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針灸治療學

     不覺春去齋 2018-08-10
    治療總論 

    針灸治療作用: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  
    針灸處方  選穴原則  配穴方法  
    針灸治療作用
    疏通經絡、調理經氣,使瘀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
    調和陰陽、使機體從陰陽的失衡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
    扶正祛邪、扶助正氣而祛除病邪。

    針灸處方
    一、選穴原則
    近部選穴、遠部選穴、辨證選穴和對癥選穴。
    1.近部選穴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如眼病取睛明、耳病取聽宮、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
    2.遠部選穴 
    經脈所通,主治所及。
    通常以肘膝關節以下的穴位為主。用于臟腑病及頭面、五官、軀干疾患,如胃痛選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腰背痛選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上牙痛選足陽明胃經的內庭;下牙痛選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等。
    3.辨證選穴 
    辨證選穴是根據疾病的證候特點,分析病因病機而辨證選取穴位的方法。
    如腎陰不足導致的虛熱選腎俞、太溪;心腎不交導致的失眠選心俞、腎俞等。
    4.對癥選穴 
    對癥選穴是針對疾病的個別突出的癥狀而選取穴位。“經驗選穴”。這是腧穴特殊治療作用及臨床經驗在針灸處方中的具體運用,如發熱取大椎;痰多取豐隆、哮喘取定喘;蟲證取百蟲窩;落枕取外勞宮;腰痛取腰痛點;面癱取牽正;目赤取耳尖等。對癥選穴符合大部分奇穴的主治特點。

    二、配穴方法
    按部位配穴和按經脈配穴兩大類。
    1.按部配穴
    (1)遠近配穴法 
    在病變附近和遠部同時選穴。如眼病以局部的睛明、鄰近的風池、遠端的光明相配。
    (2)上下配穴法 
    將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如頭項強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侖;胸腹滿悶,上取內關、下配公孫;子宮脫垂,上取百會、下配氣海;胃脘痛,上取內關、下取足三里;咽痛,上取魚際、下取太溪。八脈交會穴的配對應用即屬于上下配穴法。
    (3)前后配穴法 
    將人體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主要指將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應用,又稱“腹背陰陽配穴法”,如肺病前取中府,后取肺俞;心胸疾病前取巨闕,后取心俞;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門,后取胃俞、筋縮等。俞募配穴屬于前后配穴法。
    (4)左右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是將人體左側和右側的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基于十二經脈左右對稱和部分經脈左右交叉的特點。
    如胃痛可選用雙側足三里、梁丘穴等。但左右配穴法并不局限于選雙側同一腧穴,如右側面癱可取右側的地倉、頰車和左側合谷;左側偏頭痛,選左側的太陽和右側的外關。

    2.按經配穴

    本經配穴法、表里經配穴法、同名經配穴。
    (1)本經配穴法 
    指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時,即遵循“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的治療原則,選用本經脈的腧穴配伍組成處方的方法。如膽經郁熱導致的少陽頭痛,可取率谷、風池、俠溪;胃火循經上擾的牙痛,可取頰車、內庭。咳嗽可取中府、太淵;急性胃痛取足三里、梁丘等。
    (2)表里經配穴法 
    當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疾病時,取本經和其相表里經脈的腧穴配合組成處方。如風熱襲肺導致的感冒咳嗽,可選肺經的尺澤配大腸經的曲池、合谷。
      
    原絡配穴法是表里經配穴法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
    (3)同名經配穴法 
    將手足同名經的腧穴相互配合組成處方的方法。本法是基于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即名稱相同的經絡相互溝通、交會。如陽明頭痛取手陽明經的合谷配足陽明經的內庭。太陽頭痛取手太陽經的后溪配足太陽經的昆侖。失眠、多夢,取手少陰經的神門配足少陰經的太溪。

      
    第一章  內科病證 
    1.頭痛 
    2.中風  
    3.眩暈  
    4.面癱  
    5.不寐  
    6.感冒  
    7.哮喘  
    8.胃痛  
    9.嘔吐  
    10.便秘  
    11.腰痛  
    12.痹證  

      
    一、頭 痛
    (一)辨證要點
    病位在頭,與肝、脾、腎關系密切。頭為諸陽之會,所有陽經都循行到頭,足厥陰肝經上行到巔頂,故頭痛與手足三陽經、足厥陰經、督脈密切相關。
    頭痛以實證多見,也有虛證或虛實夾雜之證。
    辨經絡  
    太陽:枕部痛或下連于項者  
    陽明:額痛或兼眉棱、鼻根部痛  
    少陽:兩側頭部疼痛  
    厥陰:巔頂痛或連于目系  

    辨外感內傷  
    外感:頭痛較急,痛無休止,外感表證明顯  
    風寒(連及項背、苔薄白、脈浮緊)  
    風濕(如裹、苔白膩,脈濡)  
    風熱(頭痛而脹、發熱、苔黃,脈浮數)  

    內傷:頭痛反復發作,時輕時重,常伴頭暈,遇勞或情志刺激而發作、加重  
    肝陽上亢(脹、跳、掣;口苦、易怒、脈弦)  
    痰濁上蒙(昏蒙、胸悶脘脹、脈滑)  
    瘀血阻絡(固定不移、舌紫暗、脈澀)  
    氣血虛弱(空痛,神疲無力、脈細弱)  

    (二)頭痛的治法:調和氣血,通絡止痛。根據頭痛部位循經取穴和取阿是穴為主。
      
    (三)頭痛的處方
    主穴:阿是穴、百會、太陽、風池、合谷。
    方義:局部取百會、太陽、風池、阿是穴,可疏導頭部經氣;且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功能祛風活血,通絡止痛;合谷為行氣止痛要穴,善治頭面諸疾。諸穴合用,共奏通經活絡止痛之效。
    “百風合太陽,是(實)在頭痛”

    分經配穴:
    太陽頭痛:天柱、后溪、昆侖;
    陽明頭痛:印堂、內庭;
    少陽頭痛:率谷、外關、足臨泣;
    厥陰頭痛:四神聰、太沖、內關;
    辯證配穴:
    風寒頭痛:風門、列缺;
    風熱頭痛:曲池、大椎;
    風濕頭痛:頭維、陰陵泉;
    肝陽上亢:太沖、太溪;
    痰濁頭痛:豐隆、中脘;
    瘀血頭痛:血海、膈俞;
    血虛頭痛:脾俞、足三里。
      
    (四)頭痛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虛補實瀉法。寒證加灸;瘀血頭痛可在阿是穴點刺出血。頭痛劇烈者,阿是穴可采用強刺激和久留針。

       
    二、中 風
    (一)辨證要點
    風、火、痰、瘀為主要病因。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關系密切。肝腎陰虛,氣血虛弱為致病之本,風、火、痰、瘀為致病之標。

    中經絡  
    主癥:意識清楚,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語言不利  
    肝陽暴亢:面紅目赤,眩暈頭痛,口苦,舌紅或絳,苔黃,脈弦有力 
    風痰阻絡:肢體麻木或手足拘急,頭暈目眩,苔膩,脈弦滑  
    痰熱腑實:口黏痰多,腹脹便秘,舌紅,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滑大  
    氣虛血瘀:肢體軟弱,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氣短乏力,舌暗,苔白膩,脈細澀  
    陰虛風動:肢體麻木,手足拘攣,眩暈耳鳴,舌紅,苔少,脈細數  

    中臟腑  
    主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嗜睡,兼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  

