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自然環境中,在溫室大棚中,在自家陽臺上......可以說微生物無處不在,當蘭花生長健壯時,搞病能力強,可能不表現有病害。但稍有差錯,微生物入侵,就可能發生病害,輕則色澤姿態不美,重由會導致蘭花死亡。有了病害后能夠正確診斷是何種病害,用什么辦法治療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就給整理一下,希望對蘭友有所幫助。 ※生理性焦尖 即使沒有致病微生物侵染,因為自然因素(濕度太低、氣侯變化太快、空氣污染)或管理不當(光照太強、水害、肥害、過干)等可能導致蘭葉焦尖。由于自然因素或管理不當引起的蘭葉焦尖通常稱生理性焦尖,這種焦尖通常呈黑色,且病緣處沒有黑色橫紋,不會迅速向前推進,病程較為緩慢,危害程度并不大。解決方法是加強管理。 當然,更多的可能是受到致病真菌或細菌的侵染而導致病害引起焦尖,必須及時治療。下面就一一圖示 對于病害(蟲害另開一貼)是致病微生物(有些微生物是對植物有益的)造成的,可以分為三個大類:一類是真菌性病害,二類是細菌性病害,三類是病毒性病害。如果再往下細分,還有很多小類。如果分辨有困難,其實能夠分清是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也就夠了。當然能夠細細分辨治療起來會更有效率。 還有,有時蘭花發生病害,是既有真菌侵染又有細菌侵染的。 一般真菌性病害的病斑有清晰的輪廓,沒有粘液,有時可見真菌孢子。而細菌性病害則有如開水燙過,有時有粘液。病毒性病害(拜拉絲或叫拉絲)則會有失綠、凹陷等表象。 一、炭疽病(真菌性病害) 癥狀:葉面受害初期表面產生淺褐色凹陷小點,周圍組織淺黃色,后期病斑擴大為不規則形或橢圓形,病部凹陷,中間灰褐色,邊緣顏色變深褐色,病斑與正常組織交界清楚。后期病部產生許多輪狀排列的小黑點。如果葉尖受害,葉尖面出現黑褐色或淺灰色的枯斑,并著生許多小黑點,有的聚生成若干橫向走帶,呈波浪狀(刺盤孢病菌引起的炭疽病),有的散生(盤長孢病菌引起的炭疽病)。建蘭病斑多發生葉尖,較大,長條狀;寒蘭、墨蘭病斑多發生在葉緣。 病原:炭疽病的病原菌是兩種真菌,即半知菌亞門的刺盤孢病菌和盤長孢病菌。 發病規律:經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組織內過冬,借風雨及人工操作傳播,從傷口及嫩葉侵入。春季主要感染老葉葉尖,夏季主要感染幼苗新葉,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一般在高溫高濕、通風不良條件下發病嚴重。偏氮肥、光照不足易誘發該病。連續陰天后突然晴天,該病發生較嚴重。建蘭、春蘭、寒蘭、墨蘭等易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用75%百菌清或58%的瑞毒霉與50%的多菌靈各稀釋1000倍混合噴霧。也可用蘆薈液。 二、葉斑病 葉斑病主要危害葉片。葉面受害初期產生黃褐色稍凹陷小點,邊緣清楚。隨著病斑擴大,凹陷加深,凹陷部深褐色或棕褐色(有時變為灰白色),邊緣黃紅色至紫黑色,與周圍健康組織交界清晰。單個病斑圓形或橢圓形,多個病斑融合成不規則大斑。有時假鱗莖也會受害,病部出現稍隆起的黑色小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葉斑病的病原菌是兩種真菌,即半知菌亞門葉點菌和擬莖點霉菌。 發病規律:病菌在發病部位越冬;由風雨傳播。雨后悶熱(氣溫25℃~27℃)或溫室通風不良有利于病害發生。 防治方法:1.上午澆水,葉片上不要有水滴。2.及時通風換氣降溫除濕。3.