罍是從商代晚期出現,流行于西周和春秋。形狀為小口,廣肩,深腹,圈足,有蓋。大型盛酒器或禮器。《詩經》中經常提到罍,在《詩·周南·卷耳》中有這樣的記載:“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銅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姑且斟滿那酒罍”。

1、【淊御史罍】時期:西周 館藏:故宮博物院
高:33.3cm,寬:36cm,重:9.9kg。此罍平沿,斜肩,肩上有獸首銜環雙耳,腹斜收。頸飾竊曲紋,肩飾渦紋間變體夔龍紋,腹飾蕉葉對夔紋。罍口內有銘文5行19字:淊御史作尊罍。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享。記淊地的御史自做此罍,祈望萬壽無疆,子孫后代永寶用此罍。

2、【三羊銅罍】時期:商代 館藏:首都博物館 通高27厘米,口徑20厘米。1977年平谷劉家河出土。斂口,口沿外折,方唇,頸粗短,折肩,深腹,高圈足。頸部飾以兩道平行凸弦紋,肩部飾一周目雷紋,其上圓雕等距離三個大卷角羊首,腹部飾以扉棱為鼻的饕餮紋,圈足飾一周對角云雷紋,其上有三個方形小鏤孔。此罍帶有商代中期的顯著特征。其整體造型,紋飾與河南鄭州白家莊M3出土的罍較相似。此器造型凝重,紋飾細密,罍肩上的羊首系用分鑄法鑄造,顯示了商代北京地區青銅鑄造工藝的高度水平。 
3、【子方罍】時期:西周 館藏:首都博物館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高58厘米 徑15.1×12.5厘米。此罍器蓋模仿房屋屋頂,器形莊重,紋飾精致,是銅罍中的精品。器口內壁鑄有銘文'子'。 
4、【西周獸首雙耳罍】時期:西周 館藏:南京博物院 1930年儀征破山口出土。西周獸首雙耳罍身飾斜方格紋,內填圓點紋,兩耳上出獸首,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 
5、【母鼓銅方罍】時期:商朝 館藏:洛陽博物館 1963年出土于洛陽北窯。方體溜肩,直口圍足,蓋子四阿屋頂形,獸首銜耳,下腹有獸首鋬頸和肩飾龍紋,腹飾長鳥紋和垂葉龍紋,蓋和圈足飾獸面和龍紋。蓋內器口各有“母鼓”二字。通體均飾以龍紋、云雷紋組成的浮雕獸面,腹部飾有龍紋組成的垂葉紋,器蓋似四面起坡的屋頂,四角及罍中部有突起的扉棱,蓋內鑄有銘文“母鼓”二字,應是鼓國女子嫁與母氏男子所得的稱謂。 
6、【羊首饕餮紋銅罍】時期:商朝 館藏:鄭州博物館 此罍高33厘米,口徑13.5厘米,1982年鄭州市向陽回族食品廠青銅器窖藏坑出土。折沿,尖唇,高領,束頸,深腹,腹壁較直,下承圈足,圈足上有三個方形鏤孔。罍肩部飾有三個突起的羊首,羊首之間飾帶狀饕餮紋;上腹部有一周帶狀斜角目云紋,腹部是三組饕餮紋構成的主體紋飾。

7、【夔紋龍耳套環青銅罍】時期:春秋 館藏:內蒙古博物院 此罍高28.7,口徑20,通耳寬37.8,足徑8.8厘米。赤峰市寧城縣小黑石溝出土。螭首雙耳,肩部飾蟠螭紋一周,腹部飾倒三角紋,內填蟠螭紋,又組合成饕餮狀

8、【羊首六渦紋銅罍】時期:西周 館藏:四川博物院 1959年四川省彭縣竹瓦街出土。青銅,覆豆形蓋,四面有立棱,立棱間凸鑄有四個四合旋渦紋。圈足形把手。直口,斜肩,鼓腹,下收接于圈足。肩飾立體盤角羊首雙耳,環列六個四合漩渦紋,頸間及腹部至圈足四面有立棱,腹下一面有羊頭小耳。素地,造型簡潔明快。

9、【四渦紋銅罍】時期:西周 館藏:四川博物院 1959年四川省博物館在四川省彭縣竹瓦街發掘出土,出土人王家佑。外形:青銅,覆斗形蓋,直口,斂頸,鼓腹,器蓋肩上有環列四個凸圓形四合旋渦紋,腹部飾弦紋二,浮鑄一羊頭,對稱獸頭形雙耳。腹與圈足間飾一獸形小耳。

10、【獸面紋銅罍】時期:西周 館藏:四川博物院 1959年四川省博物館在四川省彭縣竹瓦街發掘出土,出土人王家佑。外形:青銅,蓋飾立體昂首蟠龍,扇形角有齒,背上有棱,身飾雙回文和常見的巴蜀符號;龍首下飾蟬紋,外飾云雷紋。直口,頸肩之間飾二弦紋,肩部飾卷身夔紋,對稱獸形雙耳。腹部飾饕餮紋,圈足上飾夔紋,通身以云雷紋為地。

