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叔說 讓中醫更美更有趣更貼近生活
有通風的人馬上就會猜出這天下第一痛是什么,沒錯,它就是痛風。
痛風還被西醫稱之為不死癌癥,因為這種病西醫治不好,但又不要人命,所以被稱之為不死癌癥。
都說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不過牙疼比起痛風的痛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都說生孩子最痛,但生孩子是痛病快樂著,雖然也很痛,但是心理上的喜悅遠遠超過了生理上的疼痛,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生孩子其實不算痛。還有人說,癌痛應該最痛,但是癌痛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上的痛,對死亡的恐懼、求生的欲望,加劇了生理上的痛。
如果單單從生理上來說,痛風的痛當之無愧是天下第一痛。夜深人靜,痛風如魔鬼一樣潛入你的身體,像突然爆發的山洪一樣來勢洶洶,讓你痛不欲生。
文小叔認識一位朋友,自從得了痛風以后過著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什么都不敢吃了,酒不能喝了,啤酒打死也不沾了。肉不能吃了,海鮮更是望而卻步。豆腐不敢吃了,豆子不敢吃了,香菇也不敢吃了……有朋友取笑他說,你這不是和尚過得比和尚還清苦啊,這樣活著還有啥意思?
朋友苦笑著說,如果你經歷了痛風發作時的痛,也許你就會明白我的苦衷了。
但是,僅僅是忌口,不吃含嘌呤的食物遠遠不夠的,痛風不會消失,會跟隨你一輩子,因為即便你不吃含嘌呤食物,我們身體自己也會合成嘌呤。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加強自己的身體排濁能力,適當的嘌呤來了,不怕,我們的身體有能力把它排出去。
痛風是世界疑難雜癥,西醫毫無辦法,只能用激素干預,或者發作時用止痛藥。但是,激素、止痛藥不但對治療毫無意義,反而會引發更嚴重的后遺癥,得不償失。
難道醫學對痛風真的毫無辦法了嗎?不是這樣的,西醫沒有辦法,不代表中醫沒有辦法。只是因為相信中醫的人太少,中醫有辦法也等于沒辦法,因為中醫的辦法被他們漠視。
要想明白中醫是如何治療痛風的,我們必須先摸清痛風的幾個規律,做到心中有數,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痛風的第一個規律:與糖尿病一樣,被稱之為富貴病。
據說,在古代,誰得了痛風還是一件很榮耀的事呢,這說明你的地位很高你有很多錢,普通老百姓還真沒有資格得這個痛風呢。為什么?因為普通老百姓每天粗茶淡飯,還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些達官貴人呢,每天山珍海味,胡吃海塞,養尊處優,還不需要干活,晚上還得夜夜笙歌。如此看來,痛風這種病確實是吃出來的,又不運動得來的。
文小叔查閱資料,發現好多名人都有痛風呢,比如元世祖,比如牛頓、歌德,還有中國的大詩人白居易、劉禹錫等等。
看來不得痛風的秘訣之一就是做一個粗茶淡飯的普通老百姓啊。可惜啊,現在的普通老百姓也過上了王公貴族一般的生活,至少在吃的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一邊喝著冰鎮啤酒一邊吃著各種海鮮,這樣的吃法,不得痛風才怪呢。
所以,吃進太多的肥甘厚味是痛風的一個主要原因。這些肥甘厚味就會化濕化熱。
痛風的第二個規律:好發在肥人身上。
在文小叔的印象中,至少有四位朋友有痛風,先不說他們身份如何有錢沒錢年齡差異,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比較胖,至少是發福的,有啤酒肚的那種。
我們明白,肥胖之人的體質主要是痰濕體質,可見這個濕熱就是痛風的罪魁禍首。
痛風的第三個規律:為什么喜歡找男人不喜歡找女人?
很多人會說,那是因為男人愛喝酒吃肉,喜歡啤酒海鮮,沒錯,這是一個主要的原因。因為酒肉比較容易助長濕熱。但是,你們想過沒有?女人雖然不愛喝酒吃肉,但是女人愛喝牛奶愛吃奶油蛋糕愛吃巧克力愛吃水果,這些哪一樣不是很濕的東西呢?
