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叔,今年51歲,因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口服氫氯噻嗪片(25mg,每日一次)。后因血尿酸偏高、性功能障礙,改服氨氯地平片(5mg,每日一次)。 服用氨氯地平一個月后,王大叔發現自己雙下肢足踝部水腫,懷疑自己得了腎炎,立即去醫院腎病科檢查,但檢查結果未見異常。 醫生判斷水腫是氨氯地平引起的,隨停用氨氯地平,改服氯沙坦片(50mg,每日一次)。服用氯沙坦一周后,足踝部水腫逐漸消退,血壓控制良好(130/75mmHg)。 與舒張壓相比,收縮壓與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的關系更為密切。當收縮壓≥150mmHg,可謹慎使用小劑量降壓藥物治療,但要盡可能使舒張壓≥60mmHg。 對于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國內外指南多推薦噻嗪類利尿劑、長效鈣拮抗劑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 如發生不良反應,上述三種藥物可互相替代。 臨床研究已經證實,噻嗪類利尿藥(氫氯噻嗪、吲達帕胺、氯噻酮)可以降低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尤其適用于老年人。 雖然,目前噻嗪樣利尿劑仍是治療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的首選藥物,但是,應優先選用長效的噻嗪樣利尿劑,如吲噠帕胺和氯噻酮。 噻嗪類利尿藥可引起“三高一低”:高尿酸、高血糖、高血脂、低血鉀。另外,勃起功能障礙是噻嗪類利尿藥最常見的、令人懊惱的不良反應。 當出現高尿酸血癥或勃起功能障礙時,應停用噻嗪類利尿藥。 用藥交待: 口服噻嗪類利尿藥4~6周后才能達到最大降壓效應,4~6周內不應擅自增加劑量。 開始用藥2~4周后檢測血鉀,若無低血鉀表現,此后每年復查1~2次即可。 無論進口和國產,所有的鈣拮抗劑,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包括緩釋片和控釋片)、非洛地平、尼群地平等,都可能引起下肢,特別是踝部水腫。 鈣拮抗劑引起的水腫有“早輕,晚重”的特點。氨氯地平引起水腫的發生率與給藥劑量有關,且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 引起水腫的機制:①鈣拮抗劑對微循環中前毛細血管(動脈)的擴張作用強,結果造成微循環的血流量增加;②對微循環中的后毛細血管(靜脈)的擴張作用弱,結果造成靜水壓增加,致使液體進入組織間隙,引起足踝部水腫。 鈣拮抗劑引起的水腫不是液體潴留造成的,因此口服利尿藥無效。 遇到水腫應該這么辦: 第一,停用鈣拮抗劑:如果鈣拮抗劑非強適應癥(如高血壓合并變異性心絞痛),可以停用鈣拮抗劑,換用其它降壓藥物(如普利類降壓藥、沙坦類降壓藥); 第二,加用普利類或沙坦類降壓藥:普利類(ACEI)或沙坦類(ARB)降壓藥,既擴張動脈又擴張靜脈,可以消除鈣拮抗劑(CCB)引起的踝部水腫。 第三,減少給藥劑量或注意生活習慣:鈣拮抗劑引起的水腫與給藥劑量有關,減少劑量可以減少甚至消除水腫;避免長期站立,抬高腿部,可以減輕水腫。 用藥交待非常重要,告知患者藥品常見的不良反應,至少可減少患者的不必要的恐慌! |
|
來自: wh文人與畫士 > 《食品藥品醫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