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復習簽到16:通論(十一)詞類活用

     政二街 2018-08-04

    “文學考研”微信公眾號的第一輪《古代漢語》復習正式開始啦!第一輪復習主要以【通讀和精讀教材】為主,精讀的速度不宜過快,不然會有遺漏。今年,大師兄將陪著大家一起讀教材,把必須掌握的內容,一舉拿下。

    每個人的復習進度不一樣,如果覺得自己惰性比較大,很難自主安排復習時間。那么,建議跟著大師兄一起復習。每天堅持打開“文學考研”微信公眾號,學習大師兄推送的教材內容,然后簽到

    大師兄會按照教材順序,每天在公眾號推送【復習內容】,有書的,可以跟著一起劃重點,沒有書的,可以做一下筆記。希望參加2019文學考研的師弟師妹們一起堅持學習!每天學習完,都可以在下面留言【簽到】發到朋友圈讓更多人監督你學習!堅持才是勝利!加油!


    通論(十一)——詞類活用


    古代漢語詞類活用概述

    詞類活用即詞類的靈活運用,是詞類在句子中的臨時“職務”。詞類靈活用法是跟詞類的基本用法(下文我們簡稱為“本用”)相對而言的,詞類的本用即詞類在句子中的比較固定的“職務”。

    與現代漢語一樣,古代漢語的詞類在句子中有著比較固定的職務的。如名詞經常用做主語、賓語、定語;動詞主要作謂語,帶賓語時動詞和后面賓語的關系主要是支配和被支配關系;形容詞經常用作定語、狀語和謂語。名詞、動詞和形容雖然都可以作謂語,但名詞是用在判斷句中,動詞是用在敘述句中,形容詞是用在描寫句中。總之,與現代漢語一樣,古代漢語不同的詞類是有著不同分工的,都有看各自的基本用法,有著比較固定的職務。

    但是,語言的使用有時可以是破常規的,為了表達上的需要,有時在句子可以臨時改變它的詞性和基本語法功能。這種情況,古今漢語都有,請看現代漢語的例句。

    (1)我的模樣很中國。   臺灣藝人

    (2)因為愛著你的愛,因為夢著你的夢,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牽手》歌詞

    (3)我看見他順著電纜從河這邊慢慢地小過去了。

    例(1)的“中國”原來是名詞,這里臨時用為形容詞,例(2)的“悲傷”“幸福”原來是形容詞,這里帶了賓語,臨時用為動詞,例(3)的“小”原來也是形容詞,這里也臨時用為動詞(指“變小”)。

    像上面這種在句子臨時改變詞性和基本語法功能的情況,古代漢語里更多。這種情況,我們把它稱為詞類活用。

    古代漢語中的詞類活用主要發生在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三類詞上,活用情況又可以分為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兩種,特殊活用包括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另外,還有一種名詞作狀語有點接近詞類活用的性質(現代漢語中除方位名詞外,其他名詞一般不能作狀語),所以也把它附在這里一起講(有人把這種情況叫做“副詞作狀語”)。這樣,古代漢語詞類活用的主要情況如下:

    名詞作動詞

    動詞作名詞

    一般活用    形容詞作名詞

    形容詞作動詞

    古代漢語詞類活用                          動詞使動

    使動     形容詞使動

    特殊活用               名詞使動

    意動     形容詞意動

    名詞意動

    (附——名詞、動詞作狀語)


    下面我們逐一講解。


    一、詞類的一般活用


    詞類的一般活用是跟詞類的特殊活用相對而言的,前者只是臨時改變了詞性,后者是改變了基本語法功能,或者既改變了詞性,也改變了基本語法功能。

    詞類的一般活用主要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動詞活用為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或動詞。


    (一)名詞活用為動詞


    這種情況在一般活用中最為常見,不但普通名詞可以活用為動詞,方位名詞也可以活用為動詞。例如:

    (1)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鄭伯克段于鄢》

    (2)虞不臘矣。《宮之奇諫假道》

    (3)不介馬而馳之。《齊晉鞌之戰》

    (4)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趙威后問齊使》

    (5)天帝使我長百獸。《江乙對荊宣王》

    (6)趙主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觸龍說趙太后》

    (7)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許行》

    (8)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許行》

    (9)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10)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記·商君列傳》