栽植不要過密。 化學防治: 可定期噴施國光銀泰(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國光思它靈(氨基酸螯合多種微量元素的葉面肥),用于防病前的預防和補充營養,提高觀賞性;發病初期,病初期噴灑25%咪鮮胺乳油(如國光必鮮)500-600倍液,或50%多錳鋅可濕性粉劑(如國光英納)400-600倍液。連用2-3次,間隔7-10天。 三、圓斑病 圓斑病主要危害葉片。初為紅褐色小點,后迅速擴展成圓形或橢圓形病斑,邊緣黑褐色且較寬,中間淺褐色或灰色。發病部位多為中部和基部。與蘭花炭疽病不同,圓斑病病斑大,常橫跨葉面,阻斷水分和養分供應,造成病斑以上葉片整段壞死,危害較炭疽病嚴重。 病原:是一種真菌,半知菌亞門殼多孢屬菌。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越冬。分生孢子能忍耐0攝氏度低溫20天而不減弱萌發力。當環境條件適宜時,借風雨及澆水時水滴的潑濺傳播。土壤板結、盆距過密、通風透光性差時及葉片受傷時,易導致此病發生。蘭花中,寒蘭、春蘭、建蘭和蕙蘭易感病,以寒蘭感染最重。 防治方法: (1)及時清除病葉燒毀或深埋,減少侵染源。 (2)發病初期噴施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防治。 四、黑斑病 癥狀:黑斑病主要危害葉片。病葉首先呈現褐色小點,后拓展為圓形、半圓形的黑褐色斑,周圍常具水漬狀淺黃色暈圈,直徑1~17毫米。后期病部中心逐步褪色,變成中心淺褐邊際黑褐色的病斑。感病部位正反雙面均生有淡褐色至灰白色皰狀小突起,在濕潤環境下,涌現出蜜黃色顆粒狀物,此即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易發生于植株中下部位的葉片,病斑之間的葉片失綠變黃,多個病斑可連接成大斑塊,導致病斑塊以上葉段干枯乃至全葉死亡。 病原:蘭花黑斑病(Cylindrosporium phalaenopsidis)是由半知菌亞門、腔胞綱、黑盤孢目、黑盤孢科、柱孢霉屬的薯蕷柱孢霉菌侵染導致的。病菌的分生孢子盤首要生于葉片正面,初埋生于表皮下,后打破而顯露,直徑129~257微米。分生孢子梗無色、矮小,僅基部分枝,具0~2個分隔,圓柱形,內壁芽殖產孢。分生孢子無色、薄壁、線形,直或稍彎,巨細20.4~45×1.4~2.4微米。病菌最適生長發育溫度為20~25℃,但在10℃左右孢子萌生率還可到達50%。 發病規則 :蘭花黑斑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病安排內越冬。每年12月中旬開始發生分生孢子進行侵入傳達,翌年的2~3月是病害的流行期,若遇上接連陰雨、多霧、日照少時發病最重,5月份今后當氣溫上升至30℃時,病害衰退并中止分散延伸。病菌可侵染多種蘭科植物如墨蘭、春蘭、建蘭、蕙蘭、蝦脊蘭、蝴蝶蘭和純色萬帶蘭等。還可為害朱頂紅、吊蘭和吉利草。 防 治 方 法 :1. 加強檢疫,特別注意產地檢疫,選擇無病苗,操控病害傳達。2. 清除病葉和落葉,及時剪去葉片上中部的病斑,會集焚毀。3.在12月上旬發病前噴1%波爾多液2次,每隔10~15天1次。發病期可選用40%滅病威600~700倍液,或45%施保克1000倍液或50%代森錳鋅1000倍液。噴藥時注意葉片正背雙面都要均勻噴灑。7~10天1次,接連屢次,殺菌劑替換運用,作用非常好。 五、褐斑病(真菌病害) 癥狀:葉片病斑長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赤褐色,邊緣紅褐色。