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最近花了一些時間和精力,在網絡上搜集整理了一些有關八仙橋的圖片和資料,根據回憶和網友們提供的線索,再做這個《八仙橋往事》的圖文,希望能夠引起大家對八仙橋的美好回憶,如果覺得不錯,也請大家多多轉發給你的朋友們。 另外,由于年代久遠,部分記憶已經模糊,網絡資源有限,以下這些數據不一定準確和全面,請諒解。 八仙橋已有一百三四十年的歷史。它最初的范圍可要大得多,北至今天的延安路,西達嵩山路(也有算到連云路新城隍廟的),現在淮海公園附近都可囊括。(其實也就是一個大概的區域,并沒有固定的行政劃分) 今天,讓我們重拾記憶,回憶八仙橋的那些往事,走近那些年的“八仙橋”。 1912年的八仙橋一瞥 說起八仙橋之名,還有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 1860年10月21日,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英法聯軍自大沽口登陸后,在天津與北京間的通州八里橋,遭到僧格林沁和勝保部清軍的頑強抵抗。血戰中,號稱勁旅的蒙古騎兵在洋槍洋炮面前,幾乎全軍覆沒。 侵略者欣喜若狂,津津樂道。1865年,上海法租界當局便把一條剛筑成的今云南南路名為“八里橋街”。幾年后,英租界將1866年辟建的云南路(今云南中路)南延至洋涇浜(今延安東路東段)邊,并將連接八里橋街和云南路的跨洋涇浜木橋,名為“八里橋”。 八里橋街和八里橋的命名,顯然是對中國人的一種侮辱。“不買儂的賬”,成了廣大市民的共同心聲。大約是傳統文化習慣的作用,大家不約而同地按照近音訛轉的規律,將這條路呼為“八仙橋街”,并按位置呼八里橋為“北八仙橋”。
這一稱呼至晚出現于19世紀70年代初,在1876年葛元煦的《滬游雜記》一書附圖上,就明白標著“八仙橋街”和“北八仙橋”。圖上還有洋涇浜與北長浜(今延安東路西段)交匯口(今大世界門前)南側跨周涇(今西藏南路)的老八仙橋;公館馬路(今金陵東路)與其延伸段(今金陵中路)間跨周涇的南八仙橋;兩橋之間,即今寧海東路與延中綠地間,跨周涇的中八仙橋。 《滬游雜記》上的手繪地圖 此外,在墳山路(今龍門路)上尚有跨北長浜支流(今金陵中路)的石八仙橋和木八仙橋,前者位于后來的龍門路郵局(原龍門路124號,今金鐘廣場西北側)與后來的八仙橋菜場間,后者位于后來的嵩山電影院前(今大上海時代廣場北側正對龍門路口處)。
八仙橋地處老城廂西北,被周涇分成東西兩片。西片曾有趙家宅(今上海廣場、力寶廣場處)、東杜家宅(今普安路延中綠地處)、陸家宅(今上海音樂廳環周延中綠地)等村落,北側曾有一座稱為“陸家觀音堂”的廟宇(今上海音樂廳北)。 1917年建造初期的大世界游樂場外景八里橋南堍正門 這兒水陸交通便捷,周涇、北長浜、洋涇浜交匯,東達黃浦,北連吳淞江,西通東蘆浦、涌泉浜,南接方浜、肇嘉浜;由西門至靜安寺和從北門去法華鎮的兩條大路也經過這里,是西北鄉菜農柴販出入老城廂的要道。 1929年從大世界塔頂俯瞰八仙橋地區 1937年“八一三”戰起,大批人口與店鋪遷入,大小道路之側,乃至弄巷深處,都開滿店肆,完全成為一塊五方雜處的鬧市。 熙熙攘攘的八仙橋鬧市 1853年之后人口劇增,蔬菜、魚肉等副食品需求大增,過去進城農民肩挑手提、走街穿巷式的兜售已難滿足居民需求。有人在菜農進城的要道處,即洋涇浜南的周涇旁,沿路搭建板房供菜農租賃,這便是上海最早的馬路菜場,名為“中央菜場”。 八仙橋(今淮海中路、龍門路、金陵中路之間)舊景
