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燈籠別名:燈籠草、苦燈籠、崗燈籠、苦燈茶、鬼點(diǎn)火、墳頭青、夜鬼燈籠、土羚羊。 鬼燈籠為馬鞭草科植物燈籠草的根、根皮及全株入藥。本草生于山地、路旁及林邊灌木叢中。全年可采。 鬼燈籠微苦、涼。有清熱解毒,止咳止痛的功用。主治肺結(jié)核潮熱、感冒發(fā)熱、咽喉炎、支氣管炎、胃痛、疝痛、跌打損傷、疔瘡癤腫。 單方驗(yàn)方: 1.治肺結(jié)核咳血:鬼燈籠60g,金牛草15g,水煎服。 2.治感冒高熱:鬼燈籠60g,崗梅根10g,夜香牛30g,水煎服。 3.治風(fēng)熱感冒、頭痛發(fā)熱:鬼燈籠30g,板藍(lán)根60g,水煎,分3次溫服。 4.治風(fēng)濕熱痹痛:鬼燈籠、大青葉各30g,檜葉45g,水煎分3次溫服。 5.治胃熱痛:鬼燈籠30g,白芍15g,甘草6g,水煎服。 6.治睪/丸和陰/囊腫痛:鮮鬼燈籠、鮮小果倒地鈴、通心菜各250g,水煎服,另取藥液薰洗患部,痛甚者加冰片1g(熔化)。 7.治久瀉不愈:鬼燈籠根15至30g,水煎服。 8.治中暑、感冒、肺熱咳嗽、咽喉腫痛:鬼燈籠全草,水煎沖紅糖服。 9.治跌打腫痛:鬼燈籠根15至30g,浸酒服或用鬼燈籠鮮葉、生艾搗爛加酒微炒,外敷患處。 10.治瘡癤腫:(1)鬼燈籠鮮葉搗爛和紅糖外敷患處。(2)鬼燈籠、爵床共搗爛敷患處。 11.治皮膚潰瘍癢難忍:白花燈籠鮮葉搗爛外敷患處。 本品內(nèi)服常用量15至30g,外用適量。附注:鬼燈籠有紅白之分,是同種植物,兩者均可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