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質概況 西安市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臺兩個大的地質構造單元,巖相、構造及地質發育史各具特點,形成明顯的區域內陸質差異,特別是第三紀強烈的新構造運動,更使本地區地質狀況復雜多樣。 區域構造 【秦嶺地槽褶皺帶】 西安市境內的秦嶺山地,地質屬秦嶺地槽褶皺帶。它在距今6~8億年的前震旦紀仍屬淺海環境,沉積巨厚的碳酸鹽巖及泥質巖類。自早古生代(距今5.7億年)以來,地殼升出海面,地槽褶皺隆起,經多次巖漿侵入、斷裂發育、混合巖化作用及動力變質作用,特別是1.3億至1億年前伴隨強烈的構造斷裂運動巖漿侵入,奠定了秦嶺地槽褶皺帶的地質構造格局。從距今300萬年前的第三紀末以來,秦嶺以塊斷作用為特征的新構造運動十分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隆升,大量斷裂發育并多沿山脈走向分布。秦嶺山地以0.7~1毫米/年的速率上升,渭河平原相對下降并接受巨厚沉積,累積垂直差異幅度約達萬米。 【渭河斷陷】 西安市北部的渭河平原以及驪山,地質均屬華北地臺中的渭河斷陷。在遠古地質年代,與整個秦嶺均屬淺海環境,沉積巨厚的碳酸鹽巖和泥質巖類,至今仍為這一區域的基底巖相。早古生代以來與秦嶺一起脫海而出,開始長達幾億年的剝蝕過程。在距今1.3億年前的燕山運動時期,這一區域南側產生斷面北傾的秦嶺斷裂,北側沿今北山地帶形成斷面南傾的鄂爾多斯地臺向斜斷層,渭河地塹初具雛形。第三紀以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平原與兩側山體的升降差異顯著加劇,終于完成渭河斷陷發育過程,形成斷塊型復式地塹。在巨大的拗陷中,基巖上覆蓋沉積了厚達5500~6000米的巖屑、古代沖積、湖積、洪積相物質以及風積黃土,形成典型的新生界沉降區域。 驪山是渭河斷陷內的特殊區域,地質上稱之“驪山臺拱”,面積約60平方公里。山體以地壘構成孤山,由于中生代花崗巖體侵入,形成復背斜構造。在距今約300萬年前,受新構造運動影響,驪山不斷隆起并帶動周圍抬升,同時受斷塊運動影響,形成由驪山依次向西南下降的黃土塬斷塊地質構造。 【豫西斷隆】 西安市東南境的藍田縣灞源、張家坪、新店子至輞川一線,是華北地臺南緣豫西斷隆楔入境內的一個地質區域,地質巖層出露年代最為古老。這一地區在遠古地質時期形成地槽,經回返運動產生大量斷裂,成為原始華北地臺南緣。在距今10億~5億年前的中晚元古代時,華北地臺下降,這一帶處于濱淺海環境,沉積大量巖屑。距今約5億年前重新上升,形成復向斜褶皺山脈和斷裂。在距今300萬年前,受新構造運動影響,早期形成的斷裂復活,地形起伏增大,成為秦嶺、驪東南丘陵的組成部分。 地層系統 西安境內陸質構造復雜,出露的沉積層與變質巖地層幾乎包括遠古至今大部分地質年代。 【太古界】 距今約25億年前的太古界巖層分布于驪東南丘陵,由藍田縣張家坪—灞源—清峪廟一帶向西傾沒于渭河平原,為一套中深變質的片巖、片麻巖等。 