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巷是菜市口東南角南北方向的一小截胡同。 北京的胡同大多數就叫什么什么胡同,如豐盛胡同、粉子胡同、賈家胡同、潘家胡同。但也不一定。有的胡同叫多少多少條,如宮門口頭條、宮門口二條等。有的胡同就叫做什么巷,如菜市口這片地方的果子巷、大吉巷。至于為什么叫條叫巷,我也說不清楚。 看老地圖,果子巷到頂頭分成兩叉,往西拐接保安寺街,往東往南接賈家胡同。在這個片區,和果子巷、賈家胡同并列的南北向胡同還有米氏胡同、潘家胡同、粉坊琉璃街。粉坊琉璃街向南過去是荒地里的一條土路,可以直通陶然亭,現在這條土路叫作黑窯廠街,也還是直通陶然亭公園的北門。在改擴建菜市口大街以前,菜市口是個丁字路口,宣武門大街向南到這里就到頭了。和宣武門大街相交的大街,東邊是騾馬市大街,西邊是廣安門內大街。騾馬市大街和廣安門內大街以南都是窄小的街道,也就是胡同、巷。從米氏胡同往西還有丞相胡同,差不多就是現在菜市口大街的位置。丞相胡同再往西是北半截胡同、南半截胡同、爛漫胡同。歷史上,從爛漫胡同到粉坊琉璃街之間的這一片不大的胡同區,曾經是北京南城會館和文人聚集最多的地區,號稱“宣南士鄉”。清末戊戌變法運動的主要活動地點就在這塊地方。當年,戊戌變法運動的領袖們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就都住在這里的南海會館、新會會館、瀏陽會館。1905年科舉考試取消后,各地在京會館的功能大大減弱,變成了各地在京做官的單身漢們暫時安置的地方,如魯迅周作人兄弟就曾居住在這里的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丞相胡同擴建為寬闊的菜市口大街,和以北的宣武門南大街相銜接,成為通衢大道,這一片成片會館區被大街一分為二。進入新世紀后,這片珍貴的歷史文化區又成為房地產商人們逐利的目標。大概在2007年后,中信集團開始接手大吉片區危房改造項目,在這片地方建設中信城。中信城是個很大的房地產項目,迄今仍然沒有完成全部工程。已經建成的主要是普通住宅,包括一期中信錦園,二期中信沁園,三期中信禧園。我就是在2007年購買了一期中信錦園的房子。 果子巷現在是我家樓下的一段還沒有開通的社區道路。 中信城非常大,每一片住宅區獨立成院。在院和院之間有社區道路溝通連接。果子巷就是三期中信禧園與還在它東邊、現在還沒有建設的五期或者六期之間的道路。我們是偶然看到了中信禧園樓房上的牌子,才知道這條新建道路叫作果子巷。中信城的建設者們很清楚這片地方的歷史文化底蘊,所以,在設計改造這一片地方的時候盡可能的保留了一些老東西,比如盡可能的就地保留或移栽了十幾棵上百年的老槐樹老棗樹,比如盡可能的保留利用這片地方原來就有的地名路名。現在的果子巷和歷史上的果子巷差不多是一個方位,只是比原來的果子巷要寬闊的多。北京有好多這里的例子,原有的胡同改建成了很寬闊的大街,卻還是用原來的胡同名字,如西單一帶的辟才胡同,如東直門南邊的東四十條就是這樣。 現在的果子巷全長也不過四五百米,北通交通干道騾馬市大街,向南到中信禧園南端往西拐了個彎,成個倒L型。中信禧園建成后,開始建設它旁邊的這條馬路,開始兩邊和兩端都用建筑圍擋包圍著,我們只能從家里朝向它的窗戶俯瞰馬路的變化。有時候,我還會用望遠鏡觀察工程的進展和工人們的工作。后來,道路基本上建成了,建筑圍擋沒有剛開始那么嚴密了,有的地方會出現一個小洞,小區的居民們開始通過小洞口鉆進去,鉆進去之后就是嶄新的寬闊的但是還沒有開通因而絕對沒有汽車不用擔心被撞的大馬路。徜徉在這樣的馬路上,人們的呼吸一下子變得暢快起來。 現在,果子巷是中信城所有居民的樂園。每天晚飯后,老老少少就會從家里走出來,積聚在這片像廣場一樣的馬路上,從一兩歲的孩子到七八十歲的老人。孩子們在這里瘋狂的玩各種玩意,騎自行車,騎滑板車,玩輪滑,踢足球,大人們有的走路,有的跑步,有的站樁,有的聊天。從交通出行的角度說,人們希望這條馬路趕緊通車。但是從休閑的角度說,我們又實在希望它就這樣耗著,總也弄不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