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華西里.伊凡諾維奇.蘇里柯夫 生卒 1848——1916 國籍 俄國 生命軌跡 1869 從家鄉前往彼得堡 1870 考入皇家美術學院 1878 結識列賓 1881 成為巡回展覽畫派正式成員 1910 到西班牙旅行 主要作品 《女貴族莫洛卓娃》、《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緬??路蛟趧e留佐夫鎮》 1、 在蘇里柯夫的記憶里,雪撬永遠那樣深刻而清晰。 多年前,當他還是個十多歲的少年時,他曾經坐著一輛簡陋的雪撬,從老家西伯利亞的一個小鎮出發,前往首都彼得堡報考美術學院。這只在風雪中跚跚而行的雪撬,如同汪洋中的一條小船,載著蘇里柯夫心愛的畫筆,畫夾和畫布,當然還有這位沉默寡言的外省少年的矜持與夢想。 多年以后,當蘇里柯夫創作他的偉大作品《女貴族莫洛卓娃》時,他把自己崇敬的女主人公莫洛卓娃安放到了同樣一輛簡陋的雪撬上。 早年的經歷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如此致關重要。那些過往的經驗和經歷就像一道道烙在精神上的胎記,它終生追隨我們,影響我們,甚至也左右我們。 蘇里柯夫已經在遠離家鄉西伯利亞的莫斯科成為最優秀的藝術大師后,午夜夢回時,經常進入他腦海的依然是故鄉的風雪,小路,白樺林和哥薩克風格的木板房屋。 在西伯利亞一個叫做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的小鎮,蘇里柯夫出生于一個普通的哥薩克家庭。那是一個混亂的地處邊地的閉塞小鎮,走出鎮子,便是無邊無際的荒原。 哥薩克人在這里聚居,遠方流落到這里的殺人犯和流浪者也混跡街頭。惟有哥薩克風格的雕花木窗和用色彩涂抹過的雪撬可以帶來瞬間的歡樂與愉悅。 2、 就像很多大師的童年都開始顯露出對繪畫的最初熱愛和天賦一樣,六七歲時,蘇里柯夫一家舉家遷到了離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幾十公里外的一個更偏僻的靠近大森林的村莊。 這里更加荒涼,更加蕭索,但內向的蘇里柯夫卻從大森林春夏秋冬四季色彩的變幻中感覺到了某種啟蒙般的驚喜,他開始無師自通地學著用筆描繪他看到的這個村莊和這片森林:跳過樹梢的松鼠。背著干柴的婦人。舉頭呆望藍天的獵狗。以及父親從森林采摘回來的五顏六色的各種不知名的鮮花…… 蘇里柯夫11歲那年,父親去世了,舅舅把他們一家又從森林邊接回了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當年的鄰居們驚奇的發現,蘇里柯夫這個離開他們不到五年的孩子,已經能畫得一手漂亮的畫了。 為了幫助苦命的母親一起維持著這個貧困而苦難的家庭,從一個偶然的機會開始,蘇里柯夫為鎮子里的人畫復活節需要的彩蛋,偶爾也有些人請這孩子幫他們畫圣像。 當然,這樣的機會不會太多,一旦有畫圣像的生意上門,那就意味著這個家庭將有幾頓大列巴可吃。從這個意義上講,蘇里柯夫大概是俄羅斯畫家中掙稿費起步最早的一個,當然這稿費掙得有點辛酸。 3、 就像李白與杜甫并稱李杜并被認為是盛唐詩歌最杰出的代表一樣,蘇里柯夫和列賓被認為是19世紀俄羅斯繪畫史上的雙子星座。 列賓的作品傾向于現實,蘇里柯夫的作品則指向了逝去的歷史。以文學性為基礎,致力于個性化人物的塑造,這是十九世紀俄羅斯美術的最大特征,而這一特征正是在列賓和蘇里柯夫二位大師雙劍合壁的努力下大功告成的。 