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總論 針灸治療作用: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 針灸處方 選穴原則 配穴方法 針灸治療作用 疏通經絡、調理經氣,使瘀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 調和陰陽、使機體從陰陽的失衡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 扶正祛邪、扶助正氣而祛除病邪。 針灸處方 一、選穴原則 近部選穴、遠部選穴、辨證選穴和對癥選穴。 1.近部選穴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如眼病取睛明、耳病取聽宮、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 2.遠部選穴 經脈所通,主治所及。 通常以肘膝關節以下的穴位為主。用于臟腑病及頭面、五官、軀干疾患,如胃痛選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腰背痛選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上牙痛選足陽明胃經的內庭;下牙痛選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等。 3.辨證選穴 辨證選穴是根據疾病的證候特點,分析病因病機而辨證選取穴位的方法。 如腎陰不足導致的虛熱選腎俞、太溪;心腎不交導致的失眠選心俞、腎俞等。 4.對癥選穴 對癥選穴是針對疾病的個別突出的癥狀而選取穴位。“經驗選穴”。這是腧穴特殊治療作用及臨床經驗在針灸處方中的具體運用,如發熱取大椎;痰多取豐隆、哮喘取定喘;蟲證取百蟲窩;落枕取外勞宮;腰痛取腰痛點;面癱取牽正;目赤取耳尖等。對癥選穴符合大部分奇穴的主治特點。 二、配穴方法 按部位配穴和按經脈配穴兩大類。 1.按部配穴 (1)遠近配穴法 在病變附近和遠部同時選穴。如眼病以局部的睛明、鄰近的風池、遠端的光明相配。 (2)上下配穴法 將腰部以上腧穴和腰部以下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如頭項強痛,上取大椎、下配昆侖;胸腹滿悶,上取內關、下配公孫;子宮脫垂,上取百會、下配氣海;胃脘痛,上取內關、下取足三里;咽痛,上取魚際、下取太溪。八脈交會穴的配對應用即屬于上下配穴法。 (3)前后配穴法 將人體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主要指將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應用,又稱“腹背陰陽配穴法”,如肺病前取中府,后取肺俞;心胸疾病前取巨闕,后取心俞;胃脘疼痛,前取中脘、梁門,后取胃俞、筋縮等。俞募配穴屬于前后配穴法。 (4)左右配穴法 左右配穴法是將人體左側和右側的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基于十二經脈左右對稱和部分經脈左右交叉的特點。 如胃痛可選用雙側足三里、梁丘穴等。但左右配穴法并不局限于選雙側同一腧穴,如右側面癱可取右側的地倉、頰車和左側合谷;左側偏頭痛,選左側的太陽和右側的外關。 2.按經配穴 本經配穴法、表里經配穴法、同名經配穴。 (1)本經配穴法 指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病變時,即遵循“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的治療原則,選用本經脈的腧穴配伍組成處方的方法。如膽經郁熱導致的少陽頭痛,可取率谷、風池、俠溪;胃火循經上擾的牙痛,可取頰車、內庭。咳嗽可取中府、太淵;急性胃痛取足三里、梁丘等。 (2)表里經配穴法 當某一臟腑經脈發生疾病時,取本經和其相表里經脈的腧穴配合組成處方。如風熱襲肺導致的感冒咳嗽,可選肺經的尺澤配大腸經的曲池、合谷。 原絡配穴法是表里經配穴法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 (3)同名經配穴法 將手足同名經的腧穴相互配合組成處方的方法。本法是基于同名經“同氣相通”的理論,即名稱相同的經絡相互溝通、交會。如陽明頭痛取手陽明經的合谷配足陽明經的內庭。太陽頭痛取手太陽經的后溪配足太陽經的昆侖。失眠、多夢,取手少陰經的神門配足少陰經的太溪。 第一章 內科病證 1.頭痛 2.中風 3.眩暈 4.面癱 5.不寐 6.感冒 7.哮喘 8.胃痛 9.嘔吐 10.便秘 11.腰痛 12.痹證 一、頭 痛 (一)辨證要點 病位在頭,與肝、脾、腎關系密切。頭為諸陽之會,所有陽經都循行到頭,足厥陰肝經上行到巔頂,故頭痛與手足三陽經、足厥陰經、督脈密切相關。 頭痛以實證多見,也有虛證或虛實夾雜之證。 辨經絡 太陽:枕部痛或下連于項者 陽明:額痛或兼眉棱、鼻根部痛 少陽:兩側頭部疼痛 厥陰:巔頂痛或連于目系 辨外感內傷 外感:頭痛較急,痛無休止,外感表證明顯 風寒(連及項背、苔薄白、脈浮緊) 風濕(如裹、苔白膩,脈濡) 風熱(頭痛而脹、發熱、苔黃,脈浮數) 內傷:頭痛反復發作,時輕時重,常伴頭暈,遇勞或情志刺激而發作、加重 肝陽上亢(脹、跳、掣;口苦、易怒、脈弦) 痰濁上蒙(昏蒙、胸悶脘脹、脈滑) 瘀血阻絡(固定不移、舌紫暗、脈澀) 氣血虛弱(空痛,神疲無力、脈細弱) (二)頭痛的治法:調和氣血,通絡止痛。根據頭痛部位循經取穴和取阿是穴為主。 (三)頭痛的處方 主穴:阿是穴、百會、太陽、風池、合谷。 方義:局部取百會、太陽、風池、阿是穴,可疏導頭部經氣;且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功能祛風活血,通絡止痛;合谷為行氣止痛要穴,善治頭面諸疾。諸穴合用,共奏通經活絡止痛之效。 “百風合太陽,是(實)在頭痛” 分經配穴: 太陽頭痛:天柱、后溪、昆侖; 陽明頭痛:印堂、內庭; 少陽頭痛:率谷、外關、足臨泣; 厥陰頭痛:四神聰、太沖、內關; 辯證配穴: 風寒頭痛:風門、列缺; 風熱頭痛:曲池、大椎; 風濕頭痛:頭維、陰陵泉; 肝陽上亢:太沖、太溪; 痰濁頭痛:豐隆、中脘; 瘀血頭痛:血海、膈俞; 血虛頭痛:脾俞、足三里。 (四)頭痛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虛補實瀉法。寒證加灸;瘀血頭痛可在阿是穴點刺出血。頭痛劇烈者,阿是穴可采用強刺激和久留針。 二、中 風 (一)辨證要點 風、火、痰、瘀為主要病因。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關系密切。肝腎陰虛,氣血虛弱為致病之本,風、火、痰、瘀為致病之標。 