    閉證:神昏,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肢體強痙,大小便閉  
    脫證:昏聵無知,目合口開,四肢癱軟,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遺,脈微細欲絕  

    (二)中風的處方 
    1.中經絡
    治法: 疏通經絡,醒腦調神。取督脈、手厥陰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水溝、內關、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
    方義:中風病位在腦,督脈入絡腦,
    水溝:醒腦開竅、調神導氣;
    內關:心主血脈藏神,調理心氣、疏通氣血;
    三陰交:滋補肝腎;
    極泉、尺澤、委中:疏通肢體經絡。
    溝內泉澤焦萎,(人急中經風)。
    溝內泉澤交委
      
    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配環跳、足三里、風市、陽陵泉、懸鐘、太沖
    病側肢體屈曲拘攣者:
    肘部配曲澤、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
    足內翻配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
    口角歪斜配地倉、頰車、合谷、太沖;
    語言謇澀配廉泉、通里、啞門;
    吞咽困難配廉泉、金津、玉液。

    2.中臟腑

    (1)閉證
    治法:平肝息風,醒腦開竅。取督脈、手厥陰和十二井穴為主。
    主穴: 十二井、水溝 、太沖、 豐隆 、勞宮
    方義:閉證為肝陽暴張,氣血上逆所致,
    故取十二井穴點刺出血,并瀉水溝,開竅啟閉;
    足厥陰經循行至巔頂,瀉太沖降肝經逆氣以平息肝陽。
    脾胃為生痰之源,痰濁壅遏,氣機失宣,豐隆豁痰開竅;“
    滎主身熱”,故取手厥陰經滎穴勞宮清心泄熱。

    (2)脫證
    治法:回陽固脫。以任脈經穴為主。
    主穴:關元、神闕。
    方義:任脈為陰脈之海,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為三焦元氣所出,聯系命門真陽,為陰中含陽的穴位,取之能回陽救逆。神闕為真氣所系,故用大艾炷重灸,以回垂絕之陽。

    心包督脈中臟腑,勞宮水溝二穴針,
    太沖豐隆井穴閉,關元氣海神闕脫。

    (三)中風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水溝向上方斜刺,用雀啄法,以眼球濕潤為度;
    內關用瀉法;
    三陰交用補法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經上取穴,避開動脈,直刺進針,用提插瀉法,以患者上肢有

    麻脹感和抽動感為度;
    尺澤、委中直刺,用提插法。
    三棱針點刺出血;
    太沖、豐隆、勞宮用瀉法;
    神闕用隔鹽灸,關元用大艾炷灸,至四肢轉溫為止。
    2.其他治療 

    電針法:在患側上、下肢各選一組穴位,采用斷續波或疏密波,以肌肉微顫為度,每次通電20~30分鐘。

    此法適用于半身不遂患者。 

    ?三、眩 暈

    (一)辨證要點
    病位在腦,與肝、脾、腎相關。虛證為髓海不足或氣血虛弱,清竅失養;實證多與氣、血、痰、瘀擾亂清竅有關。
    主癥:頭暈目眩、視物旋轉。
    兼癥:
    肝陽上亢:面紅目赤,目脹耳鳴,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  
    痰濕中阻:頭重如裹,視物旋轉,舌淡,苔白膩,脈弦滑  
    氣血兩虛:目眩,面白或萎黃,神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脈弱  
    腎精不足:眩暈久作不已,兼少寐健忘,耳鳴,腰酸膝軟,舌紅,脈弦細  

    (二)眩暈的治法
    1.實證:平肝潛陽,化痰定眩。取足少陽、足厥陰經穴及督脈穴為主。
    2.虛證:益氣養血,填精定眩。以督脈穴和相應背俞穴為主。

    (三)眩暈的處方
    1.實證:平肝潛陽,化痰定眩。足少陽、足厥陰、督脈穴
    主穴:百會、風池、太沖、內關。
    方義:眩暈病位在腦,腦為髓海,督脈入絡于腦,百會,清頭目、止眩暈;風池,疏調頭部氣機;太沖,平肝潛陽;內關,通于陰維脈,既可寬胸理氣,和胃化痰,又與太沖相配以加強平肝之力。
    配穴:
    肝陽上亢配行間、俠溪、太溪;
    痰濕中阻配頭維、中脘、豐隆。
    百風沖內關,(實在暈)
      
    2.虛證:益氣養血,填精定眩。以督脈穴和相應背俞穴為主。
    主穴:百會、風池、肝俞、腎俞、足三里。
    方義:百會升提氣血;風池疏調頭部氣血;肝俞、腎俞滋補肝腎,益精填髓,培元固本;足三里補益氣血,充髓止暈。
    配穴:
    氣血兩虛配氣海、脾俞、胃俞;
    腎精不足配太溪、懸鐘、三陰交。
    山里百風(傷)肝腎,(人虛暈)

    (四)眩暈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實證毫針用瀉法,虛證百會、風池用平補平瀉法,余穴用補法,可灸。
    2.其他治療
    三棱針法取印堂、太陽、頭維、百會等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數滴。適用于眩暈實證者。

      
    四、面 癱
    (一)辨證要點 
      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而入等因素有關。病位在面部,與太陽、陽明經筋有關。手足陽經均上行頭面部,當邪氣阻滯面部經絡,尤其是手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可導致面癱的發生
    主癥:以口眼歪斜為特點,急性發作,常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初起時有耳后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狀。部分患者病程遷延日久,可因癱瘓肌肉出現攣縮,口角反牽向患側,甚則出現面肌痙攣,形成“倒錯”現象。  
    兼癥  
    風寒外襲:發病初期,面部有受涼史,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風熱侵襲:發病初期,繼發于風熱感冒或其他頭面部炎癥性、病毒性疾病,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氣血不足:恢復期或病程較長者,兼見肢體困倦無力,舌淡,苔白,脈沉細  

    (二)面癱的治法:祛風通絡,疏調經筋。取局部穴、手足陽明經穴為主

    (三)面癱的處方
    主穴:攢竹、陽白、四白、顴髎、頰車、地倉、合谷、太沖。
    方義:面部諸穴疏通局部經筋氣血,活血通絡。“面口合谷收”,遠端取穴,可祛除陽明、太陽經筋之邪氣,祛風通絡。肝經循行“上出額”,“下頰里,環唇內”,太沖與合谷相配,具有加強疏調面頰部經氣作用。
    攢四百車陽白谷全充倉,(免談)
    配穴
    風寒外襲配風池、風府;
    風熱侵襲配外關、關沖;
    氣血不足配足三里、氣海。
    眼瞼閉合不全配魚腰、絲竹空、申脈;
    鼻唇溝變淺配迎香;人中溝歪斜配水溝;
    頦唇溝歪斜配承漿;乳突部疼痛配翳風;
    舌麻、味覺減退配廉泉。

    (四)面癱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面部腧穴均行平補平瀉法,恢復期可加灸法。發病初期,面部腧穴手法不宜過重,針刺不宜過深,肢體遠端腧穴行瀉法且手法宜重;恢復期,足三里行補法,合谷、太沖行平補平瀉法。
    2.其他針法 
    (1)電針法 取太陽、陽白、地倉、頰車。斷續波,刺激10~20分鐘,強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見跳動而能耐受為度。適用于面癱中、后期。
    (2)刺絡拔罐法:取陽白、顴髎、地倉、頰車。用皮膚針叩刺或三棱針點刺出血后加拔火罐。適用于恢復期。