病斑多發生在葉緣,葉兩面著生灰色霉狀顆粒(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多與圓斑病、黑斑病同時發生,只是危害的部位、病斑形狀與大小不同。 病原:褐斑病的病原菌是一種真菌,即半知菌亞門尾孢屬菌。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體在病葉上過冬,翌年3-4月產生分生孢成為初期侵染菌源。病菌借風雨傳播,老葉發生多,新葉發生少。春季4-5月高溫高濕條件發生較嚴重。 防治方法:做好清潔工作。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劑800倍液,40%百可得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10%世高3000倍液。 六、葉枯病(真菌病害) 癥狀:葉枯病危害蘭花的不同部位。葉尖受害有幾種表現,有的初期表現為斑點形,淺褐色,后期深褐色,病斑融合后葉尖枯死;有的表現葉尖變灰色枯死,病健交界處深褐色。葉片中部受害,病斑面積較大,呈圓形或橢圓珙,中央黑褐色,邊緣有黃綠色暈圈。嚴重時,整片順枯死。 病原:葉枯病的病原菌是一種真菌,即半知菌亞門大莖點霉菌。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在病殘組織過冬,借風雨或水滴傳播,從葉片傷口或自然孔口侵入.4-5月發病侵害老葉,7-8月發病主要侵害新葉。該病在寒流后突遇高濕高溫天氣發病最為嚴重。有明顯的發病中心,并可向四周傳染。 防治方法:防寒流,防暴雨。在發病初期要及時隔離。發病前可用0.5~1%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每隔7~10天噴灑1次,有較好的保護作用,發病期間可用50%多菌靈8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灑,均能控制病害蔓延。 七、葉尖枯斑病(真菌病害) 病狀:病斑多發生在蘭葉尖部。初期出現褐色斑點,隨著病斑擴展成片。病斑呈長圓形或不規則形,灰色或灰黃色,病健交界明顯,交界處有黑褐色斑紋,后期整個葉尖枯死。病斑上著生褐色小點,即分生孢子器。 病原:一種真菌,即半知菌亞門莖點霉菌。 發病規律:在國蘭上發病較多,5月上旬就為發病期,7-8月為高發期。 防治方法:同葉枯病。(防寒流,防暴雨。在發病初期要及時隔離。發病前可用0.5~1%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每隔7~10天噴灑1次,有較好的保護作用,發病期間可用50%多菌靈8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灑,均能控制病害蔓延。) 八、輪紋病(真菌病) 癥狀:葉病斑近圓開或不規則形,褐色,邊緣暗褐色,略具輪紋。后期中央灰色,上面著生小黑點,即站崗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原菌:半知菌亞門殼二孢屬菌 發病規律:病原菌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順上過冬,5-6月高溫高濕易發此病,密植蔽蔭、通風不良、氮肥過多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做好清潔工作,75%百菌清可濕性劑800-1000倍液,80%代錳森鋅可濕性劑800倍液,40%百可得可濕性劑15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劑顆粒3000倍液。 九、褐銹病(真菌病) 癥狀:因品種不同表現不同。