中經絡 主癥:意識清楚,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語言不利 肝陽暴亢:面紅目赤,眩暈頭痛,口苦,舌紅或絳,苔黃,脈弦有力 風痰阻絡:肢體麻木或手足拘急,頭暈目眩,苔膩,脈弦滑 痰熱腑實:口黏痰多,腹脹便秘,舌紅,苔黃膩或灰黑,脈弦滑大 氣虛血瘀:肢體軟弱,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氣短乏力,舌暗,苔白膩,脈細澀 陰虛風動:肢體麻木,手足拘攣,眩暈耳鳴,舌紅,苔少,脈細數 中臟腑 主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嗜睡,兼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 閉證:神昏,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肢體強痙,大小便閉 脫證:昏聵無知,目合口開,四肢癱軟,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遺,脈微細欲絕 (二)中風的處方 1.中經絡 治法: 疏通經絡,醒腦調神。取督脈、手厥陰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水溝、內關、三陰交、極泉、尺澤、委中。 方義:中風病位在腦,督脈入絡腦, 水溝:醒腦開竅、調神導氣; 內關:心主血脈藏神,調理心氣、疏通氣血; 三陰交:滋補肝腎; 極泉、尺澤、委中:疏通肢體經絡。 溝內泉澤焦萎,(人急中經風)。 溝內泉澤交委 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配環跳、足三里、風市、陽陵泉、懸鐘、太沖 病側肢體屈曲拘攣者: 肘部配曲澤、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 足內翻配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 口角歪斜配地倉、頰車、合谷、太沖; 語言謇澀配廉泉、通里、啞門; 吞咽困難配廉泉、金津、玉液。 2.中臟腑 (1)閉證 治法:平肝息風,醒腦開竅。取督脈、手厥陰和十二井穴為主。 主穴: 十二井、水溝 、太沖、 豐隆 、勞宮 方義:閉證為肝陽暴張,氣血上逆所致, 故取十二井穴點刺出血,并瀉水溝,開竅啟閉; 足厥陰經循行至巔頂,瀉太沖降肝經逆氣以平息肝陽。 脾胃為生痰之源,痰濁壅遏,氣機失宣,豐隆豁痰開竅;“ 滎主身熱”,故取手厥陰經滎穴勞宮清心泄熱。 (2)脫證 治法:回陽固脫。以任脈經穴為主。 主穴:關元、神闕。 方義:任脈為陰脈之海,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為三焦元氣所出,聯系命門真陽,為陰中含陽的穴位,取之能回陽救逆。神闕為真氣所系,故用大艾炷重灸,以回垂絕之陽。 心包督脈中臟腑,勞宮水溝二穴針, 太沖豐隆井穴閉,關元氣海神闕脫。 (三)中風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水溝向上方斜刺,用雀啄法,以眼球濕潤為度; 內關用瀉法; 三陰交用補法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經上取穴,避開動脈,直刺進針,用提插瀉法,以患者上肢有 麻脹感和抽動感為度; 尺澤、委中直刺,用提插法。 三棱針點刺出血; 太沖、豐隆、勞宮用瀉法; 神闕用隔鹽灸,關元用大艾炷灸,至四肢轉溫為止。 2.其他治療 電針法:在患側上、下肢各選一組穴位,采用斷續波或疏密波,以肌肉微顫為度,每次通電20~30分鐘。 此法適用于半身不遂患者。 ?三、眩 暈 (一)辨證要點 病位在腦,與肝、脾、腎相關。虛證為髓海不足或氣血虛弱,清竅失養;實證多與氣、血、痰、瘀擾亂清竅有關。 主癥:頭暈目眩、視物旋轉。 兼癥: 肝陽上亢:面紅目赤,目脹耳鳴,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 痰濕中阻:頭重如裹,視物旋轉,舌淡,苔白膩,脈弦滑 氣血兩虛:目眩,面白或萎黃,神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脈弱 腎精不足:眩暈久作不已,兼少寐健忘,耳鳴,腰酸膝軟,舌紅,脈弦細 (二)眩暈的治法 1.實證:平肝潛陽,化痰定眩。取足少陽、足厥陰經穴及督脈穴為主。 2.虛證:益氣養血,填精定眩。以督脈穴和相應背俞穴為主。 (三)眩暈的處方 1.實證:平肝潛陽,化痰定眩。足少陽、足厥陰、督脈穴 主穴:百會、風池、太沖、內關。 方義:眩暈病位在腦,腦為髓海,督脈入絡于腦,百會,清頭目、止眩暈;風池,疏調頭部氣機;太沖,平肝潛陽;內關,通于陰維脈,既可寬胸理氣,和胃化痰,又與太沖相配以加強平肝之力。 配穴: 肝陽上亢配行間、俠溪、太溪; 痰濕中阻配頭維、中脘、豐隆。 百風沖內關,(實在暈) 2.虛證:益氣養血,填精定眩。以督脈穴和相應背俞穴為主。 主穴:百會、風池、肝俞、腎俞、足三里。 方義:百會升提氣血;風池疏調頭部氣血;肝俞、腎俞滋補肝腎,益精填髓,培元固本;足三里補益氣血,充髓止暈。 配穴: 氣血兩虛配氣海、脾俞、胃俞; 腎精不足配太溪、懸鐘、三陰交。 山里百風(傷)肝腎,(人虛暈) (四)眩暈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實證毫針用瀉法,虛證百會、風池用平補平瀉法,余穴用補法,可灸。 2.其他治療 三棱針法取印堂、太陽、頭維、百會等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數滴。適用于眩暈實證者。 四、面 癱 (一)辨證要點 正氣不足,脈絡空虛,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而入等因素有關。病位在面部,與太陽、陽明經筋有關。手足陽經均上行頭面部,當邪氣阻滯面部經絡,尤其是手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可導致面癱的發生。 主癥:以口眼歪斜為特點,急性發作,常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肌肉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病側不能皺眉、蹙額、閉目、露齒、鼓頰部分初起時有耳后疼痛,還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癥狀。部分患者病程遷延日久,可因癱瘓肌肉出現攣縮,口角反牽向患側,甚則出現面肌痙攣,形成“倒錯”現象。 