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8-13 07:32:25來源:湖北日報
圖為:武漢得中獨厚,民航客運亟待騰飛。(本版圖片均由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倪娜 攝) 圖為:天河機場奮力突圍,不斷新增航線。圖為5月18日武漢至拉薩航線開通,旅客在登機口登機。 圖為:武漢國際航線已達59條,天河機場國際旅客吞吐量仍居中部第一。圖為5月30日,直飛英國倫敦航線首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成熔興 實習生 吳豪 8月 12日上午 11時,成都旅客楊東平乘坐的東航MU2463航班,穩穩降落在武漢天河機場第二跑道上。 飛機落地,緩慢滑行,停靠在T3航站樓舷梯旁。身邊朋友向他解釋,天河機場有兩條跑道,所以滑行時間多出了10來分鐘。 楊東平被眼前現代氣派的T3航站樓所吸引,并沒有為此而不快。 旅客們不知道的是,天河機場第二跑道2016年8月投入使用已有2年時間,但一直沒有充分發揮實際功效。因為中心城區一座在建建筑設計高度,超過天河機場凈空飛行層設定標準,對往來航班造成安全隱患,國家民航局始終未對天河機場進行增容評估。導致近2年來,天河機場一直無法增加航班數量,只能在原有航班基礎上進行結構性優化。“這相當于建成了兩條高速公路,但收費口仍按一條高速路的標準進行放行。”湖北民航界人士介紹,2015年,天河機場客運吞吐量,以微弱優勢反超長沙黃花機場,回到中部第一位置,但2016年后重又跌落至中部第三。 與武漢形成鮮明對比。2016年初,鄭州新鄭機場T3航站樓和第二跑道投入使用后,順利完成了增容評估,每小時航班起降架次從33架次(與武漢一樣)增加到了45架次左右,吞吐能力提升了近一半。今年上半年,新鄭機場旅客吞吐量增幅達17.8%,而天河機場僅為3.8%。 如此原因,令人可惜,而其背后折射的問題,更令人扼腕。 2010年—— 高鐵沖擊,從中部第一滑落 2009年,武漢天河機場客運吞吐量1130.3萬人次,長沙黃花機場1128.4萬人次,鄭州新鄭機場734.2萬人次。武漢以微弱優勢,排名中部第一。 此時,天河機場客運吞吐量僅僅多出長沙黃花機場2萬人次左右,且三地客運量均處于高速增長通道之中,競爭極為激烈。 2009年底,武廣高鐵開通,乘坐高鐵列車從武漢到廣州最快僅需3個多小時,而且二等票價465元。相比飛機,高鐵的快速、低票價,且不受天氣因素影響,而具有比較優勢,形成對航空的沖擊。 面對高鐵的強勢沖擊,武漢各航空公司節節敗退,武漢至廣州航線從日發14班銳減到6班。受此影響,2010年天河機場客運吞吐量增幅僅3%。而同在武廣高鐵上的長沙黃花機場應對有方,年增幅達11.8%,成功逆襲,成為中部第一。 隨后幾年,合武客專、京漢高鐵、漢宜鐵路相繼開通,以武漢為圓心形成了一張米字型的4小時高鐵網,高鐵對武漢民航客運的沖擊持續加劇。 湖北機場集團市場部人士回憶,當時武漢至周邊區域600公里以內的航線全部停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地航線客流量流失更大。“這幾個方向的客流約占天河機場每年客流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到2012年,隨著高鐵降速,武漢至北上廣深的出行時間降到4至6小時,才給武漢民航留下喘息機會。天河機場與各航空公司積極“自救”,調整航線網絡布局,加大與武漢高鐵站、湖北省內各城市間的公路接駁,終于成功應對高鐵的沖擊,客運吞吐量增幅逐年攀升。 武漢在艱難中成功逆襲,長沙、鄭州等城市也同樣保持著客運量的較高增速,與武漢天河機場的競爭進一步加劇。 2010年武漢被趕超,高鐵沖擊確是主因。雖然武漢、長沙、鄭州均已形成“米字型”高鐵網,但武漢地理位置更為居中,到北京、上海、成渝、廣深四個方向距離相當,航空客流被高鐵分流。而鄭州偏北、長沙偏南,僅在一兩個方向上受到影響,高鐵的沖擊相對較小。 事實上,從天河機場后來的應對來看,高鐵的沖擊并非無法化解。更深層的原因,還是在體制機制上。 因歷史原因,湖北機場集團與天河機場“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長期隸屬于首都機場集團,直到2015年才回歸省屬。由于天河機場在建設及航線開發投入上以武漢市為主,地方政府與機場雙方均有意發展民航,但權、責無法統一,難以形成合力。 而湖南省則不同,自2004年民航機場屬地化改革后,始終堅持自主經營長沙黃花機場,使機場與地方經濟的結合更為緊密,也更容易得到省市支持。2009年時,湖南省向湖南機場股份公司增加注冊資本金18億元,并出臺《國際航空發展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試行辦法》《國內航線航班開發專項資金獎勵辦法》。