有趣的是,列賓和蘇里柯夫不僅是過從甚密的知已,還同為彼得堡皇家美術學院的校友。 不過,當年列賓輕易地進入了這所全俄羅斯最優秀的藝術學院,蘇里柯夫從西伯利亞小鎮坐著雪撬趕到彼得堡參加春季入學考試時卻名落孫山。 因為他只會寫生和臨摹作品,對學院要求的畫一幅古典的全身石膏像,可憐這位農家子弟,他此前根本就沒聽說過世界上還有什么全身石膏像,他甚至不知道石膏像和一只森林里的紅狐有什么區別。 第一次考試落榜后,蘇里柯夫以微薄的盤纏在彼得堡住了下來,刻苦地用功。到了1869年秋天,他終于勉強通過了入學考試,成為一名可以跟班試讀的旁聽生。次年,他才如愿以償地轉為公費生,開始了為期6年的學院生活。 幾乎與此同時,列賓已經快要畢業了。因此,這雙子星座大約沒有機會在彼得堡皇家藝術學院相識的,但他們注定了要以各自的才華將自己上升到屬于他們的高度。 蘇里柯夫和列賓相識是在1878年。那一年,蘇里柯夫和心上人伊麗莎白.夏蘭剛剛舉行了婚禮,他們定居在莫斯科,蘇里柯夫成了一名職業畫家。 在他們新婚燕爾的日子里,列賓帶著一身寒氣和酒意走進了蘇里柯夫夫婦的小院。高大的白樺樹下,兩位互相聞名卻不曾相識的畫家激情擁抱,從此成為相交數十年的知己,直到整個俄羅斯藝術的天空都被他們的光芒所籠罩。 4、 與列賓對現實的批判不同,蘇里柯夫選擇了歷史,他依憑卓越的才華和想象力,為俄羅斯民族的歷史留下了無數個動人心旌的瞬間。 凡是有幸被蘇里柯夫觸摸過的歷史,從此都變得更加生動,更加呼之欲出。甚至,當我們回憶那些歷史事件時,躍上心頭的往往就是蘇里柯夫為我們塑造的那一時代最富個性的人物形象。 面向歷史,卻不僅僅是淺層次地描述已逝的場面和事件。在面向歷史的同時,蘇里柯夫明明也面向了自己的內心。因而蘇里柯夫的作品就有一種屬于個人的個性化的亮光——激烈的矛盾,永恒的悲劇,值得悲憫的先人的歷史就以近乎戲劇化的形式站上了蘇里柯夫的畫布。 5、 1913年的某一天,特列嘉科夫畫廊里正在展出一大批巡回畫派畫家的作品。一位身穿破舊西裝的參觀者久久地徘徊在列賓的《伊凡雷帝殺子》和蘇里科夫的《女貴族莫洛卓娃》面前。 突然,他大叫一聲:“血流得夠多的了!”并向畫面撲去,用制鞋的切刀把列賓的名畫割裂了。 這個具有某種寓言意義的軼事,再明確不過地傳遞出這樣一種信息:那就是在蘇里柯夫和列賓這樣的大師筆下,即便是久遠的歷史,即便是墓木早拱的先人,一旦經過他們的藝術加工,也將與活生生的現實發生沖撞。 因為他們投向歷史的目光中,顯然帶著現實的考量。 藝術需要絕對,需要強烈的自信和蓄謀已久的戲劇化。在蘇里柯夫那里,他出神入化地操縱著可供他操縱的歷史事件和藝術元素。 《女貴族莫洛卓娃》、《近衛軍臨刑的早晨》和《緬希柯夫在別留佐夫鎮》三幅作品號稱蘇里柯夫歷史三部曲。壓抑、悲壯和哀怨,這些普通的情緒在畫面上當然可以閱讀得出來,但那份潛藏在歷史事件之后的畫家的復雜而難以排解的良知卻需要更進一步地深入剖析,也許才能感知當年蘇里柯夫的一番匠心。 6、 正當蘇里柯夫的事業蒸蒸日上之時,他的愛妻伊麗莎白.夏蘭不幸早逝。畫家悲痛欲絕,他常背著兩個年幼的孩子跑到愛妻墳前整夜痛哭。 住在墓地邊緣的人都已經認識了這位衣衫不整胡子巴碴的男人。他們用同情的目光看著他,卻不知道在那些更深人靜的夜晚,這個其貌不揚的男子還將用超負荷的工作來寄托對亡妻的綿綿哀思。 一年以后,蘇里柯夫依然無法承受愛妻亡故的打擊,他甚至不愿再呆在讓他成名成家的莫斯科,他想起了遙遠的西伯利亞的家鄉小鎮。然后,他變買了家財,帶著兩孩子一路長途跋涉,回到了他度過了童年時代的故鄉。 葉落歸根,生命的軌跡就這樣令人太息地周而復始。只不過,當畫家歸來時,他已經蒼老了。雖然他還能再活上十多年,但他的鬢上畢竟有了歲月的痕跡。 