這個菜場雖一度取消,但后來又恢復了,因攤點固定,購者日眾,很快興旺起來,一直向東延伸至今盛澤路,并被呼為菜市街,這就是后來的寧海東路菜市,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這兒仍是上海最大最有名的馬路菜場。
![]() 當年八仙橋小菜場前的商販聚市盛況 擁擠的八仙橋菜市場 其實,寧海東路的馬路露天菜場當時也很有名的,也是很熱鬧的。可惜這方面的資料和照片沒有找到。 菜市集聚了人氣,人氣帶動了百業。至上世紀30年代末,地塊內僅銀行網點就有上海商業儲蓄、金城、中國墾業、國華、聚興誠、東萊、中國、中南、浙江建業等十多家。所設商店中,僅大店名店,就有鶴鳴鞋帽店、寶大祥、協大祥等。 根據回憶、網絡資源和網友們提供的資料,當年八仙橋附近的商業真的很發達: (由于網絡上相關圖片資料很少,所以無法滿足大家的希望,加上年頭過去太久,很多回憶肯定會有偏差和遺漏,請大家多多指正和諒解) 在西藏南路上的,老公興雞粥店,同興館湯團店,馬詠齋熟菜店,三和樓酒樓,眼鏡店等,對面大世界附近有五味齋,味芳菜飯店等等,再往南還有光明中學旁邊的一條夾弄里的鮮得來排骨年糕, 延安東路西藏路口轉彎口有采芝齋,紅光醫院…… 延安東路上有樂華食品店,永達文具店,新華書店,童涵春,大世界旅館,對面有自行車行,木材店…… 八仙橋附近還有很多有名的店家,天香齋、鴻興館,老人和,鄭福齋…… 在金陵中路段,北面有寶大祥、協大祥二家著名的綢布店、有葆大參行、藥店、汪怡記茶莊、土產商店、銀行、以及龍門路與金陵中路交匯處的著名的八仙橋小菜場、日日得意樓(茶樓兼書場)等,金陵中路南面:西藏中路口的黃金大戲院(大眾劇場)、五金店、金中食堂、布店、縫紉機商店、月宮理發店、百貨店、西湖浴室、郵政局……。 在龍門路段:東面有點心店、蓆子店、糕團店、南貨店、水果店……龍門路路西面(金陵路到淮海路)有日夜商店,清真面館,報刊店、食品店、果園日夜點心店、棉花店、藥房………… 西藏南路44號和金陵中路24號的上海縫紉機商店,前身是茂昌舊貨店,曾改名衛新日用品調劑商店。 西面,金陵路龍門路轉角處過去一點有上海老的飯店——老人和菜館。 在龍門路至普安路的淮海中路段:200米左右長的馬路兩旁;北面有熟食店、春光、鴻祥服裝店,有皮鞋店、童裝店、淮海鐘表店、三勤舊貨商店……,南面有恩派爾電影院(嵩山電影院)、鮮花店、東方紅食品店、鴻興菜館、淮海中藥店……過了普安路,那就是外國墳山了(今淮海公園) 普安路上記得還有一家浴室叫日新池。 ……
說到八仙橋,不得不說一下附近的大世界 1917年八仙橋東北面 開設了著名的大世界游樂場 大世界是很多上海人的童年記憶 當年大世界的熱鬧景象一點都不亞于 現在的迪士尼等大型游樂場 1950年代大世界排隊進場的游客 青年會 八仙橋地區當年的很多建筑已經不見蹤影 唯一能見到一些“八仙橋”色彩的 大概就屬“八仙橋基督教青年會”了 因為上面還帶有“八仙橋”三個字 八仙橋基督教青年會坐落在今天的西藏南路上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最重要的活動場所之一舉辦過很多演講、歌詠會、戲劇演出等活動 如今的青年會屬于上海市文化遺產建筑 大樓的大部分樓層為青年會大酒店 八仙橋附近有不少電影院和劇場,這里搜集了一些電影院的照片。 