    五、不 寐
    (一)辨證要點
    病位在心,與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心神失養或心神被擾,心神不安,陰蹺脈、陽蹺脈功能失于平衡,而出現不寐。
    主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徹夜難眠。
    (二)不寐的治法;舒腦寧心,安神利眠。取督脈、手少陰穴為主。
    (三)不寐的處方
    主穴:百會、安眠、神門、三陰交、照海、申脈。
    方義: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于腦,取督脈穴百會鎮靜安神,舒腦安眠;安眠穴位居頭部,是治療不寐的經驗效穴;心主神明,取心之原穴神門以寧心安神;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能調和與不寐密切相關的肝脾腎三臟;蹺脈主寤寐,司眼瞼開闔,照海通陰蹺脈,申脈通陽蹺脈,兩穴同用可調節陰陽蹺脈以安神助眠。
    辨證配穴:  
    噩夢:厲兌、隱白 
    頭暈:風池、懸鐘  
    重癥不寐:夾脊、四神聰  
    心脾兩虛:心俞、脾俞  
    心腎不交:太溪、腎俞  
    心膽氣虛:心俞、膽俞  
    肝火擾神:行間、俠溪  
    脾胃不和:足三里、內關 

    (四)不寐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平補平瀉,照海用補法,申脈用瀉法。配穴則虛補實瀉,心膽氣虛者可配合灸法。
    2.其他治療
    拔罐法:自項至腰部沿足太陽膀胱經來回走罐,以潮紅為度。

    六、感 冒
    (一)辨證要點 
    本病位在肺衛。在氣候突變、腠理疏懈、衛氣不固的情況下,外邪乘虛從口鼻或皮毛而入,首傷肺衛,導致衛陽被遏,營衛失和,肺氣失宣,發為本病。以風邪為主因,每與當令之氣(寒、熱、暑濕)或非時之氣(時行疫毒)夾雜為患。
    (二)感冒的治法:祛風解表。取手太陰、手陽明經穴及督脈穴為主。
    (三)感冒的處方
    主穴:列缺、合谷、風池、大椎、太陽。
    方義:感冒為外邪侵犯肺衛所致,太陰、陽明互為表里,故取手陰、手陽明經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陽維為病苦寒熱”,故風池既可疏散風邪,又與太陽穴相配可清利頭目;督脈主一身之陽氣,溫灸大椎可通陽散寒,刺絡出血可清瀉熱邪。
    主癥: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頭痛,周身酸楚不適  
    兼癥  
    風寒感冒:風門、肺俞  
    風熱感冒:曲池、尺澤  
    夾濕:陰陵泉  
    夾暑:委中 
    體虛感冒:足三里  
    咽喉疼痛 :少商、商陽 

    (四)感冒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主穴以毫針瀉法,風寒感冒可加灸法,風熱感冒大椎可行刺絡拔罐法;配穴中足三里用補法,尺澤、委中、少商、商陽可點刺出血。 
    2.其他治療:拔罐法取大椎、風門、肺俞、身柱,拔罐后留罐15分鐘,或用閃罐法。適用于風寒感冒。

    七、哮 喘
    (一)辨證要點
    病位在肺,與脾腎關系密切。發作期多表現為氣阻痰壅的實證,亦有素體肺腎不足或正氣耗傷者,發作時表現為虛哮。緩解期多表現為肺、腎等臟氣虛弱,兼有痰濁內阻之證。
    (二)哮喘的治法
    1.實證 祛邪肅肺,化痰平喘。取手太陰經穴及相應背俞穴為主。
    2.虛證 補益肺腎,止哮平喘。取相應背俞穴及手太陰、足少陰經穴為主。
    (三)哮喘的處方
    1.實證
    主穴:列缺、尺澤、肺俞、中府、定喘。
    方義:手太陰經絡穴列缺可宣通肺氣,祛邪外出;合穴尺澤以肅肺化痰,降逆平喘;肺俞、中府,俞募相配,調理肺臟、宣肺祛痰、止哮平喘;定喘為治療哮喘的經驗效穴。 
    配穴:
    風寒外襲配風門、合谷;
    痰熱阻肺配豐隆、曲池;
    喘甚者配天突。
    肺中(痰)烈,缺吃(藥)定喘
    2.虛證
    主穴:肺俞、膏肓、腎俞、太溪、太淵、足三里、定喘。
    方義:肺俞、膏肓針灸并用,可補益肺氣;補腎俞以納腎氣;肺經原穴太淵配腎經原穴太溪,可充肺腎之氣;足三里調補胃氣,以資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歸于肺;定喘為平喘之效穴。
    配穴:
    肺氣虛配氣海;
    腎氣虛配關元。
    山里高荒,太遠太稀,肺腎定喘(虛)三里膏肓,太淵太溪,肺腎定喘
    (四)哮喘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常規刺,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風寒及肺腎氣虛者可酌加灸或拔罐法。
       
    八、胃 痛
    (一)辨證要點
    胃痛的病位在胃,與肝、脾也有關。無論是胃腑本身病變還是其他臟腑的病變影響到胃腑,使胃氣失和、胃絡不通或胃失溫煦濡養均可導致胃痛。
    主癥
    實證:病勢較急,痛勢較劇,痛處拒按,食后痛增  
    虛證:病勢較緩,痛勢較輕,痛處喜按,空腹痛甚  

    (二)胃痛的治法: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下合穴為主。
    (三)胃痛的處方(“同嘔吐”)
    主穴:中脘、足三里、內關
    方義:本病病位在胃,局部近取胃之募穴中脘,循經遠取胃之下合穴足三里,遠近相配,疏調胃腑氣機,和胃止痛。內關為八脈交會穴,寬胸解郁,行氣止痛。
    辨證配穴:  
    兼癥
    寒邪客胃:胃俞 
    飲食傷胃:梁門、下脘 
    肝氣犯胃:期門、太沖  
    瘀血停胃:膈俞、三陰交  
    脾胃虛寒:關元、脾俞、胃俞  
    胃陰不足:胃俞、三陰交、內庭 
    (四)胃痛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根據虛實證候進行相應毫針補瀉,寒邪客胃、脾胃虛寒者宜加用灸法。疼痛發作時可適當加強刺激,持續運針1~3分鐘,中脘等局部穴以捻轉為主,中等刺激。

       
    九、嘔 吐
    (一)辨證要點
    病位在胃,與肝、脾有關。六淫外邪,侵犯胃腑,或飲食不節,食滯胃腑,或惱怒傷肝,橫逆犯胃,或憂思勞倦,內傷脾胃,均可致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而發生嘔吐。嘔吐初病多實,也有虛證或虛實夾雜之證。
    主癥 
    實證:一般發病急,嘔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 
    虛證:病程較長,發病較緩,時作時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二)嘔吐的治法:和胃理氣,降逆止嘔。取胃的募穴及足陽明、手厥陰經穴為主。
    (三)嘔吐的處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內關(“同胃痛”)
    方義:中脘居于胃脘部,為胃的募穴,可理氣和胃止嘔;足三里為胃的下合穴,“合治內腑”,可疏理胃腸氣機,與中脘遠近相配,通降胃氣;內關為手厥陰經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功擅寬胸理氣,和胃降逆,為止嘔要穴。
    辨證配穴: 
    寒邪客胃:上脘、胃俞 
    熱邪內蘊:合谷、金津、玉液 
    飲食停滯:粱門、天樞 
    肝氣犯胃:期門、太沖 
    痰飲內停:豐隆、公孫 
    脾胃虛寒:脾俞、胃俞 

    (四)嘔吐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主穴毫針平補平瀉法。寒氣客胃或脾胃虛寒者宜配合灸法,熱邪內蘊者金津、玉液點刺出血。

