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時候,周董一首《夜曲》在中國廣為傳唱,并且用這首歌把當年港臺金曲、年度先鋒金曲 、華語音樂年度最佳歌曲等多個獎項拿了個遍,同時也由于這首歌的火熱把“肖邦”這個名字傳播開來。但我們知道肖邦是誰嗎?歌中的肖邦好像是一個為愛悲慘一生的人,但是在現實中他是怎樣的人呢? 肖邦的全名是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是19世紀波蘭作曲家、鋼琴家,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同樣也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由于他所創作大多為鋼琴曲,又被稱為“鋼琴詩人”。 “肖邦的夜曲”?人們似乎總喜歡把肖邦和夜曲聯系起來,但是真正說起來“夜曲”并不是肖邦所創。“夜曲”一般指由愛爾蘭作曲家菲爾德(john·field,1782-1837)首創的一種鋼琴曲體裁,旋律優美,富于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往往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總體表現意境是夜的沉靜與人的內心抒發,而肖邦把它發展為一種形象豐富、情深意遠的鋼琴音樂體裁,他的二十一首夜曲是這一體裁最為出色的代表作品。 肖邦和同時期音樂家最大的不同是,他并不是以自己艷情蜚事而出名(并不是說他沒有)。除了鋼琴以外,他最廣為流傳的是對祖國波蘭至死不變的愛國情懷。 肖邦自幼深受波蘭民間音樂的熏陶,6歲開始學習鋼琴,年幼之時就已經顯現出音樂家的天賦。在他19歲的時候,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歐洲巡演,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前半生可謂時年少成名的天才。但是以20歲分割點,肖邦的后半生卻是急轉直下,因為肖邦20歲的時候,波蘭華沙起義失敗,肖邦被迫離開故鄉波蘭移居到法國巴黎,成為一個波蘭籍流亡者。 在法國的期間,肖邦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bA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 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 流亡法國期間,肖邦從事自己心愛的鋼琴創作和教學,但是命運好像并沒有放過他,他染上了肺病。 1948年,肖邦赴倫敦演出時,病情惡化,回巴黎不久逝世,享年39歲。他最后的遺言是:“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有人把肖邦評價為“生于華沙,靈魂屬于波蘭,才華屬于世界”,把他與“日心說”的創立者哥白尼、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等人并列,所以對于波蘭人來說,肖邦已然成了波蘭的象征和國家的名片,其所承載的意義早已超越音樂、鋼琴的范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