    上述十例中,前八例為普通名詞用作動詞,后二例為方位名詞用作動詞。例(1)“隧”譯為“挖遂道”,例(2)“臘”譯為“舉行臘禮”,例(3)“介”譯為“

    給馬披上鎧甲”,例(4)“臣”譯為“稱臣”,例(5)“長”譯為“做……首領”,例(6)“路”譯為“在路上奔波”,例(7)“侯”譯為“當諸侯”,例(8)“踵”譯為“腳后跟一邁進”,例(9)“西”譯為“向西進發”,例(10)“前”譯為“往前挪動”。一般說來,名詞用作一般動詞在翻譯時往往依托原來的名詞加以擴展。


    (二)動詞活用為名詞


    這種情況不是很常見,例如:

    (1)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棣。《齊桓公伐楚》

    (2)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宮之奇諫假道》

    (3)問其名居,不告而退。《晉靈公不君》

    (4)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國也》

    (5)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陳仲子》

    例(1)的“履”指征伐的范圍,例(2)的“戮”的對象,例(3)的“居”指住址,例(4)的“生”“死”指“生者”“死者”,例(5)的“聞”“見”提聽覺、視覺。


    (三)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這種情況比較常見,例如: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2)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趙威后問齊使》

    (3)愿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5)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

    (6)以小易大,彼惡知之?《齊桓晉文之事》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齊桓晉文之事》

    (8)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齊桓晉文之事》

    例(1)的“遠”指遠方國家,例(2)的“困窮”指困窮之人,例(3)的“善”“勞”指善事和勞苦的事,例(4)的“故”“新”指舊知識新知識,例(5)的“賢”“善”指賢者、善者,例(6)的“小”“大”指羊和牛,例(7)的“老”“幼”指年老者和幼兒,例(8)的“肥甘”“輕暖”指肥甘的食物和輕暖的衣服。形容詞用作名詞,實際上是以定語代中心詞,因為它表達起來比較簡練,故最適用于成語之中。如從古書上凝固而成的“披堅執銳”、“溫故知新”,新造的“憶苦思甜”、“挑肥揀瘦”等。


    (四)形容活用為動詞


    這種情況不是很多,例如:

    (1)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

    (2)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史記屈原到列傳》

    (3)數月,漢兵至邊,匈奴亦遠塞,漢兵亦罷。《漢書匈奴傳》

    例(1)的“善”意為要好,例(2)的“短”意為說壞話,例(3)的“遠”意為“遠離”。(師古注——遠,離也,音于萬反。)由于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比較少見,其含義又不是顯性的,所以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


    二、特殊活用之一——使動用法


    特殊活用是與一般活用相對而言的,特殊活用和一般活用都是我們杜撰出來的名稱。特殊活用包括使動和意動兩種情況,下面先講使動。

    所謂使動用法,就是主語使賓語怎么樣,在現代漢語里,主語使賓語怎么樣的內容一般要用兼語的形式來表達。例如:

    (1)狼的叫聲使他十分驚慌。

    (2)讓它更豐滿一些。

    古代漢語里主語使賓語怎么樣的內容也有用兼語形式來表達的,例如:

    (3)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論》

    (4)齊使田忌將而往。《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但是這種兼語式結構非常罕見,尤其是上古漢語更是如此,主語使賓語怎么樣的內容在古漢語中一般是采用動賓結構的形式。例如:

    (5)齊威王欲將孫臏。《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上述例(3)“天不能貧”可以算作“天不能貧之”的省略,也是采用的動賓結構而非兼語結構的形式。

    古漢語的動詞、形容詞和名詞都可用作使動。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所謂動詞的使動用法,就是主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施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事物施行這個動作,換句話說,動詞所表示的動作不是由主語發出來的,而是使賓語發出來的。動詞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二者都能用于使動,而以不及物動詞最為常見。


    1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不及物動詞是不能帶賓語的,當它后面有名詞或者代詞,形成“不及物動詞+名詞(或代詞)”的句式時,這個動詞就用作使動,并與后面的名詞或代詞組成了特殊的動賓關系。例如:

