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云:淺談現代孝道文化 傳統孝觀念除了要求子女對父母盡奉養的義務以外,更重要的是子女對父母要有敬愛之心。孝是人際關系在中國文化中的根本出發點是貫穿天、地、人、己、子、孫的縱向鏈條。 現代的孝道文化其實就是單指父母跟子女之間的關系,由于社會的進步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孝道文化,那么孝的意義是什么?怎么做才算是孝? 現代父母跟子女之間的關系 先從我們60年代的人說起,60年代鼓勵生育,一般家庭都是3個以上孩子,最多的有10個以上,不管父母親有沒有工作,孩子都是家庭的最大負擔,父母為尊,孩子照著做,一般孩子都是只要會走路會吃飯就得照顧弟弟妹妹,就得擔負起家務活,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家庭關系,就是孩子必須聽從父母安排,從小隨著父母親的指揮生活,不能有自己的主張,不能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在一種強權的狀態下生存。 而父母親會在眾多的孩子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疼愛有加,對自己不喜歡的又會厭惡打擊,不受歡迎的孩子生存條件相當惡劣,這種情況下對孩子而言,孝道很難,孝只是表面的敬而遠之。 父母和子女之間除了表面的孝道以外,基本上沒有交流也就沒有多少感情,其實這種孝道不過就是懼怕而已,我覺得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孝。 孝字連帶著一個道字,道肯定會有道理,道法之說,如果說父母和子女之間都不明白道理不講感情,那么這種孝就是表面的順從,有時候還在滿足父母不公平待遇中,壓抑自己,消耗自己,越做越累,心里越苦。 不管是新聞報道還是生活周圍,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例子,幾個兒子不養活一個父親,幾個女兒不養活一個母親,或者幾個兒女不養活一對父母,當你仔細閱讀其中的細節不難發現,除了兒女的原因和責任以外,好大一部分來自于父母本身,你仔細觀察就知道這種現像普遍存在于60年代人的身上。 再比如說60年代的人和她們的子女,在政策的指導下60后的下一代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兩個孩子的不多見。在父母強權下長大的60年代人,在對待的自己子女問題上用跟上一代人完全不同觀念,理念來處理,這些孩子出生在80年代,他們可以說是在蜜罐里長大的一代,60后把自己的愛和自己得不到的愛都給了他們。 被寵大的一代除了父母的無私奉獻和愛意之外,根本體會不到孝字的意思,大部分成年以后還是以自己為主,以啃老為主,幾乎不考慮父母的感受,可以說孝道在這代人身上已經缺失了。 在父母一味地奉獻,子女一味的享受,沒有感恩之心的情形下,哪來的孝心。 坐下來靜心思考,新時代孝的意義是什么? 拿我來說,孝的意義就是怎么對待對父母,讓子女怎么對待我,也就是父母跟孩子之間的情感溝通,以及我與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間的關系。 孝道跟世間所有到法一樣,也是有條件、有因有緣的,得讓父母和自己,兒女跟自己共同維系。如果把孝道看作是單方面的的存在,無條件的奉獻,就會違背因緣法則。孝首先是由心而生的敬重,其次是相互間的情感交流和理解。 怎么做才算是孝? 上一輩人都已經進入70歲到80歲的高齡了,對她們要求不要太高,主要做到情感溝通交流暢通,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思維習慣,照顧好生活起居就是最大的孝道了。不能全聽她們的話,也不能一句不聽,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照顧好老人就行。 下一代人也已經進入中年,不能再做無為的縱容,無私的奉獻,跟她們做好情感上的溝通,讓她們知道以敬為先,如果只是某一方,一味的付出,而沒有任何回報,任誰也會寒心。 作為我們也不能一直當他們是孩子,不讓他們長大,追求一味的付出,那樣只能是換來 一方理所當然的冷漠,自己超越不了的勞累跟寒心,最終所導致的是抑郁與憤怒。也只能是讓他們不懂的孝道,不知道尊重。 孝道是一種文化,也是實在的人際關系,有因有緣,良好的溝通是根本,不能單方面無條件的維系,和睦的家庭氛圍才能發揚光大傳統的孝道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