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濟陽蔡氏與陳留蔡氏的淵源關系; 濟陽蔡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源流及政治地位; 濟陽蔡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閥門望族, 至今仍是本固枝榮的大族系, 遍布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 〔關鍵詞〕 陳留 濟陽 蔡氏 蔡氏以國為姓, 在學術界沒有爭議。但蔡國兩次受封, 三次遷都是應該引起注意的。第一次受封, 是在周武王滅商之后, 封其五弟叔度為蔡侯。蔡本為女吉姓古國〔1〕, 在今河南長垣縣東北蔡城〔2〕。叔度為姬姓, 從此女吉、姬二姓蔡國合而為一。后叔度參加武庚叛亂, 失敗后免爵流放,“乃囚叔度于廓凌( 在今河南上蔡境內) ”〔3〕, 蔡叔死于廓凌, 葬于廓凌, 蔡的國名也就帶到了廓凌。這是蔡的一封一遷。蔡的第二次受封是在成王時期。叔度子胡在其父死后, “乃改行率德馴善”,周公遂薦胡為魯卿士, 魯國得到治理, “于是周公言于成王, 復封于蔡, 以奉蔡叔之祀, 是為蔡仲”〔4〕。叔度之墓在上蔡, 蔡仲復封是為了“以奉蔡叔之祀”,故蔡仲的封國在上蔡乃為理所當然之事。蔡靈侯晚年蔡為楚所滅, 三年后, 楚允許蔡景侯之子蘆( 平侯) 復國, 國都遷至新蔡,從此蔡就聽命于楚國。這是二封二遷。至蔡昭侯時, 為投吳反楚, 又將國都遷至州來, 即下蔡( 安徽鳳臺縣) , 這是三遷。昭侯之后, 又經四代, 至蔡侯齊時, 國為楚所滅。蔡由叔度開始, 歷經23 代, 26 君, 共600 余年。 蔡國由于三次遷都, 其民或遷或留, 分布面較廣, 特別是在蔡亡之后, 其民分散到各地, 皆以國為姓。晉有太史蔡墨, 楚有大夫蔡鳩居, 齊有大夫蔡朝, 秦有燕人蔡澤。正如蔡氏《濟陽通譜》所說: “千枝一本, 萬派同源”。其本其源皆在上蔡, 而在千枝萬派之中, 濟陽蔡氏則為蔡氏族中最興盛顯赫的望族。下面就想著重追溯一下濟陽蔡氏形成、發展的歷史。追溯濟陽蔡氏的歷史, 首先必須先談陳留蔡氏, 因為濟陽蔡氏是由陳留蔡氏發展來的, 兩者是同根同系, 實是一個枝派。陳留蔡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當推東漢末年的著名學者、大書法家、大經學家蔡邕。《后漢書·蔡邕傳》: “蔡邕字伯喈, 陳留圉人也。六世祖勛, 好黃老, 平帝時為眉阝令。王莽初, 授厭戎連率( 隴西太守) 。勛對印綬, 仰天嘆曰: 吾策名漢室, 死歸其正……可事二姓哉! 遂攜將家屬〔5〕, 逃入深山, 與鮑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父棱, 亦有清白行, 謚曰貞定公。”這里主要記載的是蔡邕六世祖及其父棱的事跡, 據此可將陳留蔡氏的世系又上推六世。《后漢書集解》引惠棟根據《漢書·功臣表》的考證, 認為曾幫助劉邦打天下的肥如敬侯蔡寅, 是蔡邕的始祖, 而《蔡邕集》載《讓高陽侯表》則稱“臣十四世祖肥如侯佐命高祖, 以受爵賞。”據此又可把陳留蔡氏的先祖上推到十四世。只是十三世以下是誰尚不清楚。