    (1)重為之禮而歸之。《楚歸晉知罃》

    (2)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

    (3)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4)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例(1)“歸之”意為“讓他回去”,例(2)“進之”“退之”意為“促使他前進”“讓他有所收斂”,例(3)“動心”意為“使心驚動”,例(4)“來之”意為“讓他們來歸順”。

    以上是帶賓語的。有時候可以不帶賓語,一般是由于上面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已經出現而省略。如:

    (5)今以鐘罄置水中,雖大風浪而不能鳴也。蘇軾《石鐘山記》

    (6)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

    例(5)的“鳴”是使之響,例(6)的“走”是讓它逃跑。


    2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


    及物動詞本來就可以帶賓語,帶上賓語后既可能是一般的動賓結構,也可能是特殊的即表示使動意義的動賓結構。換句話說,同樣的“及物動詞+賓語”這個形容可以表示兩種不同的意義。比如:

    (1)渾邪王率眾降漢。《漢書張騫傳》

    (2)賊以刃脅降張巡。

    (3)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漢書張騫傳》

    (4)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

    (5)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魯仲連義不帝秦》

    (6)武丁朝諸侯。《夫子當路于齊》

    (7)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史記韓非列傳》

    (8)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論語陽貨》

    上述四組,前一個都是一般動賓,后一個為使動式動賓,二者主客完全顛倒,意義也大不一樣。如第一組例(1)是渾邪王投降漢朝,例(2)不是賊投降張巡,而是賊迫使張巡投降。同樣為動詞謂語“降”,前一個是主語施行這個行作,而后一個是主語使賓語施行這個動作。其余類推。

    及物動詞用作使動時,還可帶雙賓語,其中一個為人,一個為事物,形成“及物動詞+人的賓語+事物的賓語”這種格式,其含義是使人的賓語怎么樣。這種帶雙賓語的使動用法,在理解上會造成一定的困難,不過出現得并不多。例如:

    (9)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鄭伯克段于鄢》

    (10)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11)諸人持議,甚失孤望。《赤壁之戰》

    例(9)的“生民心”意為使民生心,“民”為人的賓語;例(10)的“負秦曲”意為使秦負理虧的責任,“秦”為人的賓語;“失孤望”意為使孤(我)失望,“孤”為人的賓語。


    (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古代漢語中形容詞的使動也跟動詞使動一樣常見。所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主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具有這個形容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換句話說,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不是描寫主語的而是描寫賓語的。形容詞是不能帶賓語,不帶賓的句子是描寫性的,屬描寫句,帶上賓語之后形容詞具有動詞的性質,也變為敘述句了。例如:

    (1)于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馮諼客孟嘗君》

    (2)今媼尊長女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觸龍說趙太后》

    (3)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逸,且懼奔辟而忝兩君。《齊晉鞌之戰》

    (4)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論語陽貨》

    (5)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弈秋》

    前三例主語出現,后兩例主語沒有出現。例(1)的“虛”是描寫賓語“上位”的,是主語“梁王”使上位“虛”,“虛”不是描寫主語“梁王”的,試去掉賓語

    “上位”,則在意義上大相徑庭。其余類推。

    有時候,形容詞用作使動之后沒有帶賓語,這是由于隱含賓語所指代的事物上文已經出現。如:

    (6)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韓非子說林下》

    “可小”是使之小,“可大”是使之大,隱含賓語“鼻”上文已經出現。


    (三)名詞的使動用法


    相對于動詞和形容詞而言,名詞用作使動不太常見。所謂名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名詞用作動詞時,使它的賓語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使賓語與這個名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發生關系。前者如:

    (1)魏王使客將軍率垣衍令趙帝秦。《魯仲連義不帝秦》

    (2)且夫天知桀惡而帝之夏,又知紂惡而王之殷。《潛夫論·釋難》

    “帝秦”即“使秦為帝”,“帝之夏”(雙賓語)即“使之為夏之帝”,“王之殷”(雙賓語)即“使之成為殷王”。

    后者如教材中的“肉骨”即使白骨生肉。


    (四)使動用法的翻譯


    使動用法主要有兩種翻譯法:

    1、譯成兼語結構,及物動詞和名詞使動基本上都適合用這種結構。如“武丁朝諸侯”譯為“武丁使諸侯來朝拜自己”,“食之”譯作“給他吃”,“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的“王之”譯為“讓他當王”,“臣諸侯”譯為“使諸侯成為臣屬國”。