11、【獸面紋飾羊頭加環耳罍】時期:西周 館藏:四川博物院 1959年四川省博物館在四川省彭縣竹瓦街發掘出土,出土人王家佑。外形:青銅,蓋飾立體昂首蟠龍,角上出枝杈,形似十字。直口,腹飾兩對稱羊頭和對稱的獸銜雙環,圈足。腹部紋飾分兩層,均為變形云紋,圈足上飾夔紋。

12、【象首耳獸面紋銅罍】時期:西周 館藏:四川博物院 此罍通高69.4厘米,口徑21. 8厘米。器身的肩、腹部之間裝飾有兩個立體的長鼻象首耳,兩耳之間和一面腹下各鑄一立體象首。自頸部至圈足,有四道扉棱將器體分為四等份,其間分別鑄四組相同的紋飾。每組紋飾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間為一蟠龍,兩邊間以夔紋;腹部為濃眉大眼的夔龍、張口蜷身,獨足四趾;腹下飾牛紋一周。三段皆以云雷紋為地。蓋部頂端飾有四道與器體相對應的鳥形扉棱,扉棱之間飾有卷身夔龍,以扉棱為鼻,云雷紋為地。古代的藝術家們以浮雕和圓雕的手法突出器物主紋和器物的某些特殊部位,對稱布置,構成瑰麗繁縟的圖案,頗具特色。整個銅罍通體碧綠晶瑩,似有古玉的光澤,是西周時期青銅器中難得的精品。不愧為國之重寶。

13、【獸耳變形蟬紋銅罍】時期:春秋 館藏:廣西博物館
1974年出土于廣西荔浦縣馬嶺鎮錳礦場。此罍通高54厘米,口徑32厘米,底徑28.2厘米。此罍呈亞字形,圓體,喇叭形口,斜肩斜腹,下附雙層高圈足。肩部焊接一對相背向的獸耳。耳飾云雷紋,頸下部飾圈點紋和弦紋,肩部以耳分界,每邊飾兩組對稱的饕餮紋。過耳處飾一周重環紋,重環紋上下各飾一道突出的繩紋,腹部飾三角形變形蟬紋,圈足上部飾環帶紋,下部飾云雷紋。

14、【獸面紋羊首青銅罍】時期:商朝 館藏:江西博物館 1989年新干縣大洋洲出土。通高60.5厘米,重35.5千克 此罍鑄工精致,氣魄宏大,腹部高浮雕獸面紋,肩部四組獸面紋,間置高浮雕羊首,突出于肩外。羊首大角外卷,臣字突目,扉棱長鼻,螺旋狀的凸鼻孔。腹部四組高浮雕獸面紋,曲折角、寬鼻棱、雙圓目和分解肢體。青銅罍是一種大型盛酒器,用于重大的祭祀和宴饗場合。

15、【蟠龍紋蓋罍】時期:西周 館藏:遼寧博物館 這件器物出土于遼寧朝陽咯左縣北洞村,為西周初期蟠龍紋蓋罍,蓋徑12厘米,口徑16.5厘米,通蓋高44.5厘米。器物面隆起,蓋子上鑄造有立體蟠龍,前足蹲踞,四周饒三長尾夔龍紋盤繞,器身侈口短頸,圓肩,斂腹,高圈足,肩部及兩側附獸首環耳,上腹飾對變形卷體夔紋,突目,利爪,尖齒,下腹飾獸面紋,近底處及圈足飾夔紋,又附牛首形象鼻,通體以雷紋襯地。

16、【獸面紋罍】時期:商朝 館藏:上海博物館 此罍高43.5厘米,口徑18.6厘米,底徑18.9厘米,重9.7千克。小口,方唇,高頸,圓肩,深腹,圈足外撇。肩有牛首耳,腹下有一牛首。

17、【寧罍】時期:商朝 館藏:上海博物館 此罍高46.5厘米,口徑17.3厘米,底徑16.5厘米,腹徑32.7厘米,腹深35.2厘米,重13.22千克。有蓋,束頸,圓肩上有雙銜環牛首耳,斜收腹,下有一牛首鼻。蓋、肩腹各飾獸面紋、龍紋、鳥紋、蕉葉紋。器、蓋同銘1字。

18、【方罍】時期:商朝 館藏:上海博物館
此罍高53厘米,重29.68千克。大型盛酒器。整器裝飾有六段花紋,以云雷紋為地。腹部的主干紋樣分為三段:上段作鳥紋,中部為一巨大獸面紋,下段為簡約的獸面紋。器的每面中線及四角均出棱脊,穩重莊嚴。

19、【陵方罍】時期:西周 館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1976年12月陜西扶風莊白窖藏中出土的西周銅器。 
20、【皿天全方罍】時期:商朝 館藏:湖南博物館 皿天全方罍原器身通高63.6厘米,器蓋通高21.5厘米。該器形體高大、富麗堂皇,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稱“方罍之王”。該器于1922年被發現,器蓋于1956年由湖南省博物館保存至今,器身流至國外。2014年3月19日經多方溝通和協議,皿天全方罍于6月14日回歸中國長沙。器蓋刻有“皿天全父乍尊彝”七字銘文,器身則為“皿父乍尊彝”五字銘文。 |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