      
    十、便 秘
    辨證要點:
    便秘多與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體虛、外邪侵襲等因素有關。病位在腸,與脾、胃、肺、肝、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無論是腸腑疾患或是其他臟腑的病變影響到腸腑,使腸腑壅塞不通或腸失滋潤及糟粕內停,均可導致便秘。 
    治法: 取理腸通便大腸背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為主。   
    主癥:大便秘結不通,排便艱澀難解。
    主穴:天樞、大腸俞、上巨虛、支溝  
    兼癥:
    熱秘:合谷、曲池  
    氣秘(氣郁):太沖、中脘 
    冷秘(陰寒):神闕、關元 
    虛秘:足三里、脾俞、氣海。兼陰傷津虧者  照海、太溪  
      
    便秘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實瀉虛補。冷秘、虛秘宜配合灸法。
      
    十一、腰 痛
    辨證要點:腰痛的病位在腰部,腰為腎之府,腎經貫脊屬腎,膀胱經夾脊絡腎,督脈并于脊里,故本病與腎及足太陽膀胱經、督脈等關系密切。本病有虛證、實證、虛實夾雜之證。
    治法:通經止痛,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陽經穴為主。
    主穴:大腸俞、阿是穴、委中
    辨證配穴  
    1、辨經絡
    督脈:后溪
    足太陽:申脈  
    2、辨兼證
    寒濕腰痛:命門、腰陽關 
    瘀血腰痛:膈俞、次髎 
    腎虛腰痛:腎俞、太溪  
    腰椎病變:夾脊  

    腰痛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虛補實瀉法。寒濕腰痛或腎虛腰痛加灸法;瘀血腰痛阿是穴用刺絡拔罐;痛勢較急者委中點刺放血。
    2.刺絡拔罐法 取阿是穴。用于瘀血腰痛或寒濕腰痛。
       
    十二、痹 證
    辨證要點:與外感風、寒、濕、熱等邪氣及人體正氣不足等因素有關。本病病位在肉、筋、骨。根據病邪偏勝和癥狀特點,可分為行痹(風痹)、痛痹(寒痹)、著痹(濕痹)、熱痹等。痹證以實證多見。 
    主癥: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治法:通絡止痛,局部穴配合循經取穴及辨證選穴 。  
    主穴:阿是穴、局部經穴。
        
    行痹:痛無定處——膈俞、血海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痛痹:遇寒痛劇——腎俞、關元 (益火之源,振奮陽氣而祛寒邪)
    著痹:疼痛重著——腫脹麻木  陰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濕)  
    熱痹:紅腫熱痛——大椎、曲池 (瀉熱疏風) 
    另可根據疼痛的部位循經配穴。(疏通經絡氣血,使營衛調和而風寒濕熱等邪無所依附,痹痛遂解)

    痹證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痛痹、著痹者加灸法。大椎、曲池可點刺放血,局部腧穴可加拔罐法。 
    2.其他療法
    拔罐法 取阿是穴,行閃罐法拔至皮膚潮紅;或用留罐法,每次留罐10分鐘,隔日治療1次。


    第二章 婦兒科病證
    1.月經不調  
    2.痛經 
    3.絕經前后諸證 
    4.崩漏 
    5.遺尿 

    一、月經不調
    辨證要點:病位胞宮,與沖、任二脈及腎、肝、脾關系密切。
    月經先期:熱擾血海或虛熱擾動沖任或氣虛不能統血。(提前7天以上)
    月經后期:寒凝血脈或血虛化源不足所致。(推遲7天以上)
    月經先后無定期(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連續2個周期以上):肝郁擾動沖任或腎虛精血不足所致。

    先期:調理沖任,清熱調經。任脈、足太陰經穴。  
    主穴:關元、三陰交、血海。
    方義: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八脈隸于肝腎,故本穴是益肝腎、調沖任的要穴;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調理脾、肝、腎三臟,養血調經,與關元皆為治療月經病要穴;血海清熱和血。 
    配穴:
    實熱證 行間 
    虛熱證 太溪 
    氣虛證 足三里、脾俞 
    月經過多配隱白。
    操作:毫針刺,實證用瀉法,虛證可加灸。

    后期:溫經散寒,行血調經。任脈、足太陰經穴 
    主穴:氣海、三陰交、歸來。
    方義: 氣海是任脈穴,具有益氣溫陽、散寒通經的作用;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調理脾、肝、腎三臟,養血調經,是治療月經病的要穴;歸來調和氣血。
    配穴:
    寒凝證:關元、命門。
    血虛證:足三里、血海。 
    操作:毫針補法,關元可加隔姜灸。

    無定期:調補肝腎,理血調經。任脈、足太陰經穴
    主穴:關元、三陰交、肝俞。
    方義:關元、三陰交為治療月經病要穴;肝俞為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氣、養血調經的作用,且肝腎同源,故又可補益腎精。
    配穴:
    肝郁證 期門、太沖 
    腎虛證 腎俞、太溪 
    操作:毫針虛補實瀉法。

      
    二、痛經
    辨證要點:痛經病位在胞宮、沖任,與肝、腎關系密切。外邪客于胞宮,或情志不舒等導致氣血滯于胞宮,沖任瘀阻,“不通則痛”,為實證;多種原因導致氣血不足,沖任虛損,胞脈失于濡養,“不榮則痛”,為虛證。

    痛經的治法
    1.實證:行氣活血,調經止痛。取任脈、足太陰經穴為主。
    2.虛證:調補氣血,溫養沖任。取任脈、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

    痛經的處方
    1.實證
    主穴:中極、次髎、地機、三陰交。
    配穴:氣滯血瘀配太沖、血海;寒凝血瘀配關元、歸來。
    方義:中極為任脈穴,與足三陰經相交會,可通調沖任,理下焦之氣;次髎為治療痛經的經驗穴;地機為脾經郄穴,善于治痛治血,取之能行氣活血止痛;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能調理肝、脾、腎,活血止痛。
    三次交(戰)中計,(實痛驚)
    三次交(戰)中極,(實痛經)
    2.虛證
    主穴:關元、足三里、三陰交。
    配穴:氣血虛弱配氣海、脾俞;腎氣虧損配太溪、腎俞。
    方義:關元為任脈穴,又為全身強壯要穴,可補益肝腎,溫養沖任;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穴,功擅補益氣血;三陰交可調理肝、脾、腎,健脾益氣養血。三穴合用,可使氣血充足,胞宮得養,沖任自調。
    山里三叫,關元(虛痛)。
    三里三交,關元(虛痛)。
    痛經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1)實證 毫針瀉法,寒凝者加艾灸。
    (2)虛證 毫針補法,可加灸。
    2.其他治療
    艾灸法:取關元、氣海穴,隔附子餅灸3~5壯,隔日1次。適用于虛證和寒凝血瘀證。
      
    三、崩漏
    辨證要點:病位在胞宮,與沖、任二脈及肝、脾、腎關系密切。多種原因導致的虛(脾、腎)、熱和瘀,均可使子宮藏瀉失常,使沖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從而導致崩漏的發生。
    1、辨虛實 
    實證:經血非時暴下,量多勢急,經血色紅質稠者。 
    虛證:久崩久漏,淋漓難盡,經血色淡質稀者。 
    2、辨兼癥 
    血熱:經量多,色鮮紅或深紅,質稠,舌紅,脈數。 
    血瘀:經時多時少,色紫暗有塊,舌暗,脈弦或澀。 
    濕熱:出血量多,色紫紅而黏膩,兼帶下量多,苔黃膩,脈濡數。 
    氣郁:血色正常或有血塊,兼時嘆息,小腹脹痛,苔薄,脈弦。 
    脾虛:色淡質稀,苔白,脈沉弱。 
    腎虛:經血色淡質清,兼腰酸肢冷,舌淡,苔薄,脈沉細。 