【元古界】 距今約24億~5.7億年的元古界巖層分布于驪東南丘陵及秦嶺山地。驪東南丘陵有白云母石英巖、夾絹云母石英片巖、大理巖。秦嶺山地出露地層有絹云母石英片巖、綠片巖、硅質條帶大理巖、片巖,沿周至—藍田延伸,寬約10公里,為西安境內出露的主要地層之一。 【寒武—奧陶系】 距今約5.7億~4.4億年前的寒武—奧陶系巖層在境內有兩個區系,其中在秦嶺主脊呈帶狀向東展布,構成秦嶺山地古老的結晶基底,有各種片麻巖和片巖。分布在秦嶺深處周至縣西南老縣城至長坪一帶還有厚層塊狀白云巖。 【泥盆系】 距今約4億~3.5億年前的泥盆系巖層,分布于秦嶺山地周至縣境內,有粘土質巖、碎屑巖夾碳酸鹽巖和少量火山碎屑巖。下泥盆統巖層在本區尚未發現。 【石炭系】 距今約3.5億~2億年的石炭系巖層分布于周至、戶縣一線秦嶺山地,有砂巖及少量火山噴發巖。 【第三系】 距今約6700萬~250萬年的第三系巖層,分布在驪山、驪東南丘陵及東部黃土臺塬區,多數埋沒于第四系沉積層下,僅在深切溝谷或山地邊緣出露地面,有紫紅色泥巖、灰綠砂巖、粉砂巖、灰白砂巖、褐色泥巖與深紅色粘土等。 【第四系】 距今約250萬年前至今的第四系地層,是西安地表出露最廣的地層,約占全區總面積的65%。渭河平原基本為第四系覆蓋。巖性為砂卵礫石為主的粗粒沉積和以黃土為主的土狀堆積,來源以風積、沖積、洪積為主,也有冰川、滑坡重力堆積作用所致。沉積厚度由東南向西北漸增,平均厚度840米,早期有灰白色砂巖、粉砂巖、泥巖、午城黃土、礫石,中期有離石黃土、褐紅粘土、砂質粘土、砂礫石、漂石,晚期有黃色砂礫卵石、粘質沙土、砂質粘土及馬蘭黃土等。 巖漿巖 西安境內陸質史上巖漿活動以侵入作用為主,各地質時期形成的巖漿巖均分布于秦嶺山地與驪山一帶。 【加里東運動期侵入巖】 距今5.7億~5億年前的加里東運動時期,在秦嶺山地出露地表的巖種有黑云母花崗巖、閃長巖、閃長砏巖、含輝橄欖巖、蛇紋石化橄欖巖等。 【華力西運動期侵入巖】 距今約5億~2.3億前的華力西運動對本區影響不大,出露地表的巖種主要分布在秦嶺山地深處太白山一帶,有輝長巖、輝綠巖及變質片狀角閃巖。 【印支—燕山運動期侵入巖】 距今約2.3億~6700萬年前的印支—燕山運動期,是秦嶺山地巖漿活動最頻繁劇烈的時期,形成出露面積較大的巖體。周至縣西南巖體面積60平方公里,為黑云母花崗巖。以太白山為中心的太白巖體面積400平方公里,巖性為黑云母花崗巖和角閃石花崗巖,絕對年齡1.03億~1.41億年。八里坪巖體分布于戶縣八里坪至長安黃羊壩一帶,出露面積約100平方公里,為黑云母花崗巖,絕對年齡1.41億年。輞川花崗巖體位于藍田縣藍橋鎮牧護關以東,出露面積280平方公里,屬中粒花崗巖、似斑狀角閃花崗巖,絕對年齡8500萬年。藍田花崗巖體位于驪東南丘陵的灞源、張家坪一帶,出露面積210平方公里,屬黑云母花崗巖,絕對年齡8500萬年。驪山花崗巖體分布于臨潼驪山,面積26平方公里,其上覆蓋第三系沉積,屬黑云母花崗巖及片狀石英閃長巖、角閃花崗巖。 地質斷裂構造 由于地質運動劇烈,境內各區域斷裂帶及斷層發育。 【秦嶺地槽褶皺帶區域】 秦嶺地槽褶皺帶斷層多為走向斷層,主要有: 秦嶺北側山前大斷裂,西起周至縣西駱峪,東至藍田縣湯峪附近,向東向西延伸出境外。