,流暢而完美的音韻,歷千年而不衰。 其實這首詩也是“擠韻”的經典大作,大家不妨再仔細看看,作者是如何把“擠韻”的傷害消于無形的。 嚴格說來,押韻諸戒是對詩人提出的高層次要求,是一種押韻技巧。它所指出的問題,并沒有違反詩詞押韻的普遍規則,不是詩詞創作的硬性規定。但是,它們又確實會對詩詞優美和諧的韻律造成一定的傷害,有時甚至是很嚴重的“硬傷”。所以,要想寫好詩詞,這些問題是要盡量避免的,或者又是不可避免,卻不能不知道有這么回事。 三、規矩不可不知,不可拘泥 詩詞是一種藝術創造,不懂得基本的格律,顯然不得窺其門徑。但是,拘泥于規則卻是藝術的死敵。面壁十年圖破壁,有許多優秀的詩篇的精彩之處,也恰恰是它出格之處。還是讓我們其實找一個例子,特別是那些著名的詩,來檢驗一下就知道了。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在這首詩中,“江南岸”的岸字便是“撞韻”了,但我們并不覺不好。 再看一首韓愈的《初春小雨》: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好去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第三句中的“去處”也撞韻了,而且“去處”是疊韻,還是雙撞韻了,我們不僅不覺不好,反而是很好。 再看看“擠韻”。上面例子中的“江南岸”的南字,其實就是犯了擠韻,我們并不覺不好。 再看詩圣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結句中“襄陽”二字也是犯擠韻,同時是疊韻的擠韻,我們沒覺得不好,相反音樂性更好了。 再比如《蜀相》的首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森森是疊韻腳,前一個森字便是犯擠韻,但我們也不覺不好,相反也是音樂性更好。 關于擠韻,還有說法是過多使用相同韻母的字。典型的例子如“粉紅墻上三黃鳳”,其中“粉紅”疊韻,“墻上三黃”是近似四疊韻。的確有點不太好,疊韻最多不宜過三,好比二奶讓人喜歡,小三有點招人嫌了,但也有例外。 比如“晚煙殘”我們覺得稍拗口,但“晚煙寒”并不覺拗口,還感覺音樂性很好。這是為什么呢?因“晚煙殘”的殘是個過程,用“晚煙殘”收句的話,殘是收口音,便是“死韻”——重點意思落在尾字韻腳上的韻,有人稱之為“死韻”。而“晚煙寒”的寒只是感覺,重點意思在“晚”字,便是“活韻”。我們還觀察到,三疊韻的字不能全是平音字,如“田園煙”,便很拗口。 我近作的一首《清明》: 春風已綠渭河濱, 嶺外鄉音久未聞。 欲寄冰心家萬里, 清明煙雨泣孤墳。 這首詩里就有犯韻的,本來可以避免的,我專門寫出來,給大家看看,也沒有什么不妥,并不傷害詩意、韻律。第二句“鄉音”犯韻,首先這是一個詞組,正是我要表達的思想;另外韻腳處的句讀重心在“久”字上,“活韻”就擠不住。第三句“冰心”因為這一句不押韻,嚴格地說不算“犯韻”,也就是說犯韻的字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絕對不可用的。當然,在某些專家學者看來,犯韻就是不行,沒什么可強辯的。我無語,道不同不相為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