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辭》曰“爻者,言乎變者”。六爻之所以能組成六十四卦,正是這種處于氣象萬千的“變”的產物。六十四卦的基礎二卦就是“乾為天”(純陽)與“坤為地”(純陰),其他所有卦均是由此二卦變化組合而來的。我們對照此二卦的爻辭意義,又從我國古代各醫家所一直公認的寶貴經驗中,選擇了十二味有典型代表意義的中藥,以象征各爻,于是,隨爻變而藥變,即可組成以藥為爻的六十四卦,用以來調整人體的各種失衡現象,這便是“八卦藥療法”。此法亦可視為一種“糊涂醫治糊涂病”的方法,但說“糊涂”也并非真正“糊涂”,因為祖國醫學本來就是淵源于《周易》的,從整體觀念到辨證論治,都充分體現了《周易》的辯證思想,與現代醫學的辨病論治是有本質差別的。所以,藥物盡管有千種萬種,但從反映陰陽本質方面來說,也必然只有“乾為天”與“坤為地”之各爻所包含的內容而已。
現在,我們簡單將這一方法介紹一下,以供大家在研究與實踐中參考。
1、八卦藥療法的意義
(1)每味藥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的作用,不以原藥性作考量,只代表一種陰陽現象,所以,其所對應的陰方或陽方以及爻位,均需嚴格掌握,不可隨意變動;
(2)在應用時,人體所反映出的卦爻與藥物所代表的卦爻,意義是相反的,即:反映在人體中的陰卦爻,應以陽卦爻之藥補之;反映在人體中的陽卦爻,應以陰卦爻之藥平之。如“乾為天”的初爻為附子,在應用時,卻是針對“坤為地”之初爻的,其他類推。
2、藥物入卦
乾為天
亢龍有悔--細辛
飛龍在天--麻黃
或躍在淵--當歸
君子終日乾乾--人參
見龍在田--肉桂
潛龍勿用--附子(炮)
坤為地
龍戰于野--麥冬
黃裳--黃連
括囊--川芎
含章可貞--柴胡
直方大--枳實
履霜堅冰至--大黃
3、具體運用
(1)作為急性病治療,患者來我處用按時起卦法起卦,我去患者處用六爻八卦法起卦;作為慢性病調理或保健之用,以四柱起卦。
(2)組好卦后,按照陰爻取陽藥、陽爻取陰藥的原則,依據爻的位置,而分別對應從陰陽二卦中選藥。如:為某人測得了“雷風恒”卦,其中,一、五、六爻是陰爻,那么,便取“乾為天”的一、五、六爻之藥;二、三、四爻為陽爻,那么,便取"坤為地"的二、三、四爻之藥。結果為:
雷風恒
--細辛
--麻黃
--川芎
--柴胡
--枳實
--附子(炮)
(3)用量:來自陽爻之藥,每味按9g;來自陰爻之藥,每味按6g;若遇動爻者,不必對應取藥,陽動者仍用陽藥,陰動者仍用陰藥。
本章要點提示
本章詳細介紹了九宮藥療法的全部內容,是本書中之重點部分。九宮藥療法是通過自然界某些植物、動物、礦物的各種能量對人體所產生的不同作用(或影響)而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手段。此療法全面體現了萬物互通原理的客觀性,因而對于我們如何從宏觀上理解宇宙,提供了一個思路。當然,世間不存在“絕對”,此法的確立也只是個探索,它與微觀醫學形成對應,互為補充,相信,定會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些有益的貢獻。本章內容較多,現特將其主要概念及意義小結如下:
1、自然界萬物是互通的,其互通性是通過三種基本能量來實現的,即:性、形、味。
(1)性,即溫度效應(五力效應)。物質之性,是自然界溫度效應儲存于物質中的產物,其在萬物互通中,起著調節、轉化與平衡的作用,體現于太九系統中,為"力"的意義;
(2)形,即形態與質地。萬物之形的千差萬別都是有意義的,是自然界空間能量儲存于物質中的產物,是自然界各個層次太九系統的具體象征物。體現于太九系統中,為“卦樞”的意義,它除了有將各種能量帶到具體卦位的作用外,還起著平衡卦質與卦氣的作用。
(3)味,即氣味。為自然界各種不同方式的運動能量儲存于物質中的產物。味的存在,是自然界萬物間進行生命性大循環的主要傳遞方式(有萬物之“性格”及“語言”的意義)。體現于太九系統中,為“卦質”與“卦氣”的雙向意義,即:入各卦之味,既起著本卦的卦氣作用,同時又起著對應卦之卦質作用。
2、三種能量在太九系統中的具體內涵:
(1)性:熱、溫、涼、寒。熱者升之,寒者降之,溫者興之,涼者抑之;熱與溫主起卦質作用,涼與寒主起卦氣作用。
