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原則是祛邪扶正,調整陰陽。祛邪法主要包括祛除風、寒、濕、熱以及血瘀痰濁等邪氣,扶正法主要包括補氣養血、滋陰補陽、補益肝腎等。通過祛邪扶正機體的陰陽也隨之得以調整。 每個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可有一些共同臨床表現,但從中醫的角度看就會有一些不同之處,如患者整體情況、關節局部癥狀和舌象、脈象的差異等,這些不同之處往往是中醫辨證的依據。類風濕關節炎臨床常見的證候有:濕熱痹阻,寒濕痹阻,痰瘀互阻,腎陽虧虛證、肝腎不足證,氣血虧虛證等。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需根據患者的不同的證候表現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選用不同的藥物。
精確的辨證是確保類風濕治療效果的前提 中醫理論其精髓有二:一是整體觀念,一是辨證論治觀念。中醫治療類風濕的核心仍然是牢牢把握辨證的精確性,既要調節整體機能,又要考慮個體差異,只有把握好這一關鍵,臨證施方用藥 ,才能有的放矢 ,確保療效顯著。目前運用的一些驗方、單方或制劑,如雷公藤、白芍總甙等,也出現了其局限性:一些人用之有效,而另一些人效果則不明顯,某些病人某一階段有效,而某一階段又無效,呈現反復等等情況,如此種種都反映了類風濕作為一種全身性難治疾病,病情反復發作,臨床表現形式錯綜復雜,病機變化無常,因人因時而異,常用一方或單一藥物往往治療效果不佳,所以中醫可因病人病機變化,調整方劑達到良好治療作用。
1 、漢方風濕湯 1號方劑 治療:濕熱痹阻證: 臨床表現:以關節腫脹熱痛,或局部暗紅,關節自覺有熱感或觸之發熱,或有全身發熱。舌質紅,苔黃厚或黃厚膩,脈滑數為臨床特征。 治法:清熱利濕,宣痹通絡 2 、漢方風濕湯 2號方劑 治療:寒濕痹阻證 臨床表現:以關節腫脹疼痛,關節冷痛,觸之不溫,遇寒加重,遇熱痛減,舌質淡、苔白,脈弦或緊為臨床特征。 治法:散寒除濕,通絡除痹 3 、漢方風濕湯 3號方劑 治療:痰瘀互阻證 臨床表現:以關節疼痛腫脹,疼痛夜甚,或呈刺痛,或關節局部膚色晦暗,或有皮下結節。舌質紫暗或有斑瘀、斑點,苔白,脈弦細或滑為臨床特征。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4 、漢方風濕湯 4號方劑 治療:腎陽虧虛證 臨床表現:以關節疼痛腫脹,喜溫惡寒,伴有面色不華,肢冷畏寒,精神疲憊,腰膝酸軟。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為臨床特征。 治法:溫陽補腎,祛邪通痹 5 、漢方風濕湯 5號方劑 治療:肝腎陰虛證 臨床表現:以關節疼痛腫脹,伴有口渴咽干,手足心熱,盜熱、潮汗,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質紅,少苔,脈細數為臨床特征。 治法:滋陰清熱,祛邪通痹 6 、漢方風濕湯 6號方劑 治療:肝腎陰虛證 臨床表現:以關節疼痛腫脹,伴面色萎黃、心悸氣短,倦怠乏力,頭暈目眩,食少納差,舌淡苔薄,脈沉細無力為臨床特征。 治法:補氣養血,祛邪通痹 漢方風濕湯為我院治療類風濕系列方劑,在治療類風濕同時。由于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表現的個體差異,臨床用藥還需要隨癥加減 ,常用的有:關節腫脹甚加澤瀉 15g、豬苓 10g;關節疼痛甚加全蝎 5g、蜈蚣 2條,或加制乳香、沒藥各 5g,或加清風藤 15g、穿山龍 15g;發熱者加柴胡 10g、黃芩 10g,或加秦艽 10g、地骨皮 10g;熱邪傷陰見口干苔少者加生地 15g、知母 10g,或加玄參 10g、麥冬 10g;熱邪勝者加山慈菇 10g、蚤休 10g、蒲公英 15g;上肢痛加姜黃 15g、威靈仙 10g;下肢痛加川牛膝 10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