查《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如下記載: 肥如敬侯蔡寅 以魏太仆, 漢王三年初從, 以車騎將軍破龍且及彭城。侯, 千戶, 三月庚子封, 二十四年薨。子 孝文三年, 嚴侯戎嗣, 十年薨。孫 后元年侯奴嗣, 十四年薨。曾孫 元康四年寅曾孫肥如大夫福詔復家。薨, 無后。 《功臣表》記載了肥如侯蔡寅,子蔡戎, 孫蔡奴, 曾孫蔡福四代傳承關系, 但至蔡福則記為“無后”,蔡氏宗嗣斷了線。然而由蔡戎至蔡奴不可能都是一線單傳, 必有次子, 庶子才能使蔡氏宗嗣延續下來。《通志·氏族》找到了新的線索: “《漢書·公功表》肥如侯演, 演元孫丞相義, 義元孫勛為長安邸長, 累召不至, 勛曾孫攜。”這里說的肥如侯演, 即蔡寅, 元孫丞相義, 即玄孫昭帝時丞相蔡義。查《漢書·蔡義傳》, 蔡義河內溫人, 昭帝為宰相, 封節侯, 無子國除。《通志》說“義元孫勛”可能另有所據, 姑存疑。但自蔡攜以后, 蔡氏的世系是基本清楚的。 《后漢書·蔡邕傳》注引《蔡攜碑》稱: “攜字叔業, 有周之胄。昔蔡叔沒, 成王命其子仲始踐諸侯之位, 以國氏姓, 君其后也。君曾祖父勛, 哀帝時, 以孝廉為長安邰長, 及君之身, 增修厥德,順帝時, 以司空高策遷新蔡長, 年七十九卒。長子棱, 字伯直, 處世孤黨, 不協于時, 垂翼華發, 人爵不升, 年五十三卒。”《蔡攜碑》的可貴之處在于補充了蔡邕六世祖蔡勛及祖父蔡攜, 父親蔡棱的生平事跡〔6〕, 從中知道蔡勛在西漢哀帝時被舉過孝廉, 并任過長安邰( 邸) 長, 知道蔡攜在東漢順帝時, 以優異的對策成績被任命為新蔡縣長, 還知道蔡棱為人正直, 不協于時, 一生沒有任官。碑文說蔡棱是蔡攜長子, 言外之意, 蔡攜還有其他兒子, 據《后漢書·蔡邕傳》及其他歷史文獻可知蔡攜還有一個兒子, 即衛尉蔡質。《蔡邕集·被收時上書自陳》稱: “臣季父質, 連見拔擢,位在上列”,“乞身當辜戮, 免質不并坐”,據此, 蔡邕被收時〔7〕, 蔡質仍在位。 據上引資料可知, 陳留蔡氏家世源遠流長, 最早可追溯至周初蔡叔度, 往下可追溯至西漢初年的肥如侯蔡寅, 再往下就是蔡勛、蔡攜、蔡棱等。在漢以前世系不清, 呆以不論, 入漢以后可以說代代為官, 是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官宦世家。關于蔡邕事跡, 為世人所熟知, 本文不再贅述。蔡邕晚年因被迫參加董卓政權, 受王允迫害死于獄中, 卒年六十一歲。蔡邕之死, “晉紳諸儒莫不流涕, 北海鄭玄聞而嘆曰: 漢世之事, 誰與正之。兗州陳留間, 皆畫像而頌焉”〔8〕。蔡邕被害, 實是中國學術界無法彌補的一大損失, 言之令人扼腕。 蔡邕子嗣情況不詳〔9〕, 有女名琰, 字文姬, 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蜚聲于世, 是漢代著名文學家, 女詩人, 其才華得到曹操的賞識。蔡邕還有一女, 不為世人所熟知, 實際也曾顯赫一時, 即司馬師的岳母, 晉景獻羊皇后的母親蔡氏, 據《晉書·景獻羊皇后傳》記載: “后母陳留蔡氏, 漢左中郎將邕之女也。”晉武帝泰始九年, “追贈蔡氏濟陽縣君”,陳留蔡氏轉為濟陽蔡氏, 這可能也是個契機, 從而也說明了陳留蔡氏與濟陽蔡氏的淵源關系。 研究陳留蔡氏的歷史, 對于蔡氏是什么時候定居在圉縣的也應該搞清楚。 