兼癥 風寒外襲:發病初期,面部有受涼史,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風熱侵襲:發病初期,繼發于風熱感冒或其他頭面部炎癥性、病毒性疾病,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氣血不足:恢復期或病程較長者,兼見肢體困倦無力,舌淡,苔白,脈沉細 (二)面癱的治法:祛風通絡,疏調經筋。取局部穴、手足陽明經穴為主 (三)面癱的處方 主穴:攢竹、陽白、四白、顴髎、頰車、地倉、合谷、太沖。 方義:面部諸穴疏通局部經筋氣血,活血通絡。“面口合谷收”,遠端取穴,可祛除陽明、太陽經筋之邪氣,祛風通絡。肝經循行“上出額”,“下頰里,環唇內”,太沖與合谷相配,具有加強疏調面頰部經氣作用。 攢四百車陽白谷全充倉,(免談) 配穴 風寒外襲配風池、風府; 風熱侵襲配外關、關沖; 氣血不足配足三里、氣海。 眼瞼閉合不全配魚腰、絲竹空、申脈; 鼻唇溝變淺配迎香;人中溝歪斜配水溝; 頦唇溝歪斜配承漿;乳突部疼痛配翳風; 舌麻、味覺減退配廉泉。 (四)面癱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面部腧穴均行平補平瀉法,恢復期可加灸法。發病初期,面部腧穴手法不宜過重,針刺不宜過深,肢體遠端腧穴行瀉法且手法宜重;恢復期,足三里行補法,合谷、太沖行平補平瀉法。 2.其他針法 (1)電針法 取太陽、陽白、地倉、頰車。斷續波,刺激10~20分鐘,強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見跳動而能耐受為度。適用于面癱中、后期。 (2)刺絡拔罐法:取陽白、顴髎、地倉、頰車。用皮膚針叩刺或三棱針點刺出血后加拔火罐。適用于恢復期。 五、不 寐 (一)辨證要點 病位在心,與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心神失養或心神被擾,心神不安,陰蹺脈、陽蹺脈功能失于平衡,而出現不寐。 主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徹夜難眠。 (二)不寐的治法;舒腦寧心,安神利眠。取督脈、手少陰穴為主。 (三)不寐的處方 主穴:百會、安眠、神門、三陰交、照海、申脈。 方義: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于腦,取督脈穴百會鎮靜安神,舒腦安眠;安眠穴位居頭部,是治療不寐的經驗效穴;心主神明,取心之原穴神門以寧心安神;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能調和與不寐密切相關的肝脾腎三臟;蹺脈主寤寐,司眼瞼開闔,照海通陰蹺脈,申脈通陽蹺脈,兩穴同用可調節陰陽蹺脈以安神助眠。 辨證配穴: 噩夢:厲兌、隱白 頭暈:風池、懸鐘 重癥不寐:夾脊、四神聰 心脾兩虛:心俞、脾俞 心腎不交:太溪、腎俞 心膽氣虛:心俞、膽俞 肝火擾神:行間、俠溪 脾胃不和:足三里、內關 (四)不寐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平補平瀉,照海用補法,申脈用瀉法。配穴則虛補實瀉,心膽氣虛者可配合灸法。 2.其他治療 拔罐法:自項至腰部沿足太陽膀胱經來回走罐,以潮紅為度。 六、感 冒 (一)辨證要點 本病位在肺衛。在氣候突變、腠理疏懈、衛氣不固的情況下,外邪乘虛從口鼻或皮毛而入,首傷肺衛,導致衛陽被遏,營衛失和,肺氣失宣,發為本病。以風邪為主因,每與當令之氣(寒、熱、暑濕)或非時之氣(時行疫毒)夾雜為患。 (二)感冒的治法:祛風解表。取手太陰、手陽明經穴及督脈穴為主。 (三)感冒的處方 主穴:列缺、合谷、風池、大椎、太陽。 方義:感冒為外邪侵犯肺衛所致,太陰、陽明互為表里,故取手陰、手陽明經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陽維為病苦寒熱”,故風池既可疏散風邪,又與太陽穴相配可清利頭目;督脈主一身之陽氣,溫灸大椎可通陽散寒,刺絡出血可清瀉熱邪。 主癥: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頭痛,周身酸楚不適 兼癥 風寒感冒:風門、肺俞 風熱感冒:曲池、尺澤 夾濕:陰陵泉 夾暑:委中 體虛感冒:足三里 咽喉疼痛 :少商、商陽 (四)感冒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主穴以毫針瀉法,風寒感冒可加灸法,風熱感冒大椎可行刺絡拔罐法;配穴中足三里用補法,尺澤、委中、少商、商陽可點刺出血。 2.其他治療:拔罐法取大椎、風門、肺俞、身柱,拔罐后留罐15分鐘,或用閃罐法。適用于風寒感冒。 七、哮 喘 (一)辨證要點 病位在肺,與脾腎關系密切。發作期多表現為氣阻痰壅的實證,亦有素體肺腎不足或正氣耗傷者,發作時表現為虛哮。緩解期多表現為肺、腎等臟氣虛弱,兼有痰濁內阻之證。 (二)哮喘的治法 1.實證 祛邪肅肺,化痰平喘。取手太陰經穴及相應背俞穴為主。 2.虛證 補益肺腎,止哮平喘。取相應背俞穴及手太陰、足少陰經穴為主。 (三)哮喘的處方 1.實證 主穴:列缺、尺澤、肺俞、中府、定喘。 方義:手太陰經絡穴列缺可宣通肺氣,祛邪外出;合穴尺澤以肅肺化痰,降逆平喘;肺俞、中府,俞募相配,調理肺臟、宣肺祛痰、止哮平喘;定喘為治療哮喘的經驗效穴。 配穴: 風寒外襲配風門、合谷; 痰熱阻肺配豐隆、曲池; 喘甚者配天突。 肺中(痰)烈,缺吃(藥)定喘 2.虛證 主穴:肺俞、膏肓、腎俞、太溪、太淵、足三里、定喘。 方義:肺俞、膏肓針灸并用,可補益肺氣;補腎俞以納腎氣;肺經原穴太淵配腎經原穴太溪,可充肺腎之氣;足三里調補胃氣,以資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歸于肺;定喘為平喘之效穴。 配穴: 肺氣虛配氣海; 腎氣虛配關元。 山里高荒,太遠太稀,肺腎定喘(虛)三里膏肓,太淵太溪,肺腎定喘 (四)哮喘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常規刺,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風寒及肺腎氣虛者可酌加灸或拔罐法。 八、胃 痛 (一)辨證要點 胃痛的病位在胃,與肝、脾也有關。無論是胃腑本身病變還是其他臟腑的病變影響到胃腑,使胃氣失和、胃絡不通或胃失溫煦濡養均可導致胃痛。 主癥 實證:病勢較急,痛勢較劇,痛處拒按,食后痛增 虛證:病勢較緩,痛勢較輕,痛處喜按,空腹痛甚 (二)胃痛的治法:和胃止痛。取胃的募穴、下合穴為主。 (三)胃痛的處方(“同嘔吐”) 主穴:中脘、足三里、內關 方義:本病病位在胃,局部近取胃之募穴中脘,循經遠取胃之下合穴足三里,遠近相配,疏調胃腑氣機,和胃止痛。內關為八脈交會穴,寬胸解郁,行氣止痛。 