    2、譯成動補結構,不及物動詞和形容詞使動很多情況下都可以用這種結構來翻譯。如“動心忍性”的“動心”可譯為“觸動心靈”,“重為之禮而歸之”的“歸之”可譯為“送他回去”,“活之”可譯為“救活他”,“輕之”可譯為“減輕它”,“固國”可譯為“鞏固國家”。

    應該提出來的是,盡管有些使動用法可用動補式詞組來翻譯,但并沒有改變句子的使動意義。上古漢語中動補結構的詞語很少,后來才逐漸推廣開來。動補式對于使動式,是語言越來越明確清晰的表現,所以王力在其《漢語史稿》中說——“由致動(按即使動)發展為使成式(按即動補式)是漢語語法的一大進步,因為使動只能表示使事物得到某種結果,而不能表示用哪一種行為以達到此一結果。”他還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如“正之”可以是糾正它,也可以是改正它、扶正它等,“死之”可以是殺死他、藥死他,也可以是吊死他。顯然,后來產生的動補式比使動式進步。

    由于使動用法是用動賓的形式表達兼語的內容,文字上比較簡潔,所以在現代漢語書面語中仍在使用,如“嚴格考風,嚴明紀律”,“明晰產權關系等”。


    三、特殊活用之二——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也是一種特殊活用,由意動用法形成的動賓關系也是一種特殊動賓關系,而與一般動賓關系不同。

    所謂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看成什么的意思。動詞不能用作意動,但形容詞和名詞都可以用作意動。


    (一)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意動在形式上是“主+形容+賓語”,其內容是以賓語為怎么樣,更具體地說,是主語主觀上認為這個賓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換句話說,形容詞意動中的形容詞不是描寫主語的,而且描寫賓語的。如:

    (1)人不難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齊晉鞌之戰》

    (2)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韓愈《師說》

    (3)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5)臣聞帝王之兵,以全取勝,是以貴謀而賤戰。《漢書趙充國傳》

    例(1)“不難以死免其君”是不以用死免其君為難,例(2)“不恥相師”是不以相師(互相學習)為恥。其余類推。

    形容詞意動也有不帶賓語的,如《馮諼客孟嘗君》“先生不羞,乃意欲為文收責于薛者乎”的“不羞”是不以之為羞。


    (二)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的意動用法,就是把賓語看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2)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燭之武退秦師》

    (3)于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馮諼客孟嘗君》

    (4)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趙威后問齊使》

    (5)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燭之武退秦師》

    例(1)的“鄙遠”是把遠方國家當成邊邑,例(2)的“東封鄭”是以鄭國為東邊的封疆(邊境),例(3)的“客我”是把我當成賓客,例(4)的“子萬民”是把老百姓當作自己的子女,例(5)的“先賤而后尊貴者”是把卑賤者放在前頭,把高貴者放在后頭。


    (三)意動用法的翻譯


    意動用法主要有下面三處譯法:

    1、譯為“認為(覺得)……(是)……”,形容詞意動有一部分可采用些種譯法。如“美我”是認為我漂亮,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魯”“小天下”是覺得魯國小,覺得泰山小。

    2、譯為“把……當作……”,名詞意動基本上都可采用這種譯法。上文所舉五例中前四例均如此,詳上。

    3、譯為一個雙音節詞或詞組,有時是動補結構,有時可用狀中結構,如“輕齊”譯為“輕視齊國”(狀中結構),“貴謀”譯為看重謀略(動補結構)。

    上述第三種譯法盡管仍譯為動賓式而不是兼語式,仍然是意動用法,即特殊動賓關系,而非一般動賓關系。

    由于意動用法是用動賓形式表達兼語的內容文字上比較簡潔,所以現代書面語尤其是詩詞中仍在使用,如毛澤東《沁園春·雪》的“糞上當年萬戶侯”。


    四、有關詞類活用的幾個問題


    詞類活用是古代漢語一種很重要的語言現象,是語法中句法的一個重點,深入了解這種現象,對閱讀古書將有很大的幫助,不過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下面從理論上探討有關的幾個問題。


