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歷時最長的人類學研究叫格蘭特研究。 研究者們花了整整76年的時間追蹤了268名哈佛畢業生,從少年一直到老年。 在76年的時間里,他們只在探尋一個答案:如何才能獲得幸福? 他們發現,幸福公式中有一個密碼,就隱藏在童年的家務里。 從小做家務孩子,越有可能獲得職業上的成功 最近,在外網看到這樣一篇專訪文章。 左邊是Justin和右邊是他的二弟Daniel Justin Kan和弟弟Daniel事業有成,不夸張地說,是非常成功。 20多歲,當大多數年輕人還碌碌無為的時候,他們就分別創辦了Twitch和Cruise 。 后來,這兩家公司分別被亞馬遜和通用汽車以高達10億美金的價格收購。于是,他們倆都成了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 可能有人會說,父母給他們的起點肯定很高吧。 但實際上,她的媽媽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17歲移民美國時,一無所有。 Justin一家人 于是,很多人問Justin:“一個普通家庭出一個億萬富翁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你們家還出了2個,即便是“最不起眼”的三弟,也是非常有名的軟件工程師,你們的秘訣到底是什么?” 他非常戲謔地回答:“如果你媽媽從小也要求你做家務,你長大后也會成為億萬富翁?!?/strong> 家務,鍛煉孩子的團隊精神 Justin說,他媽媽經常要求他們做家務,而且她布置家務的方法非常特別。 她不會單獨地給每個人布置任務,而是做一張“家務清單”,然后讓孩子自己去協商和選擇。 只要單子上的家務沒有做完,他們就都不能去玩游戲! Justin說,起初他們兄弟都覺得這樣非常不公平,但是后來,做家務這件事讓他們悟到了很多東西。 他們不再“只考慮自己”,開始意識到他們兄弟是一個團隊,有一個共同的家務目標,承擔著共同的責任。 慢慢地,他們學會了分配任務、相互合作。這種做家務的方式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執行力。 后來,在經營創業公司時,他把媽媽的家務分配法,運用到了公司的管理上。 他說,對于初創公司而言,所有人坐在同一艘船上,我們會一起沉浮,一起前進、后退,我們必須一起努力把事情做好。如果我們成功了,那么所有人都贏了,如果我們不成功,那么所有人都輸了。 經歷媽媽的家務分配法,他更加懂得同理心的重要,在專注自己任務的同時,也要關心大家遇到了什么困難,然后一起想辦法解決。 所以,長大后的他們,更有團隊協作精神,更會利用團隊優勢去開創一番事業。 幫忙干活,讓他們保持積極的心態 Justin的媽媽不僅要他們做家務,而且,還會經常帶他們外出工作。 周末,從事房產中介業的媽媽經常帶著他們去出租屋里打掃衛生、維修東西。有時,還會帶他們去辦公室,給抵押方做數據錄入。 Justin跟媽媽抱怨道:“你這樣的工作實在是太辛苦、太累了,長大以后我要找一份早九晚五的工作?!?/span> 他說,他永遠都忘不了他媽媽當時對他說的這些話:
這些話讓他們開始明白,真實的生活不可能永遠都那么令人滿意,我要做的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干”,面對困難、克服它,讓生活變得更有價值、更加美好。 正因為有這樣的思維,他在職場上更有“眼力見”,即使面對不想干的工作,也依然保持積極主動的心態。 最終,成就了現在。 這樣養成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Justin Kan和兄弟的成功不是個例。 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率比為15∶1,犯罪率比是1∶10。愛干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也許正因為此,美國一直以來都把做家務視為孩子必須掌握的能力。這張美國孩子的家務清單,我們可以借鑒一下。
但家務清單容易列,真正困難的是如何培養孩子做家務的習慣,以下幾點很重要: 1. 讓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迎合這階段孩子渴望被看作大人的需求,告訴他,他的工作對家庭帶來很大的幫助,會因此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讓全家人一起娛樂。 2. 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權利 給你的孩子提供一份所有他能夠做的家務的清單,讓他/她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兩項工作,這會讓他/她感到,自己擁有選擇和控制的權力,從而心甘情愿去做自己選擇的工作。 3. 把任務細致化,并給孩子做示范 一個整體的概念(像“把你的房間收拾好”)可能會讓孩子困惑并挫敗孩子的積極性。把一個任務分拆成數個步驟(把玩具裝進玩具箱里,把書放到書架上擺整齊等等),這樣他才會確切的理解你的要求。另外,爸媽應該親自給孩子做示范,回答他所有的疑問直到他能夠獨立完成。 4. 提供獎勵 表揚和獎勵會對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帶來極大的幫助,而另一個有效的策略就是給孩子制定一個合理的計劃:把他/她所要完成的任務的每一步驟繪制一張圖表,每當她順利完成其中的一個步驟,就獎勵她一顆小紅星。注意了,不要用金錢和物質獎勵。 5. 忘記“完美主義” 對這個年齡孩子來說,積極地參與比起結果來說更為重要。如果你的孩子洗的襪子不夠干凈,擦的桌子不夠亮,不要去批評他的工作,批評會挫敗孩子的自尊,更會降低他與人合作的意愿。如果某項工作要求每次都必須完成得盡善盡美,那這絕對不是一項適合孩子去做的工作。 參考資料:https://www./blog/justin-kan-leadership/ http://www./2018/07/04/brothers-who-started-separate-billion-dollar-companies-share-one-piece-of-advice/ https://www./article/274693 https:///justin-kans-mom-taught-him-how-to-lead/ 川媽說說 之前,在想孩子有“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氣神,得先從這件小事做起那篇文章里,我就曾借用斯坦福大學前新生學院院長Julie Lythcott-Haims的TED演講,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專業的成功取決于小時候做了多少家務,越早開始越好。 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慢慢會培養出“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心態。 因為有這樣的心態,面對(總會有的)不想干的工作時,依然會保持積極主動的心態,“這件事總要有人去做,可能就得是我”,而“我會盡力把事情做好”。 對比之下,從小不做家務的孩子,在工作中總是缺乏主動性,對一切不敏感,不會主動思考工作、不會主動做些幫助同事的活,只會被動地等待。 而積極主動的心態會讓孩子在工作生活中占得先機。 所以說,孩子做家務,某種程度上是對未來工作生活的“預演”,會為孩子的未來做好準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