這一斷裂是秦嶺與渭河平原的分界,斷面傾角50°~70°,屬南升北降高角度正斷層,破碎帶寬百余米,有清晰的斷層面及廣泛分布的角礫石。斷裂的地貌標志清楚,高聳的秦嶺與盆地突然相接,沿斷裂分布溫泉。它形成于燕山運動晚期,喜馬拉雅運動時期活動加劇,其產生發展對形成渭河地塹有深刻影響。 翠峰山—李家院斷裂,沿周至縣翠峰山、田峪,至藍田縣與商洛交界的李家院東西向展布,境內長約150公里。斷裂帶分布一系列中新生代構造槽地沉積,糜棱巖帶寬50~200米。這一長期活動的斷裂產生于前震旦紀,在晚古生代以前以壓扭性為主,之后基本上為張扭性。 太白山—八里坪斷裂帶,為太白縣白云到商南大斷裂帶的中段,在西安市境內長約85公里,是北秦嶺加里東褶皺帶與中秦嶺華力西褶皺帶的分界斷裂。發生于加里東運動期,具壓扭性特點。在戶縣木子坪地區多條斷層分枝組成向南傾角60°~80°的斷裂帶,破碎帶寬10~20米。 庫峪斷層,展布于長安縣庫峪—草坪一帶,北西走向,長42公里,斷面傾角60°~70°,破碎帶寬30余米,有強烈的炭化現象,屬形成于燕山運動期具有長期活動歷史的復活性斷裂。 爛店子梁—光禿山斷層,沿北東向展布于周至縣境南緣秦嶺山間,斷面南傾,傾角大于60°。斷層出現于早古生代,在喜馬拉雅運動期也有活動。 【渭河斷陷區域】 渭河斷陷區地表覆蓋層深厚,但基底隱伏斷層很多,以正斷層為主,分布雜亂,大體為北東、北西和近東西向,斷裂的新構造運動表現明顯,對地震活動和地貌格局有很大影響。主要有: 口鎮—關山斷裂帶,自涇陽縣口鎮至臨潼縣關山東西向橫穿渭河平原北部,由若干大致平行斜列的斷層組成,形成于震旦紀。早期呈壓扭性,晚近呈張扭性,為隱伏的活動斷裂帶。下降速率2毫米/年,衛星圖像上顯示明顯,物探表明屬重力異常密集帶。地貌形成明顯的黃土坡坎。斷裂帶主要由閻良—關山斷層、徐陽—田市斷層與永樂—零口斷層組成。 渭河斷裂帶,為被渭河河床掩伏的活動斷裂帶,呈北東東向由寶雞—咸陽經境內至渭南,渭河基本沿此斷裂走向。這一斷裂帶是基底巖相的分界,以北為下古生界灰巖,以南為元古界片巖及燕山期侵入巖。斷裂帶由一系列平行斷層組成,寬2~5公里,斷面近直立,斷距近千米。臨潼以東斷面傾角68°~70°。這是一條切穿地殼乃至上地幔的巖石圈斷裂,控制和牽動次級斷裂的生成和發育。 驪山北麓斷裂帶,沿驪山北麓呈北東向展布,長約27公里,東與太華山前斷裂帶相接,斷面北傾70°~80°。斷裂產生于前震旦紀,與中生代發育的北東、北西向兩組斷層共同將驪山抬升形成臺拱地壘。 余下斷層,由藍田縣焦岱西經長安縣引鎮、王曲、戶縣余下至境外,長120公里,形成于前震旦紀,為關中盆地第三系地層分布的南界。它與秦嶺北側山前大斷裂帶平行組成階梯狀正斷層組,共同組成渭河斷陷的南部邊緣斷裂。 北西向階狀隱狀斷裂組,包括以下斷裂:驪山東北麓和西南麓斷層為驪山臺拱的邊界斷層,呈北西—南東向,形成于中生代后,規模不大,東北麓長5公里,西南麓長4公里。灞河斷層,沿灞河谷地展布,長約50公里,新生代以來活動顯著。浐河斷層,沿浐河谷地呈北西西向展布,長約45公里,斷面下降形成白鹿原明顯高于少陵原的階狀地形。滈河斷層,沿河谷地呈北西向展布,長約30公里,形成少陵原高于神禾原的階狀地形。