辨證配穴: 兼癥 寒邪客胃:胃俞 飲食傷胃:梁門、下脘 肝氣犯胃:期門、太沖 瘀血停胃:膈俞、三陰交 脾胃虛寒:關元、脾俞、胃俞 胃陰不足:胃俞、三陰交、內庭 (四)胃痛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根據虛實證候進行相應毫針補瀉,寒邪客胃、脾胃虛寒者宜加用灸法。疼痛發作時可適當加強刺激,持續運針1~3分鐘,中脘等局部穴以捻轉為主,中等刺激。 九、嘔 吐 (一)辨證要點 病位在胃,與肝、脾有關。六淫外邪,侵犯胃腑,或飲食不節,食滯胃腑,或惱怒傷肝,橫逆犯胃,或憂思勞倦,內傷脾胃,均可致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而發生嘔吐。嘔吐初病多實,也有虛證或虛實夾雜之證。 主癥 實證:一般發病急,嘔吐量多,吐出物多酸臭味。 虛證:病程較長,發病較緩,時作時止,吐出物不多,腐臭味不甚。 (二)嘔吐的治法:和胃理氣,降逆止嘔。取胃的募穴及足陽明、手厥陰經穴為主。 (三)嘔吐的處方 主穴:中脘、足三里、內關(“同胃痛”) 方義:中脘居于胃脘部,為胃的募穴,可理氣和胃止嘔;足三里為胃的下合穴,“合治內腑”,可疏理胃腸氣機,與中脘遠近相配,通降胃氣;內關為手厥陰經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功擅寬胸理氣,和胃降逆,為止嘔要穴。 辨證配穴: 寒邪客胃:上脘、胃俞 熱邪內蘊:合谷、金津、玉液 飲食停滯:粱門、天樞 肝氣犯胃:期門、太沖 痰飲內停:豐隆、公孫 脾胃虛寒:脾俞、胃俞 (四)嘔吐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主穴毫針平補平瀉法。寒氣客胃或脾胃虛寒者宜配合灸法,熱邪內蘊者金津、玉液點刺出血。 十、便 秘 辨證要點: 便秘多與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體虛、外邪侵襲等因素有關。病位在腸,與脾、胃、肺、肝、腎等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無論是腸腑疾患或是其他臟腑的病變影響到腸腑,使腸腑壅塞不通或腸失滋潤及糟粕內停,均可導致便秘。 治法: 取理腸通便大腸背俞穴、募穴及下合穴為主。 主癥:大便秘結不通,排便艱澀難解。 主穴:天樞、大腸俞、上巨虛、支溝 兼癥: 熱秘:合谷、曲池 氣秘(氣郁):太沖、中脘 冷秘(陰寒):神闕、關元 虛秘:足三里、脾俞、氣海。兼陰傷津虧者 照海、太溪 便秘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實瀉虛補。冷秘、虛秘宜配合灸法。 十一、腰 痛 辨證要點:腰痛的病位在腰部,腰為腎之府,腎經貫脊屬腎,膀胱經夾脊絡腎,督脈并于脊里,故本病與腎及足太陽膀胱經、督脈等關系密切。本病有虛證、實證、虛實夾雜之證。 治法:通經止痛,取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陽經穴為主。 主穴:大腸俞、阿是穴、委中 辨證配穴 1、辨經絡 督脈:后溪 足太陽:申脈 2、辨兼證 寒濕腰痛:命門、腰陽關 瘀血腰痛:膈俞、次髎 腎虛腰痛:腎俞、太溪 腰椎病變:夾脊 腰痛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虛補實瀉法。寒濕腰痛或腎虛腰痛加灸法;瘀血腰痛阿是穴用刺絡拔罐;痛勢較急者委中點刺放血。 2.刺絡拔罐法 取阿是穴。用于瘀血腰痛或寒濕腰痛。 十二、痹 證 辨證要點:與外感風、寒、濕、熱等邪氣及人體正氣不足等因素有關。本病病位在肉、筋、骨。根據病邪偏勝和癥狀特點,可分為行痹(風痹)、痛痹(寒痹)、著痹(濕痹)、熱痹等。痹證以實證多見。 主癥: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治法:通絡止痛,局部穴配合循經取穴及辨證選穴 。 主穴:阿是穴、局部經穴。 行痹:痛無定處——膈俞、血海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痛痹:遇寒痛劇——腎俞、關元 (益火之源,振奮陽氣而祛寒邪) 著痹:疼痛重著——腫脹麻木 陰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濕) 熱痹:紅腫熱痛——大椎、曲池 (瀉熱疏風) 另可根據疼痛的部位循經配穴。(疏通經絡氣血,使營衛調和而風寒濕熱等邪無所依附,痹痛遂解) 痹證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痛痹、著痹者加灸法。大椎、曲池可點刺放血,局部腧穴可加拔罐法。 2.其他療法 拔罐法 取阿是穴,行閃罐法拔至皮膚潮紅;或用留罐法,每次留罐10分鐘,隔日治療1次。 第二章 婦兒科病證 1.月經不調 2.痛經 3.絕經前后諸證 4.崩漏 5.遺尿 一、月經不調 辨證要點:病位胞宮,與沖、任二脈及腎、肝、脾關系密切。 月經先期:熱擾血海或虛熱擾動沖任或氣虛不能統血。(提前7天以上) 月經后期:寒凝血脈或血虛化源不足所致。(推遲7天以上) 月經先后無定期(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連續2個周期以上):肝郁擾動沖任或腎虛精血不足所致。 先期:調理沖任,清熱調經。任脈、足太陰經穴。 主穴:關元、三陰交、血海。 方義: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八脈隸于肝腎,故本穴是益肝腎、調沖任的要穴;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調理脾、肝、腎三臟,養血調經,與關元皆為治療月經病要穴;血海清熱和血。 配穴: 實熱證 行間 虛熱證 太溪 氣虛證 足三里、脾俞 月經過多配隱白。 操作:毫針刺,實證用瀉法,虛證可加灸。 后期:溫經散寒,行血調經。任脈、足太陰經穴 主穴:氣海、三陰交、歸來。 方義: 氣海是任脈穴,具有益氣溫陽、散寒通經的作用;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調理脾、肝、腎三臟,養血調經,是治療月經病的要穴;歸來調和氣血。 配穴: 寒凝證:關元、命門。 血虛證:足三里、血海。 操作:毫針補法,關元可加隔姜灸。 無定期:調補肝腎,理血調經。任脈、足太陰經穴 主穴:關元、三陰交、肝俞。 方義:關元、三陰交為治療月經病要穴;肝俞為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氣、養血調經的作用,且肝腎同源,故又可補益腎精。 配穴: 肝郁證 期門、太沖 腎虛證 腎俞、太溪 操作:毫針虛補實瀉法。 二、痛經 辨證要點:痛經病位在胞宮、沖任,與肝、腎關系密切。外邪客于胞宮,或情志不舒等導致氣血滯于胞宮,沖任瘀阻,“不通則痛”,為實證;多種原因導致氣血不足,沖任虛損,胞脈失于濡養,“不榮則痛”,為虛證。 痛經的治法 1.實證:行氣活血,調經止痛。