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濕毒,關(guān)鍵在背部,每天早晨滾一滾,一整天都精神! 院護士長的外孫6個月大,長得可是人見人愛,粉嘟嘟的小臉整天,從不哭鬧特別乖。可剛滿7個月時,突然腹瀉,日行10次左右,一連20多天,還伴有吃奶不香,夜間發(fā)熱,煩啼哭鬧,難以安睡等癥狀。 經(jīng)住院治療,輸液2周,用過多種抗生素均無療效。眼見小外孫的粉臉一天天黃瘦下去,急壞了當護士長的外婆,不管女兒女婿是否同意,如何心疼,硬是將小外孫抱來我科要求針灸治療。 檢:體溫37.5℃,幼兒體弱消瘦,氣短神疲,面晄不澤,舌苔厚膩。 糞檢:水樣大便,白細胞(+),膿球少,脂肪球(+++)。 辨證為乳食不節(jié),內(nèi)傷脾胃。 治則:健脾和中,滲濕止瀉。 治法: ①針刺取穴:大椎、天樞、水分、合谷、足三里、長強。手法操作:患兒先排小便,仰臥,暴露腹部,醫(yī)者手持30號1寸針,快速進針,沉按三下,不留針。 ②灸法:神闕穴隔鹽以艾柱灸之。 1日治療1次,5次為1療程。經(jīng)1次針灸后,腹瀉次數(shù)減少。1個療程結(jié)束,患兒精神轉(zhuǎn)佳,已思飲食,大便成形。總共治療兩個療程,患兒大便完全正常,諸癥痊愈。 按:泄瀉之本在于脾胃,《證治準繩》曰:“凡小兒吐瀉,皆因六氣未完,六淫易侵,兼以調(diào)護失宜,乳食不節(jié),隨致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然”。故治療應(yīng)以調(diào)理脾胃為主,助以利濕。
針灸治療小兒疾患,在選穴及手法上一定要運用得當,多采取快速進針,按三下不留針之手法為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