    (一)詞類活用與詞的兼類


    上面我們講過,詞類活用就是詞在句子中的靈活運用,其對立面是詞的“本用“,即詞在句中的基本用法,是詞的比較固定的職務。詞的基本用法有時只是一種詞性,甚至只有一種意義,但有的卻兼有多種詞性,兼有多種詞性的詞我們稱為兼類詞。從詞的起源和發展來看,一個詞在剛產生時總是單義詞,一般也只有一種詞性,后來才發展到多義詞和兼類詞。既然兼類詞是由單義發展而來的,那么后來才發展的意義和詞性有時候就容易與詞的活用糾纏,因為說到底,兼類詞后來才產生的另一種詞性推原起來一開始也應該是臨時活用的,待到使用的人多了,約定俗成了,才比較固定地具有了另一種詞性。如果一個詞的幾種詞性在古文中都經常得到應用,出現頻率不相上下,則大家會認這個詞為兼類詞。例如:

    (1)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面”本義為臉,因為臉總是朝著某個方向的,所以有“面向”的意義,這個意義開始時可能是臨時靈活運用的,但很早就得以社會上的公認。在上古漢語中,這兩個意義兩種詞性都經常會用到,它無疑是一個多義詞兼類詞。但有些詞的后來在句中出現的意義到底是臨時活用還是比較固定的用法,就頗貫躊躇了。如“軍”的名詞義大家都公認,但對于“沛公軍霸上”中“軍”的動詞義,就有不同看法。王力先生本教材第一版認為此“軍”為活用,中學語文教材也認為活用,但有人經過對先秦古書量化統計,“軍”的動詞義出現的次數與名詞義出現的次數不相上下,認為活用顯然不符合事實。實際上,“軍”的動詞義一般古漢語字典詞典上都收,應該是個多義詞兼類詞。

    盡管如此,有些詞用作另一種詞性的確很少見,因此,詞類活用這種現象應該得到承認。本教材中的“肘”“君”“衣冠”“脯”“式(軾)”“手”“東”“西”作動詞用很少見,說它們是活用是不成問題的,只有“面”和“水”說是活用終覺牽強,似應為多義詞,兼類詞。

    總之,活用和兼類從理論上好理解,實際辨認起來不容易,需要有一個量化統計的過程。像下面句中帶點的詞,古書中用作動詞極為罕見,顯然屬于詞類活用。

    (3)同之木也,或梁于宮,或柱于橋。《論衡命義》

    (2)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于用?《司馬法治兵》

    (1)爵人不以德,祿人不以功。《中論爵祿》

    一般說來,詞典上已經確定為一個義項的,就不宜當作活用。


    (二)一般動賓關系與特殊動賓關系的區別


    名詞使動、名詞意動,實際上也是名詞作動詞,形容詞使動、形容詞意動實際上也是形容詞用如動詞,但名詞的使動、意動和名詞用如一般動詞完全不同,形容詞使動意動和形容詞用如一般動詞完全不同,一般動詞的動賓關系也和使動動詞的動賓關系完全不同。為了區別二者的不同,我們在上面的講述中把前者稱為一般的活用,而把后者稱為特殊活用。

    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的不同在動賓關系上表現得最明顯,試比例下面的幾組句子:

    第一組

    (1)馮諼客孟嘗君。《馮諼客孟嘗君》

    (2)孟嘗君客我。《馮諼客孟嘗君》

    第二組

    (1)今無故而反臣之,欲屈萬乘之尊下穹廬之拜。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

    (2)單于用趙信計,遺使好辭請和親。天子下其議,或言和親,或言遂臣之。丞相長史任敞曰:“匈奴新困,宜使為外臣,朝請于邊。”《漢書·匈奴傳上》

    第三組

    (1)數月,漢兵到邊,匈奴亦遠塞,漢書亦罷。《漢書·匈奴傳上》

    (2)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上述三組句子,每組的前一句為一般活用,后一句為特殊活用,前一句所組成的動賓關系為一般動賓關系,后一句為特殊動賓關系。其中第一組后一句為名詞意動,第二組的后一句名詞使動,第三組的后一句為形容詞使動。每組的前一句即一般動賓關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活用為動詞后,都是主語施行活用的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如第一組例(1)是主語馮諼做客,第二組例(1)是沒有出現的主語“大宋”對契丹稱臣,第三組例(1)是主語“匈奴”遠離(邊塞)。而第二句即后一句不同。后一句都不是主語施行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主語使賓語施行這個動詞。如第一組是賓語“我”做客,即孟嘗君把我當成客人;第二組是賓語“之”(指匈奴)稱臣,是漢朝使匈奴稱臣;第三組是賓語“庖廚”遠離君子,君子使庖廚離君子。

