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xué)習(xí)過程中有疑問請掃描上面二維碼加課程助理微信(或復(fù)制微信號binbin180212 ),會拉大家進(jìn)課程微信群,探討交流、答疑解惑。 綜述:《易》的由來當(dāng)中文王、孔子是怎么作《易》的。
引文: 1.史記---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2. 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
文稿: 有了八卦和六十四卦這樣一個完整的符號系統(tǒng),《易》的主體架構(gòu)就建立起來了,也可以說,我們?nèi)祟悓@個世界的理性認(rèn)知體系的主體架構(gòu)就建立起來了,所以傳說中伏羲生活、活動的那個地方,后來被人們叫做成紀(jì),“成”是成功的“成”,“紀(jì)”是綱紀(jì)、紀(jì)律的“紀(jì)”,成紀(jì)在今天的甘肅天水,成紀(jì)的意思是什么呢?是把總綱、大綱構(gòu)建起來了,就是把《易》的主體架構(gòu)建立起來了,也可以說是把我們?nèi)祟悓@個世界的理性認(rèn)知體系的主體架構(gòu)建立起來了。 那么,《易經(jīng)》的名字為什么叫“易”呢?因為用《易經(jīng)》的眼光來看待天地萬物,或者說,站在《易經(jīng)》的立場上去看待天地萬物,天地萬物簡直太“簡易”了,就是一陰一陽而已;而且天地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易”當(dāng)中,但是“變易”的法則是“不易”的,大家注意到?jīng)]有,我說了三個“易”,“簡易”、“變易”和“不易”,用《易經(jīng)》的眼光來看待天地萬物,或者說,站在《易經(jīng)》的立場上去看待天地萬物,天地萬物就是“簡易”、“變易”的,“變易”的法則是“不易”的,所以《易經(jīng)》的名字叫做“易”。當(dāng)然,也有人說,是因為“易”這個字上面是一個“日”,下面是一個“月”,一“日”一“月”,就是一陰一陽,“日”、“月”之合就是陰陽之合;還有的人說,是因為“易”這個字通蜥蜴的“蜴”,而蜥蜴是一種善變的動物。這些說法哪個對,哪個不對呢?我認(rèn)為每一種說法都有它的道理,都很有意思,沒有必要考據(jù)論證,分出一個是非對錯,把它們相加起來,疊加起來,不更能說明“易”這個字的神妙嗎?不更能說明《易經(jīng)》的博大精深嗎? 《易》自從在伏羲手上誕生、問世以后,一代一代傳了下來。經(jīng)過了炎黃時代、堯舜時代,又經(jīng)過了夏代和商代,在這漫長的歲月當(dāng)中,據(jù)說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兩種不同版本的《易》,一種叫《連山易》,一種叫《歸藏易》。我對《連山易》和《歸藏易》沒有什么研究,也無從研究,只知道它們也都有六十四卦,但卦序、卦名和我們今天看到的《易》不太一樣,除此之外,沒有什么可講的。所以,我們直接講,到了殷商末年,文王是怎么作《易》的。 文王是怎么作《易》的呢? 司馬遷的《史記》里面有一篇“報任安書”,其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相信很多朋友也都能背:“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這其中和我們今天主題有關(guān)的,就是“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被殷紂王拘押,關(guān)在一個叫羑里的地方,大約七年的時間里面,他大概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演《周易》”;這個“演”是推演的“演”,推演出什么呢?一是由伏羲的“先天八卦” ,推演出“后天八卦”,所以“后天八卦”又叫“文王八卦”,關(guān)于“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等我們講到八卦的時候再細(xì)講;二是為六十四卦作了卦辭,為三百八十四爻作了爻辭,我們在上一講講過,也有可能是文王為六十四卦作了卦辭,然后周公為三百八十四爻作了爻辭。 大家一打開《易經(jīng)》,就會看到第一卦乾卦,里面有“乾:元,亨,利,貞”,這“元,亨,利,貞”四個字就是乾卦的卦辭,接著又有“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等等,這“潛龍勿用”就是乾卦第一爻的爻辭,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就是乾卦第二爻的爻辭,卦辭、爻辭怎么解、怎么用呢?這個也要等到以后再講,總之,有了卦辭和爻辭以后,《易》就被稱為《周易》。