    崩漏的治法
    1.實證:清熱利濕,固經止血。取任脈、足太陰經穴為主。
    2.虛證:健脾補腎,固沖止血。取任脈及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
    崩漏的處方
    1.實證
    主穴:關元、三陰交、隱白。
    配穴:血熱配中極、血海;血瘀配血海、膈俞;濕熱配中極、陰陵泉;氣郁配膻中、太沖。
    方義: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可通調沖任,固攝經血;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既可健脾調肝固腎,又可清瀉三經的濕、熱、瘀邪,邪除則脾可統血;隱白為脾經的井穴,可健脾統血,是治療崩漏的經驗穴。
    2.虛證
    主穴:氣海、三陰交、腎俞、足三里。
    配穴:脾虛配百會、脾俞;腎虛配腎俞、太溪。
    方義:氣海既是任脈穴,又為氣之海,可補下元,固胞宮;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配合腎俞可補脾腎,固沖任;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善助氣血化生,補氣攝血。
    山里三叫氣海滲(漏)
    三里三交氣海腎(漏)
    崩漏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1)實證 毫針刺,關元用平補平瀉法,其余穴位用瀉法,隱白艾炷灸。
    (2)虛證 毫針補法,可灸。

    四、絕經前后諸證
    辨證要點:病位在腎,與肝、脾、心關系密切。絕經前后,腎氣漸衰,天癸將竭,臟腑功能逐漸衰退,則使機體陰陽失去平衡而出現諸多證候。
    主癥:月經紊亂,潮熱出汗,心悸,情緒不穩定 
    治法:滋補肝腎,調理沖任。取任脈、足太陰經穴及相應背俞穴  
    主穴:腎俞、肝俞、太溪、氣海、三陰交。 
    方義:氣海為任脈穴,可補益精氣,調理沖任,益氣固本;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與肝俞、腎俞合用,可調補肝腎;太溪滋補腎陰。諸穴合用氣血自滋,沖任自調,神安志定。
    配穴:
    腎陰虛:照海、陰谷 
    腎陽虛:關元、命門 
    肝陽上亢:風池、太沖 
    痰氣郁結:中脘、豐隆 
    煩躁失眠:心俞、神門 
    納少便溏:中脘、陰陵泉 
    絕經前后諸證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針補法或平補平瀉法。
    2.其他治療
    電針法:取三陰交、太溪。針刺得氣后,接電針儀,疏密波,弱刺激,每日1次。

      
    五、遺尿
    辨證要點:本病病位在膀胱,與任脈及腎、肺、脾、肝關系密切。多由稟賦不足、病后體弱,導致腎氣不足,下元虛冷,膀胱約束無力;或病后脾肺氣虛,水道制約無權,因而發生遺尿。另外,肝經熱郁化火,也可迫注膀胱而致遺尿。
    主癥:睡中經常遺尿,多則一夜數次,醒后方覺。 
    兼癥 
    腎氣不足: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肢涼怕冷,舌淡。 
    脾肺氣虛:少氣懶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自汗出,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肝經郁熱:遺出之尿,量少味臊,兼性情急躁,面赤唇紅,或夜間齘齒,唇紅,苔黃,脈數有力。 
    遺尿的治法:調理膀胱,溫腎健脾。取任脈、足太陰經穴及膀胱的背俞穴、募穴為主。
    遺尿的處方
    主穴:關元、中極、膀胱俞、三陰交。
    方義: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培補元氣,固攝下元;中極、膀胱俞為膀胱之俞募配穴,可振奮膀胱氣化功能;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通調肝、脾、腎三經經氣,健脾益氣,益腎固本而止遺尿。
    中計光輸叫怨(遺尿)。
    中極胱俞交元。
    辨證 配穴 
    兼癥 
    腎氣不足:腎俞、命門、太溪 
    脾肺氣虛:肺俞、氣海、足三里 
    肝經郁熱:行間、陽陵泉 
    夜夢多配百會、神門
    遺尿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可灸。下腹部穴位針尖向下斜刺,以針感到達前陰部為佳。

     

    第三章 皮外骨傷科病證
    1.癮疹  
    2.蛇串瘡 
    3.落枕 
    4.頸椎病 
    5.漏肩風 
    6.扭傷 

       
    一、癮疹
    辨證要點:癮疹病位在肌膚腠理,與感受風邪及臟腑氣血盛衰關系密切。腠理不固,風邪入侵,或因體質素虛,食用魚蝦葷腥食物,致胃腸積熱,復感風邪,均可使邪郁腠理而發病。基本病機是營衛失和,邪郁腠理。
    主癥:癮疹起病急驟,皮膚突發瘙癢不止,可見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風團,融合成片或孤立散在,淡紅或白色,邊界清楚,此伏彼起。一日之內可發作數次者,病情較急;反復發作,纏綿不愈,風團時多時少時無者,病情較緩。
    風熱犯表:風團色紅,灼熱劇癢,遇熱加重,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風寒束表:風團色白,遇風寒加重,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胃腸積熱:風團色紅,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血虛風燥:風疹反復發作,午后或夜間加劇,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治法:疏風和營。取手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
    癮疹的處方
    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陰交。
    方義:曲池、合谷屬于手陽明經穴,與肺經相表里,可通經絡、行氣血、疏風清熱;血海、膈俞合用意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兩組穴位相配能疏風、活血、止癢;三陰交屬足太陰經,乃足三陰經之交會穴,可養血活血、潤燥祛風止癢。
    何故 (隱忍) 學 三(首)歌 曲?
    合谷 (癮疹)血海 三交 膈俞 曲池
    配穴:
    風熱犯表配風門、大椎;
    風寒束表配風門、肺俞;
    胃腸積熱配天樞、足三里;
    血虛風燥配脾俞、足三里。
    呼吸困難配天突,惡心嘔吐配內關。

    癮疹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瀉法。膈俞可點刺出血。風寒束表者可灸,血虛風燥者只針不灸。
    2.其他治療
      拔罐法 取神闕穴,選用大號玻璃罐,先留罐5分鐘,起罐后再拔5分鐘,如此反復拔3次。也可以用閃罐法拔至穴位局部充血。

    二、蛇串瘡
    辨證要點:本病病位在皮部,主要與肝、脾相關。多由于情志內傷,肝經郁熱,熱溢皮膚;或脾虛生濕,感染毒邪,濕熱火毒蘊結肌膚成。年老體弱者,常因血虛肝旺,氣血凝滯,而致疼痛劇烈,病程遷延。
    主癥:初起時患部皮膚灼熱刺痛、發紅,繼則出現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狀皰疹,多呈帶狀排列,多發生于身體一側,以腰、脅部最為常見。皰疹消失后部分患者可遺留疼痛,可持續數月或更久。 
    治法:瀉火解毒、清熱利濕。取局部阿是穴及相應夾脊穴。
    主穴:阿是穴、夾脊穴。
    方義:局部阿是穴圍刺或點刺拔罐,可引火毒外出;本病是皰疹病毒侵害神經根所致,取相應的夾脊穴,直針毒邪所留之處,可瀉火解毒,通絡止痛。  
    辨證配穴;
    兼癥
    肝膽火盛:行間、俠溪 
    脾胃濕熱:陰陵泉、內庭 
    瘀血阻絡:血海、三陰交 
    便秘:天樞 
    心煩:神門 
      