蔡邕在《瑯岈王傅蔡朗碑》中說: “君諱朗, 字仲明, 蓋倉頡之精胤, 姬稷之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 建侯于蔡, 以國氏焉。迄于平襄, 周祚微蝕, 王室遂卑。齊晉交爭, 強楚侵陵, 昭侯徙于州來, 公族分遷, 氏家于圉。”此碑文簡單介紹了蔡國的歷史及得姓的由來, 最值得注意的是后三句: “昭侯徙于州來, 公族分遷, 氏家于圉”,這說明在昭侯遷都下蔡的時候, 蔡國的部分公族就由新蔡遷居于圉了, 蔡邕是大學問家, 對其家族歷史不會胡編亂造, 說春秋末期蔡氏已遷居于陳留圉縣是可信的。 據史書記載, 到東漢時期居住在圉縣的, 不僅是世代為官的蔡邕一支, 而且還有與高氏齊名, “并皆富植, 郡人畏而事之”的蔡氏富人〔10〕, 說明陳留蔡氏, 在東漢已成為族人眾多, 有錢有勢的大戶, 正是這一支蔡氏大戶,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發展成為地位僅次于王、謝、袁、蕭四大門閥, 而以濟陽為郡望的顯赫士族。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陳留蔡氏得到迅速發展的是蔡邕叔父蔡質一支。蔡質不僅官至衛尉,而且也是一位學者, 《漢官典職儀》就是他的名著。蔡質在蔡氏族中有很高的威信。魏晉時期的蔡氏談家史時, 一般都追述到蔡質。下面就談一下魏晉時期陳留蔡氏的情況。《晉書·蔡豹傳》: “蔡豹字士宜, 陳留圉人。高祖質, 漢衛尉, 左中郎將邕之叔父也。祖睦,魏尚書。父宏, 陰平太守。豹有氣干, 歷河南丞, 長樂、清河太守。”這段記載說明蔡豹是蔡質之后, 祖孫四代在漢、魏、晉都身歷高官。在西晉末年蔡豹為避亂南渡, 晉元帝任其為振武將軍, 臨淮太守, 不久升建威將軍、徐州剌史, 曾隨祖逖北伐, 后在討徐龕戰爭中失利, 被收, 斬于建康。蔡豹無子, 其兄子蔡裔, 字元子, 渡江后曾任散騎常侍, 兗州刺史, 封高陽鄉侯, 隨殷浩北伐, 卒于軍中。這說明蔡豹這一支, 在東晉初年即已消亡, 但蔡質另一支后人卻得到發展。 《晉書·蔡謨傳》: “蔡謨字道明, 陳留考城人也, 世為著姓, 曾祖睦, 魏尚書。祖德, 樂平太守。父克, 少好學, 博涉書記, 為邦族所敬。”這段文字值得注意處有二: 一、蔡謨的籍貫與蔡豹不同。《蔡豹傳》記為陳留圉( 河南杞縣圉鎮) 人, 《蔡謨傳》記為陳留考城( 河南蘭考縣) 人, 這是陳留蔡氏籍貫第一次變化, 說明在蔡謨時其家已由杞縣遷至蘭考。二、說蔡謨“世為著姓”,如果從蔡謨算起, 甚至包括其父蔡德在內, 都不能說“世為著姓”,只有上推至蔡質以上, 才能稱為“世為著姓”。據此可知, 晉人也是把圉縣蔡氏與考城蔡氏當作一門看待的。《晉書·蔡謨傳》記載蔡謨事跡甚詳: “謨弱冠察孝廉, 州辟從事, 舉秀才, 東海王越召為掾,皆不就。避亂渡江, 時明帝為中郎將引為參軍。元帝拜丞相, 復辟為掾, 轉參軍, 后為中書侍郎,歷義興太守, 大將軍王敦從事中郎, 司徒左長史, 遷侍中。”這一段記載說明, 蔡謨與蔡豹一樣,也是蔡氏渡江南下的第一代, 是東晉的開國元勛, 但與蔡豹不同的是蔡謨在平蘇峻之亂中立了大功, 被封為濟陽伯, 成為濟陽蔡氏的開山祖, 后歷遷太常, 幫助東晉建立禮儀制度。以后又拜征北將軍, 都督徐兗青諸州軍事、徐州刺史。康帝時, 官至侍中、司徒, 在政治上達到頂峰。