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 在音樂史研究中,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是指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這個時期的音樂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他們的創作趨于成熟,顯現出各自不同的音樂風格及特點。達到了整個古典主義的高峰期。 18世紀中、下葉的歐洲,工業革命和科學領域的快速發展,有力的促使了整個西方文明的推進和社會變革。傳統王權的崩潰,社會結構的變革與重組給整個歐洲帶來了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進而影響到社會生活、文化、哲學、藝術等學科領域的發展。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新的世界觀的產生,人民思想的進步,掀起了啟蒙運動的思潮,提倡人文主義的精神。巨大的社會變革帶來了音樂藝術走向高度的繁榮。 18世紀人文主義思想占主流地位,莫扎特的《魔笛》、席勒的《歡樂頌》等作品,都是人文主義思想下的產物。康德認為,“音樂是否出于自由意愿,是否伴隨著快樂,也就成了衡量藝術活動與非藝術活動的重要標志。”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相對穩定給文化、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家和藝術家的產品層出不窮,不斷走向廣大的社會百姓,各種形形色色的公開音樂會不斷上演。社會中的藝術氛圍逐漸濃烈,加上啟蒙主義運動再次掀起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中對人的關注。新興的思潮中人們提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音樂不再像以前一樣作為生活的陪襯,它甚至在宣揚哲學,直到民族的生活。啟蒙運動,給古典主義帶來人文氣息。音樂在這一場運動中受到了洗禮,從“神圣音樂會”、“紳士音樂會”逐步走向普通平民、市民階層的生活,變成了一般的“晚間音樂會”。 啟蒙運動的開始帶給人們對以前崇拜的宗教迷信的批判,信念中對自然神論的唯心思想得到解放,追求一種更為本性、更為通俗、回歸自然的音樂。人們對音樂藝術的大眾化、世俗化的向往和憧憬帶給當時的音樂家、藝術家創作的靈感及方向。當時的音樂家追求簡單、樸素,通俗,卻能普遍為大眾所接受的音樂。 18世紀末葉至19世紀初的維也納古典時期的音樂,繼續了前古典時期中音樂的一些新趨向,顯示出巴洛克風格已經完全瓦解轉變,取而代之的音樂藝術通俗、大眾,音樂語言簡樸、親切。 貝多芬,一個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音樂里維也納古典音樂風格和形式,得到了極大的擴充和發展。他的名字與崇高的信念、頑強不屈的意志、震撼的氣魄永遠同在。他的音樂中有一個時代的理想信念、有不屈不撓的精神。當時身處歐洲最為驚心動魄的政治變革時期,先后經歷了開明君主專制、法國大革命和封建復辟的歷史時期。動蕩的社會變革造就了他頑強的信念。在反對法國擴張侵略的戰爭中,他寫了作品《威靈頓的勝利》和康塔塔《光榮的時刻》。盡管拿破侖稱帝后他憎惡這位獨裁者,但他始終為拿破侖的偉大而心蕩神怡,這位社會地位低下的科西嘉島炮兵少尉的成功鼓舞著他的民主思想。生氣勃勃的社會新階層的興起及其思想的轉變,鼓舞和培育著這樣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音樂家。在革命已時過境遷的封建復辟時期,《第九交響曲》、《莊嚴彌撒》最后申明了他“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 雖然當時時代的變革,迫使音樂藝術趨于大眾、平民。事實上在18世紀中、下葉,社會政治情境的多重矛盾,也帶給了當時音樂藝術的重重矛盾。皇權王室的小部分音樂需求仍然存在,而大量供普通平民百姓生活娛樂的音樂作品不斷涌現。不同的階層、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音樂。事實也是如此,音樂要表現情感,但是這種情感不僅是作曲家的審美欲求的表現,也是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一種體現。 總的來說,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政治權利的變化帶來了人們對音樂藝術和創作的劇烈變化。從音樂創作與表演的角度來看,大眾觀念打破傳統高雅藝術的局限,而成為音樂創作與表演的主流;時代變革也成為音樂創作的重要內容;這一切都帶來了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發展的獨特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