(2)形:葉、小草的地上部分、飛行之蟲鳥、動物之皮、赤色礦物等主入乾卦;果肉、水中植物、飽含水分而莖與葉區別不明顯的植物、水中或地面軟體昆蟲或低等動物、動物之臟、白色礦物等主入兌卦;植物或果實的皮、中空邊實的植物、有翅硬殼昆蟲或硬殼動物、動物肌肉、紫色或深紅色礦物等主入離卦;根或地下塊莖、具有彈跳力的昆蟲或動物、動物之筋、深綠色礦物等主入震卦;花、寄生于植物上的昆蟲、具有較高智慧的昆蟲或動物、動物之腦、淺綠色或淺青色礦物等主入巽卦;干心或樹膠、魚類、蛇、壁虎、水中之蟲、動物之血、黑色礦物等主入坎卦;根莖、菌生類植物、無翅硬殼昆蟲、刺猬、蝦、動物之骨、黃色土礦等主入艮卦;籽、土中昆蟲及動物、深水動物、動物之腑、大多數礦物等主入坤卦。
(3)味:酸、苦、甘、辛、咸。酸伴隨“濁”而入巽,伴隨“清”而入震;苦入離;辛入乾兌;甘入艮坤;咸入坎。
3、就萬物互通性而言,所有食物對人體均有治療意義,之所以明確一些物質為藥,必有其特殊意義,要么性強,要么味重,要么形態特殊。太九療之取藥原則基本為:尊重古人經驗、按需側重、以系統調系統、注重坎離因素以及因地制宜等。
4、九宮散之組方原則:
按照六十四卦各宮的分類,將每一宮中的本卦、密切卦、對應卦、溝通卦分別視為君、臣、佐、使而作為最基本的方劑布局原則。根據這一原則,從有關卦中分別選藥而組成一方,適用于卦質、卦氣、卦樞方的組合;力樞方則以本力樞為君,相關二卦之卦樞為臣,對應力之力樞為佐使。
5、用方原則
(1)卦質、卦氣病,以質對質、氣對氣的原則,按卦形對應而配主輔。
(2)卦樞病,配本力之力樞為輔。
(3)力樞病,取對應力中的陰卦樞為輔。
(4)共振病,本力樞為主,相關二卦之卦樞為輔,多以湯劑調理。
(5)復太極體病,一般強項癥按常規用方則對待,若四種溝通關系受阻之原因較典型,亦可按導致原因所屬之卦意而配輔方;強要求癥主看乾坤與震巽,男以瀉乾為主、瀉巽為輔,女以瀉坤為主,瀉震為輔;弱配合癥之基本原則為瀉強補弱,瀉強同強要求癥,補弱則為補各自弱項,男以補坤、補震配主輔,女以補乾、補巽配主輔。另外,還需特別注重服藥時間與服用量的原則,詳看第二節之三。
6、九宮藥療法的確立,不僅對一般疾病提出了較為穩妥而治本的調理方法,而且更為一些疑難病(如心理病、精神病、癔病、性病、癌癥甚至艾滋病等)的突破,提供了一條思路,雖目前還并非屬萬能,但就其調節人體全面失衡這一點來看,一定是有益無害的,最起碼能延長生命。若患者能與醫生緊密配合,甚至完全有可能徹底治愈。
四、藥物劑型
九宮藥療法的常規服藥劑型是散劑與丸劑;若用于改善體質而又需較長時間服藥時,亦可采用酒劑;在遇到急癥時,則要先以湯劑糾偏,而后再以丸散調理。下面分別介紹一下這些劑型的制法及注意事項。
1、散劑
適應癥:一切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復期,是最優越的服藥劑型。
加工方法:用小型中藥粉碎機或傳統藥碾子,將藥物加工成粉劑,過80~120目羅即成。包裝及服法:可按常規服用量(見“用方原則”之7)的一半,先裝入小袋,而后將二小袋并裝一個較大的袋中(以便于主輔相配服用),最后再以九袋裝一盒(主方用量)與五袋裝一盒(輔方用量),以作為一療程用量。亦可將主輔散劑分別包裝,囑患者掌握用量,直接服用。在服藥時,切不可忽視各散的服藥時間及引藥的選配。引藥可煎服,對于一些質輕者或鮮品,亦可以開水沖泡服。
注意事項:在加工過程中,首先應將藥物沖洗干凈,再晾干;干燥時,最好以自然方法晾曬,或放置火邊炕干,切不可猛火烘炒;對于一些含糖量較高的藥物(不易干燥),可先在火邊烤軟,然后離火冷卻即脆,速與其他藥一起加工(不可久放);加工后的藥渣不可大量拋棄,要充分利用,防止比例失調。
2、丸劑
適應癥:一切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復期,但不習慣服用散劑者。
制法:按照制散劑的方法加工成藥粉;然后將基本等同于藥粉重量的蜂蜜入容器中以慢火煉制,煉到能用筷子挑起絲來時即成(此時容器內煉蜜的溫度約為118℃);然后用此蜜和藥粉,并攙入少量香油,揉勻,搓成小丸,每丸的重量約為散劑重量乘以二;最后以蠟紙包裝,再裝入食品袋或其他包裝盒內密封。其他同上。