當年那個坐著雪撬懷揣理想雄心勃勃離開家鄉的年輕人,他再次看到了童年時看到過的那些山巒,那些白樺,那些在原野上筆直升上天空的炊煙。 只是,大師已老,往事已老,他已經歷了太多的榮與辱,艷與寂…… 現在,大師開始活在往事之中。剩下的顏料和才情,將支撐他略顯寂寞的晚年,直到他在最后一次遠行時因感冒誘發肺炎而病死在莫斯科一家叫德累斯頓的旅館—— 這里離他當年和伊麗莎白.夏蘭共同的家只有一箭之地。 《女貴族莫洛卓娃》 17世紀,俄國沙皇阿歷克塞·米哈依洛維奇統治期間進行了一場宗教改革,沙皇試圖依靠強有力的教會來加強統治。于是他下令在宗教首領尼孔的領導下實行教會改革。 這場改革當然是自上而下的,引起了部分教徒的不滿。持反對意見的教徒,除了一般的下層教徒之外,還有堅持舊教的貴族。這些人在歷史上被稱作“分離派”或舊教徒。 他們認為,在混亂年代,舊教幫助俄羅斯掙脫了韃靼人的枷鎖,抵御了土耳其人、德國騎士兵團和波蘭貴族的侵擾,而現在尼孔主教為了使《圣經》符合希臘文祈禱書,竟要對《圣經》加以修改,這是不合規矩的值得懷疑的行為。 女貴族莫洛卓娃是沙皇的遠親,此人擁有8000名農奴。她少年守寡,篤信宗教,仗義疏財,經常救濟貧民和教友。由于她對沙皇的宗教改革持堅定的反對意見,她告別了宮廷和一切社交活動,并把她的莊園當作受到迫害的舊教徒們的避難所。 對這位遠親在民眾中間崇高的聲望和她對宗教改革的反對,沙皇深感憂慮,終于下令逮捕她,并把流放到帕洛夫斯克,最后在那里的土牢中餓死。 信仰的力量是神奇的。蘇里柯夫在面對莫洛卓娃坎坷的一生時,他選擇了莫洛卓娃坐在雪撬上被押解到流放地時途經莫斯科的情景。 那輛破舊簡陋的雪撬上,這位因為有了信仰而不屈不撓的女貴族雖然臉色蒼白,戴著冰冷的鎖鏈,目光卻堅毅傲慢,咄咄逼人。她向上高舉的左手所打出的手勢表明她依然在堅持她將終生信仰的舊教——舊教徒用兩個手指劃十字,而新教徒用三個手指。 圍觀的人群是莫洛卓娃的一面鏡子。除莫洛卓娃外,其余的人物多達四五十個,好奇的、害怕的、惋惜的、嘲笑的、譏諷的、流淚的、敬仰的、驚恐的……這些表情動作各異的圍觀的人被畫家準備地定格在了畫布上。這些豐富的表情,你甚至無法從上面找出兩張相似的臉。 1887年,《女貴族莫洛卓娃》展出后,獲得了一片贊美之聲。作家卡爾申寫道:“蘇里柯夫鮮明地再現了這個出色的婦女。一切知道她悲劇身世的人,會永遠被藝術家創造的形象所征服,不可能再想起另一個莫洛卓娃……”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同《女貴族莫洛卓娃》一樣,《近衛軍臨刑的早晨》也取材于俄羅斯真實的歷史事件。套用一下中國人曾經喜歡用的政治術語,這幅畫表現的乃是“兩條路線的斗爭”。 沙皇彼得一世是俄羅斯歷史上的著名君主,我記得高中的歷史課本上對他的概述是“彼得一世身體強壯,性情粗野,對待反抗他的人殘暴無情。但他富有理想,一心想使落后的俄國強大起來?!?/p> 彼得一世在位期間,積極向西歐國家學習,進行了一場師從西歐的改革。改革后的國家力量當然強大了,但由于全盤西化,也嚴重地傷害了俄羅斯民族的自尊心,并遭到守舊勢力的反對。 在這場殊死的斗爭中,近衛軍代表了維護宗法制度的傳統的俄羅斯,彼得一世和他的歐化軍隊,代表了向資本主義發展的新興的俄羅斯。 1698年,正當彼得一世出國訪問時,近衛軍發動了一場旨在推翻他的兵變。彼得一世立即終止訪問回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鎮壓了兵變。 蘇里柯夫選取了一個早晨——近衛軍兵變失敗被彼得一世在皇宮廣場上處死的那個早晨,以此作為反映這起歷史事件的著力點。