其長子蔡邵, 官至永嘉太守, 少子系, 有才文義, 位至撫軍長史。蔡謨的后代歷宋、齊、梁、陳、隋都活躍在政治舞臺上, 家勢經久不衰, 濟陽蔡氏成為南朝歷史上幾家著名的高門士族之一。 南朝第一個王朝劉宋是濟陽蔡氏上升時期, 其第一個代表人物就是蔡謨的曾孫蔡廓。《宋書·蔡廓傳》記載說: “蔡廓字子度, 濟陽考城人也。曾祖謨, 晉司徒。祖系, 撫軍長史。父琳, 司徒左西屬。廓博涉群書, 言行以禮, 起家著作郎。”這一段記載也有兩個問題值得注意: 一、《晉書·蔡謨傳》所記的陳留考城, 在此已改為濟陽考城, 完成了陳留圉縣到陳留考城, 再到濟陽考城的演變過程。二、蔡氏的政治地位在蔡謨之后有明顯的下降, 但蔡氏的門閥地位卻保留下來, 因此蔡廓才能享受到高門華胄的待遇, 以著作佐郎為起家之選, 這就為其走上高級仕途打下基礎。蔡廓在東晉歷官司徒主薄、尚書度支殿中郎、通直郎、中書、黃門郎、御史中丞等職。東晉末年深受劉裕賞識, 曾說: “羊徽, 蔡廓可平世三公”〔11〕。入宋以后, 蔡廓雖然位不至三公, “而為時流所推重”。朝中每遇大事, 執政徐羨之、傅亮, 必向蔡廓征詢意見。朝廷曾想任命蔡廓為吏部尚書, 蔡廓知道徐羨之不肯放權, 而不就職, 遂轉任祠部尚書。蔡廓兄蔡軌時任給事中, 兄弟皆在中央任職。蔡廓少子興宗, 歷仕文帝、孝武帝、明帝及前后廢帝五朝, 屢掌州郡、兩任吏部尚書、最后官至中書監、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是劉宋政壇上舉足輕重的要員。蔡興宗的子嗣較多。長子蔡順, 字景玄, “雅有父風, 為中書郎、晉陵太守、太尉從事中郎。升明末卒。二子蔡約, 字景為扌為, 尚孝武帝女安吉公主, 拜附馬都尉, 秘書郎, 不肯就職, 后倒向蕭道成。入齊事高、武二帝, 歷官司徒左長史、黃門郎、本州中正、新安太守屯騎校尉、太子中庶子等職。海陵王在位時, 蕭鸞輔政, “百僚屣履到席, 約躡履不改”,反而受到皇帝的稱贊, 說“蔡氏故是禮度之門, 故自可悅”〔12〕。說明濟陽蔡氏是非常受尊重的門第。 蔡興宗還有一子名撙, 字景節。《梁書·蔡撙傳》稱: “撙少方雅退默, 與兄寅俱知名。”這里提到的蔡寅也是蔡興宗之子, 惜其事跡不載于史冊, 不知其詳, 但蔡撙在齊、梁兩朝均名顯當時。在齊歷官司徒法曹行參軍、司徒主薄、中書侍郎、中軍長史、黃門侍郎等職, 齊末傾向蕭衍,梁臺建, 為侍中, 吳興太守。天監元年宣城郡吏吳承伯起兵反梁, 蔡撙因鎮壓吳承伯有功加信武將軍, 后累遷度支尚書、吏部尚書、侍中領秘書監, 轉中書令。普通二年出為宣毅將軍、吳郡太守, 在梁中央和地方均為聲名顯赫的人物。蔡撙有二子, 長子彥熙( 一作彥深) , 官至中書侍郎、宣城內史。次子彥高為官給事黃門。蔡撙有一女為昭明太子妃。本來昭明太子納妃意在謝氏, 袁昂認為“當今貞素簡勝, 唯有蔡撙”〔13〕。于是蕭統才改變主意, 納蔡撙女為妃, 此事足以說明濟陽蔡氏在梁的崇高地位。蔡撙之孫, 蔡彥高之子蔡凝, 在陳也是名高當世。史稱其“美容止, 及長博涉經傳, 有文詞尤工草隸。陳太建元年累遷太子中舍人, 以名公子選尚信義公主, 拜駙馬都尉〔14〕。以后歷官中書侍郎、晉陵太守。蔡凝少年得志, 趾高氣揚。“才位未高, 而才地為時所重。常端坐西齋, 自非素貴名流, 罕所交接, 趣時者多譏焉”〔15〕。