注意事項:此種劑型保存期不夠長,所以在加工與保管過程中應特別引起注意。首先,煉蜜一定要煉到所需程度;其次,密封程度要好,并存放于干燥通風處,切勿受潮。如能把握好以上環節,丸藥的保存期可達1~2年。
3、酒劑
適應癥:或用于慢性病中的癥狀較單純者,或用于改善陰陽過偏的體質,或用于保健(不可過長服用)。
制法:按九宮散比例配好主輔二方,主方總重量為50g,輔方總重量為30g;分別裝入兩個瓶內,各灌入上好白酒1斤,浸泡一周后開始服用,按所需時辰每次服用一小杯(10~15g);隨服隨續,各服完2斤酒后換藥;引藥亦可組到方中。
4、湯劑
適應癥:主用于急性病的初期階段,癥狀緩解后,應更為其他劑型。
制法:將主輔二方(并加入引藥)各煎兩次,每次煎藥時間應保持在20分鐘左右(以沸騰起算,不可過長);而后分別將各自的兩次過濾液合在一起,分別裝入兩個瓶中,為兩天的服藥量,每天按時辰各服一半。各方的用量可隨不同情況而靈活掌握,但要按照君臣佐使的比例而有所側重,還要區別主輔方的用量。
三、用方原則
在應用九宮藥療法時,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主輔方相配,這也是太九療區別于其他醫學的顯著標志之一。主輔相配是必須要執行的原則,不然將會削弱療效甚至出偏。太九系統是一個全息性的“生命單位”的概念,其內部各卦的意義只是一種生命現象的局部體現,也就是說,“卦”本身既有獨立性又有全息性。當其處在一個“生命單位”中時,所體現的是它的全息性;而當其一旦與這個“生命單位”脫離,它的生命性也就失去了,而只變成了一個該“生命單位”的局部性痕跡(就物質而言)。所以,不能用孤立的眼光去看待卦,因而我們在制定治療法則時,尤其要全面體現這一點。九宮藥療法從藥物的劃分,到組方原則、用方原則的確立,正是這一指導思想的產物。根據太九系統的規律性(即卦與卦之間的各種微妙關系),特制定常規用方原則如下(必要時亦可靈活變通),以供參考。
1 卦質、卦氣病之用方則
以質對質、氣對氣的原則,按卦形對應而配主輔。所謂卦形對應,是指“陰陽爻相抵等于零”的雙方。注意,卦形對應的概念一定要同五行相同之二卦的概念區別開來。這種區別體現于場所卦中(非場所卦中不存在),如:乾與兌、坤與艮為五行相同(同屬一力)之二卦,而乾與坤、兌與艮則為卦形對應。例如:補巽時配補震為輔;補震時配補巽為輔;補乾時配補坤為輔(反同);補兌時配補艮為輔(反同);補坎時配補離為輔(反同)。治療卦氣病時,原則亦同此。
2 卦樞病之用方則
取本例之力樞為輔(因力樞有溝通二卦之意)。例如:理巽、理震時均配理動為輔;理乾、理兌時均配理靜為輔;理坤、理艮時均配理衡為輔;理離、理坎時均配理合為輔。
3 力樞病之用方則
取對應力中的陰卦樞為輔(動、靜對應,衡、合對應)。例如:理動時配理兌為輔;理靜時配理震為輔;理衡時配理坎為輔;理合時配理坤為輔。
4 共振病之用方則
共振病是體內陰陽嚴重失衡狀況下的產物,多屬傳染病范疇。在治療此類病時,應掌握以下原則:
(1)注重診斷結果(尤其是測診)。無論病情怎樣復雜,只要診斷為預后多良者,治療均較容易;
(2)散劑改湯劑,將引藥同時組入方內,并要增大用量;
(3)除以調理本力樞為主方外,還要配以相關二卦的理卦樞之方作為輔方(即一日內服用三種藥);
(4)若病情不很危急,亦可采用散劑,但要相對應地配好引藥。
5 復太極體病之用方則
(1)強項癥。一般情況可按常規用方則對待;若四種溝通關系受阻之原因較典型,亦可按導致原因所屬之卦意而配輔方。例如:經常性感冒屬乾質虛,按常規用方則,應在補乾的同時而輔以補坤;但若能確定,此種體質是由于長期思念遠方異性關系而導致,亦可選補巽(男)或補震(女)為輔方;如果是由于"體息溝通"受阻而引起,則可選補艮(男)或補兌(女)為輔方,等等。
(2)強要求癥。主看乾坤與震巽,因為乾坤主“性息溝通”,震巽為中樞,亦主調節性欲,故此,男應以瀉乾為主而瀉巽為輔(均為男子強項),女以瀉坤為主而瀉震為輔(均為女子強項)。
(3)弱配合癥。主要原則為瀉強補弱。瀉強可參照上條;補弱,即補相對弱方,男以補坤、補震配主輔(均為男子弱項),女以補乾、補巽配主輔(均為女子弱項)。
6 服藥時間原則
確立了主輔相配的用方原則之后,就要涉及到服藥時間的問題了。在第六章第四節中,我們已經闡述了五力之質、樞、氣(十二氣)在一天當中的不同的強發時間以及由此而能引起相關卦失衡的問題,根據這一原理,便可確定出最佳的服藥時間(見下表)。無論選擇哪兩種藥為主輔,均要擺脫"早晚服藥"的傳統習慣,而要按照各藥所對應的強發時間來服用(最好選在該時辰的開端),則能顯著提高療效。
