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車輛有一個儀表盤,上面顯示著車輛的各項實時數據,這些數據包括車速,發動機轉速等等。通過這些數據,我們能確保車輛的行駛狀態符合我們的預期,提升安全性。其實除了這些很容易判讀的數據外,我們還有其他的數據需要留心,記住這些數據,對你的駕駛安全好處不小。 目前,我國大部分的機動車道單車道寬度大約在3.5米左右。這樣的道路寬度使得車輛在車道內行駛時,既不容易發生因道路過寬而并排行駛這樣的危險情況,也不容易因為車道過窄而輕易偏離車道。 前不久筆者參加的一次安全駕駛體驗活動中,起步效率最高的紅綠燈等待時的跟車距離是2-3米。在幾輪測試中,車隊8輛車先后幾次以0.75米、2米、3米、5米的跟車距離停穩后再起步通過紅綠燈路口,經過計時,在2-3米的距離下,整個車隊通過紅綠燈路口的速度最快。這一結果背后的原理是當跟車距離過近時,車輛無法很快起步,逐個起步的車輛會影響通行時間,當跟車距離過遠時,車隊長度被拉長,也會增加通過時間。 在道路上發生緊急情況時,未經專業訓練的駕駛員普遍的反應時間需要0.7秒。這意味著在100km/h的速度下巡航,當我們發現危險,并踩下剎車,車輛在這一瞬間已經向前行駛了大約20米,再加上緊急制動的距離,我們需要足夠長的距離才能把車安全停下。關于反應距離的長度,可以通過“時速÷3.6×0.7”的方法算出,比如120km/h的速度下,反應距離大約為120÷3.6×0.7=23.3米。 從100km/h速度下全力制動到車輛完全停穩,大多數車輛需要的距離都在40米以上。同時,需要注意,車速越快,車輛的制動距離越長,制動距離會成平方倍增加。因此在行車過程中,確保不要超速行駛對于行車安全非常重要。 高速公路上行駛時,如果路況允許,推薦的跟車距離為100-200米。這一距離是按照“反應距離+制動距離+緩沖距離”的計算方法得出的。反應距離前文已經提到過,制動距離大家也都明白,接下來主要說一說緩沖距離,舉個例子,如果跟車距離不夠,在前車進行制動時,我們缺乏緩沖空間,就很可能也需要同時進行減速,這會導致連鎖反應,最終可能導致堵車,降低通行效率。除了保證比較長的跟車距離外,我們還推薦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我們要看到前車之前的車輛才更加安全,這樣在前方發生緊急情況時,我們可以有更充足的時間進行處置,有利于提升安全性。 ![]() ![]() 民用車剎車皮的最高耐熱溫度一般在650攝氏度左右,但大多數剎車皮比較高效率的工作溫度大約不超過500攝氏度。在車輛制動的情況下,剎車盤與剎車皮摩擦產生高溫。如果是連續下坡這樣的路況下,頻繁使用剎車,剎車系統的溫度會迅速上升,在溫度達到或者超過剎車皮的耐熱溫度后,剎車皮可能會發生變形,導致剎車失靈。因此在行駛過程中要合理使用剎車,在長下坡路段利用車輛的低檔位行駛,通過發動機制動降低剎車系統的壓力,避免剎車過熱。 ![]() ![]() 日常行駛過程中,我們需要留意的細節還有很多,對這些細節的關注是我們行車安全的保障。以上提到的幾個數據并不一定是絕對的,依照自己的情況,車況,道路狀況進行相應的調整可以更好地發揮這些數據的作用。比如在砂石路面上,摩擦力降低,我們應該預留更充足的制動距離。靈活應用這些數據,保障自己的行車安全,是一個優秀的老司機的必備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