《周易》的“周”,就是周文王、周公的“周”。周文王、周公以后500多年,到了春秋時代,輪到孔子登上歷史的舞臺了。 孔子是怎么作《易》的呢? 《史記》的“孔子世家”里面是這么說的:“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這一段話里面有好幾層意思: 第一是說孔子到了晚年,到了50多歲,才喜歡上《易》; 第二是說孔子喜歡《易》喜歡得不得了,在家也看,出門在外也看,愛不釋手,天天翻閱,以致于“韋編三絕”。什么叫“韋編三絕”?“韋”就是牛皮繩,“韋編”就是用牛皮繩把竹簡編在一起、連在一起,“韋編三絕”就是編連竹簡的牛皮繩斷了一次又一次,接了一次又一次,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把書都翻爛了。 第三是說孔子為《易》作“易傳”,我們上一講講過,“易傳”就是對六十四卦及其卦辭、爻辭的注釋和解說,總共有十篇,又叫“十翼”,這“十翼”都有什么呢?有上下兩篇“彖”、這個“彖”是緣分的“緣”去掉絞絲旁,還有上下兩篇“象”,這個“象”是想象的“象”,還有上下兩篇“系辭”,這個“系”是聯(lián)系的“系”,“彖”、“象”、“系辭”各兩篇,共有六篇,還有“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共有四篇,合起來總共十篇,至于這十篇里面都寫了些什么,我們以后再講,大家不要急。 第四是說孔子感慨自己學(xué)《易》學(xué)得太晚了,他說要是能早幾年學(xué)《易》,對于《易》,他就可以做到“彬彬”,這個“彬彬”就是文質(zhì)彬彬的“彬彬”,在這里的意思是完全搞懂了,融會貫通了。這當(dāng)然是孔子的謙虛,對于《易》,如果他還不夠“彬彬”,哪還有誰夠“彬彬”呢? 講到這里,我要特別說明一下,其實,孔子對六十四卦及其卦辭、爻辭的注釋和解說,或者說是對《周易》的注釋和解說,并不止我們上面提到的十篇。1972年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當(dāng)中又發(fā)現(xiàn)了六篇,其中有的內(nèi)容和我們上面提到的一樣,有的不一樣,分別叫“二三子”、“系辭”、“衷”、“要”,“衷”是由衷的“衷”,“要”是要不要的“要”,還有“繆和”、“昭力”,“繆和”、“昭力”應(yīng)該是兩個人的名字,“二三子”、“系辭”、“衷”、“要”、“繆和”、“昭力”,這六篇都已經(jīng)出版,網(wǎng)絡(luò)上也可以搜到,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找來看一看。 那么,孔子作的“易傳”十篇,又叫“十翼”,這“十翼”對于我們這些后人來說,對于《易》來說,起到了什么作用,有什么樣的意義呢?我們上一講講過, “十翼”就是五雙翅磅,也可以說是一組翅磅,“十翼”這一組翅磅,不僅讓我們這些后人能夠自由飛翔于《易》當(dāng)中,同時也讓《易》能夠永久飛翔于時光當(dāng)中,讓《易》能夠從兩千多年前飛翔到現(xiàn)在,飛翔到未來。站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來看孔子,他為什么要作“易傳”、作“十翼”呢?我認(rèn)為是因為他有兩個擔(dān)憂,一是擔(dān)心我們這些后人“有眼不識荊山玉”,把《易》這樣一個大寶貝給扔了;二是擔(dān)心我們雖然沒有把《易》給扔了,但是進(jìn)了《易》這個大迷宮以后,完全迷失了、迷路了。現(xiàn)在看來,孔子作的“易傳”把他自己的這兩個擔(dān)心給解決了,也就是說,因為有了“易傳”,我們既沒有把《易》這樣一個大寶貝給扔了,也沒有迷失在其中,可見孔子多了不起,“易傳”多了不起。我說過,讀《論語》可以讀到一個人世間的孔子,讀《易》可以讀到一個天地間的孔子,為什么這么說呢?就是因為孔子的“易傳”把《易》里面蘊含的天地之道給發(fā)明、闡發(fā)了出來,也正因為“易傳”把《易》里面蘊含的天地之道給發(fā)明、闡發(fā)了出來,《易》才成為諸經(jīng)之首、百家之宗。 通過第五講和第六講,我們知道了《易》的構(gòu)成和由來,知道了伏羲、文王、孔子是怎么作《易》的;我還希望大家能夠有這樣一個認(rèn)識,就是對于《易》的由來當(dāng)中諸如“人更三圣,事歷三古”這樣的說法,以及六十四卦到底是誰“重”出來的,六十四卦的卦名是誰給取得等等這些不解之謎,我們知其然就好了,沒有必要知其所以然,為什么呢?因為《易》的由來太久遠(yuǎn)了,許多東西湮沒在茫茫史海當(dāng)中。你非要去探個究竟,只能白費氣力,還不討好。把時間、精力放在六十四卦、卦爻辭與“十翼”上面,放在觀其象、玩其辭,觀其變、玩其占上面,才是學(xué)《易》的應(yīng)有之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