九宮散最佳服藥時間表
時辰 品名
子時 補坎理坎瀉坎
丑時 補艮理艮瀉艮
寅時 理衡
卯時 補震理震瀉震
辰時 理動
巳時 補巽理巽瀉巽
午時 補離理離瀉離
未時 補坤理坤瀉坤
申時 理合
酉時 補兌理兌瀉兌
戌時 理靜
亥時 補乾理乾瀉乾
7 用量原則
(1)每一方劑中,各藥之用量比為:君藥為1,臣藥為0.8,佐使藥為0.6。
(2)各類散劑(或丸劑)的一次服用量分別約為:補散6g,理散5g,瀉散4g。
(3)主輔方的服用量之比約為1∶1/2或1∶2/3。
以上均為參考量,不必絕對拘泥。
二、方劑范例
為了能使讀者更深刻地理解太九療的意義,能更全面地把握九宮散的方劑思路及組方原則,因而能進一步地啟迪悟性,現在我們按照二十八方的格局,特設如下方例,并結合各卦所主疾病范圍,適當提示一些引藥,僅供參考。
學習太九療不僅僅只在掌握幾個方劑,更重要的是能全方位地理解太九思想,提高悟性,提高“變”的能力,方能真正領悟真知。因為本書的選藥是有限的,方劑亦不一定能達到最優,更豐碩的太九療果實還在志者們的悟性中。
1、補乾散
方例:桂枝(乾質)阿膠(乾質)胡桃肉(巽質)杜仲(艮質)枳實(坤質)蛤蚧(離質)
主治范圍:免疫力低下,自汗怕冷,容易外感等。
引藥:姜棗湯下。
2、瀉乾散
方例:麻黃(乾氣)薄荷(乾氣)蒲黃(巽氣)
防風(艮氣)茯苓(坤氣)厚樸(離氣)
主治范圍:鼻塞、身痛、發熱、音啞、傍晚潮熱以及九竅功能亢進等。
引藥:一般以姜棗湯下;熱重者,青蒿湯下;咽喉痛者,銀花湯下;音啞者,蟬蛻、鳳凰衣(雞蛋內衣)煎湯下。3、理乾散
方例:荊芥(乾樞)蟬蛻(乾樞)柏子仁(巽樞)防己(艮樞)砂仁(坤樞)黃柏(離樞)
主治范圍:瘙癢、疥癬、皮膚過敏、斑疹、蕁麻疹、白內障等。
引藥:一般以芫荽湯下;癢甚者,薄荷湯下;白癜風者,旱蓮草湯下,并配以肉桂30g、破故紙90g酒浸外涂;白內障者,白蒺藜湯下;蕁麻疹者,蛇床子湯下。
4、補兌散
方例:枸杞子(兌質)鹿角膠(兌質)海螵蛸(坎質)
香附(坤質)杜仲(艮質)人參(震質)
主治范圍:消瘦倦怠、面黃貧血、白血病、發枯早白、小兒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等。
引藥:大棗湯下。
注:主治貧血或白血病時,亦可將方中的枸杞子改皂礬(炒紅用,每次服量不得超過0.2g)。
5、瀉兌散
方例:蟾皮(兌氣)明礬(兌氣)海浮石(坎氣)茯苓(坤氣)當歸(艮氣)酒大黃(震氣)
主治范圍:肥胖、結石、甲狀腺腫、腫瘤、癌癥等。
引藥:肥胖者,陳皮湯下;良性腫瘤者,夏枯草湯下;甲狀腺腫者,昆布湯下;結石者,金錢草湯下;癌癥者,大蒜湯下。
6、理兌散
方例:五味子(兌樞)梔子(兌樞)檀香(坎樞)草果(坤樞)白術(艮樞)柴胡(震樞)
主治范圍:惡心嘔吐、不思飲食、倦怠、脅痛、黃疸等。
引藥:一般癥狀,陳皮湯下;黃疸者,公英湯下;乙肝者,桑葉湯下;膽囊炎者,澤瀉湯下。
7、補離散
方例:阿膠(離質)肉桂(離質)杜仲(艮質)合歡花(巽質)五倍子(坎質)炙甘草(乾質)
主治范圍:全身綜合性功能低下,如:精神痿靡、四肢倦怠、動則心慌氣短等。
引藥:紅花湯下。
8、瀉離散
方例:罌粟殼(離氣)矮地茶(離氣)葛根(艮氣)天竺黃(巽氣)海浮石(坎氣)麻黃(乾氣)
主治范圍:咳嗽氣喘、胸滿脹痛、梅核氣、乳汁不通、上肢酸痛等。
引藥:單純性咳嗽者,石韋湯下;肺氣腫者,魚腥草湯下;過敏性哮喘者,蒲黃湯下;百日咳者,梔子湯下;梅核氣者,蘇梗湯下;乳汁不通者,王不留行湯下;胸膜炎者,商陸湯下。
9、理離散
方例:黃柏(離樞)青黛(離樞)全蝎(艮樞)玫瑰花(巽樞)沉香(坎樞)荊芥(乾樞)〖ZK)〗
主治范圍:各種紅腫熱痛、癰疔瘡癤、淋巴結腫以及其他炎癥等。
引藥:紅腫者,當歸湯下;發熱重者,青蒿湯下;潰不收口者,參芪湯下;兼有腹痛者,生姜湯下;痔瘡者,地榆湯下(無花果更優);口瘡者,肉桂湯下,并配以粗條細辛末敷臍。
10、補震散
方例:人參(震質)炮附子(震質)枳實(坤質)五倍子(坎質)胡桃肉(巽質)鹿角膠(兌質)
主治范圍:心動過緩,氣短無力,血壓及體溫偏低,性欲減退,分泌物減少,大便少而期長,月經量少后期乃至閉經等。
引藥:一般以蔥姜湯下;陽痿者,蛇床子湯下;女子性冷淡者,丁香胡椒湯下。