兩條路線的斗爭直到這些近衛軍命在旦夕之際仍然如此尖銳,新與舊,西化與傳統的對立可想而知。 騎在馬上的是彼得一世,旁邊是他請來幫助改革并享有特權的外國專家,他的身后是警衛部隊,他們構成了兩條路線中的一條。占據畫面大部分前景的代表了另一條路線。那些農民裝束的近衛軍家屬圍繞在六個即將臨刑的近衛軍身旁,悲痛地哭泣著。 臨刑的近衛軍們則大義凜然,其中那個手持蠟燭以便照亮進入天國之路的近衛軍,他向彼得一世投去了憤怒的一瞥,而彼得一世也回以絕不妥協的目光。 可以看出,蘇里柯夫在面對這起俄羅斯的民族悲劇時,心情是極為矛盾的:一方面,他既認為彼得一世的改革是進步的明智之舉,是他打下了近代俄羅斯強盛的基礎;另一方面,他認為近衛軍的行為也有值得同情和尊敬的地方。 因此我們才看到,整幅作品中,雙方都以正面形象出現,無論是彼得一世的堅毅果斷還是近衛軍的視死如歸,以及近衛軍家人們的悲痛哭泣,都構成了這起俄羅斯民族悲劇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們催化了悲劇,使悲劇更加張揚,更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緬??路蛟趧e留佐夫鎮》 世上最不堪之事,莫過于英雄末路,美人遲暮?;蛟S,二者相比,英雄末路更易叫人心生萬千感慨?!毒捪?路蛟趧e留佐夫鎮》就是一部用顏料寫下的英雄挽歌。 緬??路蚴潜说靡皇纼簳r的朋友,也是彼得一世改革的重臣。他不僅曾協助彼得一世對落后的俄羅斯進行了翻天覆地的大變革,還輔佐彼得一世平定了近衛軍的叛亂,鞏固了彼得一世的絕對統治地位。 彼得一世去世后,他把彼得一世的兒子、年幼的彼得二世領養在家,并把自己的大女兒瑪麗許給他??傊捪?路蛩龅囊磺?,從臣子方面講,完全是個合格的托孤忠臣;從朋友方面來講,他也完全對得起死去的彼得一世。 但是,彼得二世長大成年后,在安娜女皇和德國使臣的唆使下,竟然對緬希柯夫恩將仇報,他不但解除了緬??路虻囊磺新殑眨€下令將緬??路蛉伊鞣诺奖└采w的西伯利亞。 在艱苦的流放途中,緬??路虻钠拮硬∈帕?,緬??路驇е齻€兒女終于抵達了流放地別留佐夫鎮。在鎮上,緬希柯夫親自動手建了一座小小的木屋以供自己和三個兒女棲身。 畫面上,晚年的緬??路蜃谒越ǖ男∧疚堇?,面色凝重,雙目炯然,他似乎在聽小女兒就著一炬微弱的燭光閱讀《圣經》,似乎又什么也沒聽見,心緒卻回到了遙遠的從前。 面對如此起落的人生,面對如此無常的命運,這位俄羅斯史上風云一時的英雄人物,在燭光里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之中。 正前方那位面色蒼白的女子是緬希柯夫的大女兒,也就是彼得二世的未婚妻,這位病中的姑娘緊緊地依偎著父親,怕冷似地褱緊了長袍,她孤寂迷茫的眼神讓人很容易地聯想到了紅顏薄命之類的東西。 以手撐頭的少年是緬??路虻膬鹤?,他也陷入了沉思之中——是在回憶從前綿衣玉食的幸福生活,還是在回憶曾一同成長如今卻反目成仇的彼得二世? 小女兒在心不在焉地讀著《圣經》,其它人好像都在傾聽,其實根本就沒有任何一個人在真聽,他們早已隨著各自的思緒啟動了回憶之門。 這座木屋位于別留佐夫鎮外的一片荒原上,木屋外四周都布滿了警惕的士兵,他們是奉命看守緬希柯夫及其家人的。在這里居住了大約半年,緬希柯夫痛失愛女:他的大女兒將在一場無休止的病病中死去;再過上一年半,緬??路蛞矊⒃诒瘧嵑屯纯嘀懈鎰e人世。 |
|
來自: 老王t5mxpxboum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