一種侵染葉正面,葉面上產生很多黃褐色粉狀孢子,葉面留下條形紋斑,葉背一般無癥狀,嚴重時整片葉會干枯死亡。另一種危害蘭花葉背,葉背產生紅褐色小點,后期匯聚成條形大斑,是面密生銹孢子。 病原菌:一種真菌,即擔子菌亞門的單孢銹屬菌。 發病規律:每年早春發病,2月中旬左右即可看到癥狀。4月份可見到銹孢子。低溫、過濕、傷口是誘發此病因素。該病通常引起蘭花生長衰弱,但如果任其發展而不采取措施也會導致死亡。 防治方法:噴水后加強通風,合理密植,避免蘭葉摩擦。25%三唑酮乳油3000倍液,20%莠銹靈乳油400倍液,20%腈菌唑乳油2000-2500倍液。 十、污霉病(真菌病害) 癥狀:此病一般發生在粗放管理的蘭園。由于通風不良、光線不足等原因,蘭花受介殼蟲、蚜蟲、粉虱等昆蟲危害。這些昆蟲在蘭花植株排泄蜜露等沉淀物發霉。這種病菌對蘭花危害甚小,因為它只附生在表皮。但影響光合作用的美觀。 病原:污霉病的病原是一種真菌,即半知菌亞門的枝孢霉 發病規律:蚜蟲、介殼蟲及粉虱發生嚴重,種植過密,通風不良或管理粗放的蘭園,此病發生嚴重。病菌能在殘葉上越冬,成為次年初侵染病源。 防治方法:合理密植和施肥,保證通風透光良好,降低濕度,可減輕發病。噴藥防治蚜蟲、介殼蟲及粉虱等害蟲,是防治該病的關鍵措施。在發病初期噴藥防治,間隔7-10天1次,噴2-3次。 防治藥劑:選用0.5%等量式波爾多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0%百可得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十一、細菌性褐斑病 癥狀:細菌性褐斑病主要危害葉片。葉片受害初期葉面及葉尖產生不規則形或長條形似開水燙過的褪色斑。受害部位組織柔軟,嚴重時整段葉片脫水失綠。后期變褐色或黑色,周圍有明顯黑褐色暈圈。 病原:細菌性褐斑病的病原是一種細菌,即假單胞桿菌。 發病規律:該病在葉面長期保持有水分時容易發病,尤其是在高溫時發病較快。該病菌在病殘組織及帶菌基質中越冬,借雨水、灌溉水及管理操作傳播,從葉片傷口及自然孔口侵入。傳染性極強,一旦發現病株應及時隔離,再噴藥劑防治。 防治方法:管理蘭花時應盡量避免葉片受傷,同時,防止狂風擦傷葉片。在夏季雨天葉面不宜噴水,若確需噴水,噴后應立即通風吹干葉面。蘭花感病后應及時用剪刀剪除壞死組織,并將其燒毀或深埋,然后用藥劑進行葉面噴霧,間隔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防治藥劑:選用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0%葉枯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十二、疫病(又名黑腐病、猝倒病) 癥狀:主要侵染蘭花根部的葉基,受害蘭株根莖部腐爛,受害葉基部產生褐色病斑,高溫高濕時病斑迅速擴大,形成褐色水漬頭大斑,最后呈黑褐色,造成植株死亡。 病原:一種真菌,即鞭毛菌亞門棕櫚疫霉菌和惡疫霉菌。 發病規律:一年四季都可發生,適溫高濕的環境易發此病,澆水過多、通風不良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澆水后立即通風,降低空氣相對濕度。如果感染此病,要抓緊翻盆,把所有腐爛組織全部切除,晾根,消毒液浸泡30分鐘,撈出重新栽種,并用藥劑噴淋根莖部保護。間隔7-10開噴淋一次,連續2-3次。 該病傳染能力強且易造成蘭花死亡。 