11、瀉震散
方例:黃連(震氣)苦參(震氣)薏苡仁(坤氣)血竭(坎氣)天竺黃(巽氣)明礬(兌氣)
主治范圍:心動過速,氣促興奮暴躁,血壓及體溫升高,性欲亢進,甲狀腺亢進,分泌物增多,骨蒸癆熱盜汗,月經量過多或提前,痤瘡,酒楂鼻。
引藥:一般以菊花湯下;心動過速者,蒲黃湯下,并以涼水浸面;體溫偏高者,地骨皮湯下;月經過多者,山茱萸湯下。
12、理震散
方例:麥冬(震樞)玉竹(震樞)草果(坤樞)檀香(坎樞)酸棗仁(巽樞)五味子(兌樞)
主治范圍:內分泌紊亂,心率不齊,間歇熱,晝困夜醒,月經前后無定期,妊娠期反應,眩暈耳鳴腦鳴,厭聲過敏癥,某些慢性中毒現象以及由內分泌紊亂而導致的不孕癥。
引藥:一般以青蒿湯下;嚴重心率不齊者,人參湯下,妊娠嘔吐者,陳皮湯下;眩暈、耳鳴、腦鳴者,骨碎補湯下。
13、補巽散
方例:明礬(巽質)樟腦(巽質)淫羊藿(乾質)五加皮(離質)干姜(震質)鹿角(艮質)
主治范圍:精神懶散,心情沮喪,嗜眠,記憶減退,抑郁癥,老年性癡呆,癔病以及不明原因的昏迷等。
引藥:一般以合歡花湯下;癔病者,玉金湯下;老年性癡呆者,蜂蜜湯下;心情沮喪者,芝麻湯下。
14、瀉巽散
方例:發(巽氣)薄荷(乾氣)人工牛黃或牛黃(巽氣)青皮(離氣)黃連(震氣)天麻(艮氣)
主治范圍:情緒難以控制,坐立不安(多動癥),心中恐慌,膽小多疑,精神失常等。
引藥:一般以芝麻棗仁湯下;發狂重癥,以生石膏150-250g煎湯下(或入玄參同量,更優)。
15、理巽散
方例:黃連(巽樞)蛋黃粉(巽樞)蟬蛻(乾樞)牡丹皮(離樞)麥冬(震樞)徐長卿(艮樞)
主治范圍:頑固性失眠,心煩易怒,精神疲倦等。
引藥:一般以梔子湯下;頑固性失眠者,棗仁湯下。
16、補坎散
方例:五倍子(坎質)血余炭(坎質)紫河車(兌質)人參(震質)阿膠(離質)香附(坤質)
主治范圍:各種出血癥以及遺精、白帶、尿頻、崩漏、靜脈曲張等。
引藥:上部出血者,梔子湯下;下部出血者,仙鶴草湯下;白帶者,益母草湯下;黃帶者,車前草湯下;遺精者,核桃(打碎)煎湯下;遺尿者,益智仁湯下;靜脈曲張者,馬齒莧湯下,并配"東方活血膏"貼于患部上下之穴位上。
17、瀉坎散
方例:海浮石(坎氣)水蛭(坎氣)檳榔(兌氣)酒大黃(震氣)青皮(離氣)茯苓(坤氣)
主治范圍:脈管炎、心絞痛、動脈硬化、腦栓塞、肝硬化、浮腫、小便閉等。
引藥:一般以紅花湯下;胸悶不舒或胸部陣痛者,生姜湯下;脈管炎者,銀花、玄參各30g煎湯下;肝硬化腹水者,甘遂3g、大棗十枚煎湯下。
18、理坎散
方例:細辛(坎樞)高良姜(坎樞)五味子(兌樞)半夏(震樞)黃柏(離樞)吳茱萸(坤樞)
主治范圍:四肢不溫,遇寒則關節不利,腸胃痙攣,呃逆,幽門梗阻,賁門狹窄,五更瀉,疝氣,痛經,附件炎等。
引藥:一般以生姜湯下;痛經者,當歸湯下;疝氣者,陳皮湯下;五更瀉者,肉蔻湯下;幽門梗阻者,椒目湯下;賁門狹窄者,靈仙湯下。
19、補艮散
方例:鹿角(艮質)狗脊(艮質)杜仲(離質)淫羊藿(乾質)女貞子(兌質)胡桃肉(巽質)
主治范圍:痿癥,肌無力,肌萎縮,震顫,小兒麻痹后遺癥,骨折恢復期。
引藥:一般以黃酒湯下;突然性下痿重癥,以炒杜仲90g,水酒各半煎湯下;震顫者,陳皮生姜湯下;促骨折愈合者,骨碎補湯下,同時配服豬骨湯。
20、瀉艮散
方例:防風(艮氣)天麻(艮氣)紅花或藏紅花(離氣)桑葉(乾氣)明礬(兌氣)蒲黃(巽氣)
主治范圍:癱瘓、強直、痙攣、肢麻、失語、骨質增生。
引藥:一般以黃酒湯下;偏癱者,黃芪50-100g煎湯下;面癱者,白附子湯下;失語者,竹瀝生姜湯下。
21、理艮散
方例:徐長卿(艮樞)制馬錢子(艮樞;嚴格掌握用量)牡丹皮(離樞)蟬蛻(乾樞)梔子(兌樞)酸棗仁(巽樞)
主治范圍:關節疼痛,局部酸痛(如肩周炎、脊椎炎等),或關節腫脹疼痛、發熱發紅(類風濕性關節炎)。
引藥:關節不紅腫者,黃酒湯下;紅腫者,生石膏湯下。
22、補坤散
方例:〖萊菔子(坤質)檳榔(坤質)人參(震質)龍眼肉(兌質)甘草(乾質)海螵蛸(坎質)
主治范圍:納食不佳飲食偏嗜,倦怠懶言,便干而期長,或兼有寄生蟲病等。
引藥:一般以麥芽湯下;有寄生蟲者,南瓜子湯下。
23、瀉坤散
方例:茯苓(坤氣)赤石脂(坤氣)黃連炭(震氣)大蒜粉(兌氣)蘇葉(乾氣)海浮石(坎氣)
主治范圍:化而不收(食量大卻不吸收),內臟下垂(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等),慢性瀉痢(結腸炎),萎縮性胃炎等。
