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比如對某一感受的觀察,從真相的角度來說,其實真正存在的只是這個感受本身在自己呈現,感受升起了,感受消失了。而并沒有一個所謂的什么人在觀察,并沒有所謂的觀察者。
■如是:對某一感受進行觀察,發現感受升起了,感受消失了。是心在觀察感受,是心知道感受的生起與消失,心是觀察者。
網友:同樣的,一切現象,無論是身心,還是身心以外的任何現象,其實都是這些現象的自身在呈現,而沒有一個什么東西在觀察。
■如是:是心在觀察。如果你的正念具足,當下就可以體驗到是心在了知目標,是心在觀察。
網友:也就是說,這個世界中的每個單獨的現象,都在自己呈現著自己,而不存在高于它們的任何主體在觀察。
■如是:要明確地知道,心是觀察者。
網友:當你對某一感受進行所謂的觀察時,在那個當下,如果你集中精力觀察,會發現只有那個感受,別的什么都沒有。根本不存在一個觀察者。而所謂的“我在觀察”,只是一個錯覺,一個概念。請你批評指正。
■如是:應該這樣理解,當你覺知某一感受時,在那個當下有兩個事物,一個是那個感受,另一個是覺知感受的心。
沒有通過實修發展出正念與正知智慧的人,在當下很難看到心與被它觀察的事物是兩個事物。如果行者的觀察力非常強大而細致,他可以清晰地看到,是心在觀察,而那個被觀察者就是當下的這個感受。感受是被觀察者,心是觀察者。
所以不可以說“觀察者”是不存在的,它是存在的,那就是心。在這里,重點是不要把觀察者認為是“我”或“自己”,但在眾生的認知里,與生俱來地就會把身與心認為是我。為了糾正眾生的錯覺,佛教導四念住的實修方法,讓人們看清身心的本質特點是“無常、苦、無我”。整個佛法修習的過程就是體認身心是“無常、苦、無我”的過程。
佛法中常說的“錯覺”,是指心把自己和身體認為是“我”,這是心在認知上發生的最為根本的錯覺。其實,身體只是身體,心只是心,在它們當中沒有“我”的存在。但人們在這一點上發生了錯覺,總認為有一個“我”的存在。佛法的修習就是如實知見,以事實讓心看清楚,那個身心的特點是“無常、苦、無我”,當心看清了,于是那個錯覺就自然地消失了。所以佛法的重點在于實修,務必要在實修中去觀察身心的特點。
網友:
......可心不同,它不是以現象的方式呈現。既然心是確實存在的,而它又不以現象的方式呈現,
■如是:需要指出,你上述的這段話是一個錯誤觀點,不符合實相的原則。
對于身心的觀察者來說,如果他的正念強而細致,他能觀察到的心必定是一種無常的現象。事實上,凡眼、耳、鼻等六根所能緣取到的范圍內任何一種現象都是生滅法,沒有一個心法是永恒存在的。人們常說的觀察者——心,它也是生滅法。因為心在現象界中無法呈現出一個永恒相,它只能以剎那生滅的現象出現。
觀察者只能看到現象界,不可能觀察到非現象界。在現象界,心(觀察者)要觀察,它必然地要生起,如果它生起,必然地,它也要消失,這是宇宙的規律。所以在現象界,心也是無常之法。所有事物,只要它生起,必然地會歸于消失。在此世間——現象界,沒有一個事物能逃過“無常”的規律,這是佛發現的世間一切事物(包括身心)的規律性。
對于凡夫來說,只能觀察到現象界,非現象界的涅盤是無法觀察到的。但是,當禪修者修習四念住——觀察身心的“無常、苦、無我”,如果功夫積累到位,非現象界的涅盤會自然呈現。因此我們說,觀察身心的“無常、苦、無我”是開啟涅盤的唯一鑰匙。
所以內觀禪修是先觀察身心的“無常、苦、無我,這是見到涅盤的前提條件。禪修的大忌是不觀照“無常、苦、無我”,而卻去尋找所謂真心、本心或不生不滅的心這一類的東西。
對于以提升智慧為目的禪修者來說,首先需要練習正念,然后去實際觀察身心的規律性:無常。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屬于現象界,它們都具有無常的規律性。這需要你去觀察,去印證。
網友:如果不是靠推測,如何真實的看到心的存在呢?......怎么真實的看到它呢?
■如是:真實地修習四念住,體證身心的“無常、苦、無我”,這是令智慧生起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