上海音樂廳 1930年3月26日在八仙橋愛多亞路,也就是今天的今延安東路上,南京大戲院正式開業(曾改名北京電影院) 南京大戲院在1959年更名為上海音樂廳 嵩山電影院 原嵩山大戲院前身是恩派亞大戲院 位于如今的淮海中路85號 1956年經市文化局批準改成嵩山電影院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 都是最受老上海人歡迎的電影院之一 嵩山電影院在1994年被拆除 大眾劇場(金陵中路1號) 原名黃金大戲院,位于上海金陵中路1號,后改名大眾劇場。由黃金榮創辦,民國19年(1930年)1月開幕,初映電影繼演京劇,民國26年由金廷蓀、孫蘭亭等海上名票經營,先后邀京劇四大名旦及馬連良登臺獻藝,上海戲劇學校正字輩學生常在此演出。1993年因市政建設需要而被拆除 滬光電影院(延安東路725號) 原名滬光大戲院,1938年由蘇州大光明戲院老板陶壽遜等三人發起建造的。1939年初取名:滬光大戲院(英文名為:ASTOR)。 解放后,新中國第一部國產故事片《橋》也是在滬光首映的。1956年公私合營,滬光由上海市文化局接管,并改名為:滬光電影院。1956年國產新片展首映活動也在這里舉辦。“文革”期間,滬光電影院被更名為:七一電影院,可惜影院內的仿古藝術裝飾全被拆除。1970年又恢復:“滬光”原名。1996年9月10日,為了上海延安路高架建設,創辦了57年、見證了上海影壇輝煌歷史的滬光電影院從地圖上永遠消失了。 共舞臺 (延安東路) 共舞臺地處上海市延安東路433號,建造于1927年,原在大世界游樂場內。1930年獨立經營,專演京劇,是20世紀30年代上海四大京劇舞臺之一。解放前該劇場以機關布景和演出長篇連臺本戲的海派京劇出名,很受市民觀眾的歡迎。2006年上海共舞臺以嶄新的面貌迎客。 光華劇場(哈哈,這個離八仙橋有些遠哦) 光華大戲院,于1930年1月30日在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1440號開幕(近成都路口)。該院由聯華影業公司管轄,先是放映電影,后改為劇場;1967年停業,后改為黃浦區少年宮,1979年恢復為光華劇場;1985年停業。1987年拆除改建為黃浦區圖書館;1995年因建造成都路高架道路而拆除(一同拆除的還有在戲院旁的浦東同鄉會大廈1454號)。 青年宮影劇院(曾名:新風劇場) 大世界曾經改名為上海市青年宮,記憶中該影劇院應該是大世界的一個劇場,劇場門在大世界旁邊的寧海東路上(近西藏路)。 注:因為網絡上查不到該影劇院的信息和圖片,只能用這張報紙上的演出廣告來代替。這部分的記憶可能有錯,供參考。
眾所周知,錦江飯店是上海最早的國賓館,1951年開張于華懋公寓。追溯其前身,則是錦江川菜館與錦江茶室,而錦江川菜館就設在這里。 1935年3月15日,后來被譽為“中國阿信”的奇女子——董竹君,在八仙橋區片的華格臬路31號開設川菜館“錦江小餐”。該店以四川成都東門外的“錦江”為店名,以竹葉為店徽。所經營的川菜與眾不同,既有重辣重麻,又有輕辣輕麻,甚至有無辣無麻的新型川菜。改良后的川菜,既保持了傳統特色,又能適應雜處上海的各方客人的口味。而且其店面整潔、雅致,與眾不同。因而,錦江小餐自開張后,就一直座無虛席,連海上聞人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以及南京國民政府官員來吃飯也要排隊等候。杜月笙是錦江小餐的常客,幾乎天天都來。在他的幫助下,董竹君又租賃了幾幢房屋,擴大營業,使錦江小餐由一家只有一幢單開間一底三樓的小菜館,成為一家擁有300個座位、10余個大小雅間的中型川幫菜館,并改名為“錦江川菜館”。
