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流嵐三伏將至,老廣追捧的“天灸貼藥”又將開始。隨著天灸逐年熱火,現在各級大小醫院都開展該業務,療效越來越廣,根據各大醫院的宣傳,天灸的適應病種已經達上百種:比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咽喉炎、多痰、虛人感冒、虛寒性胃脘病、慢性腸炎、消化不良、虛性便秘、頸椎病、肩周炎、腰椎病、腰肌勞損、膝關節病、風濕性關節炎、虛寒性痛經、慢性盆腔炎、遺尿、夜尿癥等。天灸竟可以治這么多種病,真有這么神奇? 天灸,是古代冷灸法的一種,從廣義上講屬于現在的“穴位敷貼療法”,即于人體體表穴位敷貼藥物,通過藥物,俞穴及經絡的作用,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三伏天灸是根據《內經》“春夏養陽”的原則,取每年初、中、末伏第一天進行治療。天灸,這種以生鮮藥物搗泥敷于穴位治療疾病的療法在古代十分盛行, 其中《神農本草經》、《肘后備急方》、《針灸資生經》、《本草綱目》等均載有較多的驗案。天灸適應的病種雖看起來多,但其實上述病種的變化,大都是圍繞著天灸“溫陽散寒”來進行的。所有的適應癥,都是虛寒癥,而那些熱性體質、濕熱癥、陰虛發熱等人士就不適宜天灸,比如口氣很大、局部有紅腫、感冒時喉嚨紅腫、痰黃稠、潮熱盜汗等。高血壓、高血脂等“三高”人群也不宜。哮喘、過敏性鼻炎、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等三伏天天灸療法療效較顯著的疾病多為“冬病”。當冬至來臨陰氣的勝復達到了頂點,陽氣的消退也趨于盡頭。 哮喘、過敏性鼻炎、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等難治“冬病”也因同樣的勝復達到了頂點,即使到了夏至體內陽氣也較正常人虛弱,此時“冬病”處于病理狀態的陽虛,要靠夏季自然界陽氣隆勝的影響與促動,虛陽才有欲動,趨于好轉之勢,這就需要壯陽。 三伏天天灸一般采用麻黃、細辛、生姜等辛溫之藥以溫陽祛寒,驅逐寒邪,以消“冬病”之病根;二采用“隨而濟之” 的補法, 即在“夏至” 以后,陽氣漸去之時,選取腎俞、命門、大椎、膏肓等補腎壯陽之要穴隨而濟之,起到壯陽的作用。 藥物配制:將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研成細末,按2∶2∶1∶1比例混合備用(《張氏醫通》天灸方加減)。新鮮生姜榨汁,保鮮備用。 取穴:大椎、風門、肺俞、腎俞、膏肓、志室。 操作方法:治療時將配制好的藥粉用姜汁調成糊狀,取一分硬幣大小置于專用敷貼膠布中央,貼在上述穴位上。每次選取6~7個穴位,輪換選用。除大椎穴外,其余穴位均取雙側。 (上述天灸方藥物、取穴僅供讀者參考,具體用藥、操作請遵醫囑。) 三伏天灸根據個人耐受程度不同,貼敷時間一般為2~4小時。2017年三伏灸時間:7月2日—8月21日 頭伏加強灸:2017年7月02日 頭伏灸:2017年7月12日 中伏灸:2017年7月22日 末伏灸:2017年8月11日 末伏加強灸:2017年8月21日 溫馨提示:天灸貼敷后皮膚會有熱感,出現紅暈屬正常現象,如貼藥時間過長引起水泡,應保護創面,避免抓破感染,必要時可去醫院處理或搽燙傷軟膏。 感謝閱讀與分享 采編自:《從冬病夏治探討三伏天天灸的治病機理》吉訓超等、《三伏天與非三伏天穴位貼敷對變應性鼻炎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比較研究》陳靜等 他們在閱讀:
|
|
來自: 阿牛哥8mi3kbb7 > 《國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