    總之,一般動賓關系活用后的動作是主語發出來的,而特殊動賓關系(包括使動和意動)活用后所表示的動作是賓語發出來的,具體地說,是主語使賓語發出來的。這種區別,在原來就是動詞的動賓關系里表現得最為清楚。例如:

    (1)齊勝楚。一般動賓關系

    (2)齊敗楚。特殊動賓關系(使動)

    例(1)是一般動賓關系,“勝”所表示的動作是主語發來的,故去掉賓語后基本意思未變。例(2)為特殊動賓關系,“敗”所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來,而是賓語發出來,所以去掉賓語后意思就大變了。


    (三)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的區別


    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都屬于特殊活用,正如上面所說,它們都有相同的地方,即用作使動或意動的那個詞不是陳述主語的,而是陳述賓語的。但二者是有區別的,它們的區別在于語法意義不同——使動是使賓語怎么樣,是客觀的結果;意動是認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當作什么,一般是主觀上的看法或意念。上面說過,動詞沒有意動用法,因而可供比較的是形容詞和名詞。試著下面幾組句子。

    第一組

    (1)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2)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第二組

    (1)其達士,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國語越語》

    (2)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居。《老子》

    第一組例(1)“小之”是使木料變小,是客觀的結果,例(2)“小天下”是孔子登泰山后的主觀感受,是覺得泰山小了。前者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后者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第二組都有“美其服”,但例(1)是達士“美其服”,“美其服”乃使自己的服飾美,是客觀的結果,而例(2)是老子想恢復到原始社會中去,那時的著裝是簡陋的,但仍以簡陋為滿足,故例(2)的“美其服”是認為自己的服飾美,乃主觀上的感受。前者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后者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總之,使動意動所用的語言形式是相同的,要分辨它們,別無它法,只有根據上下文的文意并按使動意動的含義來區分。

    最后需要提出來的是,使動用法有時也可譯為“以……為……”,與意動用法相同。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的“王之”,可以譯為“以之為王”,但這是客觀的結果,不是主觀的感受,因此應是名詞的使動用法而不是意動用法,中學教材中把它歸入意動用法,這是沒有經過仔細導查的結果。其實,“以之為王”只是書面語的譯法,口語中應譯為“讓他當王”。


    (四)名詞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識別


    這里講的活用,包括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使動、意動)。漢語中的詞與英語不同,缺少形態變化,詞性改變后詞形并沒有變,因此,不能像英語那樣可以根據詞形變化來判定。但漢語的改變詞性有時可以根據詞與詞之間的組合關系來分辨,因為活用之后,往往具有語法上的某種標志。就名詞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來說,其主要標志有如下幾點:

    名詞、形容詞用作動詞,往往具有語法上的某種標志。例如:

    1、兩個名詞連用,如果不是并列關系或修飾關系,那么其中必有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構成支配關系,陳述關系或補充關系。

    (1)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韓非子·五蠢》

    (2)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

    (3)沛公欲王關中。《史記·項羽本紀》

    例(1)的“王天下”不是“王和天下”,也不是“王的天下”,而是“統治天下(即當了天下的王),二者是支配關系;例(2)的“陳勝王”是“陳勝為王”,二者是陳述關系;例(3)的“王關中”是“稱王于關中”(即在關中稱王),二者是動補關系。

    2、形容詞用在名詞前面,如果不是修飾關系,那么應該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構成支配關系。

    (1)楚左尹項伯者,素善留候張良。《史記·項羽本紀》

    (2)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例(1)的“善留侯張良”,不是“友好的(或善良的)留侯張良”,而是“與留侯張良要好”;例(5)的“短屈原”不是“短小的屈原”,而是“說屈原的短處”(即說壞話)。