這些記載說明, 濟陽蔡氏在陳時已躋身一流門閥地位,故蔡凝才敢于在陳宣帝欲用義興公主婿錢肅為黃門侍郎時, 說“黃散之職, 故須人門兼美”,認為錢肅不夠格, 由此引起錢肅與義興公主的不滿。由于蔡凝“負地矜才”,也受到吏部尚書蔡征的壓抑, 在仕途上不得升遷, 終陳之世僅官至信威晉熙王府長史。陳亡后, 隋欲征用蔡凝, 在入京途中病故, 其子君知, “頗知名”〔16〕。 以上所介紹的由蔡謨傳下來的濟陽蔡氏, 是濟陽蔡氏中的最主要的一支, 它上自漢下迄隋, 七百年間連錦不斷, 成為魏晉南北朝最顯赫門閥士族之一。此外, 在南朝歷史上還有幾支濟陽蔡氏, 雖然其傳承世系難于和蔡廓、蔡興宗那一支掛上鉤, 但可以肯定也是蔡謨之后, 也是很有實力, 很活躍的濟陽蔡氏家族成員之一。其中一支是蔡景歷家族。《陳書·蔡景歷傳》: “蔡景歷字茂世, 濟陽考城人也。祖點, 梁尚書左民侍郎。父大同, 輕車岳陽王記室參軍, 掌京邑行選。景歷少俊爽, 有孝行, 家貧好學, 善尺牘, 工草隸, 解褐為諸王府佐, 出為海陽令, 為政有能名”〔17〕。根據以上記載, 蔡景歷的家世, 往上只能追到蔡點、蔡大同,再往上就不清楚了。蔡點、蔡大同、蔡景歷祖孫三代都在梁為官。景歷在梁末倒向陳霸先, 成為陳的開國元勛。入陳以后歷官秘書監、中書通事舍人、員外散騎常侍、御史中丞、守度支尚書等職, 并封新豐侯, 是陳朝具有重要政治影響的人物。景歷子名征, 《南史》有傳, 襲父爵新豐侯, 歷官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左戶( 民) 尚書、吏部尚書, 深得陳后主的信任, 甚至讓他“收募兵士,自為部曲。”隋軍渡江, 后主讓蔡征權知中領軍事, 負責抵御隋軍。陳亡后入隋, 歷官太常丞, 尚書戶部儀曹郎, 給事郎等職。蔡征子蔡翼, 在陳任司徒屬官, 入隋后為東宮博士。蔡景歷與投向蕭的蔡大寶也屬于同一族系, 請看《周書·蕭言傳》“蔡大寶字敬位, 祖履, 齊尚書祠部郎。父點, 梁尚書儀曹郎, 南兗州別駕。大寶少孤, 而篤學不倦, 善屬文, 初以明經對策第一, 解褐武陵王左常侍, 嘗以書干仆射徐勉, 大為勉所賞異。”根據以上記載, 知蔡大寶為蔡景歷的親叔, 其世系又上推一代, 但仍與蔡興宗的世系聯系不上。大寶后來投向蕭, 成為蕭的高級參謀, 蕭稱帝( 后梁) , 拜大寶為侍中、尚書令, 參掌選舉, 蕭巋嗣位, 大寶任中權大將軍, 領吏部尚書, 執掌軍政大權。大寶弟大業字敬道, 事蕭父子, 官至左民尚書、太常卿, 大寶還有一個兄弟大有, 官至監利太守。蕭的后梁, 本是北周的傀儡政權。后梁亡后, 大寶子延壽, 大業子允恭均入北周。延壽官至御史中丞, 允恭官至太子舍人。北周亡后, 又都入隋當官, 延壽官至開府儀同三司、秘書丞, 成州刺史, 允恭官至起居舍人。隋末李世民起兵反隋, 引允恭為秦府參軍, 唐貞觀時任太子洗馬, 著有《后梁春秋》。 《宋書·南郡王義宣傳》還記有蔡超一支。稱“超濟陽考城人。父茂之, 侍廬陵王義真讀書( 侍讀博士) , 官至彭城王義康驃騎從事中郎、始興太守, 超少有才學, 初為兗州主薄。”后官至南郡王義康咨議參軍, 專掌記室, 是劉義宣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義宣奪權失敗被殺, 蔡超也受到牽連, 故后世不顯。在劉宋時期, 有一位濟陽蔡祐, 是劉穆之的女婿。蔡祐有個兒子叫蔡孫, 在孝武帝時, 官至平南參軍, 始安太守, 后世情況不詳〔18〕。