防治藥劑: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2%克露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安克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 十三、白絹病(真菌病害) 癥狀:發病始自蘭株近地莖部,初呈黃色至淡褐色的流水病斑,后變褐至黑褐色腐爛,并在根際土壤表面及莖基部蔓延,破壞莖部并感染幼葉和根部,葉鞘、根群產生白色菌絲;被害部位呈水漬狀,腐爛變軟,發黑,直至葉片枯萎,病菌擴散至假鱗莖,菌核由白色變為赤褐色至茶褐色壞死,嚴重時整株葉叢枯死。 病原:半知菌亞門白絹菌(真菌)。 發病規律:病菌以菌核在土中或肥中及未腐爛的殘體上越冬,在冬季溫度較高的地區菌絲也可在未腐爛的殘體上越冬,菌核翌年萌發,在土中蔓延,從蘭葉基部侵入為害。菌核對不良環境抵抗力強,在土中可存活數年,借流水、灌溉水、雨水濺射和施肥傳播。土壤偏酸,發病最嚴重,高溫多濕天氣易誘發病害。4至5月開始侵染,6至8月發病高峰期,病害發生迅速,導致被害蘭株爛枯死亡。 防治方法: 1.改變養蘭的基質酸堿度此病在基質偏酸(pH值小于5.3)時易發病。所以在基質中拌入1/10體積比的草木灰,或澆施0.3%石灰水將pH值調高,使之達到6.5左右,可減少白絲絹病的發生,效果明顯。 2.土壤消毒基質土壤用0.2%五氯硝基苯5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消毒,也可用五氯硝基苯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粉劑800倍液噴灑根際和土壤,或用五氯硝基苯粉50克拌半干濕細沙土4至5公斤,撒在病株根莖處,可抑制病情蔓延傳播。 3.撒新鮮草木灰預防南方5至6月多雨季節,土壤濕度較大,易在盆面發生白絹病,應迅速搬出蘭場“隔離”,并將基質扒開,將染有菌絲的基質取出,將病根剪除,噴施高猛酸鉀溶液1000倍液消毒,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噴施根系、傷口,并撒新鮮草木灰在蘭根周圍,然后覆上基質護根,2至3天后才澆水,如基質濕可推遲5至 7天后再澆,防治效果良好。 4.改善通風條件當病害發生時,用醫用氯霉素針劑2000倍水溶液,淋施病株,每日一次,連澆3次。一旦發病應剪去病葉,改善通風條件,將全株蘭浸于10%的硫酸銅溶液中消毒。對附近蘭株,也要全面噴施,淋濕基部、盆面,每日一噴,連施2次,可控制病情,防治效果良好。 5.氯霉素噴灑新芽長出土面后,每周用0.05%氯霉素噴施一次,連噴2至3 次,如盆土干燥時,可用此藥澆施,以預防細菌感染。也可澆噴阿斯匹林1500倍液,可增強蘭株免疫力,阻止病菌侵入、擴散。 6.其他噴藥新芽伸長期和展葉期,可選用醫用青霉素、鏈霉素、氯霉素或青霉素混合稀釋成2000倍液,淋灑病株,并全面噴藥,每3至4天一次,連噴2次,防治效果良好。發病后噴50%苯來特可濕性粉劑1000倍,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7至10天噴一次,連噴2至3次,防治效果良好。也可在陰雨或降雨前后噴藥防治,可采用50%速克靈粉劑500倍,或50%農利靈(乙烯菌核利)粉劑500倍液,殺毒礬500至600倍液,5%井岡霉素水劑300倍液,噴施株莖、葉片、盆面,防治效果顯著。 十四、枯萎病(真菌性病害)(也叫莖腐病) 癥狀:蘭花發病后葉變黃而萎蔫,假鱗莖皺縮,變細扭曲。最后導致根系腐爛。病情嚴重時假鱗莖深度腐爛、發臭。重病植株幾周就死。 病原:一種真菌,即半知菌亞門尖胞鐮刀菌。 發病規律:枯萎病鐮刀菌是一種土居性真菌,主要以菌絲體和孢子在土壤中過冬。高溫、高濕、通風不良、土壤板結易發此病。病菌從傷口或根毛細胞侵入,再進入維管束導管,使植株感染此病。 防治方法:作好環境通風,栽培基質要蒸煮或藥劑消毒。