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胃粘膜慢性炎癥性疾病,其發病率較高,臨床常見為淺表型胃炎(CSG)和萎縮性胃炎(CAG),一般成藥療效往往不夠理想。筆者經多年臨床探索,以自擬之專方“胃靈”結合臨床辨證施治,治療慢性胃炎82例,療效頗佳,報告如下: 一、病例選擇 選取1991年至1997年在上海市香山中醫醫院胃病門診就診,連續治療2個療程(6個月)以上者,為統計病例。 二、診斷標準 1.上腹無規律性疼痛或脹悶感,食欲減退,噯氣,或有惡心、返酸,部分病員曾有上消化道出血。 2.纖維胃鏡檢查結合粘膜活檢,按《內科疾病診斷標準》***分類,明確診斷為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者。 三、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 (1)注意飲食衛生,宜定時定量,勿過饑過飽,避免刺激性強或不易消化之食物,進食后宜適當休息。 (2)作息有節,避免過勞,宜作適合自身體力之活動。 (3)調攝精神情緒,避免七情過度,宜樂觀開朗。 (4)注意寒暖,避免風寒等外邪對人體的侵襲。 2.專方治療 “胃靈”口服液(自擬制劑,每支20毫升)。每日3次,每次1支,3個月為一療程。每例均服。 3.辨證施治: (1)脾虛型:胃脘隱痛或脹感,餐后或勞累后為甚,伴噯氣,乏力,納少,或有大便溏薄等,舌淡紅,苔薄白或薄白膩,脈細或細濡。治擬健脾升清,行氣消痞為法。方以香砂六君丸加減。常用藥為:黨參、白術、茯苓、甘草、木香、枳殼、升麻、砂仁等。 (2)胃熱型:胃脘脹痛或脹滿,有灼熱感,嘈雜似肌,食之則脹,伴噯氣,口干,口苦,或有便秘,惡心,嘔吐等。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滑帶數,治擬清胃降火,調氣和中。方以左金丸加減。常用藥為:黃連、山梔、吳茰、竹茹、蒲公英、山藥、枳殼、婆羅子、川棟子等。 (3)虛寒型:胃脘隱痛綿綿,或腹脹隱隱,可有冷感,喜暖喜按,伴噯氣,納少,或泛吐清水,倦怠乏力等,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治擬升補脾陽,散寒行氣,方以理中湯加減。常用藥為:黃芪、黨參、白術、干姜(或良姜)、升麻、枳殼、制半夏、炙甘草等。 (4)陰虛型:胃脘隱痛或嘈雜、灼痛,或脘脹不適,伴噯氣,口干,津少,或大便干燥,舌偏紅,苔少或剝苔,脈細或細數。治擬養陰生津,益胃調氣,方以養胃湯加減。常用藥為:山藥、玉竹、石斛、北沙參、太子參、炙甘草、知母、枳殼、綠萼梅等。 (5)肝郁型:胃脘脹痛或腹飽脹,引及兩脅,伴煩躁,納少,噯氣頻多,或矢氣頻轉,舌邊偏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細。治擬舒肝理氣,辛升苦降,方以柴胡舒肝湯加減。常用藥為:柴胡、芍藥、枳殼、香附、黃連、半夏、生甘草、白術等。 (6)血瘀型:脘痛拒按,痛處固定,伴噯氣、飽脹、納谷不旺,餐后不適,或有嘔血、便血等,舌紅偏紫暗,舌下絡脈粗紫,苔或白、或灰、或黃。治擬活血化瘀,行氣消滯。方以失笑散加減。常用藥為:五靈脂、生蒲黃、延胡索、香附、檀香、白術、炙甘草等。 (7)濕阻型:胃脘脹悶,食欲不振,口內粘膩,伴噯氣、乏力、肢重等,舌淡或淡紅,苔白膩或滑膩,脈濡或濡細。治擬健脾化濕,升清降濁,方以平胃散加減。常用藥為:蒼白術、川樸、茯苓、米仁、蔻砂仁、陳皮、甘草等。 四、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本組82例中CSG56例,占68%;CAG26例,占32%,女性50例,男性32例,年齡30歲以下者1例,31至35歲者27例,51至60歲15例,60歲以上7例,其中年齡最高為80歲,最低為25歲。 2.療效標準: 臨床療效 病理療效 顯效:臨床癥狀消失。 粘膜炎癥及腺上皮腸化生或異型增生改善二個級差以上或消失。 