在蕭齊時, 還有一位“禮學博聞”,執經議論, 往往與時宰不合的濟陽蔡仲熊, 此人一生坎坷, 最后官至尚書左丞。其身世史書也沒有交待清楚〔19〕。齊時還有一位陳留人蔡薈字休明, 一生隱居不仕, “清抗不與俗人交”〔20 〕。齊時陳留蔡氏早已為濟陽郡望所代替, 而蔡薈仍保留陳留的籍貫, 也看出他確有隱士的派頭。除濟陽蔡氏外, 在南朝還有吳郡蔡氏、南陽蔡氏, 南頓蔡氏等等, 因已超過本文研討范圍,故不一一贅述。與濟陽蔡氏在東晉南朝發展的同時, 留在北方的陳留蔡氏也并沒有完全消聲匿跡。其中以蔡祐為代表的一支在經過顛沛流離之后, 在北魏、北周的政治舞臺上也占有一定位置。《周書·蔡祐傳》: “蔡祐字承先, 其先陳留圉人也。曾祖紹, 為夏州鎮將, 徙居高平, 因家焉。祖護, 魏景明初為陳留太守, 父襲名著西州。”這一段文字說明, 蔡祐這支陳留蔡氏, 在永嘉之亂后, 也離開了中原而流向西北, 蔡紹當上了夏州鎮將, 并把家遷到了高平( 寧夏固原縣) 。到北魏宣武帝年間, 蔡護被任命為陳留太守, 很顯然這是北魏采取以本地人治理本地的措施, 但蔡護并沒因此把家遷回故鄉, 這從蔡襲“名著西州”說明了真象, 也正因為如此, 當萬俟丑奴在關中起兵時, 住在高平的蔡襲也被卷了進去, 不久脫離丑奴而投奔洛陽, 北魏任命蔡襲為齊安郡守。后隨孝武帝西遷, 任岐雍二州刺史, 賜爵平舒縣伯。蔡裕曾跟隨宇文泰參與過沙苑、河橋、芒山等重要戰役, 因功封懷寧郡公。周明帝時, 官至小司馬, 以本官權鎮原州。卒后其子蔡正襲爵。蔡祐還有弟弟蔡澤。“頗好學, 有干能”,后任邛州刺史, 因不從司馬消難反北周而被害。 以上追溯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濟陽蔡氏這一望族形成、發展的歷史。魏晉南北朝是中國身份性地主——門閥士族掌權時期。當時的門閥士族都以自己的郡望相標榜。如瑯琊王氏, 陳郡謝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等等, 都是著名郡望, 即所謂甲族、一流門閥。濟陽蔡氏既是蔡氏族姓中的望族, 也是當時的高級門閥 中國學術界一般都認為, 門閥政治始于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建立, 終于隋廢除九品中正制。在此期間所謂門閥士族必須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一、歷代高官; 二、有家學淵源; 三、有眾多的門生故吏; 四、有田莊經濟。考查濟陽蔡氏的形成歷史, 可以說四個條件完全具備。濟陽蔡氏是由陳留蔡氏發展來的, 其先祖有姓名可考的, 可以上推自漢初的肥如侯蔡寅及東漢末的衛尉蔡質, 僅前后漢就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可謂遙遙華胄。所謂家學淵源, 實即儒學傳統。濟陽蔡氏書禮傳家, 學識淵博, 代不乏人, 直到唐代的蔡允恭, 仍以“善綴文”、“雅善吟詠”而入《舊唐書·文苑傳》。關于門生故吏, 只要是歷代為官, 有文化傳統, 在當時形勢下, 門生故吏自然成群結隊。至于田莊經濟, 這是門閥士族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 世代居官的濟陽蔡氏, 僅憑兩晉南朝的占田占山制, 就可以獲得大量山澤田園。