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曾經是一所縣城重點中學的學生,并于高二分文理的時候,進入了重點班。剛進入重點班時,我沒有特別大的壓力,只是看大家都在學習:上課學習、下課學習,我也就隨大流。結果,期中考試的成績真的進步了。 隨之而來,我對成績越來越看重,也越來越有壓力。學習這件事,在我的心里變成了掙分的行為。我的情緒,也隨著成績的變動而起伏很大:考好了,會短暫地高興,然后,就是持續的壓力“下回考不好怎么辦?”;考差了,更加有壓力“我會不會考不了高分了?”。 長久下來,我學習時,再沒有高一時候的快樂,只剩下課上的緊張,生怕聽不懂而落下功課。 我也察覺到自己的不正常,但是,高考的壓力及班級排名的壓力越來越大,我無法改變心態。 就好像掉進了一個深淵,看不到一絲希望。 聽前輩說自己的高三如何專注于學習、如何快樂,我就很無語:我現在只剩下如“驚弓之鳥”一般的緊張。學習一點也不快樂。而且,我不知道:我為什么要學習? 高考前,我似乎對自己已經越來越失望,沒有了高一時的斗志昂揚,只剩下高二、高三這兩年的成績帶來的自卑,當初“考清華”的雄心壯志,成了現在我對自己的嘲諷。成績,自然也不會太高,勉強考上了北京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二、 有很多同學,在學習過程中,都經歷過這樣的心路歷程。 但,如果這種“以分數來衡量自己”的認知,一直伴隨著自己直到進入社會,眼里只有輸贏、沒有過程中的投入、成長。你會成長為一個只會作弊、投機取巧、沒有真才實學的人。 而這樣的人的發展,是不會長遠的。 學習是什么? 學習本身,是一個破除愚昧、獲得新知的行為。下面的圖片是百科上對于學習的定義: 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考高分,而是為了能夠有效地改造現實。 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如何提高學習的效率? 上周我們推送了一篇“提高學習效率的5個方法”。本周,我們按照“認知行為理論”對學習的過程進行分析。 “認知行為理論”認為:認知導致情緒,情緒導致行為,行為又反過來繼續影響認知,從而形成了一個三角循環。 學習過程中,你的認知(對于學科的認識、高考的考察要點等認知,考試信息,對自己的成績在競爭對手中的定位)決定了你的情緒(焦慮、緊張、開心、放松;)最后,影響你的學習行為、學習效果(成績);而這一結果,反過來,繼續影響你對于自己、對于學習的認知。 我們姑且不論信息掌握、學科認知,這種可以“靠上網搜索”即可改變的因素,只說你的“情緒”這一因素。 這其中就涉及到: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網上并沒有固定的定義,你可以從《成長終身》這本書上摘抄的一些句子中窺探到兩種思維的不同: 1、成長型思維模式建立在這樣一種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你的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2、固定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別人如何看待你;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你能否提高自己。 3、相信成功的關鍵是學習,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們抓住了機會,但是那些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們不想暴露自己的不足,為了在短時間內看上去聰明,他們寧愿拿自己在大學里的前程去冒險。 4、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只會對反映其能力高低的反饋展現出興趣。他們的腦波顯示,他們在被告知自己的答案是對是錯的時候注意力非常集中,但他們在得到可以幫助他們學習的信息時沒有展現出一絲興趣。 5、只有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才高度關注可以提高他們知識水平的信息。對他們來說,學習才是第一要務。 6、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學生,只對他們一開始就做得很好的事情保持了興趣。那些在開始便感到困難的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和從中獲得樂趣會驟降。 7、在固定型思維模式中,挫折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創傷,而這種思維模式是無法提供克服這種創傷的好方法的。如果失敗意味著你缺乏個人技能或者潛力,意味著你是一個失敗者,那你接下來該怎么辦呢? 8、在當今社會中,對于如何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存在著一種強有力的信息,這種信息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保護孩子們免遭失敗!但是這種做法或許能夠暫時防止孩子們失望,但是從長遠來看,卻有著很大的危害。 固化了固定型思維,減少了成長型思維。 三、 一場實驗,讓你看到“成長型思維”的作用 Ted的一場題目為《相信你能進步的力量》的演講中,講者依據自己在教育實踐中做的實驗,給出展示和一些結論。 (1)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在學習上的態度、策略是不一樣的。結果導致,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挑戰,遇到難題時,思維很活躍;而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則懼怕挑戰,為了刷A(美國的成績等級為A-D,A級最厲害),不惜作弊;并且,每當做好一件事時,都希望獲得獎勵。 (2)講者進行了一組對比實驗:給一組孩子進行成長型思維訓練,另一組則不做任何訓練。經過一段艱難的學習、考試后;前一組的孩子成績提升,后一組的孩子成績下降。 (3)讓貧窮地區的孩子習得“成長型思維”,彌合了因區域發展不平等帶來的教育鴻溝。印第安地區(美國的貧困、落后地區)的孩子的成績高于“微軟”地區(西雅圖富人區)的孩子。 (4)父母、老師如何通過教育,讓孩子獲得成長型思維?對孩子在解決困難時采用的策略、辦法,而非天分、智力,進行贊賞。 讓孩子明白:困難與努力才能讓他們變聰明。學習,并不是為了成績單,而是為了讓自己變聰明;享受學習的過程,不斷嘗試新的東西,讓自己能承受失敗的打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