取任脈、足太陰經穴為主。 2.虛證:調補氣血,溫養沖任。取任脈、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 痛經的處方 1.實證 主穴:中極、次髎、地機、三陰交。 配穴:氣滯血瘀配太沖、血海;寒凝血瘀配關元、歸來。 方義:中極為任脈穴,與足三陰經相交會,可通調沖任,理下焦之氣;次髎為治療痛經的經驗穴;地機為脾經郄穴,善于治痛治血,取之能行氣活血止痛;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能調理肝、脾、腎,活血止痛。 三次交(戰)中計,(實痛驚) 三次交(戰)中極,(實痛經) 2.虛證 主穴:關元、足三里、三陰交。 配穴:氣血虛弱配氣海、脾俞;腎氣虧損配太溪、腎俞。 方義:關元為任脈穴,又為全身強壯要穴,可補益肝腎,溫養沖任;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穴,功擅補益氣血;三陰交可調理肝、脾、腎,健脾益氣養血。三穴合用,可使氣血充足,胞宮得養,沖任自調。 山里三叫,關元(虛痛)。 三里三交,關元(虛痛)。 痛經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1)實證 毫針瀉法,寒凝者加艾灸。 (2)虛證 毫針補法,可加灸。 2.其他治療 艾灸法:取關元、氣海穴,隔附子餅灸3~5壯,隔日1次。適用于虛證和寒凝血瘀證。 三、崩漏 辨證要點:病位在胞宮,與沖、任二脈及肝、脾、腎關系密切。多種原因導致的虛(脾、腎)、熱和瘀,均可使子宮藏瀉失常,使沖任不固,不能制約經血,從而導致崩漏的發生。 1、辨虛實 實證:經血非時暴下,量多勢急,經血色紅質稠者。 虛證:久崩久漏,淋漓難盡,經血色淡質稀者。 2、辨兼癥 血熱:經量多,色鮮紅或深紅,質稠,舌紅,脈數。 血瘀:經時多時少,色紫暗有塊,舌暗,脈弦或澀。 濕熱:出血量多,色紫紅而黏膩,兼帶下量多,苔黃膩,脈濡數。 氣郁:血色正常或有血塊,兼時嘆息,小腹脹痛,苔薄,脈弦。 脾虛:色淡質稀,苔白,脈沉弱。 腎虛:經血色淡質清,兼腰酸肢冷,舌淡,苔薄,脈沉細。 崩漏的治法 1.實證:清熱利濕,固經止血。取任脈、足太陰經穴為主。 2.虛證:健脾補腎,固沖止血。取任脈及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 崩漏的處方 1.實證 主穴:關元、三陰交、隱白。 配穴:血熱配中極、血海;血瘀配血海、膈俞;濕熱配中極、陰陵泉;氣郁配膻中、太沖。 方義: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可通調沖任,固攝經血;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既可健脾調肝固腎,又可清瀉三經的濕、熱、瘀邪,邪除則脾可統血;隱白為脾經的井穴,可健脾統血,是治療崩漏的經驗穴。 2.虛證 主穴:氣海、三陰交、腎俞、足三里。 配穴:脾虛配百會、脾俞;腎虛配腎俞、太溪。 方義:氣海既是任脈穴,又為氣之海,可補下元,固胞宮;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配合腎俞可補脾腎,固沖任;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善助氣血化生,補氣攝血。 山里三叫氣海滲(漏) 三里三交氣海腎(漏) 崩漏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1)實證 毫針刺,關元用平補平瀉法,其余穴位用瀉法,隱白艾炷灸。 (2)虛證 毫針補法,可灸。 四、絕經前后諸證 辨證要點:病位在腎,與肝、脾、心關系密切。絕經前后,腎氣漸衰,天癸將竭,臟腑功能逐漸衰退,則使機體陰陽失去平衡而出現諸多證候。 主癥:月經紊亂,潮熱出汗,心悸,情緒不穩定 治法:滋補肝腎,調理沖任。取任脈、足太陰經穴及相應背俞穴 主穴:腎俞、肝俞、太溪、氣海、三陰交。 方義:氣海為任脈穴,可補益精氣,調理沖任,益氣固本;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與肝俞、腎俞合用,可調補肝腎;太溪滋補腎陰。諸穴合用氣血自滋,沖任自調,神安志定。 配穴: 腎陰虛:照海、陰谷 腎陽虛:關元、命門 肝陽上亢:風池、太沖 痰氣郁結:中脘、豐隆 煩躁失眠:心俞、神門 納少便溏:中脘、陰陵泉 絕經前后諸證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毫針補法或平補平瀉法。 2.其他治療 電針法:取三陰交、太溪。針刺得氣后,接電針儀,疏密波,弱刺激,每日1次。 五、遺尿 辨證要點:本病病位在膀胱,與任脈及腎、肺、脾、肝關系密切。多由稟賦不足、病后體弱,導致腎氣不足,下元虛冷,膀胱約束無力;或病后脾肺氣虛,水道制約無權,因而發生遺尿。另外,肝經熱郁化火,也可迫注膀胱而致遺尿。 主癥:睡中經常遺尿,多則一夜數次,醒后方覺。 兼癥 腎氣不足: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肢涼怕冷,舌淡。 脾肺氣虛:少氣懶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自汗出,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肝經郁熱:遺出之尿,量少味臊,兼性情急躁,面赤唇紅,或夜間齘齒,唇紅,苔黃,脈數有力。 遺尿的治法:調理膀胱,溫腎健脾。取任脈、足太陰經穴及膀胱的背俞穴、募穴為主。 遺尿的處方 主穴:關元、中極、膀胱俞、三陰交。 方義: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培補元氣,固攝下元;中極、膀胱俞為膀胱之俞募配穴,可振奮膀胱氣化功能;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通調肝、脾、腎三經經氣,健脾益氣,益腎固本而止遺尿。 中計光輸叫怨(遺尿)。 中極胱俞交元。 辨證 配穴 兼癥 腎氣不足:腎俞、命門、太溪 脾肺氣虛:肺俞、氣海、足三里 肝經郁熱:行間、陽陵泉 夜夢多配百會、神門 遺尿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可灸。下腹部穴位針尖向下斜刺,以針感到達前陰部為佳。 第三章 皮外骨傷科病證 1.癮疹 2.蛇串瘡 3.落枕 4.頸椎病 5.漏肩風 6.扭傷 一、癮疹 辨證要點:癮疹病位在肌膚腠理,與感受風邪及臟腑氣血盛衰關系密切。腠理不固,風邪入侵,或因體質素虛,食用魚蝦葷腥食物,致胃腸積熱,復感風邪,均可使邪郁腠理而發病。基本病機是營衛失和,邪郁腠理。 主癥:癮疹起病急驟,皮膚突發瘙癢不止,可見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風團,融合成片或孤立散在,淡紅或白色,邊界清楚,此伏彼起。