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禪茶一味來描述茶時最恰當不過的了 茶,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飲品,自發現至今,已經流傳了6500年。茶之為飲,是中國這個茶的發源地在古代四大發明之外,對世界最大的貢獻之一。作為聯合國承認的最健康飲品,茶始終在人們的認識中慢慢發展,逐漸進步,今天的中國擁有近5億的飲茶人,年產量200萬噸的茶葉。茶在潛移默化中改寫著人們的生活,我們因茶而動,為茶而欣喜狂舞。 茶究竟是誰發現的,這個已經難以考證了,茶圣陸羽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茶在典籍中出現時,已于西漢時期。當時的茶作為文人雅士的飲品,只有少數人可以享用。茶之一字,最早則寫作“荼”,是苦澀樹葉的意思。茶的作用與當今相比,是多作為藥的,而不是簡單的飲品。早期的茶是用來羹煮的,茶葉不會像現在一樣發酵、殺青,通常都是生茶,為了中和茶中的寒性,古人在羹煮茶葉時,還會加入蔥、姜、陳皮等物。到東漢時期,茶葉已經被做成了餅狀,方便存儲,也方便飲用。茶因為其清雅、微苦的特點,產生出符合中國人的茶文化,這種思想到了南北朝時出現了第一個高峰,這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 古人用煮的方式來飲茶 到唐朝時,茶得到了高度發展,茶圣陸羽著《茶經》,并一直沿用至今。唐朝也是殺青工藝的起源,那時候世界上第一款綠茶誕生。但是當時,喝茶仍然和今天有很大的區別,煎茶是大多數人喝茶的方式。按陸羽《茶經》所述,煎茶所用的材料是經蒸壓而成的餅茶,在煎茶前,要烤茶,直到餅茶呈“蝦蟆背”。烤好的茶要趁熱包好,以免香氣散失。至餅茶冷卻后研成細末。煎茶需用風爐和釜作燒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鮮活山水煎煮。煮茶時,當燒“一沸”時,加適量的鹽調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狀似“黑云母”的水膜。接著繼續燒到“二沸”時,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筴在沸水中邊攪邊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燒到“三沸”時,加進“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使沸騰暫時停止,茶湯才算是煎好了。由此可見,唐朝人喝茶是十分講究的,上層人士尤其嚴苛,這既是中國人對于自然萬物的崇敬之情,也是中國人對于自身技藝的嚴格要求。 到宋朝時,茶文化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點茶法開始盛傳于社會各個階層。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風極盛。斗茶所用技藝,便是點茶法。文人墨客沉醉于此,爭相斗艷,據說宋徽宗在茶碗中可以畫出一幅山水,可見當時茶藝之盛。 銅壺泡茶 宋朝的飲茶方式,到現在仍然對日本影響特別大。茶藝最早在唐朝傳入日本,而點茶法是在北宋時期,由中國僧人傳入日本的,十六世紀初,茶藝大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成為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他所提倡的“和敬清寂”四字宗旨演化至今,仍然是日本茶人所追求的境界。日本茶道講究程序,每一道程序都不能有差錯,這是文化演變的結果,也是我們應該翻回頭去借鑒的地方。 中國的茶藝到了明清時期,徹底出現了千變萬化的境界,泡茶法出現了,并一直沿用至今。明朝出現了黑茶、黃茶和花茶的制作工藝;清朝則中國茶風靡世界,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出口茶葉的國家,工藝則是以烘青和炒青為主,并逐漸形成了如今白茶、黃茶、綠茶、青茶、紅茶、黑茶這六大茶的類型。 茶于禪有一種玄妙的聯系 到如今,中國的茶葉已經不僅僅限于飲品范圍,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茶葉自南方傳入北方,從亞洲傳到歐洲、非洲,直到大洋彼岸的美洲,完美的詮釋了茶這種文化所帶給人的魅力。中國茶道的包容精神,已經通過一碗碗茶湯,送到了億萬家庭餐桌、書桌旁。中國茶的變化,正像中國人的靈活機變一樣,傾訴著制茶人不一樣的人生,而茶,所有故事的發起者,正在向著未來,以更新的姿態發展和進步著,述說著幾千年來的傳承故事。 |
|
來自: 醉酒老翁9tqvvp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