所以,女人不得痛風的原因并不在于此,而是女人每個月有一次排毒的機會,那就是大姨媽。女人得痛風通常是在閉經之后。看到這,女同胞們是不是應該感恩一下大姨媽呢,而不是每次來大姨媽都哭喪著臉,抱怨倒霉了。
大姨媽與肝腎有關,大姨媽就是肝的疏泄功能在起作用,把身上的血毒、濕邪疏泄出去。如此看來,痛風的發作是與肝腎有關啊。
痛風的第四個規律:痛風為什么喜歡發生在關節處?
痛風發作的部位是身上的關節處,下半身是重災區,最最最容易發作的部位是哪里?是大腳趾。
為什么會發生在大腳趾?因為大腳趾是四肢末梢,肝主四肢末梢。這個末梢有很多垃圾堆積在這里。什么垃圾?濕濁。濕濁為什么會沉淀在這里?因為濕邪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濕性下沉,就是說濕邪這種東西它喜歡慢慢往下走,直到走不動了,沒地方可去了。這個大腳趾等于死胡同,于是濕邪就盤踞在這里,日積月累,越積越多,正氣又進不來,天高皇帝遠,邪氣又猖獗,于是乎一種水熱之結,西醫稱之為結晶的東西痛風石出現了,這種結晶一樣的東西發作起來就像匕首一樣剜你的心,你說痛不痛?
大腳趾是哪條經脈經過的地方?是肝經。
還有,關節是什么地方?是骨頭與骨頭連接的地方。骨頭與骨頭靠什么連接?靠的是筋,這個筋歸誰管?歸肝,肝主筋嘛。所以,治療痛風必須要治療肝啊。
如果我們明白了痛風的這四個規律,我們就會明白痛風到底該怎么治療了。一是要解決濕熱問題,二是要加強肝的疏泄與腎的代謝功能。
正是因為這樣,著名中醫羅大倫老師歪打正著用烏雞白鳳丸來治療痛風,很多人大跌眼鏡,烏雞白鳳丸不是婦科用藥嗎?女人很少得痛風怎么還用烏雞白鳳丸來治療痛風呢?簡直是天方夜譚啊。
管它是不是天方夜譚呢,療效才是硬道理,羅大倫確實用這個偏方治好了很多痛風患者。其實烏雞白鳳丸不是女人的專利,中醫從來沒有規定哪種藥一定是女人用的或者一定是男人用的。烏雞白鳳丸主要是調理肝腎的,補肝血補腎氣,肝腎的正氣足了,自然疏泄排濁的能力就會加強。
這個烏雞白鳳丸不是用在痛風發作期的,是用在平時的調理的,大概用上一個月左右,可以去查查自己的尿酸,是不是恢復到了正常值。
急性發作用什么藥呢?用龍膽瀉肝丸。前面說過痛風要解決濕熱,要解決肝膽濕熱的問題,這個龍膽瀉肝丸是清理肝膽濕熱最好的中成藥。
但是,即便如此,這個烏雞白鳳丸和龍膽瀉肝丸還是屬于劍走偏鋒,不是萬能藥,有些人有用,有些人沒有用。
有些的人痛風會發生在手指,有些人的痛風會發生在膝蓋,有些的痛風會發生在腳趾,那么有沒有更好的方子呢?可以把上中下的關節痛風統統搞定呢?
