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引用網絡上各位專家對該款幣之研究心得: 『浙江楷書七錢二分』 發布者:mickey聰聰 原文:mickey聰聰發表的文章 中國銀幣珍品漫談泉界長久以來始終有“重收藏輕研究”及“厚古薄今”的現象,專注著眼于錢幣的本身,少就貨幣史上的地位與考古發現的結合。加上史料記載不全或保管不當,許多錢幣書籍上出現錯誤的敘述,浙江省造光緒元寶 “楷書”版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浙江機制銀幣與“銀元局”開辦概述』 浙省首座正式的造幣廠,是浙江巡撫廖壽豐向朝廷奏準設「浙江銀元局」后,自「德國」購置機器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正月開鑄。而后來清廷以各省設局過多,于同年四月下令除特許外均停鑄銀元,因此其即于是年(1900年)七月奉旨停工,設備拆運至北京,做為籌辦
“京局”之用。許多錢刊誤以為浙江此時進口之機器,購自「英國伯明翰廠」,把光緒元寶楷書版銀幣的正確時間提前了數年,有的還把浙江銀元局停辦時間誤記成在庚子拳亂之后。 《楷書版的正確制成日期》 1981年美國人史威尼在英國出版了本《伯明翰造幣廠史》,此書發行者即為「伯明翰造幣廠」,內容中之準確性不容置疑,有許多寶貴史料可以澄清以往某些疑惑,浙江楷書版即其中之一。 根據伯明翰廠檔案,該廠在1902年4月底接獲倫敦貿易商代購機具。『銀、銅幣模』及機器于1902年運交,銀幣從未流通,文后附一元楷書版銀幣與當十銅元試制樣幣照片,一元樣幣部份為銀質,部份為銅鍍銀,記錄中也有枚銅質一元樣幣,現杭州浙江博物館即有由臺灣「陳吉茂」先生捐贈一枚銅質一元樣幣。由此可知,浙江省造光緒元寶楷書乃系「浙江造幣廠」再度開辦時,“英國伯明翰廠°所代制,屬“試樣幣”,“楷書” 版其正確日期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浙江楷書版為何未能量產?自海關出版之貿易總冊里可看出個端倪。根據光緒二十九年(1903)《杭州口華洋貿易情形論略》中對新廠開鑄時間及狀況的記錄為:“ 4月間「杭州之銅圓局」開鑄當十銅元,以一架機器每日出銅圓十二萬枚,初時每鷹洋一元可換銅圓一百十枚,以期人之樂用也。繼而減至每元一百枚,后知仍有違禁運往上海者,因該處市價每鷹洋一元祇可換八十四枚也”翌年記載則為:“城內銅圓局本年并未停工,以每日計之,約可鑄當十銅圓七十五萬枚,當二十之銅圓早已停鑄。以上銅圓每鷹洋一元可換銅圓九十枚,各錢鋪兌出之價每鷹洋一元僅易銅圓八十二至八十八枚不等,業此者率皆美利均沾。按紫銅每擔價值銀不過三十余兩計,銅圓九十枚重不過一斤零,故每紫銅一擔能鑄值洋一百余元之銅圓,其獲利之厚亦不待言矣。無怪已決計來年正月大興土木,再添造一更軒廠之局屋 ”。光緒三十一年的記載內亦有:“八月杭城添建之銅圓局落成后仿照老局辦法日夜工作,每日夜能出銅圓二百五十萬枚。”制造銅元之獲利情況,由此可見一斑;業務旺盛需進口大量銅料,海關連續三年皆有詳盡之記錄,此后銅元充斥,僅略述概況。 銅元的興起肇因于制錢缺乏,而其情勢形成乃由于早先之太平天國和云南回變,使得云南銅產銳減,結果銅價上漲迫使許多鑄錢局關閉。亂事平定后清廷雖有意恢復,但客觀環境無法配合終究徒勞無功。中國自古以來皆以銅錢定價,故曰之「制錢」,銅價上揚使奸商屯積私毀牟利,更加重各地錢荒導致錢價高昂。香港政府大量制作銅仙輸往廣東獲利,兩廣總督李鴻章鑒此亦開始以機器造銅元,每枚重二錢當十文,「每百個換一元」,行情遠超過制錢千枚換銀一兩,除補錢荒也因之得利。當時海關報告總冊即指出:
“各廠無暇鑄造銀元之故,即為趕鑄銅元” ,認為銅元興起在于 “ 并非百姓厭故喜新樂于使用,實因制錢大缺,無處兌換,不得不用銅元以便流行
”。各省見狀紛爭仿效,終使銅元泛濫成災。由檔案可知,浙廠開工后以鑄銅幣有利可圖,急于趕制銅元,銀幣則以市面已有鷹洋等可用,因而制銀元計劃被冷落終遭棄置,
“生不逢時” 是浙江光緒元寶楷書版未被采用的原因。 「流通幣」英文拼法(CHEH KIANG)與伯明翰廠原刻制者(CHE-KIANG)不同。 ★由以上文章,引經據典洋洋灑灑敘述了一大篇,參考數據內容豐富,值得學習。任何人閱讀該篇文章后,若沒有經過詳細分析,肯定認為文后所附該款幣圖案,不論是「銀元」、「銅元」圖片,均為「真幣」無疑。那就大錯特錯!經檢視所附圖片,均為『假幣』,且為造假手段拙劣的『粗糙拼湊品』。 我說的這么肯定,當然許多朋友均會發出質疑之聲: 該款幣連「浙江省博物館」都納入館藏品,哪會是假幣?你一定被太陽曬昏頭了,沒去詳細研究,就出此瘋言,太不理智了!是的,這問題質疑的聲浪會持續發酵,我均詳細考慮過,為澄清此質疑,今特將對此款幣之真偽,及前述文章的不合邏輯處及以所附照片相互比對,做一詳細的說明如后,敬請各位指教。 一、 大清國對于其機制幣的鑄造、設計、重量..等都有詳細的規范,尤其是對于背面「龍圖圖案」的設計,必須要符合代表國家及皇權至上、凌駕日月、恩澤天下、生動、威嚴..等條件,我們從許多機制幣的龍圖圖案中可了解,這些龍圖,除其龍體本身外,其旁還添加許多「附屬圖案」來搭配,如:海波紋、水波紋、云紋、(云紋+水波紋)的復合紋、風紋、雨滴紋、太陽圖案..等來凸顯龍體的生動性,是一只活潑生動的『神龍』,不是一條軟趴趴的小蛇。 神龍圖案設計的寓意為:『神龍自海中躍起(海波紋或水波紋),直沖天際(太陽圖案、云紋),張牙舞爪(水波紋)、龍眼炯炯、四方大地皆我皇土(四只龍爪張開之范圍)、神龍與日月同輝(太陽圖案)受萬民擁護與尊崇』。(注:各位觀之,龍圖旁所配套的水、風、雨、太陽、海、日月..等皆大自然產物,沒有一樣是人為的物品,因此龍圖中間的“圓球”,應銓釋為“太陽”,再加上7條光芒線最為合理,而非「火球或火龍珠」,就是此道理—專指「銀幣」而言,至于在龍袍上就要解釋為“寶珠”或“火龍珠”最為貼切,二者是有分別的) 二、 由以上的說明,我們就可知道,大清龍圖在?四只龍臂,?龍腰轉彎處,?龍首轉向正面其頂端,?左下龍臂扭轉處,內外幣道上都有云紋、水波紋、云紋+水波紋的復合紋圖案出現。尤其是「左下龍臂」最為明顯,此為龍身扭轉的一處『重要轉折點』,在其龍臂上端除鐫刻有3條細細水波紋外,還有在此描述龍身上龍背的「龍刺」與龍腹的「小圓珠串」(有的龍是用“龍鱗片”來描述),亦在此處圖案上、下換位,在中段龍身上的「背部龍刺」經此「左下龍臂」就轉為左段龍身的外側(靠近左定位花星),原在「龍腹的小圓珠串描邊」,經此「左下龍臂」就轉為左段龍身的內側(靠近中央太陽圖案),如此的轉折設計,就是讓大家能了解龍身在此有180°扭轉的動作,「神龍生動的形態」就是在于這扭轉的設計而更加明顯了。就像我們雙手扭干毛巾一樣,一扭轉原在上面的圖樣就被扭轉至下方了,是同樣的道理! 三、 很少人清楚,該圖案的「左下龍臂」原是龍身的「后右側龍臂」,經此180°扭轉就轉至為龍身左側了,各位可從其龍爪的大拇指與食指的展開圖像來辨別,即可明白了。又;原是在龍身的「后左側龍臂」,一經此180°扭轉,就被龍身壓制住了,因此龍腰上方有一轉彎的標示設計,就是此道理。所有大清的龍圖從沒有違背過此設計概念!尤其到大清末年,表現其龍身扭轉的設計更是到位,如「宣三曲須龍」,其扭轉處上、下龍身的“三角形▲龍鱗片圖案”也會跟著上、下倒反過來▼,以示區分,值得贊嘆。