利用這些資金與政策,湖南機場集團制定了淡季刺激計劃和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航空公司投放運力,成功應對了金融危機、武廣高鐵開通等沖擊。 2015年,湖北省從首都機場集團回購湖北機場集團,天河機場重歸省屬,各項工作也隨之加速。 2015年—— 國際業務拉動,重返中部第一 2012年,湖北省《關于加快全省民航業發展的意見》出臺,武漢市隨后加大對民航業的支持力度,出臺新的《航空發展引導專項資金獎勵辦法》,加大對新開國際及地區航線的獎勵標準。經過謀劃,2012年4月12日,武漢直飛巴黎航線開通,成為中部地區首條洲際定期直達航線。 這一年,武漢市提出打造“中部門戶樞紐機場”,與長沙、鄭州展開錯位競爭。這一目標有兩層含義,一是打造“國際門戶”,使武漢成為中部擁有國際地區航線最多的城市;二是打造“樞紐”,要吸引中部周邊省份乃至全國旅客來武漢中轉,讓“要出國、來武漢”成為中部各城市居民出行的首選。 隨后,武漢先后開通了直飛美國舊金山、俄羅斯莫斯科、日本東京、意大利羅馬等地的國際航線。目前,武漢國際航線已達59條,國際通航點覆蓋五大洲達到52個,形成了“聯通周邊、直達俄法意、輻射北美、聯接中東”的國際航線網絡。天河機場國際及地區客流量,由2012年的64.11萬人次攀升至2017年的280萬人次。 在國際業務的拉動下,武漢機場國內業務也高速增長。再加上湖北機場集團回歸省屬帶來的發展利好,2015年天河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1894.2萬人次,以約22萬人次的優勢再次超過長沙,重返中部第一。 國際航線的開通情況,對民航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1998年,武漢開通首條國際航線。此后,各大航空公司相繼開通武漢至首爾、曼谷、吉隆坡等10余條國際航線,但絕大多數因客源不足陸續停飛,持續最長的僅有半年。到2011年,武漢國際航線仍只有6條,加上港澳臺地區航線,境外航線總數不過11條。而且,這些航線集中于日本、韓國、越南和泰國等亞洲地區,歐美等發達地區是空白。 要解決客源不足的問題,國內通行的做法是由政府對新開的國際、地區航線進行財政補貼,鼓勵和扶持航企度過“市場培育期”。 2006年,武漢市每年設立5000萬元專項資金,獎勵新開直飛的國際和地區客運航線。但與其他省份相比,一年5000萬元的補貼并不算多,在華中六省城市中,武漢的航空優勢并不明顯。 直到2012年,湖北省、武漢市加大補貼力度,吸引各大航空公司增開新航線。困擾武漢民航多年的客源問題迎刃而解,如今武漢的洲際航線上座率已超80%,直飛日本、泰國等亞洲熱門地區的航線更是趟趟爆滿。 不過,多位民航人士向記者表示,盡管目前武漢支持力度不小,但仍低于鄭州、長沙等地。 2016年—— 容量限制,又跌至中部第三 2015年天河機場客運量重回中部第一,僅3個季度后就再次落后。2016年1月至9月,天河機場旅客吞吐量1546.2萬人次,少于長沙52萬人次,僅領先鄭州7.2萬人次。 為此,2016年10月,湖北機場集團首次舉行“力保客流量中部第一”動員大會,邀請武漢市直部門、民航及旅游界相關單位,制定具體行動方案,分解任務,簽訂責任狀。 當時武漢民航界人士分析原因,2015年起天河機場單跑道起降能力已飽和,三期擴建占用部分設施,運力“吃緊”導致航班準點壓力持續上升。2016年1月至2月,因運力、天氣、流控、施工等因素影響,天河機場航班正常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對航班及客流增長造成較大影響。 而反觀鄭州機場,2015年客運量1730萬人次,2016年1月,鄭州新鄭機場新航站樓和第二跑道正式啟用,運能大幅釋放,1月至9月就完成旅客吞吐量1539萬人次,增幅驚人。 所有人均將希望寄托于即將投入使用的天河機場第二跑道及T3航站樓。但結果卻令人意想不到,第二跑道于2016年8月投入使用,因為容量限制,至今2年過去仍未充分發揮應有效用。 受此影響,2016年天河機場客運量再次被長沙反超,排名第二;2017年又被鄭州趕超,跌至中部第三。目前,除國際及地區旅客吞吐量仍排名第一外,天河機場其他指標已全面落后。 更令人感到擔憂的是,今年上半年天河機場國際及地區旅客吞吐量132.4萬人次,雖仍是中部第一,但僅領先長沙6.7萬人次。而且上半年長沙增幅22.5%,鄭州增幅55.6%,而武漢增幅僅3.9%。稍有不慎,最后一項優勢將有可能消失。 目前,武漢市已明確表態支持天河機場凈空安全管理,并推動武漢區域整體凈空管理納入“一張圖”整體規劃,加強省市與民航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實現民航發展與城市建設統籌推進,爭取早日解除天河機場凈空安全隱患,完善相關體系建設,維護武漢空域安全。“天機”不可再失,武漢民航客運亟待騰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