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成大事者,必有其過人之處。” 在三國時期,司馬懿這個人,可算得上是真真切切成了大事的人了。那么,他到底有哪些過人之處呢?除了能隱忍,活的久之外,他還說了這5句話,句句震耳欲聾,引人深思。 1.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要學會敬畏自己的對手。 在曹叡(ruì)死后,曹爽囂張跋扈,獨斷專權,一手操縱把司馬懿升為太傅,其實是架空了他在朝堂的控制權。 面對曹爽種種咄咄逼人的行徑,司馬懿的學生鐘會上門勸他:“老師,你就甘于這坐而論道的太傅之位嗎?” 鐘會的勸告其實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內心的蠢蠢欲動,他希望司馬懿能做些什么來和曹爽爭斗,奪回士族在朝堂的地位。 但司馬懿卻不為所動,他以楊修為例好言教導鐘會,不要重蹈楊修覆轍:“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要學會敬畏自己的對手。” 一句話,就點出了司馬懿不和曹爽一般計較的原因,不是怯懦,只是先保有一份敬畏之心。 從司馬懿反觀我們自身,特別是對于年輕一代,浮躁和急功急利的心態害人不淺,需要學一學司馬懿這份人生態度,對于人生勁敵,不能急于魚死網破,而是要靜待良機。 2.不要和愚蠢硬碰硬,要學會向愚蠢低頭。 曹爽毫不顧忌同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要逼郭太后遷宮,以此來架空年幼的皇帝。 司馬昭忿忿不平地對父親說,曹爽實在太過分了,這是在凌辱司馬家,忍無可忍之時就無需再忍。 但司馬懿聽了兒子一番言論卻非常平靜,他問司馬昭:“這曹爽比諸葛亮如何?” 司馬昭回答道,“螻蟻爾。” 司馬懿于是進一步告訴兒子:“與愚蠢硬碰硬拼個頭破血流,豈不更愚蠢?人這一生,難免和愚蠢為伍,要學會向愚蠢低頭。” 司馬懿的這段話,又一次真理了,曹爽雖然通過小手段逼得郭太后移宮,欺主年少似乎能只手遮天,但屢次作死的曹爽真的能笑到最后嗎? 司馬懿再次告訴我們,當遭遇一些愚蠢的挑釁和下作的手段時,沒必要睚眥必報,不要和愚蠢者為伍,因為多行不義者終將必自斃。 3.人這一輩子,不光活個生死,總得活個對錯! 司馬懿在早期為了不去給曹操服務,寧愿自殘以推脫,可見那時的司馬懿,還是很有志向的,他說:“我事出無奈,才行此下策,如若不然,不僅辜負了曾經的寒窗苦讀,還可能成為別人的手中刀,連累父兄。人這一輩子,不光活個生死,總得活個對錯。” 這個社會已然太多功利心,希望所有人,在拼搏進取的同時,有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還是不要做,人這一輩子,不光活個生死, 總得活個對錯! 4.臣一路走來,沒有敵人,看見的都是朋友和師長。 司馬懿一生最大的對手有二,年輕時輔佐曹丕時,最大的對手是楊修,然而在楊修因雞肋事件被曹操判死刑后,司馬懿卻主動請求曹操讓他見楊修。 曹操問他原因,司馬懿是這么說的:“臣一路走來,沒有敵人,看見的都是朋友和師長。” 司馬懿誠懇的一席話,果然打動了曹操,也越發讓曹操從心底欣賞他。 秉承著這個為人處事原則,司馬懿對楊修、諸葛亮等對手們都充滿尊敬,甚至對害過他的人都不存恨意,在生死時刻總能得以和解。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司馬懿來到他生前所在的蜀軍營帳,以水代酒敬孔明,眼中滿含熱淚,如果不是兒子提醒他身后是大魏的將士,司馬懿甚至要跪下去祭拜。 司馬懿夸贊孔明,“你一生清清白白,就像這水一般,雖然你我為敵六載,但我卻一直視你為知音,孔明,讓我尊你一聲,先生。” 在人生旅途中,要學會向對手學習,尊重對手、感恩對手,因為正是他們的存在,才使自己更加強大,才能獲得更長足的進步。 5.敗而不傷,敗而不恥,先要學的是善敗。 在育兒上,司馬懿也頗有一番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與諸葛亮對陣失敗,被搶了隴上小麥后,魏軍眾將士都十分不滿,明明魏軍兵力是蜀軍數倍,居然還輸給了諸葛亮,連司馬懿的兩個兒子也坐不住了,一起去司馬懿帳內抱怨。 去了司馬懿的大帳后,卻只見司馬懿和管家侯吉居然優哉游哉地打著五禽戲,兩個兒子頓時連連吐槽,司馬懿倒是非常淡然,問兒子: “你們是來打仗的,還是來斗氣的?那些一心想贏的人,就能贏到最后嗎?打仗,先要學的是善敗,敗而不恥,敗而不傷,才真的能笑到最后。” 司馬懿的一番話,立刻讓兩個兒子心領神會,明白了父親按兵不動的用意,父子三人甚至一起打起了五禽戲。 以“失敗學”教育兒子,和現代父母恨不得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的做法截然不同。 誰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卻很少有人能正確面對失敗,司馬懿就告訴我們,要對失敗多一些耐心,才能贏得最后的成功。 無論是愛情、職場、人生、還是育兒上,司馬懿都很有一番自己的見解,而且能學到不少人生的奧秘。 |
|
來自: 春華秋實uvm2xs >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