再看,大清龍圖設計,為了要充分表示該神龍從水中(或海中)躍起飛向天際,均在其龍爪下有配套的水波紋、云紋、及(云紋+水波紋)的復合式紋飾,各位請看該假幣的「左下龍臂」下有無該些紋飾,空蕩蕩的,如此走樣圖案,還能稱為「真幣」嗎?該假幣的龍圖設計太多不到位的圖案,朋友!不深入探討是很容易上當的! 四、 我們從首頁的引言中,作者明白說明:【該廠在1902年4月底接獲倫敦貿易商代購機具。『銀、銅幣模』及機器于1902年運交,“銀幣”從未流通,….等】,這段話就更加離譜了,表示『銀、銅幣模』均是由「英國伯明翰造幣廠」負責雕鑄的,也就是我們現所說的「委外設計」。「英國伯明翰造幣廠」是一家歷史悠久且對于大清機制幣之推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協助大清國雕鑄過不少的機制幣原始鑄幣鋼模,經驗豐富,怎可能犯下這么離譜的錯誤?由此在在證明該款幣是『假幣』無疑。再者,請問如此嚴重的錯誤設計,大清鑄幣單位有這么多的專家,都沒能看出此明顯錯誤: (一)、「背部龍刺」及「腹部小串珠」沒有轉折設計,違反原則 (二)、沒有水波紋圖案 還能允許該圖案審批通過嗎?皇權時代,準備提頭來見,別開玩笑了! 五、在前引言曾提到:楷書七錢二分銀元-- 「流通幣」英文拼法(CHEH KIANG)與「伯明翰廠」 “原刻制者 ”(CHE-KIANG)不同。我檢視過我所藏有關「浙江省造 楷書體」相關的機制幣計有二款(皆為庫平一兩幣) (一)、幣邊鐫鑄「魯爾智…樣板幣」環帶的「浙江省造 光緒元寶 庫平一兩」幣。 (二)、無鐫鑄「魯爾智…樣板幣」環帶邊,但有外齒的「浙江省造 光緒元寶 庫平重一兩」幣。 該二款幣均為【庫平一兩且為楷書體】,背面英文均為(CHE-KIANG),如按照作者的邏輯及所提出之參考資料推論,此該二款幣應為“伯明翰廠” 原刻制者「真幣」,也的確該二款幣為「真幣」,但鑄造日期應是在1903年(光緒29年)“后”,而不是在作者所稱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理由為:因無鐫鑄「魯爾智…樣板幣」環帶邊,但有外齒的「浙江省造 光緒元寶 庫平重一兩」幣,其背面圖案為1903年(光緒29年),現被譽為中國機制幣第一名大名譽幣的「奉天 癸卯 庫平銀一兩」的龍圖,當中央奉天(沈陽)剛鑄造完竣此幣,就轉套用來鑄造屬地方性質的「浙江省造 光緒元寶 庫平重一兩」幣,這是太不可能的事,因此推論該二款楷書體且英文為(CHE-KIANG)的機制幣鑄造確切日期,應在1903年(光緒29年)“后”才合乎邏輯。因此「前引言文章」的作者所稱: ?楷書體 ?英文為(CHE-KIANG) ?幣值為七錢二分 應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鑄造的,此論述是不正確的。 六、從以上種種論述,各位是否懷疑,到底「浙江銀元局」有無鑄造過?楷書體?英文為(CHE-KIANG)?幣值為七錢二分的銀幣或是銅元呢?我個人認為根本沒有鑄造過此幣,前引言文章有大部分是在為該假銀、銅幣來量身訂做的圓飾說詞,根本無所本,如深究內容就牛頭不對馬嘴,只能當作參考數據看看罷了!(注:但該局確有鑄造過魏碑體的庫平七錢二分,英文為CHEH-KIANG的試鑄幣) 七、反面龍圖都是造假,那正面所有的幣面設計亦不用說「必假無疑」。我們在收藏這些大清機制幣的當而,頭腦一定要清晰、冷靜,不要過分相信那些冠冕堂皇的說詞與介紹,那些文詞只不過是來替該假幣圓飾、護航,更不要看到「假幣實品」光鮮亮麗、毫無瑕疵,就肯定其為真品,最重要的是要相信唯有從圖案的設計、定位線段、定位小凹洞與小圓實點、定位參數..等來探討真、偽,才能在鑒別大清機制幣的功力上更加精進,也避免吃虧上當。該款『銀、銅』幣都是出自該假幣之相同鋼模,因此不在此贅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