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作青羅帶,山為碧玉簪”,山與水相連。江南,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溪。舊慈谿境內(nèi)有眾多溪流,其中比較有名的有慈溪、漁溪、汶溪、藍溪。第一次聽聞云溪是從裘璉的詩句“念亂不堪還作客,婺溪爭得似云溪”。其下注“予家近雲(yún)溪,謝康樂游處”,方才知道云溪亦是舊慈谿名勝之處。
云溪位于余姚大隱鎮(zhèn)東南,有村名云溪,舊屬慈谿縣石臺郷十四都三圖
。有溪名云溪,《光緒慈谿縣志·輿地·溪》載:云溪,
縣南五十里
。
有山名云溪,傳東晉王逸少授會稽內(nèi)史,友謝安石慕名攜高陽許詢、沙門支遁潛息于此。明州慶歷五先生之一的楊適《廣福教院記》中載:“謝山實四明東足爾,故山之擅名由謝太傅始也,云溪者謝山之別峰耳。”。
云溪溪山秀美,溪水潺潺,夾岸桃柳,歷為文人騷客游樂處。清代詩人周維棫《春到游云溪詩》有:“春到林泉景倍佳,閑扶鳩杖入煙霞。桃花深處迷漁夫,楊柳陰中問酒家。”之句。劉天相有《云溪詩》:“春放花迎笑,橋橫鳥亂唬。參差山遠近,斷續(xù)水高低。錯認霞封壑,還疑錦障溪。行行空望遠,那得好詩題。”
有寺名云溪,唐光化元年,邑民楊魯舍己地為寺。寺院初名“壽圣”,是時郡守黃晟崇尚佛教,命僧文懷主持寺院。端拱二年,臺州從事洪昭烈等列狀請僧奉恩主持。咸平四年,楊適與饒州幕賓傅君經(jīng)營其寺。嘉佑年間稱“廣福教院”,嘉佑四年,僧願宗復(fù)新寺院,院成后楊適為之記稱《廣福教院記》。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云溪廣福院額”。元代鄞縣名士袁彥章士元與云溪寺僧復(fù)心等吟詩唱和,其《書林外集》中留下五六首與云溪寺、僧有關(guān)的詩,《題云溪寺》即為其中一首。詩云:“誰開廣福古招提,舊事殘碑尚不迷。客憶許詢何獨往,僧憐支遁此同棲。樹頭春暖烏啼晝,籬外晚晴云度溪。幾處丹青鎖房院,竹風(fēng)松月影高低。”后稱“云溪寺”,康熙間僧行志修。嘉慶六年,僧德成重建。道光二十三年,僧維乾修。光緒七年,增修山門。
現(xiàn)在的云溪寺為近年重修,寺院坐西朝東,面對萬壑青山,依山而建。拾級而上,依次為四柱牌坊,觀音池、山門上書云溪寺。過山門即為天王殿、后為正殿大雄寶殿。再向上為三層觀音閣,其左為藥師殿,右為地藏殿。登閣遠眺,氣象萬千,雖說寺院是新建但其工藝也頗為精致。
隨訪之處發(fā)現(xiàn)部分宋代墓道石刻殘件倒也算是意外收獲······

題云溪寺
元·袁士元
誰開廣福古招提,舊事殘碑尚不迷。
客憶許詢何獨往,僧憐支遁此同棲。
樹頭春暖烏啼晝,籬外晚晴云度溪。
幾處丹青鎖房院,竹風(fēng)松月影高低。
袁彥章,字士元,鄞縣人(今寧波海曙區(qū)西門新芝路)。宋袁鏞孫,鄞縣教諭、鄮山書院山長。元至正間以薦授翰林院國史院檢校官,引年不就。筑城西別墅,自號菊村。著有《書林外集》七卷。



招僧嵋雪入云溪
清·鄭性
毒龍狂象日紛拏
君是何年始出家
今日勸君隨我去
云溪山里笑拈花



簡云溪上人
元·袁士元
相逢幾度兩浮萍
猶憶禪林策暫停
董子溪頭新綠水
謝功慈下亂青山
照魚鄰叟夜分火
畏虎人家晝掩扄
別后欲題詩遠贈
胡床吟坐月過庭







簡云溪朋復(fù)心講主
元·袁士元
郊西耕讀叟
四十尚飄零
不倦客千里 寧甘老一經(jīng)
馬嘶春草綠
鶴立曉松青
云外溪流漫
期君洗耳聽

宋代武將殘件

宋式窗欞


方槽基石與元代寧波永豐庫出土一致


殘文臣

殘石構(gòu)件

云紋飄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