一日之內可發作數次者,病情較急;反復發作,纏綿不愈,風團時多時少時無者,病情較緩。 風熱犯表:風團色紅,灼熱劇癢,遇熱加重,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風寒束表:風團色白,遇風寒加重,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胃腸積熱:風團色紅,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血虛風燥:風疹反復發作,午后或夜間加劇,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治法:疏風和營。取手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 癮疹的處方 主穴: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陰交。 方義:曲池、合谷屬于手陽明經穴,與肺經相表里,可通經絡、行氣血、疏風清熱;血海、膈俞合用意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兩組穴位相配能疏風、活血、止癢;三陰交屬足太陰經,乃足三陰經之交會穴,可養血活血、潤燥祛風止癢。 何故 (隱忍) 學 三(首)歌 曲? 合谷 (癮疹)血海 三交 膈俞 曲池 配穴: 風熱犯表配風門、大椎; 風寒束表配風門、肺俞; 胃腸積熱配天樞、足三里; 血虛風燥配脾俞、足三里。 呼吸困難配天突,惡心嘔吐配內關。 癮疹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瀉法。膈俞可點刺出血。風寒束表者可灸,血虛風燥者只針不灸。 2.其他治療 拔罐法 取神闕穴,選用大號玻璃罐,先留罐5分鐘,起罐后再拔5分鐘,如此反復拔3次。也可以用閃罐法拔至穴位局部充血。 二、蛇串瘡 辨證要點:本病病位在皮部,主要與肝、脾相關。多由于情志內傷,肝經郁熱,熱溢皮膚;或脾虛生濕,感染毒邪,濕熱火毒蘊結肌膚成。年老體弱者,常因血虛肝旺,氣血凝滯,而致疼痛劇烈,病程遷延。 主癥:初起時患部皮膚灼熱刺痛、發紅,繼則出現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狀皰疹,多呈帶狀排列,多發生于身體一側,以腰、脅部最為常見。皰疹消失后部分患者可遺留疼痛,可持續數月或更久。 治法:瀉火解毒、清熱利濕。取局部阿是穴及相應夾脊穴。 主穴:阿是穴、夾脊穴。 方義:局部阿是穴圍刺或點刺拔罐,可引火毒外出;本病是皰疹病毒侵害神經根所致,取相應的夾脊穴,直針毒邪所留之處,可瀉火解毒,通絡止痛。 辨證配穴; 兼癥 肝膽火盛:行間、俠溪 脾胃濕熱:陰陵泉、內庭 瘀血阻絡:血海、三陰交 便秘:天樞 心煩:神門 蛇串瘡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瀉法,強刺激。皮損局部阿是穴用圍針法,即在皰疹帶的頭、尾各刺一針,兩旁則根據皰疹帶的大小選取數點,向皰疹帶中央沿皮平刺。 2.其他治療 刺絡拔罐法 取皰疹處及周圍皮膚,用三棱針刺破皰疹,使皰內液體流出,并拔火罐,令出血。 三、頸椎病 辨證要點:本病病位在頸部筋骨,與督脈,手足太陽、少陽經脈關系密切。基本病機是筋骨受損,經絡氣血阻滯不通。 主癥:頭枕、頸項、肩背、上肢等部位疼痛以及進行性肢體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 后項部疼痛者屬太陽經; 頸項側后方疼痛者屬少陽經; 頸項側部疼痛者屬陽明經; 后項正中疼痛者屬督脈。 有明顯的受寒史,遇寒痛增者為外邪內侵; 有頸部外傷或勞作過度史,痛如針刺者為氣滯血瘀; 頸肩部酸痛,兼眩暈乏力者為肝腎不足。 頸椎病的治法:通經止痛。取局部腧穴和手足三陽經穴、督脈穴為主。 頸椎病的處方 主穴:阿是穴、頸夾脊、天柱、曲池、風池、懸鐘。 方義:阿是穴調節局部筋脈。頸夾脊能疏調局部筋骨;天柱疏通太陽經氣;風池疏通少陽經氣;曲池疏通陽明經氣;懸鐘為髓會,滋腎壯骨,以求治本。諸穴配伍,共同疏導太陽、陽明、少陽及督脈經氣,共奏通經止痛之功。 配穴 太陽經:申脈。 少陽經:外關。 陽明經:合谷。 督脈:后溪。 外邪內侵:合谷、列缺。 氣滯血瘀:膈俞、合谷。 肝腎不足:肝俞、腎俞。 上肢麻、痛:合谷、手三里。 頭暈頭痛:百會或四神聰 惡心、嘔吐:中脘、內關。 耳鳴、耳聾:聽宮、外關。 頸椎病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夾脊穴宜直刺或向頸椎斜刺,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余穴用瀉法。 2.其他治療 (1)刺絡拔罐法 取局部壓痛點,適用于外邪內侵和氣滯血瘀證者。 (2)電針法 參考基本治療取穴,每次選2~3對穴位,用連續波或疏密波,每日1次。 四、落枕 辨證要點:本病病位在頸項部經筋,與督脈、手足太陽和足少陽經密切相關。基本病機是經筋受損,筋絡拘急,氣血阻滯不通。本病屬于實證。 項背部強痛,低頭加重,項背部壓痛明顯者,病在督脈與太陽經; 頸肩部疼痛,頭部歪向患側,頸肩部壓痛明顯者,病在少陽經。 有明顯的感受風寒史,頸項疼痛重著,或伴惡寒發熱、頭痛者為風寒襲絡; 頸項部刺痛,固定不移,且有明顯的夜臥姿勢不當或頸項外傷史者為氣滯血瘀。 落枕的治法 疏經活絡,調和氣血。取局部阿是穴和手太陽、足少陽經穴為主。 落枕的處方 主穴:外勞宮、天柱、阿是穴、后溪、懸鐘。 方義:外勞宮是治療落枕的經驗穴;天柱、阿是穴舒緩局部筋脈;后溪能夠疏調督脈、太陽經脈氣血;懸鐘疏調少陽經脈氣血。諸穴遠近相配,共奏疏調頸部氣血、緩急止痛之效。 配穴 病在督脈、太陽經者配大椎、束骨。 病在少陽經配風池、肩井。 風寒襲絡配風池、合谷。 氣滯血瘀配內關、合谷。 肩痛配肩髃。 背痛配天宗。 落枕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瀉法。先刺遠端外勞宮、后溪、懸鐘,持續捻轉,囑患者慢慢活動頸部,一般頸項疼痛立即緩解,再針刺局部腧穴。風寒襲絡者可局部配合艾灸,氣滯血瘀者可局部配合三棱針點刺放血。 2.其他治療 拔罐法取局部壓痛點,先施閃罐法,再施留罐法。也可以配合刺絡拔罐法。 五、漏肩風 辨證要點:本病多與體虛、勞損、風寒侵襲肩部等因素有關。病位在肩部經筋,與手三陽、手太陰經密切相關。 手三陽經及手太陰經分別循行于肩前、肩外、肩后及肩內側,肩部感受風寒,氣血痹阻,或勞作過度、外傷,損及筋脈,氣滯血瘀,或年老氣血不足,筋脈失養,皆可使肩部筋脈氣血不利,不通或不榮而痛。本病以實證為主,也有本虛標實之證。 疼痛以肩前外部為主者為手陽明經證, 以肩外側為主者為手少陽經證, 以肩后部為主者為手太陽經證, 以肩前部為主者為手太陰經證。 