河斷層,沿河谷地展布,長約12公里,斷面傾向西南,斷層使下更新統錯動70余米。灃河斷層,沿灃河谷地延伸,傾向南西,西南側相對下降,成為西安凹陷最大沉降中心。啞柏斷層,由周至縣啞柏向東南延伸到秦嶺,是渭河斷陷區的西緣斷層,長約50公里,產生于中生代,至今活動強烈,是西安地區主要發震構造之一。 北東向階狀隱伏斷裂組,又稱臨潼—長安斷裂帶,自驪山西側—長安—灃峪與秦嶺相接,長40余公里。它由三條平行斷面正斷層組成,寬達6公里。斷裂帶東南側為黃土臺塬相對上升區,西北側為渭河階地相對下降區,沿斷裂主體通過部位為重力梯度密集帶和地形陡變帶,且有地裂縫發生,是西安的又一主要發震地質構造。 【豫西斷隆區域】 豫西斷隆區斷裂復雜,但在西安境內所占范圍較小。主要有: 太華山北側斷裂帶,由藍田縣焦岱循太華山前呈北東向至流峪,為傾向北西、斷距千米以上的高角度正斷層帶,形成于前震旦紀,至今活動強烈,垂直差異明顯。 鐵銅溝—玉山斷層,由洛南延伸到境內,經藍田縣鐵銅溝、將軍廟、玉山進入渭河平原成為隱狀斷層至藍田縣華胥鄉,長約20公里,形成于古生代,晚近時期有左旋平移活動。 焦岱—新店子斷裂帶,位于藍田縣境內,走向東西,斷面北傾,傾角50°~85°,為一北俯南仰的正斷層。破碎帶寬20~50米,沿斷裂帶有熱液礦床生成。這一斷裂帶形成于前震旦紀,晚近活動強烈,自第三紀以來具有明顯的垂直錯動兼有左旋平移性質。 城市工程地質 西安城市地形寬展平坦,坡度和緩,高出渭河河床20~40米。由于整體向北傾斜,位于城市以北的渭河河床緩慢北蝕侵移,即使汛期也不致對城市構成威脅。 城市地質構造屬沉降凹陷區,基底片巖及花崗巖上覆蓋5500~6000米厚度的新生界沉積,其中第四系沉積厚914~1095米。地表上部有3~12米風積黃土,其中部分具有較強濕陷性。在局部封閉低洼地區水位較高區域,黃土浸濕后結構軟化地基下沉,易導致建筑物發生不均勻沉陷,在這些地域建造高層建筑需采取特殊結構和施工措施。此外,由于長期人類活動,舊城區廣泛分布人工填土,結構不均,規律性差。分布于塬邊坡腳處的晚近堆積黃土結構松軟,壓縮性高,承載力低,對濕陷敏感。因新構造運動依然繼續,城區分布多條地裂縫帶,建造高層建筑時應注意避開。 城市各區域的工程地質條件大致如下: 1.西郊區:地表上部覆蓋5~12米黃土,其中濕陷性土層約3~5米,濕陷等級Ⅰ~Ⅱ級,屬非自重濕陷性場地,地基承載力一般12~18噸/平方米。下部為水位下飽和黃土,承載力8~12噸/平方米。再往下為亞粘土與砂礫層。 2.東郊北郊區:地表上部覆蓋8~12米新黃土,其下部為老黃土層。新黃土濕陷性較強,濕陷等級Ⅱ~Ⅲ級,局部地區具有重濕陷性,地基承載力一般15~20噸/平方米。 3.南郊區:地表上部覆蓋約10米黃土,部分古河道區域夾有1~5米砂土層,地基承載力一般15~20噸/平方米。因亞粘土與砂層互為層狀交迭,砂層粒度粉、細、中砂不一,工程地質須顧及砂層的地震液化性。 4.舊城區:地表上部覆蓋黃土約10米,地面以下2~6米之間普遍分布人工填土,多為碎磚瓦及垃圾,且有古墓分布。地基承載力約12~18噸/平方米,強度較低,差異較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