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祖送祖是祥云人“七月半”的風俗習慣。傳說人死后魂魄都必須進入陰間、進入豐都城。每年的農歷七月半是傳說中的鬼節,傳統名叫“中元節”。七月初一開始,凡是死后進入陰間還沒有輪回托生的魂魄都由陰司統一放假省親15天,回家看望兒孫親人。這天亡魂都從豐都城出來,問到自已老家附近等待兒孫們接回家供奉十四天。傳說,如果兒孫們不在家,他的祖宗們無人接,亡魂會無家可歸,十分的凄苦,在自己家門口徘徊、游蕩,非常的孤獨。還有無主的孤魂野鬼們也叫處徘徊,等待著善信們施舍。 接祖這天,各家各戶都事先做準備,家中要打掃一番,窗明幾凈,特別是家堂的料理、案桌拭擦干凈。平時舍不得吃肉的,通常這天耍煮一塊肉。接祖時飯、菜、茶酒置于托盤,端出到大門外三叩三拜接回老祖宗。 祖宗接回家后,魂魄就自然的安放在家堂享受香火敬獻。禾甸、米甸白族習慣于七月初二日接祖,接回家后,早、晚燒香,早上,下午白家飯熟后,要先諸先人食用。大門外早晚左右兩邊各插二支香,插香時,雙手將燃好的吞舉過頭頂,向左右兩方作揖后方能插在大門兩邊。 每天早上、下午家中飯熟后用一托盤,一杯酒、一杯茶、三碗飯、三碗菜、三雙筷子擺放在托盤內,端到家堂(家堂通常在樓上最高一層的中間一間內,設有長條形家堂桌一張,桌設香爐三座、香油燈三盞、花瓶一對內插鮮花,期間,供祖先“享用”食物、花卉須保持新鮮,陳設也得日日擦拭。) 在獻飯前燒好香:香爐三座,放進檀香疙瘩,放人香面(一種有香味的豆瓣香樹木粉碎成細粉)、點燃火草擱在香面上即能自燃,點起香油燈三盞(或蠟燭三支);舉棍敲磬三下,敲磬時要講究技巧,即第一下:悠長而悅耳、清越的磬聲在空氣中蕩漾,當聲音當盡未盡之余音繞梁時再敲第二下,待第三響悠揚聲起時即可作揖三個,跪地叩頭三個,如此三次,又叫三拜九叩。接著分別將酒、茶和每碗飯舉過頭頂;每碗菜舉過頭;每雙筷舉過頭頂作敬獻狀,一一放在家堂桌上,(取下托盤放于桌下)如前再敲磐三次,三拜九叩一輪,獻飯畢,將酒奠灑于地上,取托盤將飯菜筷子一一放回托盤內,連盤舉過頭頂三次,這時敬獻結束可端盤下樓,日日如此不得懈怠。 凡是七月節后亡故的,第二年七月十三就要燒(賻)包送亡人。賻包上中間要填寫收件人、開頭處填寫寄件人地址及姓名,如是已故父親填寫:近故亡人顯考x公諱xx老大人收用。如果是母親則填寫:近故亡人顯妣x門×氏××老孺人收用。如果父母俱亡則填寫:近故亡人顯考x公諱x×妣×氏××雙親大人收用。賻包上四角填四個字:中元之劃,賻的左邊再填上送祖,燒賻包日期。傳統上這叫燒新包,賻(賻:貝旁、意為其財。賻填好文字后裝人金錁、銀錁、紙錢、冥幣井封口,封口時將她的四角做成箱口飽滿狀,不能做癟包。(意為已故亡人可在陰間打點通關使用。否則,無錢打點的鬼魂就會在陰間吃虧、受苦、受累)。 七月十五,已故亡人們帶上錢財,去趕龍華會,有了錢即可要啥買啥,過上一年的幸福生活,庇護后代。 凡是燒新賻,還要用綠紙、藍紙裁剪做好一些紙衣、紙褲、紙鞋,還要分出男裝、女裝。燒賻時一并焚燒,意為先人去陰間穿用。 如是亡故超一年已燒過新孵(包)的,則于 七月十四日送祖燒賻。一般填寫直系祖宗四代: 高祖、曾祖、顯祖、顯考,還有旁系的伯祖、叔祖、伯考、叔考等,還有親戚如岳父、岳祖、舅考等。 