據此足以說明濟陽蔡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閥門望族。 在本文即將結束的時候, 想著重說明兩個問題: 一、說明蔡氏以國為姓, 蔡氏的總根在上蔡; 二、說明濟陽蔡氏與陳留蔡氏是一脈相承的。對于第一個問題, 是公認的歷史事實, 不須贅述。對第二個問題, 研究者尚不多見, 故想多說幾句。關于濟陽蔡氏與陳留蔡氏的關系, 現有第一手資料可作證明, 就是在南朝時間, 也有人把濟陽蔡氏寫作濟陽圉人。《宋故散騎常侍護軍將軍臨灃侯劉使君墓志》有這樣記載: “第五妹茂容……重適( 再嫁) 濟陽圉蔡康之( 字) 景仁, 通直郎。父熙( 字) 元明, 散騎郎。祖廓( 字) 子度, 太常卿。”這里所記的“濟陽圉”,就是陳留圉。前已介紹過, 蔡康之祖父蔡廓, 《宋書》、《南史》均有傳, 但均記其為“濟陽考城人”,可見劉宋時人, 也認為濟陽考城人與陳留圉人實屬一家。這說明盡管正史中記載蔡廓為濟陽考城人, 在私人的墓志中還承認他是圉人, 這與《晉書》記蔡廓祖父蔡謨為陳留考城人一樣, 證明濟陽蔡氏與陳留蔡氏的淵源關系。另外, 在《宋書》、《南史》所記蔡廓的子孫中, 并沒有蔡熙, 蔡景仁父子。從這個角度講, 《劉使君墓志》補充了史書的不足。在這里有必要說一下陳留、濟陽、圉縣、考城的歷史地理關系。據《續漢書·郡國志》記載,兗州陳留下轄十七縣, 陳留、圉、考城, 濟陽都是它的屬縣。三國時曹魏改陳留郡為陳留國。晉時恢復陳留郡, 但從陳留郡中分出去一個濟陽郡, 郡治設在濟陽縣, 考城為其屬縣, 據此《晉書·蔡謨傳》記蔡謨為陳留考城人并不準確, 因為此時考城已屬濟陽郡, 不再屬陳留郡, 同時, 由于晉已撤消了圉縣建置, 所以《劉使君墓志》所記載的“濟陽圉”,實際也不存在, 只不過是一種歷史的追述而已。最后還要說明一下, 本文研究濟陽蔡氏為什么主要限于魏晉南北朝, 唐以后就不再考證了, 這是由于魏晉南北朝時期, 門閥士族都以郡望相標榜, 不論現居地在何處, 都要打出祖先的原來籍貫, 如滎陽鄭氏、太原王氏、蘭陵蕭氏、陳郡袁氏, 以顯示其士族的特殊身份和光耀地位,這就是所謂“地望系人, 洎于漢魏, 歷于周隋, 文章人物郁而盛矣”〔21〕。到了唐代, 李世民修《氏族志》、武則天修《姓氏錄》, 從此人的社會地位以官級論定, 門閥士族失去了特權, 再不能以門資郡望左右政治了, 人們對郡望已不那么重視, 如蔡允恭為蔡大業之子, 自然是濟陽蔡氏, 但新舊《唐書·蔡允恭傳》均記蔡允恭是“荊州江陵人也”,很顯然這是以居住地入籍, 并沒有記其先祖的郡望。不過歷史是有惰性的, 盡管正史、官家文書已不重視郡望, 但在私人譜牒、墓志中仍然重郡望, 特別是那些顯赫的家族, 仍然要打出先祖榮耀的招牌——郡望, 以顯示光輝的家史。 另外, 一些名門大族都有數代, 數十代的歷史傳承, 其人口繁殖自然較多, 子孫繁盛, 蔚為大觀。濟陽蔡氏也是這樣, 它是蔡氏族姓中根深葉茂, 本固枝榮的大族系, 濟陽蔡氏遍于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 |
|
來自: 過往郵客 > 《天下蔡氏一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