    3、名詞、形容詞放在助動詞、副詞或輔助詞代詞“所”后面,一般活用為動詞(因為后面這幾類詞一般是修飾動詞的)。如: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2)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線則不衣。《國語·越王勾踐棲會稽》

    (3)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論貴粟疏》

    例(1)的名詞“水”放在助動詞“能”后面,例(2)的名詞“衣”放在否定副詞“不”后面,例(3)的形容詞“貴”、“卑”、“尊”分別放在輔助代詞“所”后面,因此這些詞都活為動詞。

    4、名詞、形容放在代詞“之”、“我”等前面時,一般活用為動詞(因為古漢語中的代詞是不受名詞或形容修飾的)。

    (1)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左傳·晉公子重耳出亡》

    (2)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3)雨欲吳王我乎?《左傳·定公十年》

    例(1)的名詞“妻”、例(2)的形容詞“安”放在代詞“之”前面,例(3)的名詞“吳王”放在代詞“我”前面,都活為動詞。這種活用常常是使動用法(如例(2))或意動用法(如例(3))。

    5、名詞后面用介詞結構作補語,這個名詞活用為動詞(因為補語一般置于動詞謂語之后)。如:

    (1)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記·商君列傳》

    (2)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例(1)的方位名詞“前”之后有介詞結構“于席”,用作動詞;例(2)的名詞“風”之后有介詞結構“乎舞雩”,作用動詞,是“吹風、乘涼”的意思。

    6、名詞用連詞“而”連結時,活用為動詞。

    (1)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馮諼客孟嘗君》

    (2)飲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論語》

    例(1)的“衣冠”后面、例(2)的“枕”前面分別有連詞“而”,因此,都活用為動詞。這是由于“而”一般連結動詞、形容或動詞性、形容詞性詞組,但不用來連結名詞或名詞性詞組。

    以上諸項還不能概括名詞、形容詞用作動詞的所有情況,只是擇其要者而言之。同時,上述標志還經常是綜合出現的,如例(2)的“枕”,前面既有連詞“而”,后面又有代詞“之”,可見兼具名詞活用為動詞的兩個條件。


    (五)詞類活用及變讀


    一個詞由甲類詞用為乙類詞或者詞性雖然改變但語法功能發生變化了,有時會引起讀音的變化。

    詞性變化引起讀音的變化。

    (1)單純詞性變化

    a、數月,漢兵至邊,匈奴亦遠塞,漢邊亦罷。師古注——“遠,離也,音于萬反。”《漢書匈奴傳上》

    b、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程注——“勞來皆去聲。”《孟子滕文公上》

    c、許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朱集注——“衣,去聲”。(同上)

    (2)詞性變化,語法功能也發生變化。

    a、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記淮陰侯列傳》

    b、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例a后“衣”名詞用作動詞,而且為使動用法,例b同。

    (3)詞性沒有改變,只是語法功能起了變化。

    a、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論語陽貨》

    b、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輦從鄢陵君與壽陵君。《莊辛說楚襄王》

    c、晉侯飲趙盾灑,《晉靈公不君》

    上面帶點的原來都是動詞活用之后仍為動詞,只是由一般動詞用作使動意義,讀音也變了,例(1)“見”讀為xiàn,例二“從”讀為zòng,例(3)“飲”讀為yìn。

    以上都是詞類活用后引起讀音變化的,實際上詞類活用引起讀音變化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半數并沒有引起讀音的變化,而且有些變化只存在古書中,并未進入現代漢語中,上述例子大多數都沒有進入現代漢語中。

    我們還應該注意,詞是音義氣結合體,一個詞活用之后讀者仍未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詞類活用,如果活用后讀音也發生了變化,就已經變成另一個詞了(如“衣”“食”“飲”的動詞義讀為yì、sì、yìn),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就不屬于詞類活用的范疇了。但它們是由活用引起音讀的變化,這是毫無疑義的。


    五、名詞用作狀語


    名詞直接用在動的前面,對動詞起修飾限制作用叫做名詞用作狀語。古漢語中,一般是副詞作狀語,名詞作狀語,就是名詞用如副詞,所以有的語法出把它叫做名詞用如副詞,我們按一般說法稱為名詞作狀語。


    (一)普通名詞作狀語


    普通名詞作狀語有以下幾種情況:

    1、表示比喻,含有“像……似的(一樣)”的意思。

    (1)豕人立而啼。《左傳》

    (2)孤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

    (3)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4)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

    成語中的“冰消互解”“風流云散”“風起云涌”“蠶食鯨吞”等都是古代漢語留下的例子。

    2、表示待人態度,含有“像對待……那樣”的意思,或者譯為“把賓語當作……”。例如:

    (1)彼秦者,……虜使其民。《魯仲連義不帝秦》

    (2)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

    (3)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鴻門宴》

    3、表示行為的工具或憑借,含有“用……”或“按……”“根據……”的意思。例如:

    (1)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野之驢》

    (3)失期,先法皆斬。《陳涉世家》

    現代成語中的“拳打腳踢”、“刀耕火種”、“車載斗量”“耳聞目睹”等都是這方面的例子。

    4、表示行為動作的時間或處所,含有“在 ……”的意思。如:

    (1)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水經注》

    (2)長驅到齊,晨而求見。《馮諼客孟嘗君》

    (3)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現代漢語中的“夏收、秋收、春播、夜讀”都是這種用法,成語中有“風餐露宿”、“左顧右盼”、“上竄下跳”、“旁敲側擊”等都是這方面的例子。


    (二)“歲”“月”“日”用作狀語


    1、表示行為的頻繁、經常性和連續性,含有“每年(歲)”、“每月(月)”、“每日(日)”的意思。如:

    (1)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斬也。《庖丁解牛》

    (2)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攘雞》

    現代成語有“日積月累”、“日新月異”等。

    2、“日”表示行為的或狀態的逐漸發展,含有“一天天地”的意思。如:

    賤妾守空房,相見常日稀。《孔雀東南飛》

    3、“日”用于句首主語前面,表示對往事的追說,含有“往日”“當初”的意思。如:

    日君以夫公孫段為能住其事,而賜之州田。《左傳昭公七年》


    (三)名詞狀語和主語的辨識


    名詞作狀語和主語都用在謂語前面,如果分辨不清,就會引起誤解,如“有狼當道,人立而啼。”(中山狼傳),正確的譯法是——有一只狼擋住去路,象人似地站著啼叫。如果把“人”當作主語,就會譯成——“有一只狼擋住去路,一個人站在那啼哭。”這就錯了。

    那么,該如何辨別?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加以考慮:

    1、根據上下文意義來辨別。

    一個名詞,如果是謂語的陳述者,那么名詞應該是主語;如果不是陳述者,而是表示所為的情狀、方式、時間、處所等,而且狀語的名詞往往可以用“象……一樣”、“用……”、“在……”、“按……”等來翻譯,那么它應是狀語,做主語的名詞不能用這類結構來翻譯的。

    2、從名詞和謂語的位置距離來辨別

    如果謂語前有兩個名詞或名詞性詞組,靠近謂語的名詞作狀語。如:

    子產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史記循吏列傳》

    句中“老人”和“兒”兩個名詞,“兒”靠近謂語,是名詞作狀語。


    六、動詞作狀語


    動詞或動詞性詞組在動詞謂語前面對動詞謂語起修飾限制作用,表示動作行為的手段、方式、狀態,時間等叫做動詞作狀語。古漢語中一般是副詞作狀語,動詞作狀語就是動詞用如副詞,所以有的語法出把它移為動詞用如副詞,我們按一般用法仍移為動詞作狀語。如:

    廣……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豆一二三区精品蜜桃| 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国产偷窥熟女高潮精品视频| 又大又粗又爽A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鸥美日韩精品久久| 国产在线高清视频无码|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人妇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MV视频在线观看| 99福利一区二区视频| 99久久免费只有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露脸蜜臀| 丰满人妻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深夜免费在线观看|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蜜桃| 亚洲精品日本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男同| 秋霞电影院午夜无码免费视频| 香蕉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大片大片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中字| 一本大道中文日本香蕉|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特级欧美AAAAAAA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 2020国产欧洲精品网站|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国产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情侣激情在线对白|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 国产精品电影久久久久电影网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优| 2020年最新国产精品正在播放| 韩国免费a级毛片久久| 精品乱码无人区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播放天| 国99久9在线 |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