引藥:化而不收者,花粉湯下;慢性瀉痢或大便不成形者,黃土湯下(取地深層之潔凈土);便中帶血者,槐角湯下;內臟下垂者,黃芪或棉根湯下(脫肛者,同時以明礬、石榴皮煎湯熏洗)。
24、理坤散
方例:白豆蔻(坤樞)吳茱萸(坤樞)半夏(震樞)澤瀉(兌樞)荊芥(乾樞)檀香(坎樞)
主治范圍:頑固性腹脹,大便干燥而小便正常(區別于肝硬化腹水),乃至急性瀉痢、腹部脹痛、嘔吐發熱(霍亂癥)等。
引藥:頑固性腹脹者,檳榔湯下;霍亂者,藿香湯下。
25、理動散
方例:白胡椒(動樞)露蜂房(動樞)蜈蚣(動樞)磁石(震氣)發(巽氣)寒水石(靜樞)
主治范圍:神經性頭痛(尤其是三叉神經痛),鼻炎或鼻竇炎,渾身游走性疼痛,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癲癇。甚至還包括"動樞共振"時的梅毒、霉菌性陰
道炎、艾滋病等。
引藥:神經性頭痛者,蔓荊子湯下;鼻炎、鼻竇炎者,辛夷湯下;癲癇者,胡椒湯下;肋間神經痛者,老鸛草、透骨草煎湯下;坐骨神經痛者,白術山甲湯下;游走性疼痛者,絲瓜絡湯下;梅毒者,以土茯苓200-250g煎湯下(可同時配服"清梅散":紅粉9g,輕粉6g,水銀3g,紅棗肉為丸,綠豆大,每日一丸);霉菌性陰
道炎者,匾蓄湯下(同時以蛇床子、黃柏、地骨皮煎湯熏洗);艾滋病患者,可同時配服"補乾散",并以大蒜湯下。
26、理靜散
方例:梔子(靜樞)寒水石(靜樞)大青葉(靜樞)薄荷(乾氣)檳榔(兌氣)露蜂房(動樞)
主治范圍:大熱、大渴、尿赤、心煩,或大便燥結、腹部脹滿等。甚至還包括"靜樞共振"時的流行性感冒(高熱為主征)、傳染性肝炎(急性期)、水痘、天花、麻疹、猩紅熱等。
引藥:高熱大汗者,生石膏50g、青蒿30g煎湯下;便秘腹滿者,枳實大黃湯下;糖尿病者,山藥黃芪湯下;傳染性肝炎者,茵陳湯下(可同時配服"理兌散");伴發其他高熱型傳染病者,石膏青蒿湯下(可同時配服"理乾散")。
27、理衡散
方例:人中白(衡樞)西洋參(衡樞)硼砂(衡樞)當歸(艮氣)薏苡仁(坤氣)乳香(合樞)
主治范圍:疲倦消瘦、口干氣短、干咳痰稠或痰中帶血以及各種結核病和寄生蟲病。甚至還包括"衡樞共振"時的絲蟲病、血吸蟲病、霍亂、傳染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
引藥:羸瘦盜汗久嗽少痰者,百部麥冬湯下;肺結核者,梨湯下;骨結核者,骨碎補湯下,并加服黃蠟巴豆1-2粒(制法:將黃蠟溶化,再將巴豆整入蠟中掛衣,整服);其他結核者,夏枯草湯下;腸內有寄生蟲者,檳榔南瓜子湯下;伴發絲蟲病、血吸蟲病以及急性菌痢者,苦楝根皮湯下,并同時配服"理坤散"。
28、理合散
方例:大黃炭(合樞)藿香(合樞)乳香(合樞)
厚樸(離氣)海浮石(坎氣)黃精(衡樞)
主治范圍:胃痛、口臭、屯酸(淺表性、潰瘍性胃炎),及惡心、發熱、頭悶、體酸重(中暑癥)。甚至還包括"合樞共振"時的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鼠疫、白喉、流行性腮腺炎、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傷寒等。
引藥:淺表性胃炎、胃潰瘍者,滑石湯下;中暑者,香薷蘇葉湯下;腮腺炎者,夏枯草湯下,并配服全蝎雞蛋1枚(制法:將全蝎1枚入雞蛋中焙熟);各種高熱型傳染病,青蒿虎杖湯下(各30~50g)。
一、組方原則
九宮散并非是一類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藥物,而是一類通過太九系統內之各種微妙聯系,因而全面促發人體內的自我調節與自我修復能力,最終實現恢復平衡之目的的綜合調理性藥物。故此,它的組成并非是單純從藥效出發的(當然有繼承前人經驗的意義),而從更大程度上則是在體現著太九規律這個總意義的。從選藥、對應發病機理一直到自然界各種物質及現象間的各種時空關系,整個是一個系統工程。其療效之所以可靠而能治本,正是由于有以下三個基本條件作保證的:第一,從人體太九系統之內機制上進行根本性調理;第二,在一日內,岔時服用兩種相對應的藥物,同時從兩個方面來平衡陰陽;第三,高度濃縮了前人經驗。
