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孔孟之后的儒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備受后世推崇。從明穆宗到徐渭,從紀曉嵐到曾國藩,從梁啟超到孫中山,王陽明儼然已經成為古今中外各大牛人的共同偶像。連“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都臣服道:一生低首拜陽明。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公元1472年,王陽明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成年年間的狀元,官至吏部尚書(南京府)。 書香門第,給孩子取名字也十分講究,“守仁”二字便出自《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出身于儒教之家,致力于儒門之學。我們談論王陽明,就不得不談論他的心學。 王陽明的心學與程頤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是儒家的兩門重要學派。理學強調“格物致知”,而心學則提倡“致良知”。 近代以來,心學超越理學,后來居上成為最受世人追捧的經典學派。 畢竟,朱熹是個表里不一的“偽君子”,而王陽明則是個知行合一的“真圣人”。 王陽明的歷史功績更毋庸多言:46歲平定危害江西幾十年的民變禍亂,47歲平定洪都寧王朱宸濠之亂,56歲平定西南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但是,也正是在56歲剛剛平定叛亂后,王陽明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 接到帶兵到廣西思恩、田州平亂的諭旨時,王陽明已經病入膏肓,但他絲毫沒有遲疑,便接旨謝恩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直接加速了他的死亡。 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元1529年1月9日),戰亂平息,王陽明拖著病體起身回家,卻不幸病逝于歸途的船上,客死他鄉,孤苦無依。 王陽明臨終之際,有所感應,對身邊的弟子周積說:“我要走了。” 弟子泣不成聲,問道:“先生,有何遺言?” 王陽明泰然回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言畢,安詳合眼,溘然長逝,西登極樂。虛歲五十有七。 王陽明死后,追贈新建侯,謚文成,從祀孔廟,江西軍民俱穿縞素,哭送恩公。 王陽明的磊落,王陽明的無私,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讓他堪稱“此心光明”。這是圣人良言,也是心學真諦,只是這種境界,幾百年來,再也無人能匹及。 那么你呢?是否能做到一生“此心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