還真有,這個方子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元朝最厲害的神醫朱丹溪發明的上中下通用痛風方。
不過這個方子有些麻煩,需要自己制作,但比起痛風的痛不欲生,麻煩一點又算什么呢。
朱丹溪是這樣說的:姜南星、蒼術、炒黃柏各二兩,川芎一兩,白芷半兩,炒神曲一兩,桃仁半兩,威靈仙三錢,羌活三錢,防己半兩,桂枝三錢,紅花一錢半,草龍膽半錢。將這些藥研為細末,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6克。一天三次。飯后半小時服用。
特別說明:這里的一錢是3克,一兩就是30克。其實你也不用做成丸子,就打成粉,每次服用6克就好。
這個方子寒藥熱藥一起用,一起搞定由風、寒、濕、熱導致的上中下痛風,簡單地說,無論你的痛風發生在哪個部位都可以用這個方子。
我們來看看這個方子到底是怎么搞定痛風的。
前面已經說過,痛風的根源是濕,先有濕,再有濕熱。如何解決濕熱的問題?朱丹溪用了四味猛藥:南星、蒼術、黃柏、龍膽草。
南星是燥濕化痰的,重點說一下蒼術與黃柏。這兩個藥是治療痛風乃至一切風濕病都必須要有的藥,它們合在一起叫做二妙散。蒼術祛濕健脾,從根源上解決濕氣問題,蒼術有一個弟弟叫白術,白術文小叔說過很多次了,小伙伴們應該很熟悉了。蒼術與白術有什么區別呢?蒼術是祛濕健脾,白術是健脾祛濕。也就是說,如果你重點想祛濕就用蒼術,你重點想健脾,只是捎帶祛濕,你就用白術。
蒼術很溫燥,加上黃柏清熱就是一對藥,黃柏苦寒,把熱直接往下請,蒼術加強脾胃的功能,往上走,這一上一下,整個氣機就流動起來了。
文小叔查看了很多治療痛風的方子,發現一個秘密,幾乎所以治療痛風的方子都有蒼術與黃柏這兩味藥,也就是說,這個二妙散不加別的,也有治療痛風的作用。
蒼術與黃柏加上引藥下行的懷牛膝就是三妙散,再加上薏米,就是四妙散。
龍膽草不用說了,就是清理肝膽濕熱的,前面說龍膽瀉肝丸的時候說過了。
痛風不是有風嗎?所以痛風像風一樣來去匆匆,所以朱丹溪用了四味祛風的藥:防己、羌活、威靈仙、白芷。這里的羌活可以祛下肢的風,白芷可以祛頭面部的風,威靈仙更猛,可以祛十二經絡的風,是治療風濕病、類風濕病的要藥。
風來了,痛風就發作,風走了,痛風就消失。
濕熱是一種阻礙氣血運行的力量,濕熱久了,這個熱就會傷到血脈,血脈就會出現淤血,出現淤血就會不通,不通就痛,所以叫痛風。
所以,治痛風治標必須要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用溫藥把這個經絡血脈打通了,用活血化瘀的藥把淤血化掉,把血脈的熱清掉。誰來完成這項任務呢?朱丹溪用了桂枝、川穹、桃仁、紅花。
這里的桂枝就是溫經通絡,經絡通暢了,正氣才進得來,邪氣才排得出去,氣血運行就暢快。這個桃仁、紅花直接把淤血化掉,川穹藥性更老辣,是血中氣藥,不僅可以活血還可以行氣,它善于上蹦下跳,可以走到你的頭面部,治療你的頭痛,也可以走到你的子宮,治療你的子宮肌瘤。
正是有了川穹,上中下痛風方才實至名歸啊。
最后,朱丹溪認為痛風病患者肯定存在積食,正是這些積食沒有化掉才會產生濕熱嘛,就像沼氣池發酵的原理一樣,所以用了一點消食藥炒神曲。
就這樣,上中下痛風方輕輕松松就把你的痛風征服了,痛風被這個神奇的方子打得落荒而逃。后世很多醫家都用這個方子治療痛風,一般服用三五天就可以搞定。
文小叔建議,先用簡單的方子,烏雞白鳳丸加龍膽瀉肝丸。如果沒有用,就用朱丹溪這個比較麻煩的方子。
此外,有一個偏方,很多人用過,效果也不錯,就是單用土茯苓煮水喝,一次五十克,也可以治療痛風。
特別提醒:朱丹溪這個上中下痛風方子同樣可以治療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
最后文小叔還要啰嗦一句,切記切記以后不要一邊喝著冰鎮啤酒一邊吃海鮮了,痛風最喜歡找這樣的人。實在想吃海鮮,一定要喝點黃酒,把海鮮的陰寒濕濁化開。
特別提醒:美好的一天開始啦,希望小叔的文章能夠帶給你一天的好心情,喜歡文章的話別忘記分享哦,讓更多人受益中醫養生。由于精力能力有限,微信規定只能入選100條,留言不能全部回復,請原諒小叔。 |
|
來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