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婚禮上,喜堂高掛“和”、“合”二仙神像,寓意家庭和合,婚姻美滿。 “和合二仙”,人物原型是寒山和拾得。 他們兩位都是唐代高僧,后來演變為古代神仙。他們手中一人執荷花,一人捧盒,盒蓋稍微掀起,內有五只蝙蝠,從盒內飛出。 “荷”與“和”、“盒”與“合”同音,取和諧好合之意。 五只蝙蝠寓意五福臨門,大吉大利。此圖案常用于傳統木雕、漆畫、磚刻、刺繡、剪紙和木版年畫等處。 ![]() 圖片 | 源于網絡 寒山、拾得二人佛法高妙,詩才橫溢,蹤跡怪異,其典型形象總是滿面春風,拍掌而笑。 我國民間珍視他倆情同手足的情誼,把他倆推崇為和睦友愛的民間愛神“和合二仙”。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雍正皇帝封天臺寒山大士為“和圣”、拾得大士為“合圣”。 于是,寒山、拾得這“和合二仙”又稱“和合二圣”。 相傳寒山和拾得分別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化身。 唐代是佛法興盛的時期,得道高僧甚多,屢屢出現神跡。 寒山子,又名貧子,經常棲身在天臺山始豐縣西的寒巖幽窟中,因此被稱為寒山子。由于身居寒巖,飲食無著落,所以常到國清寺,向廚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飯吃。 寒山來寺時,總是容貌枯悴,衣衫襤褸,頭上經常戴著樺樹皮做成的帽子,腳下則穿著木屐。 有時候,他的荒誕行徑惹得寺僧不耐,拿杖棍逐趕他,他不以為意,反而拍拍手,呵呵大笑而去。 拾得的身世不詳,據說他年幼時被人遺棄在赤城道側,恰巧被路過此地的豐干和尚發現,帶回國清寺中,因此名為拾得。傳說中,豐干和尚是彌勒菩薩再來。 拾得原來擔任齋堂的行堂工作,一日忽然兀自登座,與諸佛像對坐而食,口中嚷著:“憍陳如!你這聲聞小果啊!”旁若無人地比劃著筷子,呵呵大笑,因而被改派到廚房洗碗碟。 拾得看到伽藍殿供品被烏鴉啄得滿桌狼藉,就用大木杖用力敲打伽藍神像,還邊打邊罵:“你連自己吃的東西都管不了,又怎么保護寺院呢?” 這天晚上,僧眾都見伽藍哭訴:“拾得打我!” 第二天大家一湊,都做了同樣的夢,于是議論紛紛,知道拾得并非常人。 后來,寒山進寺和拾得一起當了國清寺的廚僧。 從此他們朝夕相處,更加親密無間。 寒山和拾得在佛學、文學上的造詣都很深,他倆常一起吟詩作對。 ![]() 圖片 | 源于網絡 這兩位高僧于唐代貞觀年間由天臺山至江蘇蘇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因寒山和拾得在此居住而出了名,以后便改稱為蘇州寒山寺。 直到現在,寒山寺里還塑著他們的塑像與碑刻,以表對二位高僧的紀念。 《宋高僧傳》中記載,豐干和尚原本在天臺國清寺,后行化到京兆。 此時,京兆有個叫閭丘胤的人要到臺州去做太守。臨行前,問豐干和尚,何方有真身菩薩? 豐干回答說:“有燒飯、洗碗的兩個和尚,名叫寒山和拾得。” 閭丘胤到臺州上任后,慕名來訪,二人大笑曰:“豐干饒舌!彌陀不識,禮我為何?”意指豐干乃彌陀化身,惜世人不識。 說后,二人挽臂笑傲,跨出寺門,走向寒巖,從此再也不曾出現在國清寺。 閭丘胤回過神來,再去尋找豐干和尚,豐干和尚也不見了。 閭丘胤在哀慕之余,請寺僧道翹撿尋他們的遺物,只于林間抄得三百多首詩偈,編錄為《寒山子詩集》,拾得寫在國清寺內的詩偈,也收進其中。豐干和尚今惟存壁上詩二首。 在佛門公案中,寒山和拾得有一段精彩對話: 寒山問曰:“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 圖片 | 源于網絡 寒山、拾得的詩,具有脫俗的氣韻與禪機,對于世俗名利榮華,全不介懷。 寒山在《凡讀我詩者》中云:“凡讀我詩者,心中須護凈。慳貪繼日廉,諂曲登時正。驅遣除惡業,歸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這些詩不獨具有徜徉于大自然的坦蕩胸懷,而且往往有警醒佛教徒的精辟之句,因此甚為后人所推崇,成為“和合文化”的精要。 從入山隱士、得道高僧、佛菩薩再來人,再演變為民間愛神和婚姻神,一千多年來,寒山拾得的故事廣為流傳。 不過,不管寒山拾得的身份有何變化,他們都是人們心中尊敬和愛戴的詩僧。 學國學網&ID:lexueguoxue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歡迎關注學國學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