20%甲基立枯靈乳油600-800倍液,75%敵克松可溶性粉劑800-1000倍液,25%施保克乳油800-1000倍液,25%速克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我個人認為,用惡霉靈(商品名:綠亨一號、土菌消、土菌克)更好。 十五、立枯病 病狀:主要危害蘭花根莖部。受害蘭初期根產生褐色凹陷斑點,后期根肉壞死,嚴重時根系完全腐爛壞死,新長出和幼根或假莖鱗也會受害腐爛。受害植株地上部會葉片發黃、干枯。新葉不再生長。(我認為此病更具有隱匿性,與莖腐病不相上下,先爛根,再爛莖,最終導致蘭花死亡。) 病原:一種真菌,即半知菌亞門立枯絲核菌。 發病規律:以休眠菌絲或菌核在病殘組織或受污染的栽培基質中過冬,靠接觸傳染,從根系傷口侵入。基質潮濕、施肥過重、根系有傷口發病嚴重。新換盆的植株發病較多。若新苗不萌發或新葉不生長并逐漸變黃時要檢查根部,擴展到假鱗莖時則很難挽救。 防治方法:不帶病引種,開春即預防。藥劑使用同枯萎病。(仍然認為惡霉靈最好)。 圖片省——因為表現出癥狀時與莖腐病相似。 十六、細菌性軟腐病(細菌性病害) 病狀:一般在當年新發幼苗上發病。幼苗發病時葉基部產生黑褐色水漬狀壞死斑塊,葉基部很快變黑,一星期后腐爛,整株苗容易拔起。該病的最大特征是有臭味,葉尖一般無癥狀。大苗葉片會有脫水癥狀。 病源:一種細菌,即歐文氏桿菌。 發病規律:病原細菌通過土壤或發病植株繁殖細菌,借助水、介體昆蟲或日常操作而不斷地傳播和侵染。喜中溫,高濕偏酸的條件。蘭花軟腐病是主要危害葉片的細菌病害,葉片發病時,開始出現水漬狀圓形或橢圓形污白色小斑點。在1-2天內,病斑迅速擴大,變成褐色斑,這時葉表面失去光澤,并略具皺紋,病部組織稍凹陷。在卡特蘭、蝴蝶蘭等洋蘭上主要危害新生葉片,表現為葉片上出現水漬狀斑點,逐漸由暗綠色變成褐色至黑褐色;在春蘭、四季蘭等中國蘭上主要表現為先在新芽的上下部出現黃褐色水漬狀小斑點,后迅速擴大,有水浸溢過的部位或傷口很快出現腐爛,病斑大都在新芽基部,腐爛后輕輕即可拔起,或折斷倒伏,病部有黃褐色粘液流出,并有一股臭味。成苗一般不易發病,若有發病主要以心葉為主。 防治方法: 1、選用清潔的培養土。選用園土、塘泥時必須經過高溫暴曬,并加入殺菌劑綠亨1號消毒,保證盆土內不含致病的細菌; 2、科學用水。澆水最好選擇在水溫與土溫相近時進行,夏天酷暑季節選在半晚或清晨間澆水,冬季盡量少澆水,必要時所澆的水溫要與室內溫度相差不大。所用的水應該清潔干凈,最好選用清潔的山泉水、江 河水澆蘭,對一般的用水必須加入適量消毒劑處理后再用。澆水要用心,不能直接將水灌入新芽或心葉中。 3、合理施肥。施用液體氮肥應在新芽萌發前至新芽長出而未展出葉片時進行。增施磷鉀肥有利于葉片增強抗病性。選用葉面噴肥可保證供肥并減少病菌侵染的機會。 4、發現病葉應及時摘除,并集中燒毀或深埋,防止再侵染,并注意不造成人為機械損傷,以防細菌侵入。5、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用1:1:160倍的波爾多液噴藥保護,隔5-6天噴1次,連噴2-3次效果更好。病害流行季節,經常用常用新植霉素或農用鏈霉素4000倍液防治,每隔5-7天1次,連噴2-3次,用細噴霧法向新芽及下部葉片或球頭噴霧。 十七、病毒病(拉絲病、拜拉絲Virus)(病毒性病害) 常說的“拉絲”、“拜拉絲”、“BLS”、“蘭花病毒”病。很多“專家”談“拉絲”則色變,認為是不治之癥,甚至可以讓整個蘭場全部死蹺蹺。病毒病確實不僅至今無法根治,而且會遺傳和傳染。拜拉斯病毒病,與溫度、濕度、空氣和光照的調節不當,有一定的關系。但也不是十分可怕。所以,在這里大篇幅說一下: 病毒分析: 拜拉斯,是一種過濾性的隱性病原體。