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國建筑發展的高峰,也是佛教建筑大興盛的時代,但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結構建筑珍若拱壁,以至于日本學者上世紀初斷定中國已無唐代木構建筑存世。 上世紀二十年代,梁思成從美國賓州大學回國加入了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堅信中國還有唐代木建筑遺存,于是開始了一生的對中國古建筑的考察和研究,直到梁思成和林徽因及另外兩位營造學社社員四人在一次考察中發現五臺山佛光寺,確定為唐代木建筑,才打破日本學者中國已無唐代木建筑的論斷。 目前,除五臺山佛光寺外,被公認為唐代木建筑的還有三座,分別是五臺山南禪寺和山西平順縣的天臺庵和芮城縣的廣仁王廟。 南禪寺 南禪寺位于山西省五臺縣西,有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大佛殿。大佛殿為南禪寺主殿,外觀秀麗,形體俊美、古樸。三間正殿高大雄偉,方整的基臺幾乎占了整個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間見方,單檐灰瓦歇山頂,全殿由由臺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內沒有天花板,也沒有柱子,梁架制作極為簡練,墻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擋的作用。屋頂重量主要是通過梁架由檐墻上的柱子支撐,檐墻起間隔內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全殿結構簡練,形體穩健,莊重大方,體現了我國中唐大型木構建筑的顯著特色。 南禪寺大佛殿 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構建筑,堪稱國寶。殿內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顯的墨跡:“因舊名(時)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顯等謹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證。推算起來,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 大佛殿鴟吻 大佛殿斗拱 大佛殿內唐代塑像 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臺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里。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東大殿是該寺的主殿,位于最上一層院落,在所有建筑中位置最高,大有俯瞰全寺,壓倒一切的氣派。 佛光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匾額 佛光寺是最出名的保存完好的的唐朝木構建筑,是由梁思成和林徽因和另外兩位營造學社社員四人的一次考察中發現的。臺內香火歷代很旺,所以皇上賜賞多,一給錢就重新修了,所以臺內留存的建筑多為明清時期。確定斷代的線索是林徽因發現的。因為正脊當時有太多的蝙蝠,梁思成沒辦法發現建造日期,而林徽因在橫梁上發現有淡淡的字跡,搭好木架擦去灰塵,上面寫著“佛殿主女弟子寧公遇”,與大殿前的石幢上的名字一樣,幢上記錄建造的年代是唐大中十一年,由此斷定為857年。 佛光寺正殿斗拱及內景 天臺庵 天臺庵位于山西省平順縣城東北25公里處王曲村口的壇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天臺庵大殿規模不大,但結構簡練,相交嚴實,沒有繁雜裝飾之感,這體現了唐代建筑的特點。天臺庵大殿雖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繕的痕跡,但其依然是中國現存唐代木結構古建筑的珍貴實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天臺庵 廣仁王廟 廣仁王廟在山西芮城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遺址內,中龍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著一座四合院形的廟堂建筑,它與永樂宮、古魏城、五龍泉、萬仙泉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文物群。正殿座北向南,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五開間四架椽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為五鋪雙抄偷心造,各種斗欹部的幽度極深,拱瓣棱角顯明,內部擱架鋪作斗拱碩大,叉手長壯,侏儒柱細短,構成極平緩的廈坡,只有五臺山南禪寺可相比擬。殿內無柱,梁架全部露明。整個建筑結構簡練,古樸雄渾,顯示了唐代建筑風格。 廣仁王廟 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是唐式或五代建筑的有平遙鎮國寺大殿(五代)、泉州開元寺大殿(五代)以及山東省博山區顏文姜祠(唐)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