    蛇串瘡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瀉法,強刺激。皮損局部阿是穴用圍針法,即在皰疹帶的頭、尾各刺一針,兩旁則根據皰疹帶的大小選取數點,向皰疹帶中央沿皮平刺。
    2.其他治療
    刺絡拔罐法 取皰疹處及周圍皮膚,用三棱針刺破皰疹,使皰內液體流出,并拔火罐,令出血。

       
    三、頸椎病
    辨證要點:本病病位在頸部筋骨,與督脈,手足太陽、少陽經脈關系密切。基本病機是筋骨受損,經絡氣血阻滯不通。
    主癥:頭枕、頸項、肩背、上肢等部位疼痛以及進行性肢體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
    后項部疼痛者屬太陽經;
    頸項側后方疼痛者屬少陽經;
    頸項側部疼痛者屬陽明經;
    后項正中疼痛者屬督脈。
    有明顯的受寒史,遇寒痛增者為外邪內侵;
    有頸部外傷或勞作過度史,痛如針刺者為氣滯血瘀;
    頸肩部酸痛,兼眩暈乏力者為肝腎不足。

    頸椎病的治法:通經止痛。取局部腧穴和手足三陽經穴、督脈穴為主。
    頸椎病的處方
    主穴:阿是穴、頸夾脊、天柱、曲池、風池、懸鐘。
    方義:阿是穴調節局部筋脈。頸夾脊能疏調局部筋骨;天柱疏通太陽經氣;風池疏通少陽經氣;曲池疏通陽明經氣;懸鐘為髓會,滋腎壯骨,以求治本。諸穴配伍,共同疏導太陽、陽明、少陽及督脈經氣,共奏通經止痛之功。
    配穴
    太陽經:申脈。
    少陽經:外關。
    陽明經:合谷。
    督脈:后溪。
    外邪內侵:合谷、列缺。
    氣滯血瘀:膈俞、合谷。
    肝腎不足:肝俞、腎俞。
    上肢麻、痛:合谷、手三里。
    頭暈頭痛:百會或四神聰
    惡心、嘔吐:中脘、內關。
    耳鳴、耳聾:聽宮、外關。

    頸椎病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夾脊穴宜直刺或向頸椎斜刺,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余穴用瀉法。
    2.其他治療
    (1)刺絡拔罐法 取局部壓痛點,適用于外邪內侵和氣滯血瘀證者。
    (2)電針法 參考基本治療取穴,每次選2~3對穴位,用連續波或疏密波,每日1次。

       
    四、落枕
    辨證要點:本病病位在頸項部經筋,與督脈、手足太陽和足少陽經密切相關。基本病機是經筋受損,筋絡拘急,氣血阻滯不通。本病屬于實證。
    項背部強痛,低頭加重,項背部壓痛明顯者,病在督脈與太陽經;
    頸肩部疼痛,頭部歪向患側,頸肩部壓痛明顯者,病在少陽經。
    有明顯的感受風寒史,頸項疼痛重著,或伴惡寒發熱、頭痛者為風寒襲絡;
    頸項部刺痛,固定不移,且有明顯的夜臥姿勢不當或頸項外傷史者為氣滯血瘀。

    落枕的治法
    疏經活絡,調和氣血。取局部阿是穴和手太陽、足少陽經穴為主。
    落枕的處方
    主穴:外勞宮、天柱、阿是穴、后溪、懸鐘。
    方義:外勞宮是治療落枕的經驗穴;天柱、阿是穴舒緩局部筋脈;后溪能夠疏調督脈、太陽經脈氣血;懸鐘疏調少陽經脈氣血。諸穴遠近相配,共奏疏調頸部氣血、緩急止痛之效。
    配穴
    病在督脈、太陽經者配大椎、束骨。
    病在少陽經配風池、肩井。
    風寒襲絡配風池、合谷。
    氣滯血瘀配內關、合谷。
    肩痛配肩髃。
    背痛配天宗。

    落枕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瀉法。先刺遠端外勞宮、后溪、懸鐘,持續捻轉,囑患者慢慢活動頸部,一般頸項疼痛立即緩解,再針刺局部腧穴。風寒襲絡者可局部配合艾灸,氣滯血瘀者可局部配合三棱針點刺放血
    2.其他治療 拔罐法取局部壓痛點,先施閃罐法,再施留罐法。也可以配合刺絡拔罐法。

    五、漏肩風
    辨證要點:本病多與體虛、勞損、風寒侵襲肩部等因素有關。病位在肩部經筋,與手三陽、手太陰經密切相關。
    手三陽經及手太陰經分別循行于肩前、肩外、肩后及肩內側,肩部感受風寒,氣血痹阻,或勞作過度、外傷,損及筋脈,氣滯血瘀,或年老氣血不足,筋脈失養,皆可使肩部筋脈氣血不利,不通或不榮而痛。本病以實證為主,也有本虛標實之證。
    疼痛以肩前外部為主者為手陽明經證,
    以肩外側為主者為手少陽經證,
    以肩后部為主者為手太陽經證
    以肩前部為主者為手太陰經證。
    有明顯感受風寒史、遇風痛增者為外邪內侵;
    肩部有外傷或勞作過度史,疼痛拒按者為氣滯血瘀;
    部以酸痛為主,勞累加重,或伴眩暈乏力者為氣血虛弱。

    漏肩風的治法:通經活絡,舒筋止痛。取局部穴位為主,配合循經遠端取穴。
    漏肩風的處方
    主穴:肩髃、肩髎、肩貞、阿是穴、陽陵泉、條口透承山。
    方義:肩髃、肩髎、肩貞分別為手陽明經、手少陽經、手太陽經腧穴,配阿是穴,均為局部取穴,可疏通肩部經絡氣血,活血祛風止痛。陽陵泉為筋之會,可舒筋止痛。條口透承山可疏導太陽、陽明兩經氣血,為臨床經驗效穴。
    配穴:
    手陽明經證配合谷;
    手少陽經證配外關;
    手太陽經證配后溪;
    手太陰經證配列缺。
    外邪內侵配合谷、風池;
    氣滯血瘀配內關、膈俞;
    氣血虛弱配足三里、氣海。
    記憶:
    肩部三陽阿是穴,
    貞前髃髎壓痛點,
    太陽后溪陽明谷,
    太陰列缺焦外關。

    漏肩風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先刺遠端穴,行針后讓患者運動肩關節。局部穴可加灸法。
    2.其他治療
    刺絡拔罐法 取局部壓痛點,以三棱針點刺或皮膚針叩刺,使少量出血,再拔火罐。
    3.肩關節出現粘連時,可用針刀松解粘連。

       
    六、扭傷
    辨證要點:本病多發于腰、踝、膝、腕、肘、髖等部位,病位在經筋。本病屬于實證。
    新傷疼痛腫脹,活動不利者為氣滯血瘀;
    若為陳傷,遇天氣變化反復發作者為寒濕侵襲,瘀血阻絡。
    扭傷的治法:祛瘀消腫,舒筋通絡。取扭傷局部腧穴為主。

