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文人墨客失意時借酒澆愁, 高興時又能酒助文興, 不管怎樣酒都能承載住各種各樣的情緒宣泄。 秋, 自古就是一個詩與酒的好時節。 或言“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 ”, 或曰“自古逢秋悲寂寥,便引詩情到碧霄”。 現在人也會說: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人生的煩惱是既要吃飯喝酒, 又想去追尋詩和遠方。 于是借酒澆愁, 文人墨客大詩人酒酣耳熱之際, 詩興大發做詩詞歌賦流傳千古。 尋常百姓普通人兩杯黃湯下肚, 心中壓抑爆發, 或厚古薄今,或鞭笞中外, 大醉一場, 夢醒后煙消云散,一切照舊, 仿佛什么都沒有發生。 在智者和愚者眼中, 這件事情或許又是另一個角度, 愚者認為 有酒有飯才能活著, 人生應該去追尋真切實惠, 忘記不切實際的詩和遠方。 智者眼中, 酒飯與詩和遠方好像沒有太大差別, 酒的可口美味常讓人垂涎欲滴, 詩和遠方就藏在酒里面。 酒、詩和遠方 唐代詩人李白, 多次到終南山下, 與朋友踏春賞秋共飲黃酒。 其詩《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中言: “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 揮”; 《春歸終南山松龕舊隱》中有: “且復命酒樽,獨酌陶永 夕”; 《山人勸酒》中說: “稱是秦時避世人,勸酒相歡不知老”。 這些詩詞均顯示了詩人縱情山水、陶醉酒色、遠離世俗的心情。 詩人杜甫, 屢游城西渼陂, 飲酒吟詩必不可少。 其《城西渼陂泛舟》寫有: “不有小舟能蕩槳,百壺那送酒如泉 ” ; 又有《與鄠縣原大少府宴渼陂》: “無計回船下,空愁避酒難 ” 。 連杜甫這樣的豪飲者, 都感覺“空愁避酒難”, 可與“百壺那送酒如泉”相印證了。 詩人白居易在《宿紫閣山北村》的詩中, 更具體地寫道: “晨游紫閣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見余喜,為余開一樽。” 描述了紫閣峰下的尋常百姓家, 能夠隨時拿出自釀黃酒來招待客人, 可見其時黃酒家家都是必備之物。 所以不論古今, 在這點上終是一樣的。 在詩和遠方中行走, 心里總是懷念或感嘆還不如那酒那飯, 這時,這杯酒, 其實就是內心深處的詩和遠方。 |
|
來自: 萬事如意2td0c4 > 《10節一一教育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