有明顯感受風寒史、遇風痛增者為外邪內侵; 肩部有外傷或勞作過度史,疼痛拒按者為氣滯血瘀; 肩部以酸痛為主,勞累加重,或伴眩暈乏力者為氣血虛弱。 漏肩風的治法:通經活絡,舒筋止痛。取局部穴位為主,配合循經遠端取穴。 漏肩風的處方 主穴:肩髃、肩髎、肩貞、阿是穴、陽陵泉、條口透承山。 方義:肩髃、肩髎、肩貞分別為手陽明經、手少陽經、手太陽經腧穴,配阿是穴,均為局部取穴,可疏通肩部經絡氣血,活血祛風止痛。陽陵泉為筋之會,可舒筋止痛。條口透承山可疏導太陽、陽明兩經氣血,為臨床經驗效穴。 配穴: 手陽明經證配合谷; 手少陽經證配外關; 手太陽經證配后溪; 手太陰經證配列缺。 外邪內侵配合谷、風池; 氣滯血瘀配內關、膈俞; 氣血虛弱配足三里、氣海。 記憶: 肩部三陽阿是穴, 貞前髃髎壓痛點, 太陽后溪陽明谷, 太陰列缺焦外關。 漏肩風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先刺遠端穴,行針后讓患者運動肩關節。局部穴可加灸法。 2.其他治療 刺絡拔罐法 取局部壓痛點,以三棱針點刺或皮膚針叩刺,使少量出血,再拔火罐。 3.肩關節出現粘連時,可用針刀松解粘連。 六、扭傷 辨證要點:本病多發于腰、踝、膝、腕、肘、髖等部位,病位在經筋。本病屬于實證。 新傷疼痛腫脹,活動不利者為氣滯血瘀; 若為陳傷,遇天氣變化反復發作者為寒濕侵襲,瘀血阻絡。 扭傷的治法:祛瘀消腫,舒筋通絡。取扭傷局部腧穴為主。 扭傷的處方 主穴:阿是穴、局部腧穴。 頸部:阿是穴、風池、絕骨、后溪 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貞 腰部:阿是穴、大腸俞、腰痛點、委中 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阿是穴、陽溪、陽池、陽谷 髖部:阿是穴、環跳、秩邊、居髎 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陽關、梁丘 踝部:阿是穴、申脈、解溪、丘墟 歌訣: 扭傷肩部髃貞髎,曲池小海井肘笑。 陽池陽溪陽谷腕,大腸委中腰痛點。 梁丘膝眼膝陽關,秩邊居髎髀環跳。 解溪昆侖踝丘墟,椎骨風池懸后溪。 配穴 1.根據病位配合循經遠端取穴。 急性腰扭傷: 督脈病證:配水溝或后溪; 足太陽經筋病證:配昆侖或后溪; 手陽明經筋病證:配手三里或三間。 2.根據病位在其上下循經鄰近取穴。 如膝內側扭傷: 病在足太陰脾經:可在扭傷部位其上取血海,其下取陰陵泉。 3.根據手足同名經配穴法進行配穴。 方法: 踝關節與腕關節對應、 膝關節與肘關節對應、 髖關節與肩關節對應。 例如: 踝關節外側昆侖穴、申脈穴處扭傷,病在足太陽經,可在對側腕關節手太陽經養老穴、陽谷穴處尋找最明顯的壓痛的穴位針刺; 再如: 膝關節內上方扭傷,病在足太陰經,可在對側手太陰經尺澤穴處尋找最明顯的壓痛點針刺;以此類推。 扭傷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瀉法。陳舊性損傷留針加灸法,或用溫針灸。針灸對急性扭傷者,常先針刺遠端穴位,并令患者同時活動患部,常有針入痛止之效。 2.其他治療 刺絡拔罐法 取阿是穴,以皮膚針叩刺疼痛腫脹局部,以微滲血為度,加拔火罐,適用于新傷局部血腫明顯者或陳傷寒濕侵襲,瘀血阻絡者。 第四章 五官科病證 1.目赤腫痛 2.耳鳴耳聾 3.牙痛 4.咽喉腫痛 一、目赤腫痛 1、辨證要點:病位在目,十二經脈中除手陽明大腸經外,其余五條陽經皆直接聯系眼睛,足厥陰肝經與手少陰心經也聯系目系,故目赤腫痛的發生與上述七條經脈有關,但與肝膽兩經關系最為密切,以實證為主。 2、主癥:目赤腫痛,羞明,流淚,眵多。 外感風熱:起病較急,目睛紅赤灼熱,癢痛皆作,眵多清稀或黃黏,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肝膽火盛:起病稍緩,病初眼有異物感,視物不清,繼而目赤腫痛,眵多膠結,兼口苦咽干,苔黃,脈弦數。 3、目赤腫痛的治法:疏風散熱,消腫止痛。近部取穴及手陽明、足厥陰經穴。 4、目赤腫痛的處方 主穴:睛明、太陽、合谷、風池、太沖。 方義:睛明、太陽宣泄患部郁熱以消腫;目為肝之竅,陽明、厥陰等經脈均循行至目系,故取合谷調陽明經氣以疏泄風熱,太沖、風池分屬肝膽兩經,上下相應,導肝膽之火下行。 配穴: 外感風熱配少商、外關。 肝膽火盛配行間、俠溪。 何故太陽凈明,風(大)沖(目)。 合谷太陽睛明,風池 太沖 目赤腫痛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瀉法,太陽、少商點刺出血。 二、耳鳴耳聾 辨證要點:本病常與肝膽火旺、外感風邪和腎精虧耗等因素有關。病位在耳。腎開竅于耳,少陽經入耳中,故本病與肝膽、腎關系密切。 實證 主癥:暴病耳聾,或耳中覺脹,耳鳴如潮,鳴聲隆隆不斷,按之不減。 兼耳悶脹,畏寒,發熱,舌紅,苔薄,脈浮數者為外感風邪; 兼頭脹,面赤,咽干,脈弦者為肝膽火盛; 兼耳內憋氣感明顯,胸悶痰多,苔黃膩,脈弦滑者為痰火郁結。 虛證 主癥:久病耳聾,耳鳴如蟬,時作時止,勞累則加劇,按之鳴聲減弱。 兼頭暈,遺精,帶下,腰膝酸軟,脈虛細者為腎精虧損; 兼神疲乏力,食少腹脹,便溏,脈細弱者為脾胃虛弱。 耳鳴耳聾的治法 實證:疏風瀉火,通絡開竅。取局部穴及手足少陽經穴為主。 虛證:補腎養竅。取局部穴及足少陰經穴為主。 耳鳴耳聾的處方 1.實證 主穴:聽會、翳風、中渚、俠溪。 方義:手足少陽經脈均繞行于耳之前后并入耳中,聽會屬足少陽經,翳風屬手少陽經,兩穴又均居耳部,可疏導少陽經氣,主治耳疾;循經遠取俠溪、中渚,通上達下,疏導少陽經氣,宣通耳竅。 配穴: 外感風邪配外關、合谷; 肝膽火盛配行間、丘墟; 痰火郁結配豐隆、陰陵泉。 俠醫中渚聽(開)會,(耳實在聾) 2.虛證 主穴:太溪、腎俞、聽宮、翳風。 方義:太溪、腎俞能補腎填精,上榮耳竅;聽宮為手太陽經與手、足少陽經之交會穴,氣通耳內,具有聰耳啟閉之功,為治耳疾要穴;配手少陽經局部的翳風穴,可疏導少陽經氣,宣通耳竅。 配穴:脾胃虛弱配氣海、足三里。 (耳虛),聽醫太甚,聽翳太腎 耳鳴耳聾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聽會、聽宮、翳風的針感宜向耳底或耳周傳導為佳,余穴常規針刺,虛證可加灸。 三、牙痛 辨證要點:病位在齒,腎主骨,齒為骨之余,手、足陽明經分別入下齒、上齒,本病與胃、腎關系密切。外邪與內熱等因素均可傷及齦肉,灼爍脈絡,發為牙痛。 主癥:牙齒疼痛 治法:祛風瀉火,通絡止痛。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合谷、頰車、下關。何故下車?——(牙痛) 方義:手陽明經分入上下齒,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可清陽明之熱,為治療牙痛之要穴;頰車、下關屬局部取穴,疏泄足陽明經氣,消腫止痛。 