能否真正體現出九宮散之本意,組方是個關鍵,而組方的優劣,又取決于悟性的高低和太九思想的理解程度。故此,為啟迪讀者悟性,我們特制定了如下組方原則(當然并非絕對),僅供參考。其基本宗旨為:遵循太九規律,依照君臣佐使,藥物少而集中,伴以靈活變通。
(一)方劑布局
方劑布局需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太九規律,二是君臣佐使。
從六十四卦各宮中可以看出,每一卦同其他卦的關系親疏是有律可尋的,即:凡屬為本卦之密切卦、對應卦、溝通卦者,均可視為本卦之親(關系較為緊密)。兩個密切卦首出現在各宮的第二、三位上,一個對應卦首次出現在各宮的第四位上,一個溝通卦首次出現在各宮的第七位上。例如乾宮:
卦名
關系狀況
乾為天
本卦重疊
天風姤
本卦與密切
天山遁
本卦與密切
天地否
本卦與對應
風地觀
密切與對應
山地剝
密切與對應
火地晉
溝通與對應
火天大有 溝通與本卦
從上表可以看出,乾卦的兩個密切卦是巽與艮,對應卦是坤,溝通卦是離。其他各宮均仿此(詳見第四章第三節之四)。
明確了以上道理,我們便可用一“公式”來表示這種關系,并將其作為組成九宮散的基本原則。能夠準確反映這一關系的“公式”莫過于“君臣佐使”格局了(亦曾是傳統中醫的組方原則)。本卦為主,可視為“君”;兩個密切卦有協助本卦之意,可視為“臣”;對應卦有從相對一方與本卦構成平衡之意,可視為“佐”;溝通卦有傳達與信使之意,可視為“使”。這是多么天衣無縫的組合呀!
為了使藥物能夠起到種類少而功效集中的作用,我們可以用最低的種類數來對應以上原則(必要時亦可平均增加),即:君藥為兩味,臣藥各一味,佐藥一味,使藥一味,共計六味,一方乃成。但要切記,君臣佐使輪到何卦,就到何卦中去選藥;至于卦的質、樞、氣問題,在選藥時的一般原則是,質選質,樞選樞,氣選氣,但在特殊情況下,亦可靈活地作交叉選用。
例一
補乾散:假如我們從“補乾質”藥中選桂枝與阿膠(其他亦可),從“補巽質”藥中選胡桃肉,從“補艮質”藥中選杜仲,從“補坤質”藥中選枳實,從“補離質”藥中選蛤蚧,那么,這個方劑的思路便已告成,即:桂枝、阿膠、胡桃肉、杜仲、枳實、蛤蚧。主治:全身性機能低下、自汗、怕冷、容易外感等。無疑是個優良配伍,補中兼行,滋而不膩,并能充分體現各物質、各形態的能量意義。
例二
理兌散:假如我們從“理兌樞”藥中選五味子與梔子(其他亦可),從“理坎樞”藥(密切卦)中選檀香,從“理坤樞”藥(密切卦)中選草果,從“理艮樞”藥(對應卦)中選白術,從“理震樞”藥(溝通卦)中選柴胡,那么,這個方劑的思路便已告成,即:五味子、梔子、檀香、草果、白術、柴胡。主治:乙型肝炎、黃疸型肝炎等。無疑是個優良配伍,于補肝、柔肝、理肝、利膽、降醇為一體,瀉不傷本,補不滋膩,并能充分體現各形態的能量意義。
例三
瀉艮散:假如我們從“瀉艮氣”藥中選葛根與天麻,從“瀉離氣”藥(密切卦)中選紅花,從“瀉乾氣”藥(密切卦)中選麻黃,從“瀉兌氣”藥(對應卦)中選枳實,從“瀉巽氣”藥(溝通卦)中選人工牛黃,那么,這個方劑的思路便已告成,即:葛根、天麻、紅花、麻黃、枳實、人工牛黃。主治:癱瘓、強直、痙攣、肢麻、失語、骨質增生等。無疑是個優良配伍,于解痙、活血、理氣、發散、清腦為一體,發而不過,清而不猛,并能充分體現各物質、各形態的能量意義。
以上我們介紹了各卦(質、樞、氣)的方劑布局問題,此類方劑共二十四項內容。另有四項反映“力樞”病的方劑,情況較為復雜,不能以此布局對待。
力樞病的產生多由相關二卦失衡所引起,失衡程度輕者,為一般型;嚴重失衡者,則為共振型。在考慮方劑布局時,均指一般型,共振型留在“用方原則”中處理。
理力散的意義主在平息搏發之力樞,而該力樞之所以搏發,除時空因素外,另與相關之卦的卦氣虛有直接關系,故以理力樞藥為君(選三味),以相關二卦的瀉卦氣藥為臣(各選一味),以對應之力(動靜對應、衡合對應)的理力樞藥為佐使(選一味),一方乃成。
例四
理動散:假如我們從“理動樞”藥中選胡椒、蜈蚣、露蜂房(其他亦可),從“瀉巽氣”藥中選發 ,從“瀉震氣”藥中選玄參,從“理靜樞”藥中選梔子,那么,這個方劑的思路便已告成,即:胡椒、露蜂房、蜈蚣、(以苦參水浸后煅存性)、玄參、梔子。主治:神經性、游走性疼痛以及鼻炎、癲癇等。這無疑是個較優良的配伍,對于這類中樞系統失衡的復雜病癥,只有以多種物質、多種形態的組合來平之,方為萬全。
(二)靈活變通