填寫時與新包不同須略去新故亡人,填寫:顯考×公諱xx老丈人收用;女則稱:顯批×門x 氏x×孺人收用;男女夫妻皆亡如是祖父母,則填寫:顯祖×公諱 x×妣×氏×x 老大人收用;如是父母則填寫:顯考x公諱 x×妣×氏××大人收用。高祖則寫:高祖x公諱××妣×門x氏xx收用;如舅舅則寫:舅考×公諱×x妣×門×氏xx大人收用,署名自稱:外甥,其它如此類推。 七月半送祖填賻(包)的同時,還要填“孤魂包”填時燒賻人寄件人填寫:善信:×x×;賻的中間牌位收件人填寫:本境之內十類孤幽甶孑男女老少魂等收用,其它與填送祖賻相同。燒孤魂賻包在大門外與外戚亡魂賻包同時燒。孤魂野鬼領有一份屬于自己的賻財,即不再與祖宗亡魂搶奪,祖宗亡魂才得到屬于自己的那一份。 七月十四日這天通常都要殺一只雞送祖,趕在太陽落山前,在自已家門前給自己祖宗燒包;屬于外戚的包、孤魂包則燒在大門外,在地上用白石灰粉均勻灑50公分直徑的一個圈,孤魂置一圈、祖宗置一圈,不能混淆。將應燒的賻包豎在圈內,再放一些金錁、銀錁、紙錢冥幣隨即點著火,燃燒的紙片、 烣燼隨風飄舞,老人們一邊用木棍撥弄若未燃盡紙片 使之盡量燃燒,一邊說,來領吧、快快來領包吧,領了錢好回去! 至此整個接祖、送祖活動也宣告結束。接祖、送祖要虔誠,不能了草,一絲不拘的進行每一個細節,表達后人深深的敬意。 據說活人和死人只隔著火 如若親人剛剛亡故,則要燒頭七、二七、三七賻(包)。中間如是父親填寫:新故亡人顯考×公諱×x老大人收用;如是母親則填寫:新故亡人顯妣×門x氏x×孺人收用。賻包封四角則分別小寫:一七之期、二七之期、三七之期。四七諧死期,寓意欠佳,所以通常不燒四七賻。親人亡故三十三天,則要訓道士來家中做“五七”,即算術的乘法五七三十五天之意。(“五七”也是另一種白族民間習俗)。 附:賻包封格式 通常賻封用大白紙裁成8開使用。則須先填寄件人,送祖者(生者)的地址填:大中華國云南省滇西地區祥云縣(X×x)村居住(孝男/孝孫/孝重孫/善信x×x)虔備金銀其財一封上奉(填括號中內容,其它文字事先已統一印刷好)。四角填:中元之期(如親人新故燒一七、二七、三七賻,四角填:一七之期、二七之期、三七之期)。賻的中間印成牌位狀填收件人寫:亡人名諱。牌位左側印:神仙同接引一一上朝朱碧宮,再左側印:公元x×x年x月x日,在左有大號字:謹封 二字。再左側印, (中號宇)救苦寶誥 志心皈命禮。 在左側印:青華勝境,東極上宮,十方化號度亡魂。百億瑞光瞻妙相,即隨機而赴感由誓愿之宏深,九色蓮花作慈航之彼岸,一枝楊柳開甘露之法門,無量度人大慈仁者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乙尋聲救苦天尊青玄九陽上帝。 這一習俗,如此年年接祖、送祖,年年燒賻包,千年傳承,代代沿襲。 本文自:《祥云白族民俗禮儀》有改動 祭祀祖先,思念亡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燒包顯然不是一種環保的行為,且在戶外引火焚燒是一種火災隱患,由此越來越多的現代祥云人開始重視厚養薄祭,摒棄這種“大操大辦”的中元節方式,用向祖先供奉鮮花,水果,酒茶,行跪拜禮,建立博客寫回憶錄等現代文明方式祭拜祖宗。 向先人祈福保佑,心誠則靈,形式可能已經不太重要了! |
|
來自: 昵稱13572409 > 《教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