    扭傷的處方
    主穴:阿是穴、局部腧穴。
    頸部:阿是穴、風池、絕骨、后溪
    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貞
    腰部:阿是穴、大腸俞、腰痛點、委中
    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阿是穴、陽溪、陽池、陽谷
    髖部:阿是穴、環跳、秩邊、居髎
    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陽關、梁丘
    踝部:阿是穴、申脈、解溪、丘墟
    歌訣:
    扭傷肩部髃貞髎,曲池小海井肘笑。
    陽池陽溪陽谷腕,大腸委中腰痛點。
    梁丘膝眼膝陽關,秩邊居髎髀環跳。
    解溪昆侖踝丘墟,椎骨風池懸后溪。

    配穴
    1.根據病位配合循經遠端取穴。
    急性腰扭傷:
    督脈病證:配水溝或后溪;
    足太陽經筋病證:配昆侖或后溪;
    手陽明經筋病證:配手三里或三間。
    2.根據病位在其上下循經鄰近取穴。
    如膝內側扭傷:
    病在足太陰脾經:可在扭傷部位其上取血海,其下取陰陵泉。
    3.根據手足同名經配穴法進行配穴。
    方法:
    踝關節與腕關節對應、
    膝關節與肘關節對應、
    髖關節與肩關節對應。
    例如:
    踝關節外側昆侖穴、申脈穴處扭傷,病在足太陽經,可在對側腕關節手太陽經養老穴、陽谷穴處尋找最明顯的壓痛的穴位針刺;
    再如:
    膝關節內上方扭傷,病在足太陰經,可在對側手太陰經尺澤穴處尋找最明顯的壓痛點針刺;以此類推。

    扭傷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瀉法。陳舊性損傷留針加灸法,或用溫針灸。針灸對急性扭傷者,常先針刺遠端穴位,并令患者同時活動患部,常有針入痛止之效。
    2.其他治療
    刺絡拔罐法 取阿是穴,以皮膚針叩刺疼痛腫脹局部,以微滲血為度,加拔火罐,適用于新傷局部血腫明顯者或陳傷寒濕侵襲,瘀血阻絡者。

     

    第四章  五官科病證 
    1.目赤腫痛  
    2.耳鳴耳聾 
    3.牙痛 
    4.咽喉腫痛 

       
    一、目赤腫痛
    1、辨證要點:病位在目,十二經脈中除手陽明大腸經外,其余五條陽經皆直接聯系眼睛,足厥陰肝經與手少陰心經也聯系目系,故目赤腫痛的發生與上述七條經脈有關,但與肝膽兩經關系最為密切,以實證為主。
    2、主癥:目赤腫痛,羞明,流淚,眵多。 
    外感風熱:起病較急,目睛紅赤灼熱,癢痛皆作,眵多清稀或黃黏,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肝膽火盛:起病稍緩,病初眼有異物感,視物不清,繼而目赤腫痛,眵多膠結,兼口苦咽干,苔黃,脈弦數。 
    3、目赤腫痛的治法:疏風散熱,消腫止痛。近部取穴及手陽明、足厥陰經穴。
    4、目赤腫痛的處方
    主穴:睛明、太陽、合谷、風池、太沖。
    方義:睛明、太陽宣泄患部郁熱以消腫;目為肝之竅,陽明、厥陰等經脈均循行至目系,故取合谷調陽明經氣以疏泄風熱,太沖、風池分屬肝膽兩經,上下相應,導肝膽之火下行。
    配穴:
    外感風熱配少商、外關。
    肝膽火盛配行間、俠溪。
    何故太陽凈明,風(大)沖(目)。
    合谷太陽睛明,風池 太沖
    目赤腫痛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瀉法,太陽、少商點刺出血。

      
    二、耳鳴耳聾
    辨證要點:本病常與肝膽火旺、外感風邪和腎精虧耗等因素有關。病位在耳。腎開竅于耳,少陽經入耳中,故本病與肝膽、腎關系密切。
    實證
    主癥:暴病耳聾,或耳中覺脹,耳鳴如潮,鳴聲隆隆不斷,按之不減。
    兼耳悶脹,畏寒,發熱,舌紅,苔薄,脈浮數者為外感風邪;
    兼頭脹,面赤,咽干,脈弦者為肝膽火盛;
    兼耳內憋氣感明顯,胸悶痰多,苔黃膩,脈弦滑者為痰火郁結。
    虛證
    主癥:久病耳聾,耳鳴如蟬,時作時止,勞累則加劇,按之鳴聲減弱。
    兼頭暈,遺精,帶下,腰膝酸軟,脈虛細者為腎精虧損;
    兼神疲乏力,食少腹脹,便溏,脈細弱者為脾胃虛弱。

    耳鳴耳聾的治法
    實證:疏風瀉火,通絡開竅。取局部穴及手足少陽經穴為主。
    虛證:補腎養竅。取局部穴及足少陰經穴為主。
    耳鳴耳聾的處方
    1.實證
    主穴:聽會、翳風、中渚、俠溪。
    方義:手足少陽經脈均繞行于耳之前后并入耳中,聽會屬足少陽經,翳風屬手少陽經,兩穴又均居耳部,可疏導少陽經氣,主治耳疾;循經遠取俠溪、中渚,通上達下,疏導少陽經氣,宣通耳竅。
    配穴:
    外感風邪配外關、合谷;
    肝膽火盛配行間、丘墟;
    痰火郁結配豐隆、陰陵泉。
    俠醫中渚聽(開)會,(耳實在聾)
    2.虛證
    主穴:太溪、腎俞、聽宮、翳風。
    方義:太溪、腎俞能補腎填精,上榮耳竅;聽宮為手太陽經與手、足少陽經之交會穴,氣通耳內,具有聰耳啟閉之功,為治耳疾要穴;配手少陽經局部的翳風穴,可疏導少陽經氣,宣通耳竅。
    配穴:脾胃虛弱配氣海、足三里。
    (耳虛),聽醫太甚,聽翳太腎

    耳鳴耳聾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聽會、聽宮、翳風的針感宜向耳底或耳周傳導為佳,余穴常規針刺,虛證可加灸。

      
    三、牙痛
    辨證要點:病位在齒,腎主骨,齒為骨之余,手、足陽明經分別入下齒、上齒,本病與胃、腎關系密切。外邪與內熱等因素均可傷及齦肉,灼爍脈絡,發為牙痛。
    主癥:牙齒疼痛
    治法:祛風瀉火,通絡止痛。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合谷、頰車、下關。何故下車?——(牙痛)
    方義:手陽明經分入上下齒,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可清陽明之熱,為治療牙痛之要穴;頰車、下關屬局部取穴,疏泄足陽明經氣,消腫止痛。  
    辨證配穴
    風火牙痛:外關、風池( 風火:伴形寒身熱)
    胃火牙痛:內庭、二間 
    虛火牙痛:太溪、行間 
      
    牙痛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循經遠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續行針1~2分鐘。虛火牙痛者,太溪可用補法。


    四、咽喉腫痛
    辨證要點:病位在咽喉,咽通于胃,喉為肺系,腎經上循喉嚨,結于廉泉,故本病與肺、胃、腎等臟腑關系密切。外感風熱熏灼肺系,或肺胃二經郁熱上壅,或腎陰虧耗,虛火上炎,均可導致咽喉腫痛的發生。基本病機是火熱或虛火上灼咽喉。
    主癥:咽喉部紅腫疼痛、吞咽不適。