菜館選址于八仙橋地塊是因為這兒是南北干道西藏路(今西藏中路)與敏體尼蔭路(今西藏南路)和東西干道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公館馬路與愷自邇路、寧波路(今淮海東路)與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交會處,是市中心交通樞紐。 八仙橋菜場邊的露天食攤 當時,菜館規模不大,底層店堂只能放4張餐桌,二三樓4間雅座,每間也只有四五張小桌,但布置典雅整潔,菜肴富有特色,管理規范。從開業起,天天擁擠不堪,門前空地停滿了汽車。不久,錦江將左右幾幢房屋都租了下來,還發展到后弄,前后架起了天橋,規模擴大了好幾倍,雅座增至10多間,兩個散席廳也各有20多張餐桌,生意依舊爆滿,訂座須提前三天。 錦江的成功,進一步推動了該地塊發展。為了競搶因錦江滿座而退出來的食客,華格臬路、敏體尼蔭路口上一下子開張了11家檔次頗高的餐館,僅川菜就有成都、重慶樓、蜀渝、川味、長江、陶樂春6家,還有揚幫富春樓、閩幫閩東園、紹幫章東明、本幫上海和新三和樓,華格臬路東段成了當時地道的美食街。
![]() 柳林路服裝市場
八仙橋區片的石庫門里弄住宅在20世紀初已頗具規模。據1909年《上海指南》記載,在今蘭生大廈處有吉祥里、芝和里、鼎新里,金鐘廣場處有慈蔭里,上海廣場處有長興里、長福里、榮昌里、鼎吉里,大上海時代廣場有文慶里、平安里、樹德里、鼎康里,上海音樂廳東有太平里、首安里,西有敦厚里。其中,敦厚里建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首安里(即后來的恒茂里)也建于同期。 隨著道路的辟筑,石庫門房屋自八仙橋區片由東往西推進建造,并成為八仙橋區片內的主要民居類型。 石庫門房屋的主要功能是居住,但因八仙橋區片商業、文化娛樂業等都較為發達,沿街房屋不敷應用,許多錢莊、商行、戲院、照相館、小雜貨店、小食品店、學校等就開設在石庫門房屋內,如恒茂里內就開設了50余家旅館、銀行、參行、地產公司、律師事務所、醫師診所等,其中較有名的有八仙旅館、恒雅戲院、祥生汽車公司、汪怡記茶莊、寶大祥綢布莊、德大參行,還有恒茂中學、恒茂小學等。石庫門房屋功能的拓展造就了八仙橋區片商居交融等典型特點,但舊社會里形形色色的陰暗現象也會混匿其間。 八仙坊 原址為潮州墳山的一部分,在八仙橋菜場西側,是八仙橋區片規模較大的一處里弄。建于1927年,有連體式磚木結構兩層樓房71幢,建筑面積約4830平方米,由1條南北向的總弄、2條分弄和4條橫弄組成。總弄稱大八仙坊,位于寧海西路109弄,直通金陵中路,有4條橫弄,39幢房屋;分弄稱小八仙坊,分別為寧海西路73弄、83弄,各有房屋2幢;弄外沿街商店房屋28幢。解放前,這里多小商小販,以及唱戲、表演魔術和口技的藝人,大都生活貧困。其北部多妓女暗娼和流氓惡霸,該處一度被人稱為“臭八仙”。解放后,居民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房屋經過大修,大多由原來兩層加到三層或四層。20世紀80年代末,這里有居民約339戶,1026人。2000年該處動遷,2001年建成延中綠地二期。 (八仙坊平面圖) 恒茂里 19世紀末初建時為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名為首安里(一說厙安里)。1932年,意大利商銀公司買進,翻造成94幢三層樓房。房屋格式較整齊,第一排、第三排俗稱東洋房子,第二、第四排是石庫門房屋。后由孫某承租,委托恒余豐地產公司經租。從地產公司和業主名字中取“恒”、“茂”兩字,更名為恒茂里。