“變”是易學的精髓,太九療醫學亦是一門“變”的醫學,其基本立足點在于,既要遵循太九模式,又要把握靈活變通。九宮散方劑布局的確立,是原則體現太九模式的產物,但要能使其發揮出更積極的作用,則還有賴于變通原則的靈活運用。
在考慮九宮散方劑組成的成分及配比時,除了把握好方劑布局的大原則外,還應針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體質而予以不同對待,具體作法可在選藥、用量、引藥選配以及主輔方選配中得到補充與完善。
1 體質變通
人的個體差異是多種多樣的,難以把握其規律性。站在服藥治療的角度上看,主要體現在對藥性的過敏程度和藥量的耐受程度兩方面。對于前者,首次開藥時,不應多開,先開一兩次,觀察患者反應,直到感覺療效滿意而無任何不良反應時,在適當確定服藥期限(尤其是慢性病),不必過分拘泥用方原則或方劑布局原則。對于后者,要把握好在無不良反應的前提下而逐步加量的原則,假如服用的是散劑或丸劑,在必要時,甚至可加到在同一時辰內連續服用兩次同種藥(湯劑自行掌握用量)。還需注意的是,有些人對藥物的過敏反應不全是出在藥性上,有時藥量過大也可導致,故需認真觀察。
另外,年齡與性別的不同,亦應注意用量的多少,這亦屬體質變通范疇。
2 病情變通
九宮散是個大格局,它的治療意義體現在病機上,通過全面調整陰陽、促發體內的自我調節與自我修復能力而達到平衡,這是其根本宗旨。但就癥狀而言,即便在一個大類型內亦有多種表現。為了更直接地切中要害而提高療效,為了使共性與個性能高度統一,我們亦可采取在主方不變的基礎上,或在輔方上變通,或根據不同情況而選配不同引藥的方法,來補充或完善,則更能體現出太九療的優越性。
如以上所舉之“理兌散”,主治:惡心、嘔吐、不思飲食、疲倦乏力、脅痛、黃疸等,凡是此范疇的病服此方均有效;但并非每個患者都全部具有這些癥狀,各有側重或突出點,所以,我們可在引藥上適當變通。如:黃疸者茵陳或公英湯下;乙肝者桑葉湯下;膽囊炎者金錢草或澤瀉湯下等。如此作法,既不失太九療的系統概念,又繼承了前人經驗,還能與現代醫學的概念結合起來,實乃萬全之舉也。
3 季節變通
季節(包括月份)不同,時空效應不同,因而易發疾病的種類也必然不相同(詳見第八章第二節)。什么季節患什么病,便用相對應的藥物來治療,這一點已很明確,當然這里亦有季節變通的含義。我們之所以又強調這個問題,主要是針對那些慢性患病者而言的。這些患者一年四季隨時都可能來就診,雖病的本質不會變,但季節不同亦有不同表現,如:有時輕一些,有時重一些,有時還可能增加癥狀或減少癥狀等。
遇此情況,便需考慮變通問題了。主要變通原則有兩條:
(1)注重診斷結果。無論是什么病,無論是何時來,凡診斷結果與患者的“定型”印象不吻合時,以診斷結果為主。要克服凡患者反映是高血壓就瀉震,凡患者反映是咳喘病就瀉離的“公式”思想,因為,高血壓也好,咳喘病也好,在其穩定期和發作期的體內狀況是不同的,故在治療原則上亦應改變,這才是治本之道也。
(2)如診斷結果與患者的病情基本吻合,也要根據不同的季節,而在選配輔方或引藥上有所變通。其基本原則是:春天側重補兌,秋天側重補震,夏天側重補坎,冬天側重補離(瀉則相反),此乃平衡陰陽之大法也。
4 地區變通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細記錄了我國的九州風俗及患病特點,很有參考價值,如云“東方其病多瘡瘍;西方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北方其病臟寒生滿,其治宜炙;南方其病多攣痹,其治宜微針;中央多瘺病,其治宜導引按蹺”。
我國古代的醫家們都是十分重視因地制宜原則的,這正是《周易》思想的具體體現。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在本章第一節中已作了詳述。在此,我們只提示一下在不同的地區應如何把握主方的選擇的問題。
從補卦質角度看,應遵循東方補兌、西方補震、南方補坎、北方補離、中央補艮為主的原則;從瀉卦氣角度看,應遵循東方瀉震、西方瀉兌、南方瀉離、北方瀉坎、中央瀉坤為主的原則;從理卦樞或理力樞的角度看,則應遵循東方理動、西方理靜、南方理離、北方理坎、中央理合為主的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