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季節性抑郁癥(MDD),是發作與緩解時間和季節及光照時間無明顯聯系的抑郁癥,相比季節性抑郁癥患者在職業和認知功能上損害較大。 晨光療法是指每日清晨接受日出的光線 15-30 分鐘以達到治療效果,此前已有研究證明人工晨光療法在治療季節性抑郁癥上有顯著效果,在治療非季節性 MDD 上,單獨應用或與氟西汀聯用皆有很好的療效。此外,由于 MDD 患者存在情緒低落、活動能力減退等癥狀的同時還經常伴有食欲減退,因而有研究者認為食欲的改善程度可用作 MDD 恢復程度的輔助判斷方式。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 Levitan 博士等研究人員希望通過患者的食欲來判斷晨光療法對非季節性 MDD 患者的治療效果。研究從 2009 年 10 月持續至 2014 年 3 月,受試者為 122 位根據 DSM-IV-TR 診斷為非季節性 MDD 的患者,隨機分配至四組:單獨晨光療法組、氟西汀組、晨光 + 氟西汀組和安慰劑組(無活性的負離子發生器 + 安慰劑)。而后研究者根據多元回歸曲線,對抑郁評定量表的分值(Montgomery-Asberg Depression Rating Scale,MADRS)中治療效果、食欲及兩者之間的關聯進行分析。此外,研究者還探究了性別因素在其中產生的影響。研究結果在 2018 年 7 月發表于 J Clin Psychiatry。 結果表明,治療組具有顯著療效(P< 0.001),MADRS 分值表明,食欲變化與治療效果的聯系有顯著統計學意義(t = 2.65,P = 0.009)。安慰劑組中,食欲的基礎分值越高,MADRS 在 8 周內下降得越少(r = –0.37;大效應);治療組中結果相反,食欲的基礎分值越高,意味著 MADRS 在 8 周內下降得越多(氟西汀組 r = +0.23,中等效應;晨光療法組 r = +0.11,小效應;聯用組 r = +0.32,中等至大效應)。 食欲減退嚴重者在四個組別中顯示的療效差異較大,與先前季節性抑郁癥的研究相比,食欲變化與療效的關聯在僅接受晨光療法的患者中并不明顯,而在氟西汀組和聯用組中兩者關聯更為明顯。由于食欲往往與其它抑郁癥狀的程度伴隨惡化或減輕,該項研究在抑郁癥診斷、治療及預后上具有一定意義。但由于該研究樣本量尚且不足,以上結果尚且只能作為初步結論,大樣本研究還有待進行。 雖然晨光療法的有效與否目前沒有定論,但作為一個風險極小的治療方案,臨床醫生可以在對患者進行標準抗抑郁治療的同時,建議患者每日沐浴晨光。 編輯: 鄭涵之 |
|