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文 > 大公園 > 正文 ?拆剪\一雯 2018-08-09 03:17:02大公報 常去看展,會發(fā)現(xiàn)展覽的最開始大多有一段“策展人的話”。我習慣跳過這一部分直接入場,觀展後再回看,有時會恍然大悟,那些展品之間的聯(lián)繫和意義;有時卻與策展人的思路大有徑庭,甚至不解,如果現(xiàn)場正好有人導賞,我就順便提問。其實,導賞也未必能三言兩語解答策展人的理念,唯有暗暗記下“策展人”的名字,之後再研讀他們的“過去”—展覽或著作,我應該是觀眾裏的異類。 策展人是誰?曾讀過本地策展人何慶基《拆拆剪剪》一書,深知策展人的角色多變且複雜,他們本身要具備文化視野,很多是某個領域的研究者;他們又擔任“中介者”,與藝術家、藝廊“傾數(shù)”,討價還價,爭取到好的展品;他們也是“執(zhí)行者”,善用每一筆資金和贊助,計算各種成本,即使緊絀也做最專業(yè)的展覽;他們更是“講故事的人”,主宰著大眾的觀看方式,他們已有一套自己採用的演繹語言、策展方法和品味取捨,客觀展示藝術從不存在,相反其影響力,由構思到落實過程中每一環(huán)節(jié)都無處不在。策展人與其扮客觀,倒不如誠實點承認其工作的主觀性,至少可提醒要不斷為自己的演繹反省,而且也得確認有其他觀看角度和演繹的可能性。 策展做什麼?何慶基認為,展覽策劃不是找個題目,把展品掛上墻然後開幕那麼簡單,那是個綜合多重行政、創(chuàng)作和演繹的過程。專業(yè)的策展人同時是“拆剪”人。“拆拆”—對展覽、藝術、美學以至權力的拆解和反思,不斷挑戰(zhàn)傳統(tǒng)和固有定義,確認其他觀看角度的可能性。“剪剪”—重新鋪排和演繹,展現(xiàn)作品原有神髓,同時把個人創(chuàng)意帶進更廣闊的美學、歷史、社會和政治層次,重整作品深層文化意義。藝術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過策展人的鋪排和詮釋後,已是一重又一重的有形和無形的演繹,觀眾以至參展者都可能不察覺這剪裁,但是它確實的存在。這個“拆拆”的過程,包括對外在架構和對內(nèi)在自己的“拆拆”,要走在“剪剪”之前。 如今的策展人集研究員、藝術史家、作品委約人、展覽籌辦人、文化促進者及社會行動者等於一身,早已不是中立或單一的角色,而是多元觀點的促進者,使藝術館和展覽場地成為了形成共享、集體經(jīng)驗的空間。 ——————
|
|
來自: 太乙ocwfrzeutj > 《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