占地約1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4945平方米,里內有3條東西向大弄(均從西藏南路通向龍門路)、2條橫弄(北通寧海西路)和3條不直通馬路的小弄組成。主弄位于今西藏南路68弄,長116米,寬4米。20世紀20年代前后,由于“大世界”、黃金大戲院的影響,弄內出現一些商店。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由于別處居民和商號遷入租界,弄內日趨興盛,商號云集。居民原以藝人為主,后黃金榮、杜月笙的徒子徒孫盤踞于弄內,逐漸成為地痞、流氓、盜賊等的集聚地,居民成分日漸復雜。1949年后,隨著社會改造,居民成分發生很大變化,環境為之一新。20世紀80年代末,這里有居民約1045戶,3278人。2002年該處動遷,后建成廣場公園。 (恒茂里平面圖) 鴻運坊 位于寧海西路、龍門路、延安東路一圈,西面是普安路的樹德里。可惜網絡上沒有更多鴻運坊的資料和照片。 筆者小時候住在鴻運坊,多少有些記憶。 鴻運坊總弄門牌號為寧海西路84弄,有三個弄堂口:寧海西路84弄、寧海西路122弄、延安東路上海音樂廳旁邊的一個弄堂口,(另外,在龍門路上音樂廳邊門旁有一個出口,我們小時候稱之為“小弄堂”,這個弄堂里有音樂廳制作冷氣的機房,天熱時在旁邊還能蹭到一些冷氣,不過總是有一些阿莫尼亞的氣味??) 音樂廳的出口一邊在龍門路,另一邊就在鴻運坊里面。電影臨近散場前會提前打開邊門,我們小時候會在這時候跑到門口去蹭一會兒里面的冷氣??。 鴻運坊的房子很特殊,不是那種石庫門的造型,一圈房子,中間是一個天井,四樓上面有天棚,木板的,上面鋪著油毛氈。四樓一般是平臺,但也有搭出來的房子居住人的。小時候有一些小孩會爬天棚到五樓平臺上去玩或者國慶節晚上爬上去看人民廣場放的焰火禮花,不過真的是很危險的,因為這個天棚是木板的,風吹日曬,人上去很容易斷裂,一旦掉下去就直接摔到一樓。記得某一年14號里就有一個人國慶節晚上爬天棚掉下去摔死了??。 鴻運坊弄堂內共14個門牌號,其中1號和10號是旅館(筆者小時候),2號~7號在一排,門對面是靠近寧海西路的街面房子,8號~12號一排在中間,13、14號在延安東路一側。 84弄弄堂口進去,在過街樓下面有一個小便池。有一段時間弄堂口還有當時成為“七星灶”的,家里爐子來不及燒,可以到那里去熱一下飯菜,或燒一壺開水。雙職工回家來不及生爐子的,可以去接一只燒紅的煤餅回去,很是方便(好像只要一兩分錢)。 久安里 位于由西藏南路、延安東路、龍門路和寧海西路圍起來的這塊地段,總弄門牌號為西藏南路10弄。可惜網絡上查不到更多相關的資料和照片。 筆者叔叔和姑姑家都住在久安里,經常去,但是對久安里的弄堂不怎么太熟悉,覺得蠻大的,里面好幾條弄堂。 其中靠近延安東路的那條弄堂是童涵春的后門,都是煎中藥的器材和藥渣,記得小學里去那里勞動過。那里還有一個我們稱之為“鐵路梯”的露天樓梯。 靠近西藏南路的那條弄堂,是西藏南路上很多飯店點心店的后門,都是放著很多鍋碗瓢盆,感覺上總是油膩膩臟臟的,這條弄堂往南出口是龍門路,記得弄堂旁邊是一個出租車站點。 我就讀的小學——龍門路小學就在寧海西路久安里這一側,對面是龍門路民辦小學,在恒茂里一側。但是這兩個小學都沒有操場,體育課就在學校門口的寧海西路上的上街延。 吉祥坊 位于今望亭路32弄,又名新生里。建于清末,1932年前有續建。占地約1585平方米,建筑面積2770平方米。主通道長90米,寬2~4米。房屋為磚木結構,有平房,也有兩層、三層房。1號為獨立住宅,共四層。該坊緊臨海上聞人杜月笙的寓所——杜公館(華格臬路216號)。