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為了確保大明江山掌握在老朱家,他曾大封兒子為藩王。在朱元璋眼里,這樣既能保持明朝永固,還能確保皇權。其實朱元璋這種想法也漢朝劉邦差不多,但朱元璋死后,他的這種分封就產生了弊端,給孫子朱允炆皇帝之位埋下隱患。因為藩王的勢力太大了,雖然沒有形成唐朝那種藩鎮規模,但也對皇權構成威脅。皇位吸引力太大了,同是朱元璋的子孫,憑什么朱允炆能干,其他子孫就不能干? 當朱允炆準備要削掉藩王權力時,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率先發難,他趕跑侄子建文帝,自己當了大明皇帝。這場皇位之爭來得很順利,特別是當時朱棣順利進入南京,還要得益于他的異母弟,也就是朱元璋第19個兒子朱橞。當時朱橞給朱棣開城門,把朱棣放進南京城。 朱元璋兒子朱橞可以說是少年得志,12歲就被封王。年輕時就經歷過鍛煉,為大明事業做了很多貢獻,成為明初九大攘夷塞王之一,其地位與朱棣差不多。 別看朱橞年齡小,朱元璋當時為了鍛煉這個兒子,派他守衛邊關但,朱橞還參與過明長城的鞏固修繕。所以,朱橞封為谷王時,他曾管轄長城重鎮之一宣府鎮,深得朱元璋的信賴。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繼位。朱棣發起了“靖難之變”,朱棣打快打到南京城了,建文帝忙叫小叔朱橞帶兵守衛金川門,但朱棣大軍一至,朱橞一看這位四哥實力太強,根本擋不住,趕緊獻城投降。 朱橞因為獻城有功,朱棣當皇帝后,他重新當起了谷王。但朱橞卻閑不住,認為自己功績很大,就開始驕橫起來,也使朱橞產生了很多想法,他認為自己陪了侄子還要陪哥哥,憑什么你們能當皇帝,我就不能呢? 正是帶著這種心理,朱橞開始大量招兵買馬,開始儲存自己的實力,為謀反做準備了。朱橞把南京的守城明軍,換成自己心腹。他這個動作就引起了朱棣的警覺,但朱棣看在這個小弟獻城有功,只是把他叫來罵了幾句,沒再過多深究。 于是朱橞就加緊了謀反準備,他還聯系自己的同母哥哥蜀王朱椿,因為他們都是朱元璋郭惠妃所生。但朱椿根本不想與這個不安分的弟弟聯合,朱椿罵弟弟不要胡來,讓他好好當藩王,否則性格難保。朱橞聽哥哥這樣說,也深知朱棣的厲害,就暫且把謀反的事放下了。 后來朱椿的兒子路過朱橞那里,朱橞一看機會來了,因為這個侄子長得太像建文帝了,于是他就對外宣稱:“建文帝沒死,還活著!”的謠言。這話傳到朱棣耳朵里,讓朱棣吃不香睡不好。 朱棣早就知道朱橞在玩陰謀,而且做了一些壞事,很多大臣都彈劾他。朱棣認為不能讓朱橞再繼續做大了,他就下令廢朱橞為庶人,朱橞的手下官員全部處死。朱橞謀反當皇帝的夢想從此破滅了。 據史料記載,朱棣沒殺這個弟弟也是因他有功。朱橞最后死在監獄里。 參考資料:《明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