辨證配穴 風火牙痛:外關、風池( 風火:伴形寒身熱) 胃火牙痛:內庭、二間 虛火牙痛:太溪、行間 牙痛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循經遠取可左右交叉刺,合谷持續行針1~2分鐘。虛火牙痛者,太溪可用補法。 四、咽喉腫痛 辨證要點:病位在咽喉,咽通于胃,喉為肺系,腎經上循喉嚨,結于廉泉,故本病與肺、胃、腎等臟腑關系密切。外感風熱熏灼肺系,或肺胃二經郁熱上壅,或腎陰虧耗,虛火上炎,均可導致咽喉腫痛的發生。基本病機是火熱或虛火上灼咽喉。 主癥:咽喉部紅腫疼痛、吞咽不適。 外感風熱:兼發熱,汗出,頭痛,咳嗽,舌質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肺胃熱盛:兼吞咽困難,高熱,口渴喜飲,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陰虛火旺:兼咽干微腫,疼痛以午后或入夜尤甚,或咽部異物感,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咽喉腫痛的治法 1.實證:清熱利咽,消腫止痛。取手太陰、手陽明經穴為主。 主穴:少商、合谷、尺澤、關沖。 方義:少商為手太陰肺經的井穴,點刺出血,可清瀉肺熱,為治療實證咽喉腫痛的要穴;合谷疏泄陽明郁熱;尺澤為手太陰經合穴,以瀉肺經實熱;關沖為手少陽三焦經的井穴,點刺出血,可清瀉三焦之火,消腫利咽。 配穴: 外感風熱配風池、外關。 肺胃熱盛配內庭、魚際。 (因實)何故斥責關紹商。 (咽實)合谷尺澤關少商。 2.虛證: 滋陰降火,利咽止痛。取足少陰經穴為主。 主穴:太溪、照海、列缺、魚際。 方義:太溪為腎經原穴,有滋陰降火作用;照海亦屬腎經,又通陰蹺脈,列缺屬手太陰肺經,通任脈,二穴相配,為八脈交會組穴,擅治咽喉疾患;魚際為手太陰經的滎穴,可清肺熱、利咽喉。 (咽)(虛光)照海太溪,缺魚。 咽喉腫痛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實證用瀉法,少商、關沖點刺出血;虛證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列缺、照海行針時可配合做吞咽動作。 2.其他治療 三棱針法:取少商、商陽、耳背靜脈,點刺出血。 第五章 急癥 1.暈厥 2.內臟絞痛 一、暈厥 辨證要點:暈厥常與氣血不足、惱怒等因素有關。病位在腦,與肝、心、脾關系密切。體質虛弱或情志過激,導致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氣血運行失常導致暈厥的發生。 虛證:突然昏仆,兼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舌淡,苔薄白,脈細緩無力。 實證:素體健壯,偶因外傷、惱怒等致突然昏仆,兼呼吸急促,牙關緊閉,舌淡,苔薄白,脈沉弦。 暈厥的治法:蘇厥醒神。以督脈穴為主。 暈厥的處方 主穴:水溝、百會、內關、足三里。 方義:水溝、百會為督脈穴,為醒腦開竅之要穴;內關為心包經之絡穴,可醒神寧心;足三里補益氣血,使氣血上奉于頭以蘇厥醒神。 配穴: 虛證配氣海、關元; 實證配合谷、太沖。 督脈心包暈厥癥, 內關水溝會三里 暈厥的治療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毫針虛補實瀉法。 2.其他治療 (1)三棱針法 取太陽、十二井穴或十宣,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數滴。適用于實證。 (2)指針法 取水溝、內關、太沖,用拇指重力掐按,以患者出現疼痛反應并蘇醒為度。 二、內臟絞痛 辨證要點 1、心絞痛的辨證要點 本病病位在心,與肝、腎、脾、胃有關。各種外邪或臟腑內傷,導致心脈不通,或心脈失養,心絡不暢,均可導致心絞痛的發生。 七情誘發,胸悶及心區壓榨性疼痛,煩躁不寧,脈弦緊者為氣滯血瘀; 遇寒誘發,唇甲青紫,心痛如刺,心痛徹背,舌質紫暗,脈澀者為寒邪凝滯; 胸中痞悶而痛,痛徹肩背,喘不得臥,喉中痰鳴,舌胖,苔膩,脈滑者為痰濁阻絡; 面色蒼白或表情淡漠,甚至心痛徹背,大汗淋漓,氣促息微,四肢厥冷,唇甲青紫或淡白,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微者為陽氣虛衰。 心絞痛的治法:通陽行氣,活血止痛。以手厥陰、手少陰經穴為主。 心絞痛的處方 主穴:內關、郄門、陰郄、膻中。 方義:內關為手厥陰經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能調理心氣,活血通絡,為治療心絞痛的特效穴;郄門、陰郄(郄穴):活血、緩急、止痛;膻中為心包之募穴,又為氣會,可疏調氣機,治心胸疾患。 配穴 氣滯血瘀配太沖、血海。 寒邪凝滯配神闕、至陽。 痰濁阻絡配中脘、豐隆。 陽氣虛衰配心俞、至陽。 2、膽絞痛的辨證要點 病位在膽,與肝關系密切。各種因素導致膽腑氣機壅阻,不通則痛。膽絞痛多實證。 肝膽濕熱:突然作痛,呈持續性并陣發性加劇,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區,兼惡心嘔吐,黃疸,舌苔黃膩,脈滑數。 肝膽氣滯:兼脅肋脹痛,走竄不定,脈弦。 蛔蟲妄動:突發劇烈絞痛,有鉆頂感,呈陣發性,脈緊。 膽絞痛的治法:疏肝利膽,行氣止痛。以足少陽經穴、膽的俞募穴為主。 膽絞痛的處方 主穴:膽囊穴、陽陵泉、膽俞、日月。 方義:膽囊穴為治療膽腑疾病的經驗穴;陽陵泉為膽之下合穴,可利膽止痛;膽俞為膽之背俞穴,日月為膽之募穴,俞募相配,疏調肝膽氣機,共奏疏肝利膽之功。 配穴 肝膽濕熱配內庭、陰陵泉; 肝膽氣滯配太沖、丘墟; 蛔蟲妄動配迎香透四白。 3、腎絞痛的辨證要點 常與濕熱之邪相關。本病病位在腎,與膀胱、脾關系密切。濕熱蘊結下焦,煎熬尿液成石,阻于水道,通降失利導致腎絞痛發生。腎絞痛以實證為主,久發可由實轉虛。 下焦濕熱:突發絞痛,疼痛從后腰腎區,向腹部、同側陰囊、大腿內側放射,兼小便時有中斷,尿血,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腎氣不足:尿痛已久,兼排尿無力,小便斷續,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緊。 腎絞痛的治法:清利濕熱,通淋止痛。以足太陰經穴與相應背俞穴為主。 腎絞痛的處方 主穴:腎俞、膀胱俞、中極、三陰交、陰陵泉。 方義:病位在腎與膀胱,腎俞、膀胱俞助膀胱氣化,清利下焦濕熱;調氣止痛;中極為膀胱募穴;三陰交為肝、脾、腎交會,鼓舞腎氣,利尿通淋;陰陵泉清利濕熱,通淋止痛。 配穴: 下焦濕熱配委陽、合谷; 腎氣不足配氣海、關元 4、內臟絞痛的治療操作 基本刺灸方法 (1)心絞痛 毫針瀉法。寒證、虛證加艾灸。 (2)膽絞痛 毫針瀉法。日月、膽俞注意針刺方向,勿深刺。 (3)腎絞痛 毫針瀉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