20世紀80年代末,這里有居民約131戶,438人。2000年該處動遷,2001年建成延中綠地二期。 (吉祥坊平面圖) 【原寧海西路嵩山路口東北轉角(圖上半部分)可見寧海西路180-182號杜公館】 振平里 位于今金陵中路241弄。建于1927年,新舊式混合里弄,有磚木混合結構兩層、三層樓房44幢,占地約4527平方米,建筑面積8777平方米。1945年,黃金榮在弄內1號成立榮社(后遷至10號)。20世紀80年代末,這里有居民287戶,955人。1999年,此處建成力寶廣場。 (振平里平面圖) 鈞培里 位于今龍門路145弄,赫赫有名的黃金榮寓所——黃公館所在地。建于1916年,舊式里弄。有磚木結構2~4層樓房9幢,占地約1033平方米,建筑面積1703平方米。解放后,曾被改造成龍門路地段醫院。20世紀80年代末,這里有居民29戶,85人。1997年,此處及周邊被改建成上海廣場。 (鈞培里平面圖) 蔭余里 位于今柳林路10弄。建于1930年,舊式里弄,有磚木結構三層樓房62幢,占地約58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929平方米。曾設有中國銀行八仙橋辦事處。20世紀80年代末,這里有居民106戶,347人。1999年,此處建成金鐘廣場。 (蔭余里平面圖) 尚德里 位于今普安路133、141弄。以業主宋蓮青家族尚德堂命名。建于1930年,舊式里弄,有磚木結構三層樓房36幢,占地約2447平方米,建筑面積5654平方米。20世紀80年代末,這里有居民169戶,622人。1999年,此處及周邊被改建成大上海時代廣場。 (尚德里平面圖) 厚德里 位于今壽寧路94弄。建于1912~1935年,舊式里弄,有混合結構三層、四層樓房24幢,占地約1534平方米,建筑面積4076平方米。20世紀80年代末,這里有居民143戶,471人。2002年,此處建成永銀大廈。 (厚德里平面圖) 附:八仙橋(大世界)附近的弄堂 注:由于年代久遠,網絡資源有限,以下這些數據不一定準確和全面,請諒解。 鴻運坊 寧海西路84弄 八仙坊 寧海西路109弄 久安里 西藏南路10弄 恒茂里 西藏南路68弄 尚義坊 永善路6、26、48弄 信平里 龍門路2、12、30弄 鈞培里 龍門路145弄 寶善里 寧海西路149弄 永安里 寧海西路168弄 勤余坊 寧海西路184弄 同登里 寧海西路188弄 合眾里 寧海東路266弄 永普里 寧海東路279弄等 天惠坊 金陵中路100弄 松壽里 金陵中路120弄 大成里 金陵中路174弄 仁昌里 金陵中路206弄 建安里 金陵中路218弄 樹德里 普安路33弄 桃源坊 普安路51弄 鶴鳴里 普安路58弄 復興里 普安路35弄 民厚坊 普安路100弄 尚德里 普安路131、141弄 吉祥坊 望亭路32弄(又名新生里) 永慶坊 望亭路32弄內 慶安里 望亭路68弄 松柏里 望亭路81弄 光德里 嵩山路20弄 蔭余里 柳林路10弄 福德里 金陵中路112弄 敦厚里 金陵中路156弄 蕙 村 金陵中路194弄 通和里 金陵中路232弄 振平里 金陵中路241弄 瑞康里 金陵中路244弄 永祥里 延安東路751弄 永年坊 延安東路825弄 興業里 延安東路835弄 余慶坊 延安東路865弄 群賢坊 延安東路866弄 德順里 連云路19弄 五福里 連云路31弄 圖文來自:網絡,綜合參考自檔案春秋、 黃浦檔案、弄堂longtang、食硯無田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