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于2018-08-15 11:54:12
打屁屁,警告,關小黑屋,這些懲罰并不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負責任、有擔當、有自制力的人。很多父母聽到這樣的話都感到很吃驚,因為他們常常是這么對孩子的。
但孩子是在生活中成長,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則”。 我們希望孩子如何對待別人,就如何對待孩子——帶著理解和共情。我們吼他們,打他們,懲罰他們,只會讓孩子學會使用暴力和野蠻。
很多父母會在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選擇冷戰,讓他們想清楚了再來跟我們認錯。 這其實是一種象征性的拋棄,會讓孩子感覺在他們最害怕的時候,在最需要我們的時候,卻只有自己孤單一人。
雖然懲罰對孩子成長沒有好處,但不意味著違背了父母應該設置界限去引導孩子的責任。不要跑到馬路中間,不要沖撞到小嬰兒,不要在地毯上撒尿,不要踩踏隔壁家的草坪,不要傷害家里的狗狗等等,這些都是界限,但我們并不需要使用懲罰的手段去設置界限。
或者各位爸爸媽媽會想,“哎呀,不給他們點顏色瞧瞧,他們怎么知道規矩是什么呢?”
事實上,很多心理學研究表明,懲罰孩子會帶來更多的壞習慣和不好的行為。
想想如果你老板批評你,吼你,侮辱你,還扣你工資,你會有什么感覺?還會心悅誠服地想跟著他混嗎?
懲罰性地對待孩子會傷害親子關系,讓他們不愿意聽我們的話。當孩子覺得生氣和被侮辱的時候,他們腎上腺素飆升,大腦理智、合作的開關也就無法開啟,那么,懲罰也就起不了父母想要教育孩子的作用了。
當我們以理解、溫和的姿態去教育孩子,少一些情緒化,多一些愛,孩子們會更容易放下心里的防備。因為孩子看到父母是如何做的,父母是情緒穩定的,他們也就慢慢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管理自己的行為。 說了這么多,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避免用懲罰的方式引導孩子呢?
1.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是孩子學會控制他們情緒的途徑,你就是榜樣。心情不好時不要沖動行事,深呼吸,直到平靜下來才跟孩子就事論事。控制住想要懲罰孩子的沖動,記住那只會引起反彈。
2. 使用共情(換位思考)當孩子腎上腺素飆升,荷爾蒙飆漲(也就是憤怒、難過)的時候,他們是聽不進去,也學不到東西的。 與其喋喋不休地孩子上教育課,不如先發制人,以陪伴將壞行為扼殺在搖籃里。靜靜地陪在他身邊,不要冷漠,不要教育,直到孩子開始軟化。當孩子開始軟下來的時候,不要質疑,也不要和他講道理。 告訴孩子我們理解他現在的感受(或無措,或憤怒,或難過),給他營造一種安全和理解的氛圍,使得孩子能夠去體會,去理解引起自己壞行為的情緒和原因。當孩子覺得心情好起來,和你更親近的時候,他也更愿意傾聽我們的建議。
3. 給予支持給予孩子點滴學習的機會以支持。一開始父母總是要做很多管很多,隨著一次次練習和慢慢長大,孩子能做的越來越多,他們承擔的也越來越多。最后,他們可以獨立去做事情了。從說謝謝,到排隊、收拾玩具、喂養寵物……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根據這個方法進行。搭建手腳架,為孩子設置日程,一個框架和結構,孩子慢慢熟悉之后,父母要學會逐漸放手,讓孩子們在日常點滴中學會生活的技能。 4. 糾正孩子前以正確的方式“聯結”糾正孩子之前,要先聯結(connect),并且在引導的過程中保持聯結,以喚醒孩子想變得更好的欲望。 什么是聯結呢?當孩子犯錯時,他們會感覺自己很糟糕,就會和父母“情感脫落”(也就是在內心疏遠、遠離);有的時候,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自覺會站在道德高點,或者以一種高姿態的形式去教育,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一種低人一等的恥辱感和憤怒。 出于自我價值保護的本能,他們就會以各樣的形式去反抗這種糟糕的感覺,也就是“叛逆”。這些時候父母與孩子的情感都是脫落狀態。處于脫落狀態的時候,孩子自然是無法聽進去父母的引導的。那我們在引導孩子的時候,因如何聯結呢? ——充滿愛意的眼神接觸 “寶寶,你看起來很不高興。” ——把手搭在孩子的肩膀上 “你好像很害怕告訴我曲奇餅的事情噢~” ——彎下腰(或蹲下來)和孩子等高,直視他們 “寶寶你很生氣,說出來,告訴媽媽你需要什么” ——把孩子抱起來 “我的寶寶今天好像過得很不愉快,是不是?”
5. 設置界限——以共情的態度當然,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堅持一些原則。但那不代表我們要否認孩子的觀點和看法。當孩子感覺到被理解,他們也更愿意接受我們的建議。可以提供滿足孩子需求的選擇項或者建議,如:“你想讓你妹妹挪位置,所以你推她了。不能推,那容易傷害到別人。告訴她‘麻煩讓一讓’。”或者“不能咬!我知道你很生氣也很痛,不過你需要告訴你哥哥,而不是用咬的。” 又或者“不要在屋子里扔球,你可以到室外扔,也可以在室內扔軟的娃娃。”
6. 教孩子如何修復感情從教會孩子收拾自己的“爛攤子”開始,比如從撿起紙巾,幫助孩子清理他灑出來的牛奶,不責備,不羞辱。當孩子慢慢長大,可以教他和兄弟姐妹吵架后如何和解:給個擁抱?一起玩游戲? 記得不要羞辱或責備孩子,以身作則教他們如何道歉和修復關系。 7. 記得所有壞行為實質上都是一種表達孩子的壞行為都有他的理由,即使你認為那不是什么好的理由。他的行為很糟糕嗎?那他的內心也一定很難過。他是不是需要更多的睡眠?還是希望你多陪陪他?是不是父母壓抑太多,他們需要更多可以哭泣或者發泄負面情緒的渠道?關注于行為背后孩子隱藏的需求,壞行為才可能慢慢被消除。
8. 說“對”“是的”,而不是“不是”“不對”想辦法在對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說“對,是的”,而不是“不是”。 “是的,到收拾的時間了。是的,我會和你一起收拾;是的,你可以把毛巾放那;是的,如果我們快一點還能再讀多一個故事;是的,我很愛你;是的,我怎么會這么幸運做寶寶的媽媽?” 是的! 相信你的寶寶會很樂意接受你的要求。
9. 記住,愛和理解是核心給予孩子愛和理解,但首先要從你自己開始。如果你覺得自己很糟糕,那么你是無法成為一個和藹,情緒穩定的父母的。同樣,如果孩子感覺自己很糟糕,他是很難有“正確”的行為。
我們總能修復關系,增進感情,就從今天開始。允許我們自己也有犯錯的時候,給自己一個擁抱,然后給孩子一個擁抱。 譯: 鄭子玲原文:《 9 Steps To Guide Children Without Punishment》注: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