    外感風熱:兼發熱,汗出,頭痛,咳嗽,舌質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肺胃熱盛:兼吞咽困難,高熱,口渴喜飲,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陰虛火旺:兼咽干微腫,疼痛以午后或入夜尤甚,或咽部異物感,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咽喉腫痛的治法
    1.實證:清熱利咽,消腫止痛。取手太陰、手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少商、合谷、尺澤、關沖。
    方義:少商為手太陰肺經的井穴,點刺出血,可清瀉肺熱,為治療實證咽喉腫痛的要穴;合谷疏泄陽明郁熱;尺澤為手太陰經合穴,以瀉肺經實熱;關沖為手少陽三焦經的井穴,點刺出血,可清瀉三焦之火,消腫利咽。
    配穴:
    外感風熱配風池、外關。
    肺胃熱盛配內庭、魚際。
    (因實)何故斥責關紹商。
    (咽實)合谷尺澤關少商。

    2.虛證: 滋陰降火,利咽止痛。取足少陰經穴為主。
    主穴:太溪、照海、列缺、魚際。
    方義:太溪為腎經原穴,有滋陰降火作用;照海亦屬腎經,又通陰蹺脈,列缺屬手太陰肺經,通任脈,二穴相配,為八脈交會組穴,擅治咽喉疾患;魚際為手太陰經的滎穴,可清肺熱、利咽喉。
    (咽)(虛光)照海太溪,缺魚。

    咽喉腫痛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實證用瀉法,少商、關沖點刺出血;虛證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列缺、照海行針時可配合做吞咽動作。
    2.其他治療
    三棱針法:取少商、商陽、耳背靜脈,點刺出血。

    第五章 急癥
    1.暈厥
    2.內臟絞痛 

    一、暈厥
    辨證要點:暈厥常與氣血不足、惱怒等因素有關。病位在腦,與肝、心、脾關系密切。體質虛弱或情志過激,導致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氣血運行失常導致暈厥的發生。
    虛證:突然昏仆,兼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舌淡,苔薄白,脈細緩無力。
    實證:素體健壯,偶因外傷、惱怒等致突然昏仆,兼呼吸急促,牙關緊閉,舌淡,苔薄白,脈沉弦。
    暈厥的治法:蘇厥醒神。以督脈穴為主。
    暈厥的處方
    主穴:水溝、百會、內關、足三里。
    方義:水溝、百會為督脈穴,為醒腦開竅之要穴;內關為心包經之絡穴,可醒神寧心;足三里補益氣血,使氣血上奉于頭以蘇厥醒神。
    配穴:
    虛證配氣海、關元;
    實證配合谷、太沖。

    督脈心包暈厥癥,
    內關水溝會三里

    暈厥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虛補實瀉法。
    2.其他治療
    (1)三棱針法 取太陽、十二井穴或十宣,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數滴。適用于實證。
    (2)指針法 取水溝、內關、太沖,用拇指重力掐按,以患者出現疼痛反應并蘇醒為度。
       
    二、內臟絞痛
    辨證要點
    1、心絞痛的辨證要點
    本病病位在心,與肝、腎、脾、胃有關。各種外邪或臟腑內傷,導致心脈不通,或心脈失養,心絡不暢,均可導致心絞痛的發生。
    七情誘發,胸悶及心區壓榨性疼痛,煩躁不寧,脈弦緊者為氣滯血瘀;
    遇寒誘發,唇甲青紫,心痛如刺,心痛徹背,舌質紫暗,脈澀者為寒邪凝滯;
    胸中痞悶而痛,痛徹肩背,喘不得臥,喉中痰鳴,舌胖,苔膩,脈滑者為痰濁阻絡
    面色蒼白或表情淡漠,甚至心痛徹背,大汗淋漓,氣促息微,四肢厥冷,唇甲青紫或淡白,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微者為陽氣虛衰。
    心絞痛的治法:通陽行氣,活血止痛。以手厥陰、手少陰經穴為主。
    心絞痛的處方
    主穴:內關、郄門、陰郄、膻中。
    方義:內關為手厥陰經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能調理心氣,活血通絡,為治療心絞痛的特效穴;郄門、陰郄(郄穴):活血、緩急、止痛;膻中為心包之募穴,又為氣會,可疏調氣機,治心胸疾患。
    配穴 
    氣滯血瘀配太沖、血海。
    寒邪凝滯配神闕、至陽。
    痰濁阻絡配中脘、豐隆。
    陽氣虛衰配心俞、至陽。

    2、膽絞痛的辨證要點
    病位在膽,與肝關系密切。各種因素導致膽腑氣機壅阻,不通則痛。膽絞痛多實證。
    肝膽濕熱:突然作痛,呈持續性并陣發性加劇,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區,兼惡心嘔吐,黃疸,舌苔黃膩,脈滑數。
    肝膽氣滯:兼脅肋脹痛,走竄不定,脈弦。
    蛔蟲妄動:突發劇烈絞痛,有鉆頂感,呈陣發性,脈緊。
    膽絞痛的治法:疏肝利膽,行氣止痛。以足少陽經穴、膽的俞募穴為主。
    膽絞痛的處方
    主穴:膽囊穴、陽陵泉、膽俞、日月。
    方義:膽囊穴為治療膽腑疾病的經驗穴;陽陵泉為膽之下合穴,可利膽止痛;膽俞為膽之背俞穴,日月為膽之募穴,俞募相配,疏調肝膽氣機,共奏疏肝利膽之功。
    配穴 
    肝膽濕熱配內庭、陰陵泉;
    肝膽氣滯配太沖、丘墟;
    蛔蟲妄動配迎香透四白。

    3、腎絞痛的辨證要點
    常與濕熱之邪相關。本病病位在腎,與膀胱、脾關系密切。濕熱蘊結下焦,煎熬尿液成石,阻于水道,通降失利導致腎絞痛發生。腎絞痛以實證為主,久發可由實轉虛。
    下焦濕熱:突發絞痛,疼痛從后腰腎區,向腹部、同側陰囊、大腿內側放射,兼小便時有中斷,尿血,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腎氣不足:尿痛已久,兼排尿無力,小便斷續,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緊。
    腎絞痛的治法:清利濕熱,通淋止痛。以足太陰經穴與相應背俞穴為主。
    腎絞痛的處方
    主穴:腎俞、膀胱俞、中極、三陰交、陰陵泉。
    方義:病位在腎與膀胱,腎俞、膀胱俞助膀胱氣化,清利下焦濕熱;調氣止痛;中極為膀胱募穴;三陰交為肝、脾、腎交會,鼓舞腎氣,利尿通淋;陰陵泉清利濕熱,通淋止痛。
    配穴:
    下焦濕熱配委陽、合谷;
    腎氣不足配氣海、關元

    4、內臟絞痛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1)心絞痛 毫針瀉法。寒證、虛證加艾灸。
    (2)膽絞痛 毫針瀉法。日月、膽俞注意針刺方向,勿深刺。
    (3)腎絞痛 毫針瀉法。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方av四虎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有码| 国产迷姦播放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 午夜通通国产精品福利|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蜜芽| 老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好看电影| 亚洲男人的天堂一区二区| 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20 |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东京热人妻丝袜无码AV一二三区观| 免费大片黄国产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秋霞鲁丝片成人无码|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久久五十路丰满熟女中出| 亚洲av成人免费在线| 日日摸夜夜添无码AVA片| 四虎成人精品永久网站| 欧美大胆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婷婷五月综合色视频 | 亚洲高清日韩专区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三人同眠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喷潮|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最新| 老司机导航亚洲精品导航| 国产精品久久蜜臀av| 欧美黑人又大又粗XXXXX|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481页| 无码乱码AV天堂一区二区| 国产乱了伦视频大全亚琴影院|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 69久久夜色精品国产69|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不卡 |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夜夜影院未满十八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