被侵染的植株,多不在當代出現病毒病,而是要等到下一代或后代的新株中才顯現病毒病征。有的長期不顯現癥狀,但病毒照樣在寄主株體內增殖擴散。由于它不是即時顯現病征,屬于潛伏侵染,這就給發覺它帶來了困難。只有在實驗室里攝取株體組織切片,放在高倍電子顯微鏡下,才能準確判定。據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陳心啟、古占和兩先生編寫的《中國蘭科植物分類與栽培全書》記載,目前已知侵襲蘭花的病毒有2 0 余種。其中最常侵襲中國蘭花的病原,是國蘭花葉病毒、國蘭環斑病毒和蘭花小斑病毒等。拜拉斯病毒病,與溫度、濕度、空氣和光照的調節不當,有一定的因果關系。據報道,它的發生與蘭株長期在玻璃溫室里蒔養有關。有人認為,蘭株缺乏某種元素,或某種元素過多,會導致此種病態的產生。據說蘭株一離開玻璃溫室,即大量顯現病毒病征。 植物病毒病,也叫花葉病,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病害,是一種世界病害,此病主要侵染蘭花葉片,一般在蘭株新苗上表現尤為明顯.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褪綠的角斑或圓斑,輪紋斑,環形斑或寬條狀壞死斑,變色區與不變色區界限分明;有的變色部分呈條紋,單線圓紋或同心紋;有的病葉葉脈明亮對著光線觀察時這一現象更明顯;后期表現為條斑壞死,同心環壞死或葉脈網紋環及頂尖壞死等。 診斷方法: 把蘭株擔至視平線上,對著亮光進行透視,如在葉片上,發現有不規則的縱向線段樣條形斑,斑界不整齊,有輕度擴散狀,斑色淺黃或乳白而透葉背,是拜拉斯病毒侵染。它在初現病毒癥時,病毒斑附近的部分,常有輕度脫水樣的褶皺,并伴有褶皺部分之葉緣后卷。褶皺和卷緣很顯眼的,其病斑有輕度凹陷,斑紋沒有光澤;如斑紋色為赤褐色的,便是晚期病毒癥。對于病毒潛伏侵染,尚未顯現病毒癥的,肉眼無法識別,要借助電子顯微鏡力能發現。 病毒預防: 1.由于病毒對多為“系統性侵染”,即被病毒侵染后,葉片并不即時出現病癥,(有時要隔一二代后顯現病癥,稱為“潛伏侵染”),要在其新芽展葉時或新芽伸長期,征狀才顯露于新葉上。這就給識別病毒蘭帶來難以解決的困難。在沒有進行組織切片、電子顯微鏡檢視的情況下,最好要巧妙地了解蘭苗是否來自病毒流行區。也要查閱一下,即使是地道的健康苗或下山線藝苗,有否與病毒苗混裝,或該苗主有否并賣病毒苗,以防有潛伏病毒存在的可能。 2.在夏秋季節,要特別注意保持蘭室通風良好,免因氣溫高、又因降溫需要而增加濕度所造成的高濕引起原先潛伏的病毒發作。 3.換盆時,應先洗凈蘭株,爾后再分株。分株后,需曬干或晾干創口后再種植。植后,待盆土干了再澆水,不管是有土培育還是無土培育,其基質應使用于一些的為宜,隔三天后再澆水。 4.剪刀、刀片等工具,使用的前后(每株蘭施術前后)均應以酒精火焰或打火機火焰消毒。 5.用過的蘭盆、碎磚塊、空心陶粒等培蘭基質,均應水洗凈后,反復暴曬,能用火燒的則用火燒后,方可再使用。 6.不要用浸盆法給水肥,以免相互傳染。蘭盆最好有托盤,以防滲出的水肥污染蘭場,托盤水及時清理消毒。 7.及時清理蘭場環境衛生,消滅菌蟲害,特別是蚊、蠅、蟑螂、老鼠等衛生害蟲的傳播。 8.選用“病毒A”800倍液和“人用板藍根注射液”100倍液每月噴澆二三次,傍晚進行為宜。 圖片上的多一些: 拜拉絲初期體現與斑藝的表現相當近似,只是這些斑的出現,有些失色,而且光澤較暗,背光時沒有斑藝的通透感:現到中期及后期,病班的色澤就象滲透進葉子里一樣,完全失去光澤,并開始萎縮失水。 大師有云:三分栽種,七分管理。合理的水肥藥管理,才是養蘭的重中之重,非三五載之功可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