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粘膜炎癥及腺上皮腸化生或異型增生至少有一項改善二個級差。 好轉:臨床癥狀有所改善。 粘膜炎癥及腺上皮腸化生或異型增生至少有一項改善一個級差。 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 粘膜炎癥等各項均無改善。 3.結果: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6%(其中顯效20例,占24%;有效35例,占43%;好轉24例,占29%;無效3例,占4%)。病理療效總有效率為89%(其中顯效11例,占13%;有效34例,占41%;好轉28例,占34%;無效9例,占11%)。治療前后粘膜炎癥程度比較,以卡方檢驗統計法計算,P值<0.01;治療前后腺上皮腸化生程度比較,以卡方檢驗法計算,P值<0.01,均提示有顯著差異。 五、討論 1.氣滯癥狀是慢性胃炎突出的臨床表現:在臨床上我們觀察到本組慢性胃炎患者,無論何種類型,都有不同程度的脘腹飽脹,噯氣等氣滯癥狀。氣滯發生雖有不同的因素,但總關乎脾胃的升降失調,如脾虛型患者,脾之運化無力,脾胃升降不及,乃致氣機不暢而有氣滯之癥。此為因虛致實,甚脹為虛脹。若脾虛而夾飲食不化者,則其脹為虛實夾雜,脹滿程度自當較前者為甚。而胃熱型患者,其正氣亦虛,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一勝則一負。”故熱甚則氣衰,氣衰則氣機運行不及,滯而為脹。其脹尚夾熱邪所致的灼熱、嘈雜等癥,至于虛寒型患者氣滯之癥,有虛與寒的兩種因素。虛則氣運無力而遲滯,寒則血脈凝澀而不暢,氣血運行受礙,不脹而何?其脹亦屬虛實夾雜之脹,但以虛為主,故其腹脹不甚,且喜暖喜按。陰虧型患者的陰津不足,陰血粘滯,必致氣不流暢,而為氣滯,故也有脘脹不適之感。肝郁型患者本為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氣滯自是主要病機,故其脹滿之癥較甚,由脘而脅,竄流不止,且噯氣頻仍,矢氣頻轉。血瘀型患者乃因久病入絡,或離經之血不散,凝瘀為患,阻滯氣機,而致氣滯而脘脹不適,然以局部固定之脹痛為主。濕阻型患者,無論因痰濕、食滯或脾虛所致者,均可阻滯氣機而致氣滯脘脹。 2.調理氣機貫穿于治療的始終:從上已知本組病例氣滯癥狀為各型所共有,而人身之氣以通為順,即所謂“氣得上下,五臟安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素問·六微旨大論》更具體指出:“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之孤危。”故脾氣升降失調,氣機不暢,不僅在臨床出現一系列氣滯癥狀,而且氣滯日久,還會加重熱郁、寒凝、濕阻等癥,尤其會造成和加重血瘀之癥,從而促使病情的發展。所以對本組胃炎各型的治療,疏理氣機、調節升降融合于各有關治法之中,且貫穿于治療的始終。如健脾升清,和胃降逆,清胃降火,調氣和中,升補脾陽,滋陰調氣,疏肝理氣,行氣化瘀,化濕泄濁等治法及有關藥物都體現了“升清降濁,調理氣機”這一總的治療法則。而且專方“胃靈”具有疏理氣機,化瘀止痛之功。各型病理都始終服用,有很好的消除炎癥的作用。 3.邪正兼顧在治療中全面體現: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先師黃文東亦指出“凡病以正為本,邪為標,既病則正氣無實。”本組病例雖有以虛癥為主,有以實癥為主,但無論何種類型,都為既病的患者,其“正氣無實”可知,故治療上不僅對氣虛、陰虛的患者,以扶正為主;即使對實癥為主的病例,亦不忘顧護正氣,在祛邪為主的治法中亦設安正之藥。然而虛癥為主的患者,既患炎癥,必有病邪之實,斷無純虛的證候,尤其氣滯之癥,在各種類型中都有出現,所以治療上對因虛致實或虛實夾雜之癥,在扶正以治本的同時,亦以祛邪之劑以治其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